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个是「无喜足修」。我们本来是一种散乱颠倒的心识,完全被惑业苦所带动,我们生命本来是没有自主力,起烦恼的时候,烦恼要我们干什么,我们就跟烦恼走;跟烦恼走,就造作很多的罪业,招感很多的痛苦。现在修止观的时候,内心会有功德出现,但是你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得少为足,不要对路旁的小花产生迷惑,要继续的进步,后面有摩尼宝珠,不要得少为足,应该要「无喜足修」,要不断的增上,乃至功德圆满为止。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一个散乱、颠倒的凡夫,应该怎么来培养心中的观照力。这个意思就是说,理可顿悟,但是事须渐修。我们理论上了解到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心中的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都是仗缘而生,既然是因缘所生,它的本性是空的。理论上是这样,但是这个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,它在我们内心当中运转太久、太熟练,它那个等流习气的力量太强,所以虽然它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势力,但是我们也要假藉事修,假藉这个「集总修、无相修、无功用修、炽盛修、无喜足修」,来慢慢的消灭它。所以这个地方,无著菩萨恐怕菩萨执理废事,所以安立了五种修,来栽培菩萨的观照力。
庚二、修果(分二:辛一乘标;辛二别释) 辛一、乘标
前面是观照力的因,这个地方是讲果,有「标」跟「释」,先看总「标」:
如是五修,令诸菩萨成办五果。
我们透过「五」种「修」行,使「令菩萨成」就「五」种的功德。我们看这五种功德:
辛二、别释
谓念念中,销融一切粗重依止; 离种种相,得法苑乐; 能正了知周遍无量无分限相,大法光明; 顺清净分,无所分别,无相现行; 为令法身圆满成办,能正摄受后后胜因。
这五种功德,古德把它分判成三德:第一、第二是解脱德,第三、第四是成就般若德,第五是成就法身德。我们先看第一个,「销融一切粗重依止」:我们透过大乘止观的修行,慢慢就能够「销」解「融」散这「一切」的「粗重依止」,这「依止」是指阿赖耶识。阿赖耶识当中,
它有很多的烦恼种子,这个烦恼种子叫做「粗重」,因为它违背轻安精妙的体性。也就是说无始劫来,本来你这个人个性贪欲很重、或者你的瞋心很重;但是你不断的止息妄想,然后用空观来观察这个内心,是觅心了不可得,穿透无明,慢慢你会发觉:诶,你烦恼淡薄了。过去遇到这种人事的境界,你会起很多贪瞋的烦恼,这个时候你淡薄了,就是烦恼的功能淡薄了。一个人的烦恼,缘缺不生不算,没有因缘剌激不算;就是你内心当中,从观照而产生一种对治,使令烦恼淡薄,这表示什么意思?表示你三恶道的业力,也慢慢消失掉。所以这个惑业苦,它是互相牵动,说是「罪从心起将心忏,心若灭时罪亦亡」,因为三恶道的果报是有为法,有为法一定要仗缘而生,一定要有因缘,你没有烦恼的滋润,这个业不能得果报的。所以你的烦恼淡薄,就表示你来生三恶道的果报也消失掉了。所以真正的消业障,修止观是消业障,是从根源下手。「销融一切粗重依止」,这个是约着灭恶来说;「离种种相,得法苑乐」,这个是生善。我们内心当中没有修止观的人,那是心随妄转,那是非常复杂的状态,我相、法相的执取;修止观以后,慢慢慢慢的,你所缘境慢慢的简单,从多相的因缘变成一个相,从一个相乃至于进入到无相,这个时候你会产生法喜的快乐,「得法苑乐」。这个「苑」的意思就是花园的意思,在花园当中,菩萨能够游心法海,受用很多的小桥流水、鸟语花香;就是我们内心,在这个无相的意境当中,有很多很多的法乐、大乘的法乐出现。这样子讲,是约着现世的功德,这样叫做转业障成解脱德,转变这个业障成解脱德,当然这个是修止。一、二是止的功德,这个三、四是修观的功德。「能正了知周遍无
量无分限相,大法光明。」我们不断的修止观,慢慢的就能够「正」确的「了知周遍无量」,无量无边的法门当中,这当中是没有「分限」、没有差别的。也就是说,我们慢慢的对一切佛法能够融会贯通,通达一切法「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」这个道理。当然诸位要知道,这个地方的「大法光明」,是约着后得智来说的,约着差别智来说。你以前很多的经典看不懂,但是你修止观以后,对很多法门的内涵,有更深刻的了解,就能够「周遍无量」的「无分限相」,这个「大法光明」的法,都能够正确了知。这个是讲到菩萨的后得智增长。「顺清净分,无所分别,无相现行」,这个讲根本智。这个时候,我们内心当中,随顺于清净的法身,心中能够生起无分别智,无相三昧在身口意当中慢慢的现行,这个是根本智。这二个都是能够转烦恼障成般若德,这是内心当中的转变。第五「为令法身圆满成办,能正摄受后后胜因」,这个是转报障为法身。我们刚开始是业报身、这个肉团身,由业力所资持苦多乐少的业报身。这个时候,业报身的力量慢慢淡薄了,真如法身慢慢的成办,而且能够摄受,也就是能够成就后面功德的因种,能为后面的功德创造一个殊胜的因缘,也就是说你会不断进步的意思。这个地方是修止观,在内心当中会产生一种强大的转变:刚开始业障的消除,产生法喜安乐;第二个,烦恼的转变而变成更有智慧;然后你会觉得生命的力量,那个果报招感的力量,慢慢的减少,取而代之,是一种清净平等的法身现前。这个都是我们修止观,在一念心当中,转三障成三德。这个是在整个菩萨道的修学当中,从自利的角度,这个是最重要,转三障成三德。这一段叫做(戊五)「辨修因果」,观照力的因跟果。我们
看第六段:
戊六、辨修十度(分二:己一增胜修;己二修一切) 己一、增胜修(分二:庚一总标;庚二别释) 庚一、总标
这当中有二科:「一、增胜修;二、修一切。」我们先看「增胜修」,这当中有「总标」跟「别释」。先看「总标」:
由增胜故,说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。
这个地方是说明为什么要修十度。前面的六波罗蜜,它的般若度是偏重在根本无分别智,因为你要断惑证真,要先破坏心中的无明,当然我空、法空是最为重要,所以前面的般若度是偏重空观。但是这个十度后面的四度,是修习假观,就是有分别的智慧。为什么菩萨修习空观以后,要修习假观呢?这个地方是提出它的理由,「由增胜故」。因为菩萨不但是在真理的安住,他还要不断的进步,你从资粮位到加行位、从加行位到通达位,这种进步都必须由假观来带动的。所以,就着菩萨要不断进步的目的,所谓展转增胜的目的,所以菩萨必须要「别修十种波罗蜜多」。这是提出我们「修」习「十种波罗蜜」的一个主要的理由,「由增胜故」。
庚二、别释(分二:辛一指前六种;辛二释后四种) 辛一、指前六种
「别释」当中有二段:「一、前六种;二、后四种」:
于前六地所修六种波罗蜜多,如先已说。
这个「六地」,就是从欢喜地到六地现前地,都还是有相行,有相行的一个重点是要先修空观,来消灭有所得的心,所以「六波罗蜜多」主要的观照,是修习空观,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。就是前面集总修、无相修,都是在修空观,「如前已说」,这一点在前一科已经说过了。
辛二、释后四种(分二:壬一列名释义;壬二总显所摄) 壬一、列名释义(分四:癸一方便善巧;癸二愿;癸三力; 癸四智) 癸一、方便善巧
后四地中所修四者: 一、方便善巧波罗蜜多,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,共诸有情,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;
这个地方是讲到后面四种波罗蜜多,这四种是方便善巧、愿、力、智。到了七地远行地,就进入到无相行,无相行的菩萨,如果不修这四种波罗蜜多,会在空性当中产生停留,就忘失了增上的力量,所以这个菩萨应该要以假观来增上,第一个增上叫做「方便善巧」。「方便善巧」这一句话的意思,古德解释说:以少功力,成办大果。菩萨能够透过方便善巧,你本来的功德是小功力、一个微小的功力,但是透过「方便善巧」,就转成一个广大的果报,它有这种妙用。什么样的妙用呢?就是「前」面的「六波罗蜜多」,我们搜集很多很多「善根」,这个「善根」当然是智慧,不过这个地方也包括了福德,福德跟智慧的善根,「共诸有情,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」,能够回向法界众生、回向无上菩提,这样你能够把微小的功力而成办大果。这个「方便善巧」,在《大智度论》它讲得比较详细,我们作一个补充。《大智度论》龙树菩萨讲到菩萨的方便善巧,事实上是有二个:第一个是随喜,第二个是回向,方便善巧有二个,有随喜跟回向。随喜就是说,别人修习种种的功德,我们表示随顺欢喜,这样子也能够使令自己的功德增上。在《智度论》当中,龙树菩萨讲一个譬喻:什么叫随喜呢?比如说,你忆念佛菩萨的圣号,你忆念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他有无量光、无量寿的功德,当然我没有这种功德,那我怎么办呢?我一心称念佛的圣号。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?说是「如染香人,身有香气,是则名为香光庄严。」我这一念心是一个杂乱的心,阿弥陀佛的功德进入到我的心中,我的心中变得有香气了,有少分的功德,这种就是随喜。所以龙树菩萨说:称念佛菩萨的圣号,也是一种随喜。第二个是回向,这个回向就是回小向大,把这个狭小的功德转成大的功德,就是我们这一段经文所说的:「共诸有情,回求无上正等菩提」。我们现在创造一个功德,你刚刚拜了一部《八十八佛》、或者持了多少佛号,这个时候你不要想说要自己受用,你应该要跟大家分享,「共诸有情」,你愿意把这个功德释放出来,跟大家共同受用,回向法界众生;第二个你希望这个功德,不要变成一个人天的果报,「回求无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一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