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二卷
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一七二頁,「戊七、辨修圓滿」。
前一科我們講到觀照力。這觀照力,六波羅蜜多裏面的觀照力,是觀照我空、法空的真如理,使令內心能夠得到安住;另外在六波羅蜜多以外,又開出四種波羅蜜多,這個是成就一種假觀,使令我們增上。簡單的說,菩薩的修學,正如《金剛經》所說的:「雲何應住?雲何降伏其心?」修行菩薩道的衆生,你要能夠處理二個問題:第一個是安住的問題,第二個是降伏的問題。安住的問題,當然是空觀,以空觀來安住其心。我們從過去的經驗可以了解,一個人心中有所得,那一定會産生痛苦的。外境是生滅變化的,菩薩不應該安住在外境,因爲外境的人事不是你能夠控製的;所以菩薩要得到安樂,只有安住在現前一念心性。所以「雲何應住?」就是以我空、法空的真如理安住。但是你不能以安住爲滿足,你還要能夠增上,「雲何降伏其心?」你要突破自我。怎麼突破呢?就是隨喜、回向、發願,乃至于行動等等。後面就是告訴你:當你安住以後,你要不斷的進步。所以,空觀讓你安住,假觀讓你增上,就是這個意思。透過空假不二觀的安住跟增上,要經過什麼樣的階位,才能夠「圓滿」呢?這個地方說明這個道理──「圓滿」的道理。
戊七、辨修圓滿(分二:己一長行;己二頌) 己一、長行(分二:庚一問;庚二答) 庚一、問
這當中有「長行」跟偈「頌」。我們先看「長行」:
複次,凡經幾時,修行諸地可得圓滿?
我們要「經」過多少「時」間觀照真如理地,才能夠「圓滿」?這是提出它的時間跟位次的問題。我們看回「答」:
庚二、答(分二:辛一標;辛二釋) 辛一、標
有五補特伽羅,經叁無數大劫。
菩薩的觀照,由淺至深「有五」種階位的差別,要「經」過「叁大」阿僧祇「劫」。先作一個總「標」,這以下解「釋」:
辛二、釋(分叁: 壬一初劫圓滿;壬二二劫圓滿; 壬叁叁劫圓滿) 壬一、初劫圓滿
哪「五」種「補特伽羅」呢?這當中有「初劫、二劫、叁劫」。先看「初劫」的「圓滿」:
謂勝解行補特伽羅,經初無數大劫修行圓滿。
凡位菩薩的觀照,第一個階位是「勝解行」地。這個「勝解行」地,包括外凡的資糧位、也包括內凡的加行位,要「經」過一「大」阿僧祇「劫」的時間。什麼叫「勝解」?「勝解」就是對某一個法門産生堅固的理解,不過這個地方它的理解是有特定的對象。菩薩的「勝解行」地,是針對我空、法空的真如理,你要得到堅定的理解,才叫做「勝解行」地。也就是說,我們內心當中,以前的理解,是內心有一個自我意識、有一個自我的無明──我們以自我意識來拜佛,以自我意識來斷惡、修善,也以自我意識來起煩惱,這樣的菩薩,當然沒有資格稱爲勝解行地,因爲你對這個空觀根本沒有信解。這個「勝解行」地是怎麼樣呢?「仰信真如佛性,在凡不減,在聖不增,心佛衆生叁無差別。」勝解行地的菩薩,當然有很多如夢如幻的煩惱在幹擾他、也有很多如夢如幻的業力在障礙他、很多如夢如幻的老病死在折磨他;但是,這個勝解行地的菩薩,他內心當中深深的相信一個真理,那就是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。不管煩惱怎麼刺激我,我總是知道:煩惱是一念心性所變現出來的,是一種如夢如幻的影像,如此而已。所以這個「勝解行」地就是說:他對內心當中,對于真理已經得到堅定不可破壞的理解,這樣的菩薩就進入了勝解行地。當然這種菩薩,他對成佛的信心也特別的堅固,他知道:既然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所以所有的惡法是可以消滅的、所有的善法是可以成就,成就佛道是可能做到的。這樣子的過程,要花一「大」阿僧祇「劫」的時間,這樣的觀照力要修一大阿僧祇劫,不過這都是屬于凡夫位,包括外凡、內凡。
壬二、二劫圓滿
清淨增上意樂行補特伽羅,及有相行、無相行補特伽羅,于前六地及第七地,經第二無數大劫修行圓滿。
第「二」阿僧祇「劫」有叁種的階位:第一個是「清淨增上意樂行」,這個是講初地的菩薩。初地菩薩內心當中,有「清淨」的力量,來消滅分別的我執跟法執,叫清淨力;一方面他有一種「增上」的「意樂」,他對于無量無邊的功德,有好樂追求的意樂:這個是把初地菩薩的相貌講出來。「有相行補特伽羅」,這個地方指的是前六地的菩薩,前六地的菩薩他心中還有微細的法執,對于生滅、垢淨的法,有所執著、有所對立,所以他是「有相行」。「無相行補特伽羅」,這是第七地的菩薩,他入了「無相行」,他對生滅、垢淨的法,不再執取了。也就是說,從初地到「七地」,要花一大阿僧祇劫,這當中有叁個階位:「清淨意樂行、有相行、無相行補特伽羅」,要花掉「第二」阿僧祇「劫」。
壬叁、叁劫圓滿
即此無功用行補特伽羅,從此已上至第十地, 經第叁無數大劫,修行圓滿。
到八地菩薩的「無功用行補特伽羅」,是第五個補特伽羅,也就是「無功用行」。「無功用行」,他的法執是慢慢的調伏了,對生滅、垢淨、增減相全部消滅,任運的生起菩薩道。但是在任運當中,他還要成就第九地的智自在,他的智慧還沒有自在,這個四無礙的辯才還沒有自在;第十地的業自在,身口意還沒有自在:所以爲了要成就智慧的自在、還有業力的自在,要花一大阿僧祇劫,這都要不斷的加深觀照力,這要花一大阿僧祇劫。這個地方是講觀照力,從最初的勝解,到有相行、無相行、無功用行,到最後的智自在、業自在,總共叁大阿僧祇劫。我們看重「頌」:
己二、頌
此中有頌: 清淨增上力,堅固心升進, 名菩薩初修,無數叁大劫。
這個地方,無著菩薩把勝解行地的菩薩作一個重頌。什麼叫勝解行地?前面沒有詳細的說明,這以下講出一個標准。第一個,你內心當中要有「清淨力」。菩薩剛開始當然有很多的煩惱,但是他內心當中以一念的清淨心來安住,所以能夠不隨妄轉;不隨妄轉的力量,就是妄想有,但是不隨它轉,産生一種清淨的力量。第二個「增上力」,這個「增上力」就是菩薩的願力,菩薩有一個明確的目標,使令自己不斷的進步。有這個目標,當然就會招感很多的善知識、同參道友展轉的助緣。這個「增上」,他不但是安住在清淨,他還要不斷的增上。第叁個「堅固心」,這個地方是講堅固力,菩薩遇到惡因緣的剌激,他的菩提心絕對不會退轉,他內心當中有一個強大安忍的力量。所以「增上」是指還沒有成就的功德,菩薩有好樂的心想要成就;「堅固力」是說,菩薩對于已經成就的功德,他絕對不會讓它失掉:這二種力量,都要依止「清淨力」來作基礎,是「名菩薩初修無數叁大」阿僧祇「劫」。菩薩在第一個阿僧祇劫,所要完成的力量,就是勝解行地的清淨力、堅固力、增上力叁種功德力。到這個地方,我們是講「彼修因果差別」。好,我們看第六段「增上戒學分」:
乙六、增上戒學分(分二:丙一結前問後;丙二標釋正答) 丙一、結前問後
這當中有二段:先「問」再「答」。我們先看「問」的地方:
如是已說因果修差別。 此中增上戒殊勝雲何可見?
前面「因果修差別」,我們講到菩提心、空正見跟六波羅蜜多,菩薩的一個因果;這個地方提出「增上戒」學。首先我們把「增上戒」作一個解釋。小乘的戒法,叫做別解脫戒,也就是說小乘戒法的施設,是追求一種消極的身心解脫,這叫做別解脫戒。菩薩他的目的,是積極的要成就功德莊嚴,所以叫做「增上」,他是比較積極的態度。這個「增上」是什麼意思呢?古德解釋說:「爲圓滿菩提故,而展轉增上。」他有一個目標──要成就圓滿菩提,而展轉增上。什麼叫「展轉增上」呢?就是菩薩因爲戒學的增上,而能夠引生定學,由定學的增上而引生慧學。也就是說,在小乘的戒法,他的戒定慧叁者是各自獨立的──經有經的诠釋,律學有律學的诠釋;但是菩薩的叁學是融通的,菩薩戒的每一條戒法,都要依止心中止觀的力量,這個戒學跟定慧二學,是互相增上,沒有一個菩薩戒法在持的時候,沒有依止這個菩提心、這個觀照力的,不可能。所以菩薩戒之所以稱爲「增上戒」,因爲它的戒定慧是互相增上的,所以安立爲「增上戒」,因爲它增上的目的,是要成就圓滿菩提。這個地方,是把菩薩的戒法安立爲「增上戒」的意義作一個說明。我們看回「答」:
丙二、標釋正答(分二:丁一牒前出體;丁二略釋殊勝) 丁一、牒前出體
回「答」當中,先「出體」,再解「釋」它的「殊勝」。先解釋它的「體」:
如菩薩地正受菩薩律儀中說。
菩薩的增上戒,是出自于何處呢?「如菩薩地」,這是《瑜伽師地論.本地分》當中,第十五地「菩薩地」裏面的〈戒波羅蜜多品〉,這當中有說明「菩薩」戒。這個地方,我們作一個簡單的說明。前面的「彼因果修差別」,事實上是把菩薩的菩提心跟空正見──菩薩的根本法門跟六波羅蜜多的枝末法門講完;這個地方爲什麼又提出「增上戒學」?乃至于下一段的「增上定、增上慧」呢?這是什麼道理呢?我們加以說明。在整個菩薩十地的修行當中,他特別重視觀照力,就是我空、法空的無分別智。但是無分別智,前面講得比較少,它只是把無分別智的差別階位講出來而已,整個因地的修行、觀照力的成就,就講得比較少。這個地方可能會讓大家産生執理廢事,所以這個地方是說明整個菩薩的無分別智要如何成就?它是有一定的次第──菩薩的觀照力,是從增上戒學,而引生增上定學、增上慧學。所以菩薩的觀照力,他的整個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