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。“谓阿赖耶识,说名所知依体。”这是所知依殊胜殊胜语。所知依殊胜殊胜语中的“所知”就是“所应可知”,这是世亲论师这么说的。什么是所应可知的呢?就是“杂染清净诸法”,也就是一切现行法,不管你是清净的还是杂染。现行法的所依呢,就是阿赖耶。阿赖耶有能藏、所藏、执藏之义,它是因,一切都是依此而成立的,阿赖耶就是所知依。在小乘教中间也曾提到过阿赖耶,只不过当时的人们没有留心过它而已,佛陀也没有郑重其事地讲过。只有在大乘教中佛陀才开演了,所以说这阿赖耶超越于小乘教,所以传载这一法门的语言也是殊胜的,这就叫所知依殊胜殊胜语。这儿有一点儿不同的说法,在世亲论师的释中说是指一切清净杂染诸法,你们翻一下,在八十四页。而无性释不是这么说的,说是“不取无为”,在三百O四页,你们自己看一下就行了。“三种自性:一、依他起自性,二、遍计所执自性,三、圆成实自性,说名所知相体。”这是所知相殊胜殊胜语。这里边儿就是讲了三性,说遍计执是我们的妄执,根本就不存在,一点儿影子也没有,但我们不知道它虚幻,老认为它有。依他起是指依因托缘而生的法,它本身是没有的,因为有了因缘所以就现出了它。圆成实是二空所显的最真实性。三性可以界定一切法,但在小乘教中没有说到三性,只有在大乘教法中才说到,所以这是殊胜的,传载这一法门的语言也是殊胜的,这就叫所知相殊胜殊胜语。这也就是把所知依分成三自性来说明。“三自性”的“自”就是事物本身、事实本身;“性”就是相,性与相在佛教中是互训的,就是相貌。咱们老把中观叫性宗,把唯识叫相宗,这是习惯叫法,但不妥当。中观所依的是根本是般若,唯识是瑜伽,“瑜伽者,乃般若之异名也”,根本就是一回事儿。“三自性”就是事物自身的相貌有三种情况。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实际上通通都是遍计执,但如果说我们都是遍计执我们会害怕,所以佛就说其中的某一些是依他起,但实际上依他起是登地之后才能见到的,现在一点儿也没有。你看,佛教是不是很奇特?它是如此的与我们格格不入,我们说是实在的,他非说是虚幻的,我们认为是虚假的,他非说是真实的。这给照镜子是一样的,我是左,镜子里就是右,我是右,镜子里就是左,刚好给我们是反着的。我们认为这张桌子是如此的真实,他非说“桌子”虚幻。把“佛教”这两个字换成“唯识”,唯识是如此的奇妙,它与我们平常的观念是如此的不相容,以致于我们在实际应用的狭隘背景中根本无法理解它。“唯识性,说名入所知相体。”这是第三入所知相殊胜殊胜语。由无漏般若智慧悟入所知的实性,真正悟入诸法的真实性,这就通达了胜义唯识性。这得凭唯识观的修行才可以,第一步是先明白面对的一切是内心的分别,所分别的这些境界都是虚假的、空幻的,这样思惟观察。要是在定中观察更好,观察见闻觉知的一切事情,都虚妄不实,说离开了我们的分别心就没有见闻觉知了。第二步观察这一念分别心也了不可得,这时能所双泯,圆成实性显现,这就是唯识性。能所双泯就是不二法门,就是一合相。但我们现在却是先设一个二,然后再把它合起来,这方法是绝对错误的。这修行主要是凭加行智来修行的。这入所知相在小乘教中是没有提到过的,大乘中方才有,这是殊胜的地方,传载这一法门的语言也是殊胜的,叫入所知相殊胜殊胜语。“六波罗蜜多,说名彼入因果体。”这是第四彼入因果殊胜殊胜语。在第三中说要悟入唯识性,要想悟入唯识性,那就得有六波罗密,也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六波罗密就是帮助你悟入唯识性的。在地前是修世间波罗密,这个时候所修的六波罗密,是“因”,对六波罗密不断地修,就悟入唯识性、登地。登地后还修六波罗密,这是出世波罗密,这时则是“果”。六波罗密法门在小乘教中是没有的,只有大乘教法中才有,所以是殊胜的,传载这一法门的语言也是殊胜的,这叫彼入因果殊胜殊胜语。“菩萨十地,说名彼因果修差别体。”这是第五彼因果修差别殊胜殊胜语。菩萨的十地,就是:一、欢喜地,或者说是极喜地;二、离垢地;三、发光地;四、焰慧地;五,难胜地;六、现前地;七、远行地;八、不动地;九、善慧地;十、法云地。地前菩萨修波罗密分分不同,但登地以后,地地修波罗密,地地展转增上。这因果修差别小乘教中没有,是大乘教中才有的,所以殊胜,传载这一法门的语言也是殊胜的,这叫因果修差别殊胜殊胜语。注意,“彼因果修差别体”的因是十地,十地都是因,而果是佛果。“菩萨律仪,说名此中增上戒体。”这是第六如是修差别中增上戒殊胜殊胜语。这菩萨戒,有摄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,就是我们常说的三聚净戒。小乘戒说有所不为,菩萨戒不但要有所不为,而且还要有为所应为,这是小乘教中所没有的,这是殊胜的,传载这一法门的语言是殊胜的,这叫增上戒殊胜殊胜语。“首楞伽摩,虚空藏等诸三摩地,说名此中增上心体。”这第七增上心殊胜殊胜语是讲定的。定是心的安定,所以叫增上心。说,十地菩萨在内心依定而学,心定了才能修学佛法。比如首楞严三昧,象这种大定在小乘教中是没有的,只有大乘教才有,所以殊胜,传载这一法门的语言也是殊胜的,这叫增上心殊胜殊胜语。这“首楞伽摩”就是通常说的楞严大定。一般是说成“健行”,“健”就是健康,健康的人就是圣者,我们都不算健康的人,我们都有无明大病。“行”就是行为、修行,这是健康的人的行为,也就是说楞严大定是圣者的修行,境界非常非常高。“虚空藏”也是一种定,是指菩萨与法性相应了的三摩地,在真如三昧里修六波罗蜜,这就叫做虚空藏三昧。不是有一位菩萨叫虚空藏菩萨吗?是有的。“无分别智,说名此中增上慧体。”这是第八增上慧殊胜殊胜语。这讲的无分别智,有三种,加行无分别智、根本无分别智、后得无分别智。在咱们一般的说法中,“分别”就是遇到境界后用心观察思维,“无分别”是指对分别的超越,可不是没有分别的意思。我们现在一般说的“无分别”实际上是如理作意而已,不是这儿要求的增上慧无分别。理解成了对分别的否定,说不分别这在小乘教中没有,是殊胜的,传载这个法门的语言是殊胜的,这就叫增上慧殊胜殊胜语。“无住涅槃,说名彼果断体”,第九是彼果断殊胜殊胜语,讲的是无住涅槃,无住涅槃就是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。二乘行者修行到涅槃后,就安住于涅槃了,菩萨行者则因为大悲心,观察到众生之苦,他还要度众生,所以他不住于涅槃,这叫无住涅槃。前面第一、第二殊胜殊胜语是唯识观,用境、行、果来说,是境;从第三到第八增上慧一直是在修行,用境、行、果来说,是行。这第九和下边儿的第十是证果。这在小乘教中没有,是殊胜的,传载这一法门的语言也是殊胜的,所以这叫彼果断殊胜殊胜语。“三种佛身:一、自性身,二、受用身,三、变化身,说名彼果智体。”这是第十彼果智殊胜殊胜语。三种佛身就是自性身、受用身、变化身。自性身是真如、是本来面目。受用身是为十地菩萨说法的。因为菩萨的功德还没有圆满,还得向佛学法。这受用身各地所见皆不相同。变化身是为地前菩萨及凡夫、二乘说法的。为加行位现千丈大身,为资粮位菩萨及二乘现丈六金身,为其他的则各随其类而现。这是在小乘教中也没有的,所以殊胜,传载这一法门的语言也是殊胜的,叫彼果智殊胜殊胜语。“由此所说十处,显于大乘异声闻乘;又显最胜,世尊但为菩萨宣说。是故应知但依大乘,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。”这十相是不同于声闻、缘觉的,是佛陀单为菩萨开的小灶。我们知道,大乘和小乘最重要的不同是大悲心,这一点儿要记住。因为与小乘不同,所以说,这十相是殊胜殊胜语。其中的不同于声闻乘、缘觉乘是殊胜的第一个意思:分别、差别。而佛陀单为菩萨开小灶是殊胜的第二义:超胜义。下边儿就挨着说大乘是佛说了。
复次,云何由此十相殊胜殊胜如来语故,显于大乘真是佛语,遮声闻乘是大乘性?由此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,惟大乘中处处见说。谓此十处,是最能引大菩提性;是善成立;随顺无违;为能证得一切智智。
要证明大乘是佛说,我们通常会用的方法,可能就是举出一些旁证,而无著菩萨呢,在这里则是凭大乘自身来证明大乘是佛说的,这个思路是与一般人不一样。有些人用因明方法来证明,你们翻到三百六十五页,这是无性释的卷三,左边儿这个框里边儿,第三行儿,“大乘教真是佛语,一切不违补特伽罗无我性故”,这里没有同喻。在大正藏第六十九册里,有一部《四种相违私记(上)》,署名是“东南权大僧都记”,里边儿有这么几句话,“胜军论师云有过,改“两俱极成非诸佛语”;玄奘亦云有能过,后改“自许极成非诸佛语”……”就是说,胜军论师认为无性论师的式子有过,把无性论师的式子的因支给改成了“两俱极成非诸佛语所不摄故”,玄奘法师见到以后,说胜军论师改过后还是有毛病,就给改成了“自许极成非诸佛语所不摄故。”看,用因明法子来论证是多么麻烦。无著论师用的法子呢,则简洁得多了,他是用大乘自己来证明自己是佛说。
“复次,云何由此十相殊胜殊胜如来语故,显于大乘真是佛语,遮声闻乘是大乘性?”说,凭这十相殊胜就可以证明大乘是佛说了?“遮声闻乘是大乘性”是指,因为有人不承认大乘是佛说,他们说佛也是按阿含教法修行而成就的,他们就说,如果把成佛的教法叫大乘的话,阿含教法就是大乘,现在无著菩萨的这句话就是说,阿含教法是声闻乘而不是大乘。在《大乘庄严经论》中举出了五条:发心不同,教授不同,方便不同,住持不同,时节不同。因为有这五条不同,所以阿含教法之类是声闻乘,绝对不是大乘。“由此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,…
《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总标纲要分第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