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上正等菩提」:這樣子,你的功德不但沒有減少,而且展轉增勝。不過這個地方,龍樹菩薩解釋隨喜跟回向,他的重點還不是功德增上,他是說:隨喜跟回向,爲什麼在整個大乘的修法當中都是必修的法門?因爲隨喜跟回向,可以使令一個菩薩心性調柔,堪成大法,能夠成就大的功德法。就講一個譬喻說:就像一個鐵,這個頑鐵你要把它捏造成器具沒辦法;但是這個鐵用火去烤一烤,它就能夠捏造成杯子、碗,變成一個可用的器具。凡夫無始劫這個自我意識、這個我執、法執太堅固,你沒有通過隨喜跟回向,讓自己的心調柔,你沒有辦法修習大法。所以這個地方「方便善巧」,不但是成就廣大功德,也有使令心性調柔的意思。這是我們要增上的第一個修行的法門。
癸二、願
二、願波羅蜜多,謂發種種微妙大願,引攝當來波羅蜜多殊勝衆緣故。
菩薩希望要增上,我現在對目前的生命,我覺得有很多進步的空間。怎麼辦呢?發願,你心中應該「發」起「種種微妙」不可思議的「大願」。發願有什麼好處呢?你能夠爲未來的生命,栽培一種「殊勝」的因「緣」。所以這個功德雖然沒有成就,但是你發這個願,就容易使令這個功德成就,先把這個因緣准備好,能夠「引攝當來」的「殊勝衆緣」。我們一般人,如果不看經論,總是會産生一種錯覺說:阿彌陀佛很偉大,他是成佛以後才發願;觀世音菩薩也不可思議,他也是因爲成了觀世音菩薩,他才發這個願:說尋聲救苦的願、阿彌陀佛臨終接引的願,都是他成就以後才發願。其實這個是錯誤的,我們把因跟果顛倒,因爲他發這個願,所以變成阿彌陀佛;因爲他發這個願,所以變成觀世音菩薩。所以發願是一個因相,不是一個果相。你在修行之前,要先想想看:你到底希望來生是一個什麼樣的生命?這一點很重要。你要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?我們必須清楚一個觀念:所有的行爲、所有的造作,一定有一個結果;但是這個結果,不一定是你滿意的,所以我們經常活在憂悔當中,我們對現在的生命不滿意。如果你對現在的生命不滿意,表示你以前沒有設定目標,就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。你現在的結果,是你以前的造作而變成的;如果你對現在的結果非常滿意,那表示你這個人是有發願的人,這是你設定了目標,然後你完成目標的一個結果。當然過去是怎麼樣,我們不要再提了;重點是你來生希望一個什麼樣的結果?這是非常重要的。因爲人生短暫,生命是短暫的,功德無邊,你用短暫的生命,試圖要搜集所有的功德,結果一定是一事無成,抱憾而亡,「我生也有涯,功德也無涯,以有涯追無涯,則殆矣」,死路一條。所以我們修行要知道:你的生命是非常的無常短暫,到底你今生想要得到什麼?當然你想要得到什麼,就是你來生希望變成一個什麼樣的結果,你要設定一個目標。你有了目標,有二個好處:第一個,有目標會産生人生的方向,有方向就會有動力,你就不會懈怠;第二個,有目標你不會盲目,我們很多的精神體力,都耗損在盲目的修學、沒有目標的修學,就根本不知道你來生要什麼。所以你有目標,你就用這個目標,來設定你的因地,你到底在短暫的時間當中,你要積集什麼資糧,來完成你來生的這個目標?所以我們要知道:菩薩不是等到成就才發願,菩薩是在因地發願,所以他才有這個成就的。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清楚,你一定要設定你人生當中的遠程目標,你來生希望變成一個什麼樣的結果。好,你這個結果,今生有多少時間可以利用?給你叁十年的時間:你前面十年,淨罪集資,你什麼樣的罪障要先忏除?因爲這個會影響目標的;什麼樣的煩惱要先調伏?這樣也會障礙我的目標的:前面十年淨罪積資。第二個積功累德,哪些功德你一定要成就的?最後臨終最後十年的沖刺,你要萬緣放下,在最後的晚年,你要沖刺什麼?你沒有目標,你今生所做的一切,很多的方向互相的抵觸掉了。所以我們如果透過規劃,其實我們可以讓這個修行的功德,創造一個更好的結果。但是因爲我們沒有目標,往往就把這個功德分散掉了。所以佛陀就提醒菩薩:你要先發願才修行,以願導行,這第一個。所以我們要增上,先發願。
癸叁、力
叁、力波羅蜜多,謂由思擇、修習二力,令前六種波羅蜜多無間現行故。
當然發了願,你要去實踐。發了願以後,應該怎麼辦呢?應該産生二種力量:第一個「思擇力」,第二個「修習力」。「思擇力」就是一種觀照,不過這個地方,觀照不是觀照空觀,它是假觀。觀察你如果成就這個目標,有種種的功德;假設你沒有達到這個目標,會有種種的過失:要把修行的功德跟沒有修行的過失,心中要産生明確的「思」惟抉「擇」,産生一個強大的意樂,由這個意樂來帶動我們的修行,就是行動。我們趨向目標,斷惡、修善的時候,才能夠堅持到底、絕不放棄,使令這個「六波羅蜜多」朝著目標,産生身口意的「無間現行」。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,這個「思擇力」是非常重要的。我們講過生命的改變,你要先達到思想的改變,心理建設。如果你立定目標以後,直接就去行動,你缺乏思擇,會有什麼過失?我們從過去的經驗觀察自己:你心理上不認同這個東西,你說我要把這個煩惱消滅,我要把貪欲消滅、把瞋恚消滅;如果你沒有作好心理建設,你用止觀硬壓,它一定反彈。你要跟自己溝通:我爲什麼要消滅這個煩惱?因爲這個煩惱會帶動很多很多的過失;我這個煩惱消滅,會創造自己很多很多的安樂。也就是說,你心理要産生百分之百的意樂,對這樣的修學完全認同,你才能夠去對治。佛陀經常把我們這一念心,比喻做牛:牛能夠拉車,如果這一頭牛,它不想往東,你硬拉它,它牛脾氣一定會發作。所以諸位要知道,當我們想要改變自己的時候,你要試著跟自己內心溝通:你爲什麼要這樣做?你不能夠說,我不管心中的反彈、我不管你的煩惱怎麼樣,我就是要怎麼樣,那你遲早要反彈。所以這個「思擇力」就是說,你要先作好心靈的准備。所以爲什麼所有的修行──意樂,增上意樂,你心中要先認同;有這樣的意樂,你去修行,這個煩惱很快就消失掉。爲什麼你會有意樂呢?就是「思擇力」,你很清楚的知道,這個過失消失以後的好處在哪裏。所以這個地方,我們前面發了願以後,然後産生思擇,最後付出行動,這個都是增上的因緣。
癸四、智
四、智波羅蜜多,謂由前六波羅蜜多,成立妙智,受用法樂,成熟有情故。
這個地方是一種智慧,「由前」面的「六波羅蜜多」,「成立」種種的「妙智」。這個地方,「妙智」是由聞思所成的後得智,你能夠觀察種種的過失,也了解種種的功德──什麼是過失相、什麼是功德相?這個多聞熏習,産生一種觀照的判斷。依止智慧,你自己能夠「受用法樂」,通達一切佛法,有法喜之樂。其次,你能夠觀察衆生的根機,來度化衆生。這個「智波羅蜜多」,也是多聞熏習産生的智慧,對自己的增上也有幫助。總而言之,方便善巧、願、力、智,這四種都是屬于菩薩進步的四種動力。
壬二、總顯所攝
又此四種波羅蜜多,應知般若波羅蜜多無分別智、後得智攝。
這「四種波羅蜜多」,是「無分別智」所引生的「後得智」所收「攝」。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講:六波羅蜜多跟十波羅蜜多,是開合的不同──就是六波羅蜜多的般若波羅蜜,把後得智開展出來,就是這「四種」的「波羅蜜多」。這「四種波羅蜜多」的目的,就是「由增勝故」,是這個意思。我們看最後一段「修一切」:
己二、修一切
又于一切地中,非不修習一切波羅蜜多。 如是法門,是波羅蜜多藏之所攝。
也就是說,不是說後面的四地才修,是整個菩薩的地地當中,都要「修習」這十「波羅蜜多」的。這個「法門是」出自般若「波羅蜜多藏」,這個大正藏有二種藏:一個是顯教,叫「波羅蜜多藏」,密教叫陀羅尼藏,這個是出自于顯教的「波羅蜜多藏所」收「攝」。以上的這十波羅蜜多法門,是顯教所收攝。好,我們休息十分鍾。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一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