..續本文上一頁。“謂阿賴耶識,說名所知依體。”這是所知依殊勝殊勝語。所知依殊勝殊勝語中的“所知”就是“所應可知”,這是世親論師這麼說的。什麼是所應可知的呢?就是“雜染清淨諸法”,也就是一切現行法,不管你是清淨的還是雜染。現行法的所依呢,就是阿賴耶。阿賴耶有能藏、所藏、執藏之義,它是因,一切都是依此而成立的,阿賴耶就是所知依。在小乘教中間也曾提到過阿賴耶,只不過當時的人們沒有留心過它而已,佛陀也沒有鄭重其事地講過。只有在大乘教中佛陀才開演了,所以說這阿賴耶超越于小乘教,所以傳載這一法門的語言也是殊勝的,這就叫所知依殊勝殊勝語。這兒有一點兒不同的說法,在世親論師的釋中說是指一切清淨雜染諸法,你們翻一下,在八十四頁。而無性釋不是這麼說的,說是“不取無爲”,在叁百O四頁,你們自己看一下就行了。“叁種自性:一、依他起自性,二、遍計所執自性,叁、圓成實自性,說名所知相體。”這是所知相殊勝殊勝語。這裏邊兒就是講了叁性,說遍計執是我們的妄執,根本就不存在,一點兒影子也沒有,但我們不知道它虛幻,老認爲它有。依他起是指依因托緣而生的法,它本身是沒有的,因爲有了因緣所以就現出了它。圓成實是二空所顯的最真實性。叁性可以界定一切法,但在小乘教中沒有說到叁性,只有在大乘教法中才說到,所以這是殊勝的,傳載這一法門的語言也是殊勝的,這就叫所知相殊勝殊勝語。這也就是把所知依分成叁自性來說明。“叁自性”的“自”就是事物本身、事實本身;“性”就是相,性與相在佛教中是互訓的,就是相貌。咱們老把中觀叫性宗,把唯識叫相宗,這是習慣叫法,但不妥當。中觀所依的是根本是般若,唯識是瑜伽,“瑜伽者,乃般若之異名也”,根本就是一回事兒。“叁自性”就是事物自身的相貌有叁種情況。我們現在所面對的實際上通通都是遍計執,但如果說我們都是遍計執我們會害怕,所以佛就說其中的某一些是依他起,但實際上依他起是登地之後才能見到的,現在一點兒也沒有。你看,佛教是不是很奇特?它是如此的與我們格格不入,我們說是實在的,他非說是虛幻的,我們認爲是虛假的,他非說是真實的。這給照鏡子是一樣的,我是左,鏡子裏就是右,我是右,鏡子裏就是左,剛好給我們是反著的。我們認爲這張桌子是如此的真實,他非說“桌子”虛幻。把“佛教”這兩個字換成“唯識”,唯識是如此的奇妙,它與我們平常的觀念是如此的不相容,以致于我們在實際應用的狹隘背景中根本無法理解它。“唯識性,說名入所知相體。”這是第叁入所知相殊勝殊勝語。由無漏般若智慧悟入所知的實性,真正悟入諸法的真實性,這就通達了勝義唯識性。這得憑唯識觀的修行才可以,第一步是先明白面對的一切是內心的分別,所分別的這些境界都是虛假的、空幻的,這樣思惟觀察。要是在定中觀察更好,觀察見聞覺知的一切事情,都虛妄不實,說離開了我們的分別心就沒有見聞覺知了。第二步觀察這一念分別心也了不可得,這時能所雙泯,圓成實性顯現,這就是唯識性。能所雙泯就是不二法門,就是一合相。但我們現在卻是先設一個二,然後再把它合起來,這方法是絕對錯誤的。這修行主要是憑加行智來修行的。這入所知相在小乘教中是沒有提到過的,大乘中方才有,這是殊勝的地方,傳載這一法門的語言也是殊勝的,叫入所知相殊勝殊勝語。“六波羅蜜多,說名彼入因果體。”這是第四彼入因果殊勝殊勝語。在第叁中說要悟入唯識性,要想悟入唯識性,那就得有六波羅密,也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。六波羅密就是幫助你悟入唯識性的。在地前是修世間波羅密,這個時候所修的六波羅密,是“因”,對六波羅密不斷地修,就悟入唯識性、登地。登地後還修六波羅密,這是出世波羅密,這時則是“果”。六波羅密法門在小乘教中是沒有的,只有大乘教法中才有,所以是殊勝的,傳載這一法門的語言也是殊勝的,這叫彼入因果殊勝殊勝語。“菩薩十地,說名彼因果修差別體。”這是第五彼因果修差別殊勝殊勝語。菩薩的十地,就是:一、歡喜地,或者說是極喜地;二、離垢地;叁、發光地;四、焰慧地;五,難勝地;六、現前地;七、遠行地;八、不動地;九、善慧地;十、法雲地。地前菩薩修波羅密分分不同,但登地以後,地地修波羅密,地地展轉增上。這因果修差別小乘教中沒有,是大乘教中才有的,所以殊勝,傳載這一法門的語言也是殊勝的,這叫因果修差別殊勝殊勝語。注意,“彼因果修差別體”的因是十地,十地都是因,而果是佛果。“菩薩律儀,說名此中增上戒體。”這是第六如是修差別中增上戒殊勝殊勝語。這菩薩戒,有攝律儀戒、攝善法戒、饒益有情戒,就是我們常說的叁聚淨戒。小乘戒說有所不爲,菩薩戒不但要有所不爲,而且還要有爲所應爲,這是小乘教中所沒有的,這是殊勝的,傳載這一法門的語言是殊勝的,這叫增上戒殊勝殊勝語。“首楞伽摩,虛空藏等諸叁摩地,說名此中增上心體。”這第七增上心殊勝殊勝語是講定的。定是心的安定,所以叫增上心。說,十地菩薩在內心依定而學,心定了才能修學佛法。比如首楞嚴叁昧,象這種大定在小乘教中是沒有的,只有大乘教才有,所以殊勝,傳載這一法門的語言也是殊勝的,這叫增上心殊勝殊勝語。這“首楞伽摩”就是通常說的楞嚴大定。一般是說成“健行”,“健”就是健康,健康的人就是聖者,我們都不算健康的人,我們都有無明大病。“行”就是行爲、修行,這是健康的人的行爲,也就是說楞嚴大定是聖者的修行,境界非常非常高。“虛空藏”也是一種定,是指菩薩與法性相應了的叁摩地,在真如叁昧裏修六波羅蜜,這就叫做虛空藏叁昧。不是有一位菩薩叫虛空藏菩薩嗎?是有的。“無分別智,說名此中增上慧體。”這是第八增上慧殊勝殊勝語。這講的無分別智,有叁種,加行無分別智、根本無分別智、後得無分別智。在咱們一般的說法中,“分別”就是遇到境界後用心觀察思維,“無分別”是指對分別的超越,可不是沒有分別的意思。我們現在一般說的“無分別”實際上是如理作意而已,不是這兒要求的增上慧無分別。理解成了對分別的否定,說不分別這在小乘教中沒有,是殊勝的,傳載這個法門的語言是殊勝的,這就叫增上慧殊勝殊勝語。“無住涅槃,說名彼果斷體”,第九是彼果斷殊勝殊勝語,講的是無住涅槃,無住涅槃就是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。二乘行者修行到涅槃後,就安住于涅槃了,菩薩行者則因爲大悲心,觀察到衆生之苦,他還要度衆生,所以他不住于涅槃,這叫無住涅槃。前面第一、第二殊勝殊勝語是唯識觀,用境、行、果來說,是境;從第叁到第八增上慧一直是在修行,用境、行、果來說,是行。這第九和下邊兒的第十是證果。這在小乘教中沒有,是殊勝的,傳載這一法門的語言也是殊勝的,所以這叫彼果斷殊勝殊勝語。“叁種佛身:一、自性身,二、受用身,叁、變化身,說名彼果智體。”這是第十彼果智殊勝殊勝語。叁種佛身就是自性身、受用身、變化身。自性身是真如、是本來面目。受用身是爲十地菩薩說法的。因爲菩薩的功德還沒有圓滿,還得向佛學法。這受用身各地所見皆不相同。變化身是爲地前菩薩及凡夫、二乘說法的。爲加行位現千丈大身,爲資糧位菩薩及二乘現丈六金身,爲其他的則各隨其類而現。這是在小乘教中也沒有的,所以殊勝,傳載這一法門的語言也是殊勝的,叫彼果智殊勝殊勝語。“由此所說十處,顯于大乘異聲聞乘;又顯最勝,世尊但爲菩薩宣說。是故應知但依大乘,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。”這十相是不同于聲聞、緣覺的,是佛陀單爲菩薩開的小竈。我們知道,大乘和小乘最重要的不同是大悲心,這一點兒要記住。因爲與小乘不同,所以說,這十相是殊勝殊勝語。其中的不同于聲聞乘、緣覺乘是殊勝的第一個意思:分別、差別。而佛陀單爲菩薩開小竈是殊勝的第二義:超勝義。下邊兒就挨著說大乘是佛說了。
複次,雲何由此十相殊勝殊勝如來語故,顯于大乘真是佛語,遮聲聞乘是大乘性?由此十處于聲聞乘曾不見說,惟大乘中處處見說。謂此十處,是最能引大菩提性;是善成立;隨順無違;爲能證得一切智智。
要證明大乘是佛說,我們通常會用的方法,可能就是舉出一些旁證,而無著菩薩呢,在這裏則是憑大乘自身來證明大乘是佛說的,這個思路是與一般人不一樣。有些人用因明方法來證明,你們翻到叁百六十五頁,這是無性釋的卷叁,左邊兒這個框裏邊兒,第叁行兒,“大乘教真是佛語,一切不違補特伽羅無我性故”,這裏沒有同喻。在大正藏第六十九冊裏,有一部《四種相違私記(上)》,署名是“東南權大僧都記”,裏邊兒有這麼幾句話,“勝軍論師雲有過,改“兩俱極成非諸佛語”;玄奘亦雲有能過,後改“自許極成非諸佛語”……”就是說,勝軍論師認爲無性論師的式子有過,把無性論師的式子的因支給改成了“兩俱極成非諸佛語所不攝故”,玄奘法師見到以後,說勝軍論師改過後還是有毛病,就給改成了“自許極成非諸佛語所不攝故。”看,用因明法子來論證是多麼麻煩。無著論師用的法子呢,則簡潔得多了,他是用大乘自己來證明自己是佛說。
“複次,雲何由此十相殊勝殊勝如來語故,顯于大乘真是佛語,遮聲聞乘是大乘性?”說,憑這十相殊勝就可以證明大乘是佛說了?“遮聲聞乘是大乘性”是指,因爲有人不承認大乘是佛說,他們說佛也是按阿含教法修行而成就的,他們就說,如果把成佛的教法叫大乘的話,阿含教法就是大乘,現在無著菩薩的這句話就是說,阿含教法是聲聞乘而不是大乘。在《大乘莊嚴經論》中舉出了五條:發心不同,教授不同,方便不同,住持不同,時節不同。因爲有這五條不同,所以阿含教法之類是聲聞乘,絕對不是大乘。“由此十處于聲聞乘曾不見說,…
《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總標綱要分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