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煩惱就淡薄了。我們要知道一件事情:有爲諸法是仗緣而生的,你內心正確跟錯誤的觀照,對內心會産生一種不同的影響。所以如果你讀完《攝大乘論》以後,你還是認爲你煩惱很重,那這個佛法你不會運用,很可惜啊!所以諸位要知道:《攝大乘論》是一種文字的《攝大乘論》,你要把這一部論,轉成你內心的《攝大乘論》。所以知識不在多,在于你會不會運用;一個會運用知識的人,他就是趨向于功德。你只是懂這個知識,你不會去運用,那你這個叫做栽培善根。所以我們講,不要說大小乘的教觀,其實生命就是無量的抉擇,你每一件事都要去抉擇,這件事該不該做?做到什麼程度?你每一個抉擇,都會産生不同的結果。也就是說,你如何來經營你的生命?這是你的重點。當然你必須要學習很多的教法,讓你的知識開闊,然後設計一套你自己要的菩薩道,在短暫的生命當中,你要如何的把今生作最大的發揮。人身難得,你得到這個人身,又有因緣出家,這種機會不多的啦。但是,不是每一個人出家的結果都是一樣,絕對不是的。因爲每一個人對佛法的運用是不同的,所以每一個人出家的結果是不一樣。我們經常說:出家有多少功德多少功德──那是就著成功的人才有這種功德;你要是失敗的話,你就沒有這種功德,也有很多人出家以後是墮叁惡道的。所以,你如何運用你的觀照力,來施設、布局你的菩薩道,從這些教法當中,你應該去思惟:你如何運用這些你所知道的知識,然後變成你生命的觀照,來引導你的生命?這個是我們學《攝論》的目的,大家應該要好好的想一想。
好,我們今天講到這裏。我們回答二個問題:
問:請法師慈悲開示,您說「集總修」是以一個法來攝一切法,如果我們發願要持〈大悲咒〉幾萬遍,那照法師的說法,我們是應該要密集式的來完成它?(是的。)但是蕅益大師說:修淨土法門應該以念佛爲正行,而以其他爲助行,如果以密集式修〈大悲咒〉,是不是說這段時間就不要念佛?這樣的話,好象跟蕅祖的說法不太相稱,請法師慈悲開示。
答:理論上說,我們來生有二種規劃:第一你求生淨土,第二求增上生。你求增上生的話,那你歸依叁寶就很重要:第一個你要善得人身,第二個你要歸依叁寶。你要是得到人身,而遇不到叁寶,你來生來也沒有用。你來生是求增上生,有增上生的因緣,這一部分我們不談,他有他成就的資糧。假設你來生想要到淨土去,那你唯一的方法,就是想盡任何方法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。因爲往生淨土,不是你自己的能力去的,是蒙佛的接引。那你如何去感動阿彌陀佛?我們說感動也可以,說感應也可以,你持念他的名號、觀想、觀像都是一個方法,你如何把你的心調整跟阿彌陀佛功德的心,心心相應,這是你要去努力的方向,當然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持名。但是在祖師的開示當中,也講到所謂正行跟助行,所以印光大師說:持〈大悲咒〉爲助行。如果你在這個階段,你認爲有須要持〈大悲咒〉來破障,那你可以在這段時間兼持〈大悲咒〉,甚至持〈大悲咒〉的時間可能多一點。但是問題是說你會害怕:這樣子,好象跟彌陀的感應道交有所違背?蕅益大師也說:你要發願,用這個願來導〈大悲咒〉。就是說,你持〈大悲咒〉的目的也是爲了破障。爲什麼要破障呢?也是爲了能夠跟彌陀容易感應道交,所以這樣子的修行不算雜修,因爲是同一個目標。這樣懂嗎?所以蕅益大師講:「但加信願,不改行誼」,這句話很重要,但加信願。不要說持〈大悲咒〉,明朝末年很多人參禅,蕅益大師說:你參禅繼續參,你願意參「什麼是我本來面目」,你繼續參。蕅益大師說:但加信願,不改行誼。你要怎麼修,繼續修,增加一個信心跟發願。你臨命終的時候,就算你不能念佛,你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,你知道有一個阿彌陀佛的存在,你心心的憶念彌陀的功德,也可以往生的啦。持名只是一種,觀想、觀像也可以往生,重點是你心中的目標是不是一致?我們這樣子講:我們一個人最害怕是什麼?你持〈大悲咒〉,來生又想變成觀世音菩薩,成就什麼功德;然後你做這個,你又想要來生要怎麼樣,我來生要做一個大法師、做大禅師:然後你的目標變成多元化,現在比較害怕的是這樣。其實你的目標是一致的時候,你所有的法,萬善莊嚴淨土,這個是不障礙往生的。就是你的目標是一致的,而以佛號爲正行,其他爲助行,全部是趨向一個方向,這個是沒問題的。所以,你持〈大悲咒〉,但是你持〈大悲咒〉的目的是幫助你念佛的時候沒有障礙,這樣子是對的,也是念佛法門。所以這一點要注意,重點是你的目標是不是明確。
問:請法師慈悲開示,私人的功課要做的時候,爲了燈光的關系,若人在前面走動,要保持怎麼樣的距離?
答:你的意思就是說你在誦經,別人在走動,是你要跟他保持距離?還是他要跟你保持距離?(诃──) 你坐在那個地方,你怎麼跟他保持距離呢? 我想是這樣的,從二方面來說:別人在誦經,我們盡量不要去幹擾別人,你能夠保持一個不幹擾他的距離走過去最好,因爲別人在修行,你去護持他,也是隨喜功德。另外就是我們在誦經,別人走來走去,那這個就不是我們能夠控製的,那我們就要改變自己的心。一個菩薩的心,諸位,我必須跟大家勸勉一句話:我們的心不能太脆弱。你不能夠說所有的環境,都在我的規劃當中,這不可能。你臨命終的時候,也不可能可以規劃你一定是非常的安穩,你怎麼知道臨命終是什麼相貌呢?如果你一直要求所有的環境都配合你,那你臨終正念怎麼提得起來?我們可以作出一些大方向的規劃,但是你一定要去吸收一些不可抗拒的臨時狀況,就是你一定要有一個「雲何應住、雲何降伏其心」的觀照力,來化解一些人事的幹擾,這是你菩薩道要做的事情。你說你的心,完全是溫室中栽培的小花,那你臨命終怎麼辦呢?色身的敗壞、內心的妄想,整個環境一定不是在你的設計當中,你也不一定是在醫院,你萬一是發生車禍死掉怎麼辦?所以,一個修行人,要培養自己內心自在的忍力。很多因緣,你要自行去化解的。而每一個障礙,當然我們都不喜歡障礙,其實我告訴大家:一個人太順利,未必是好事情。如果你把生命當中的障礙、挫折,當作你曆練的對象,你會從中得到啓示,得到激勵。如果你認爲這樣的挫敗,是別人要負責,那你一輩子活在埋怨當中,你這個挫敗對你來說真的是挫敗。如果你把這個挫敗,當作自己的曆練,它對你是激勵的;如果你把這個挫敗,歸咎在別人的身上,那你一輩子活在痛苦當中,你的內心就是活在埋怨──這個生命不公平,怎麼怎麼地!對立。所以我們一定要善調其心,這個很重要。我們不能夠去主宰這個世界,佛陀也沒有辦法主宰這個世界,這個因緣所生法是錯綜複雜的因緣;但是我們要能夠安住自己的內心,這個是很重要。
好,今天講到這個地方。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。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二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