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個是「無喜足修」。我們本來是一種散亂顛倒的心識,完全被惑業苦所帶動,我們生命本來是沒有自主力,起煩惱的時候,煩惱要我們幹什麼,我們就跟煩惱走;跟煩惱走,就造作很多的罪業,招感很多的痛苦。現在修止觀的時候,內心會有功德出現,但是你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得少爲足,不要對路旁的小花産生迷惑,要繼續的進步,後面有摩尼寶珠,不要得少爲足,應該要「無喜足修」,要不斷的增上,乃至功德圓滿爲止。這個地方是說明我們一個散亂、顛倒的凡夫,應該怎麼來培養心中的觀照力。這個意思就是說,理可頓悟,但是事須漸修。我們理論上了解到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心中的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都是仗緣而生,既然是因緣所生,它的本性是空的。理論上是這樣,但是這個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,它在我們內心當中運轉太久、太熟練,它那個等流習氣的力量太強,所以雖然它是一個如夢如幻的勢力,但是我們也要假藉事修,假藉這個「集總修、無相修、無功用修、熾盛修、無喜足修」,來慢慢的消滅它。所以這個地方,無著菩薩恐怕菩薩執理廢事,所以安立了五種修,來栽培菩薩的觀照力。
庚二、修果(分二:辛一乘標;辛二別釋) 辛一、乘標
前面是觀照力的因,這個地方是講果,有「標」跟「釋」,先看總「標」:
如是五修,令諸菩薩成辦五果。
我們透過「五」種「修」行,使「令菩薩成」就「五」種的功德。我們看這五種功德:
辛二、別釋
謂念念中,銷融一切粗重依止; 離種種相,得法苑樂; 能正了知周遍無量無分限相,大法光明; 順清淨分,無所分別,無相現行; 爲令法身圓滿成辦,能正攝受後後勝因。
這五種功德,古德把它分判成叁德:第一、第二是解脫德,第叁、第四是成就般若德,第五是成就法身德。我們先看第一個,「銷融一切粗重依止」:我們透過大乘止觀的修行,慢慢就能夠「銷」解「融」散這「一切」的「粗重依止」,這「依止」是指阿賴耶識。阿賴耶識當中,
它有很多的煩惱種子,這個煩惱種子叫做「粗重」,因爲它違背輕安精妙的體性。也就是說無始劫來,本來你這個人個性貪欲很重、或者你的瞋心很重;但是你不斷的止息妄想,然後用空觀來觀察這個內心,是覓心了不可得,穿透無明,慢慢你會發覺:诶,你煩惱淡薄了。過去遇到這種人事的境界,你會起很多貪瞋的煩惱,這個時候你淡薄了,就是煩惱的功能淡薄了。一個人的煩惱,緣缺不生不算,沒有因緣剌激不算;就是你內心當中,從觀照而産生一種對治,使令煩惱淡薄,這表示什麼意思?表示你叁惡道的業力,也慢慢消失掉。所以這個惑業苦,它是互相牽動,說是「罪從心起將心忏,心若滅時罪亦亡」,因爲叁惡道的果報是有爲法,有爲法一定要仗緣而生,一定要有因緣,你沒有煩惱的滋潤,這個業不能得果報的。所以你的煩惱淡薄,就表示你來生叁惡道的果報也消失掉了。所以真正的消業障,修止觀是消業障,是從根源下手。「銷融一切粗重依止」,這個是約著滅惡來說;「離種種相,得法苑樂」,這個是生善。我們內心當中沒有修止觀的人,那是心隨妄轉,那是非常複雜的狀態,我相、法相的執取;修止觀以後,慢慢慢慢的,你所緣境慢慢的簡單,從多相的因緣變成一個相,從一個相乃至于進入到無相,這個時候你會産生法喜的快樂,「得法苑樂」。這個「苑」的意思就是花園的意思,在花園當中,菩薩能夠遊心法海,受用很多的小橋流水、鳥語花香;就是我們內心,在這個無相的意境當中,有很多很多的法樂、大乘的法樂出現。這樣子講,是約著現世的功德,這樣叫做轉業障成解脫德,轉變這個業障成解脫德,當然這個是修止。一、二是止的功德,這個叁、四是修觀的功德。「能正了知周遍無
量無分限相,大法光明。」我們不斷的修止觀,慢慢的就能夠「正」確的「了知周遍無量」,無量無邊的法門當中,這當中是沒有「分限」、沒有差別的。也就是說,我們慢慢的對一切佛法能夠融會貫通,通達一切法「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」這個道理。當然諸位要知道,這個地方的「大法光明」,是約著後得智來說的,約著差別智來說。你以前很多的經典看不懂,但是你修止觀以後,對很多法門的內涵,有更深刻的了解,就能夠「周遍無量」的「無分限相」,這個「大法光明」的法,都能夠正確了知。這個是講到菩薩的後得智增長。「順清淨分,無所分別,無相現行」,這個講根本智。這個時候,我們內心當中,隨順于清淨的法身,心中能夠生起無分別智,無相叁昧在身口意當中慢慢的現行,這個是根本智。這二個都是能夠轉煩惱障成般若德,這是內心當中的轉變。第五「爲令法身圓滿成辦,能正攝受後後勝因」,這個是轉報障爲法身。我們剛開始是業報身、這個肉團身,由業力所資持苦多樂少的業報身。這個時候,業報身的力量慢慢淡薄了,真如法身慢慢的成辦,而且能夠攝受,也就是能夠成就後面功德的因種,能爲後面的功德創造一個殊勝的因緣,也就是說你會不斷進步的意思。這個地方是修止觀,在內心當中會産生一種強大的轉變:剛開始業障的消除,産生法喜安樂;第二個,煩惱的轉變而變成更有智慧;然後你會覺得生命的力量,那個果報招感的力量,慢慢的減少,取而代之,是一種清淨平等的法身現前。這個都是我們修止觀,在一念心當中,轉叁障成叁德。這個是在整個菩薩道的修學當中,從自利的角度,這個是最重要,轉叁障成叁德。這一段叫做(戊五)「辨修因果」,觀照力的因跟果。我們
看第六段:
戊六、辨修十度(分二:己一增勝修;己二修一切) 己一、增勝修(分二:庚一總標;庚二別釋) 庚一、總標
這當中有二科:「一、增勝修;二、修一切。」我們先看「增勝修」,這當中有「總標」跟「別釋」。先看「總標」:
由增勝故,說十地中別修十種波羅蜜多。
這個地方是說明爲什麼要修十度。前面的六波羅蜜,它的般若度是偏重在根本無分別智,因爲你要斷惑證真,要先破壞心中的無明,當然我空、法空是最爲重要,所以前面的般若度是偏重空觀。但是這個十度後面的四度,是修習假觀,就是有分別的智慧。爲什麼菩薩修習空觀以後,要修習假觀呢?這個地方是提出它的理由,「由增勝故」。因爲菩薩不但是在真理的安住,他還要不斷的進步,你從資糧位到加行位、從加行位到通達位,這種進步都必須由假觀來帶動的。所以,就著菩薩要不斷進步的目的,所謂展轉增勝的目的,所以菩薩必須要「別修十種波羅蜜多」。這是提出我們「修」習「十種波羅蜜」的一個主要的理由,「由增勝故」。
庚二、別釋(分二:辛一指前六種;辛二釋後四種) 辛一、指前六種
「別釋」當中有二段:「一、前六種;二、後四種」:
于前六地所修六種波羅蜜多,如先已說。
這個「六地」,就是從歡喜地到六地現前地,都還是有相行,有相行的一個重點是要先修空觀,來消滅有所得的心,所以「六波羅蜜多」主要的觀照,是修習空觀,這一點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。就是前面集總修、無相修,都是在修空觀,「如前已說」,這一點在前一科已經說過了。
辛二、釋後四種(分二:壬一列名釋義;壬二總顯所攝) 壬一、列名釋義(分四:癸一方便善巧;癸二願;癸叁力; 癸四智) 癸一、方便善巧
後四地中所修四者: 一、方便善巧波羅蜜多,謂以前六波羅蜜多所集善根,共諸有情,回求無上正等菩提故;
這個地方是講到後面四種波羅蜜多,這四種是方便善巧、願、力、智。到了七地遠行地,就進入到無相行,無相行的菩薩,如果不修這四種波羅蜜多,會在空性當中産生停留,就忘失了增上的力量,所以這個菩薩應該要以假觀來增上,第一個增上叫做「方便善巧」。「方便善巧」這一句話的意思,古德解釋說:以少功力,成辦大果。菩薩能夠透過方便善巧,你本來的功德是小功力、一個微小的功力,但是透過「方便善巧」,就轉成一個廣大的果報,它有這種妙用。什麼樣的妙用呢?就是「前」面的「六波羅蜜多」,我們搜集很多很多「善根」,這個「善根」當然是智慧,不過這個地方也包括了福德,福德跟智慧的善根,「共諸有情,回求無上正等菩提故」,能夠回向法界衆生、回向無上菩提,這樣你能夠把微小的功力而成辦大果。這個「方便善巧」,在《大智度論》它講得比較詳細,我們作一個補充。《大智度論》龍樹菩薩講到菩薩的方便善巧,事實上是有二個:第一個是隨喜,第二個是回向,方便善巧有二個,有隨喜跟回向。隨喜就是說,別人修習種種的功德,我們表示隨順歡喜,這樣子也能夠使令自己的功德增上。在《智度論》當中,龍樹菩薩講一個譬喻:什麼叫隨喜呢?比如說,你憶念佛菩薩的聖號,你憶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他有無量光、無量壽的功德,當然我沒有這種功德,那我怎麼辦呢?我一心稱念佛的聖號。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?說是「如染香人,身有香氣,是則名爲香光莊嚴。」我這一念心是一個雜亂的心,阿彌陀佛的功德進入到我的心中,我的心中變得有香氣了,有少分的功德,這種就是隨喜。所以龍樹菩薩說:稱念佛菩薩的聖號,也是一種隨喜。第二個是回向,這個回向就是回小向大,把這個狹小的功德轉成大的功德,就是我們這一段經文所說的:「共諸有情,回求無上正等菩提」。我們現在創造一個功德,你剛剛拜了一部《八十八佛》、或者持了多少佛號,這個時候你不要想說要自己受用,你應該要跟大家分享,「共諸有情」,你願意把這個功德釋放出來,跟大家共同受用,回向法界衆生;第二個你希望這個功德,不要變成一個人天的果報,「回求無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