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唯大乘中處處見說。”這十相殊勝殊勝語在聲聞教法裏沒有,唯獨大乘佛法裏面才有說,而且在很多地方說到過·。“謂此十處,是最能引大菩提性;是善成立;隨順無違;爲能證得一切智智。”這十相殊勝爲什麼是佛說呢?就因爲它能夠引發大菩提性。“大菩提”就是無上菩提。這十相殊勝有此功能。“是善成立”,就是“能引大菩提性”這件事是能成立的。“隨順無違”,你按照這十相去修行,它能隨順無上菩提,能趣向于無上菩提。“無違”是沒有障礙的意思。“爲能證得一切智智”,你只要按這十相修行,就能夠證得無上菩提,所以這是大乘,所以這就是佛說。除了佛還有誰能說出這樣圓滿的教法呢?如果這不是佛說,那麼啥才是佛說的呢?所以這一定是佛說!“能引大菩提性”是因,是發無上菩提心;這個“隨順無違”,就是你隨順它去修行,這是行,“能證得一切智智”就是果了。“一切智智”的“一切智”是根本智,第二個“智”是後得智。《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·菩薩行品》中說,“自性清淨名本覺性,即是諸佛一切智智”。《大日經疏》卷一釋中說,“今謂一切智智,即是智中之智也”(大正藏第39冊第585頁上欄)
此中二頌:
所知依及所知相彼入因果彼修異
叁學彼果斷及智最上乘攝是殊勝
此說此余見不見由此最勝菩提因
故許大乘真佛語由說十處故殊勝
這二個頌子要這樣讀,“所知依及所知相,彼入因果,彼修異,叁學,彼果斷及智,最上乘攝是殊勝。此說此余見不見,由此最勝菩提因,故許大乘真佛語,由說十處故殊勝。”
這頌子的前叁句舉列十相,後一句顯十相殊勝。“所知依”是第一相殊勝殊勝語。“及所知相”是第二相。“彼入因果彼修異”是第叁相入所知相殊勝殊勝語、第四相彼入因果殊勝殊勝語、第五相彼因果修差別殊勝殊勝語。“叁學”是指第六相增上戒殊勝殊勝語、第七相增上心殊勝殊勝語、第八增上慧殊勝殊勝語。“彼果斷及智”是第九相果斷殊勝殊勝語、第十果智殊勝殊勝語。“最上乘攝是殊勝”是說這十相屬于最上乘、最殊勝的。“此說此余見不見”,“此說”就是這說法,也就是指十相殊勝殊勝語。“此余見不見”應該是“此見余不見”,“此見”是指大乘教法裏有,“余不見”是指小乘教法裏沒有。“由此最勝菩提因”,就是前面“能引大菩提性”,此十相是最殊勝菩提的因,按它來修習,就可以證悟菩提。“故許大乘真佛語”,所以大乘一定是佛說。“由說十處故殊勝”,所以說這十相殊勝殊勝語。
複次,雲何如是次第說此十處?謂諸菩薩于諸法因要先善已,方于緣起應得善巧。次後于緣所生諸法,應善其相,善能遠離增益損減二邊過故。次後如是善修菩薩應正通達,善所取相,令從諸障心得解脫。次後通達所知相已,先加行位六波羅蜜多,由證得故應更成滿,增上意樂得清淨故。次後清淨意樂所攝六波羅密多,于十地中分分差別,應勤修習;謂要經叁無數大劫。次後于叁菩薩所學,應令圓滿。既圓滿已,彼果涅槃及與無上正等菩提,應現等證。故說十處如是次第。又此中說一切大乘皆得究竟
“複次,雲何如是次第說此十處?”爲什麼十相的次序要這樣安排呢?佛教是講順序的,宗喀巴大師說,“一失次第,即成魔業”,律典中說,“無前無後,愚癡之人”。那麼,現在爲什麼要把所知依放在第一位,把所知相放在第二位,乃至把果斷放第九、果智放第十呢?這次序能不能打亂再來排排呢?你既然這麼排了,就得給出一個理由來。“謂諸菩薩于諸法因要先善已,方于緣起應得善巧。”這一句是說爲什麼要先說所知依――阿賴耶。說,幹什麼就要先知道其因,所以“諸法因”要先知道,阿賴耶是因,當然得先知道這個,當你知道了阿賴耶識,你就知道了一切法緣起,“應得善巧”就是應該能夠通達,“應得”是應該能夠知道、得到,就是自然得到了的意思。當你知道了因――阿賴耶,很自然就可以知道(緣起)了。“善巧”就是沒有謬誤。沒有謬誤的“謬誤”最主要的有這麼一些,一個是不平等因,比如說,一切都是上帝造的,那麼上帝是誰造的?我們都有因――上帝,只有上帝不需要因!這不平等。另一個是偶然而生、自然而生,不需要因,沒因。就是萬法自在――本來就存在!佛教說要把因緣搞清楚,樂有樂的因緣,苦有苦的因緣,萬法自有因,不相混亂。沒有謬誤也就是正知正見。另外一個,“善巧”不但是自己有正知正見,而且在對別人說的時候也能說得好,不會給別人形成障礙。現在有不少這樣的人,在說法的時候,老背包(河南方言),佛教是要利益衆生的,爲了達到這個目的,你就一定得走些彎路,世間根本不存在直線,所以你不可能走直路的。對于“善巧”,這個更常用。“次後于緣所生諸法,應善其相,善能遠離增益損減二邊過故。”這是爲什麼要在第二說所知相。說,我們對諸法因得了善巧之後,那麼對于諸緣所生之諸法,要了解其體相。“于緣所生諸法”當然是果,是依他起的。依他起是說諸法都是因緣所生的,遍計執是沒有體性的。我們執著因緣生法裏面有我可得、有法可得,這都是我們的虛妄分別、無中生有。“善能遠離增益損減二邊過故”的“增益”是增益執,就是根本沒有的你卻非給加上去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頭上安頭。“減損”是減損執,就是本來有的,你非說沒有,這當然也是錯誤。“善能遠離增益損減二邊過”就是指我們認清諸法的本質,不要在諸法上加上什麼或減損什麼,人家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兒,說實在的,你想加也加不上去,你想減也減不掉!但我們現在都是在費盡心神做一些根本就不可能做到的事。你說傻不傻!不過這兒的增益執、減損執是說的什麼呢?是說,遍計執是根本就沒有的,它是我們強加上去的,我們要去掉。遍計執只有增益執。圓成實你是去不掉的~~圓成實上只有減損執。依他起呢?你要是說無,那是減損執,你要是說它實有,那是增益執。那你說我們到底該怎麼說?要當說有時說有,當說無時說無!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!“二邊過”的“邊”是指非中道,佛教是講中道的。這兒要注意,佛教的中道與儒家的中庸,這不一樣,從本質上就不一樣。自從南北朝、唐宋之後,叁教合一思潮大流行,就使人們看不清二者本質的不同之處了。當時的叁教合一刻意地模糊叁教的本質差異,說叁教本質上一致,純粹瞎扯,要是叁教一致的話,我們的祖師大德曆盡千辛萬苦到西天求法,西天的祖師大德又曆盡千辛萬苦東來弘法,他們不是吃飽了撐得嗎?正因爲不一樣所以才需要祖師們西來東去,他們的所爲才有了意義。叁教合一在現在該退出曆史舞臺了。中道是必須這樣、必須那樣,是不同時的;中庸是既可以這樣、也可以那樣,是同時的。“次後如是善修菩薩,應正通達善所取相,令從諸障心得解脫。”這是第叁。前邊兒所知依、所知相是說明緣起緣生的,下邊兒就該說修行的事了。“次後如是善修菩薩”,對于所知依、所知相通達了以後,就該好好地修行,發心修學聖道,把我們的正知正見發揚光大。前邊兒是說你在認識上分清了正見邪見,但在行爲上因爲慣性的力量,你控製不住,所以要修,用修來加強正知正見的力量。這就叫做“善修菩薩”。你能夠修行了,但是該怎麼修行呢?“應正通達,善所取相”,要時時注意自己的心,因爲一切都是心變現的,對所變現的這一切法,要善巧通達,知道所變現的這一切都是虛幻的。“善所取相”就是指對我們的心所取的一切相的境界都清清楚楚,知道它們其實是我們的虛妄分別。這就是說,要調整我們自己的心態。“令從諸障心得解脫”,使我們的心從諸障中解脫出來。“諸障”就是煩惱障、所知障。煩惱障是指我們情緒方面的不如意,所知障是指障礙我們認識的。現在很多人說,知道得越多,障礙越大,這就叫所知障,把知道的知識變成了所知障,這是把所知障弄錯了。你可以下去再查一下佛學詞典。到啥時候才能從諸障中解脫出來?入聖位,就是登初地。當然了,登初地後你還是會有障的,不過你正念一提起來,障就沒有了。現在我們凡夫,正念根本提不起來。“次後通達所知相已,先加行位六波羅密多,由證得故應更成滿,增上意樂得清淨故。”修唯識觀,由加行位到了見道位,然後呢?“次後通達所知相已”,你已經善巧通達了一切法的真實相,知道它們是空。“先加行位”,“先”是指還沒有見道的時候,那時候,你還是在加行位,在加行位就是努力修行六波羅密,毫不懈怠,然後你就證得了,“由證得故”,證得就是入聖位。入了聖位之後,“應更成滿”,你應該再努力,盡量使你一切圓滿。“增上意樂”的“意樂”,從本質上來說,就是欲、勝解。“欲”,就是希望,強烈的希望,我強烈的希望證得聖果。你們可能以前也知道,欲有善法欲之類的分法,我們現在只說善法欲,實際上在這兒你也不會有別的,只會有善法欲。“勝解”就是對一個事兒的認識極其深刻,不單單是在文字上理解了。這裏是指對佛法的勝解。“增上意樂”的“增上”,應該是個使動詞,使意樂增上,也就是使善法欲增上,使對佛法的勝解增上。“得清淨故”,是說,在我們還沒有得無生法忍的時候,這個增上意樂雖然是我們的功德,但是有一點不清淨,我們的我執還有、分別心還是有,現在呢,因爲修行六波羅密多,證得了無生法忍,把分別的我執消滅了,這樣就清淨了。不過並不是究竟清淨。“次後清淨意樂所攝六波羅密多,于十地中分分差別,應勤修習;謂要經叁無數大劫。”這是第五。在第四的時候修唯識觀得無生法忍,這第五是說,得了無生法忍之後,初地、二地、叁地……一直往上,這時六波羅密展轉。“清淨意樂所攝六波羅密多”是指得無生法忍之後,因爲般若,所以六波羅密多都攝在了清淨意樂裏,這是以無上菩提心爲先導,以無所得爲方便,以般若統攝六波羅密多。“于十地中分分差別”,初地、二地、叁地……的波羅密多各不相同,一地比一地殊勝。這樣的精進修行,得有叁無數大劫。叁大劫一般這樣劃分:從發菩提心開始修行到登初地是一大阿僧祇劫,從登初地開始到登八地是一大阿僧祇劫,從八地到成佛是一大阿僧祇劫。“次後于叁菩薩所學,應令圓滿。”這是第六、第七、第八,放在一起說了。“叁菩薩所學”就是增上戒、增上心、增上慧,這叁學實際上還是六波羅密的開合,得把叁菩薩所學,學得圓滿究竟。“既圓滿已,彼果涅槃及與無上正等菩提,應現等證。”這是第九、第十,“既圓滿已”就是指六波羅密圓滿、叁學圓滿,“彼果涅槃”就是“彼果斷”,“及與無上正等菩提”就是“彼果智”。“彼果斷”是斷德,就是煩惱障、所知障究竟清淨了。“彼果智”是自性身、受用身、變化身叁身顯現了。“應現等證”就是彼果斷圓滿、彼果智圓滿。“故說十處如是次第。”這次序實際上是從因地修行到究竟圓滿的次地,所以不可亂。“又此說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。”這十相就包括了一切大乘義理,信、解、行、證都具足了。“皆得究竟”就是指一切都包括,當然是指一切大乘教法都包括。
這一段兒呢,消文就是這樣的。我再稍微說一下。十相爲什麼要這樣排?因爲菩薩修學的關鍵是認識宇宙人生的真實相,怎麼認識?只能用叁量認識,現量就是無漏般若智親證,還有聖教量和比量,除了這叁量以外,你沒有別的法子。注意這裏我說的現量,我們因明中說的現量與這是有差距的,注意區別。也就是說,我們現在只能憑聖教量、比量,目下我們還用不上現量。我們依聖教量引發大菩提的因性,了解佛法的真實義,依之修行,積聚資糧,得般若智,以般若智來把握宇宙人生的真實,這就可以轉凡成聖。要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理,就要能界定真實,真正了知緣起,緣起有親因有助緣,我們得知道因緣,什麼是真因實緣呢?阿賴耶識種子習氣,在佛沒有說阿賴耶的時候,我們不知道真因實緣,不知道真因實緣,我們就不能真正認識緣起,所以所知依要排在第一。諸現行法,我們也得知道,我們得知道哪是真實的哪是虛幻的,不要增益遍計執,不要減損圓成實,對于依他起也得認清。在我們的認識世界裏,有許多都是我們主觀構造出來的,我們在增益遍計執,也就減損了真實,當然真實是減損不了的,但在內心中我們給減損了。我們要認識緣生法的依他起相,才能夠遠離增益、減損二執,這是所知相。要真正知道緣起因、緣生法(緣起是強調因、緣生是強調果),是很不容易的,必須透過無漏般若智,所以第叁是入所知相。所知依、所知相是依言教了解佛法的真實,未涉及具體修行方法,在入所知相爲通達真實闡說如何悟入真實方法,也就是修方便唯識觀。在修行佛法的過程中,爲了著重說明修行的具體方法,于是對于整個佛法的修行曆程,從初發心到成佛,具體的修行應該怎樣,六波羅密就是一個概括性的總述。以悟入真實爲分界線,在地前修六波羅密,是世間有漏心修的。加行位是從初發心到見道、登地,這是入唯識性的因。地上修六波羅密是出世間無漏心修的,八地根本智親證真如,就可證得清淨增上意樂,清淨增上意樂攝受六波羅密。菩薩修學佛法不僅以無漏根本智親證真如,最終要獲得菩提大果,所以必須修習圓滿清淨增上意樂所攝的六波羅密,這是入唯識性的果。清淨增上意樂說明菩薩在地上修六波羅密,都是在清淨無漏智慧的攝持下,對佛法有強有力的勝解、希求,稱彼入因果。這是第四。第五呢是彼入因果修差別。在修習佛法的過程中,總的修行是六波羅密,但前後是不一樣的,後邊兒比前邊兒更殊勝。前邊兒說修行的方法是六波羅密,也可以用叁學概括。六波羅密能夠顯示自他俱利的功能,叁學只表示自己的成佛,所以聖教中把六波羅密放在前而叁學放在後。六度中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是定的加行,屬于戒學,禅定就是定學,般若是慧學。第六、第七、第八就是戒、定、慧,增上戒、增上心、增上慧。在因中修六波羅密(叁學),究竟圓滿,永斷一切障,得斷果的無住涅槃;得叁種佛身的顯現,證得無上菩提智果,所以,第九、第十是果斷、果智,把這二個放在最後。
咱們看了這個,就應該知道一點兒,無著菩薩要論證大乘是佛說,所用的方法非同一般,
總標綱要分到此就結束了。
《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總標綱要分第一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