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二卷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烦恼就淡薄了。我们要知道一件事情:有为诸法是仗缘而生的,你内心正确跟错误的观照,对内心会产生一种不同的影响。所以如果你读完《摄大乘论》以后,你还是认为你烦恼很重,那这个佛法你不会运用,很可惜啊!所以诸位要知道:《摄大乘论》是一种文字的《摄大乘论》,你要把这一部论,转成你内心的《摄大乘论》。所以知识不在多,在于你会不会运用;一个会运用知识的人,他就是趋向于功德。你只是懂这个知识,你不会去运用,那你这个叫做栽培善根。所以我们讲,不要说大小乘的教观,其实生命就是无量的抉择,你每一件事都要去抉择,这件事该不该做?做到什么程度?你每一个抉择,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。也就是说,你如何来经营你的生命?这是你的重点。当然你必须要学习很多的教法,让你的知识开阔,然后设计一套你自己要的菩萨道,在短暂的生命当中,你要如何的把今生作最大的发挥。人身难得,你得到这个人身,又有因缘出家,这种机会不多的啦。但是,不是每一个人出家的结果都是一样,绝对不是的。因为每一个人对佛法的运用是不同的,所以每一个人出家的结果是不一样。我们经常说:出家有多少功德多少功德──那是就着成功的人才有这种功德;你要是失败的话,你就没有这种功德,也有很多人出家以后是堕三恶道的。所以,你如何运用你的观照力,来施设、布局你的菩萨道,从这些教法当中,你应该去思惟:你如何运用这些你所知道的知识,然后变成你生命的观照,来引导你的生命?这个是我们学《摄论》的目的,大家应该要好好的想一想。

  

  好,我们今天讲到这里。我们回答二个问题:

  

  问:请法师慈悲开示,您说「集总修」是以一个法来摄一切法,如果我们发愿要持〈大悲咒〉几万遍,那照法师的说法,我们是应该要密集式的来完成它?(是的。)但是蕅益大师说:修净土法门应该以念佛为正行,而以其他为助行,如果以密集式修〈大悲咒〉,是不是说这段时间就不要念佛?这样的话,好象跟蕅祖的说法不太相称,请法师慈悲开示。

  

  答:理论上说,我们来生有二种规划:第一你求生净土,第二求增上生。你求增上生的话,那你归依三宝就很重要:第一个你要善得人身,第二个你要归依三宝。你要是得到人身,而遇不到三宝,你来生来也没有用。你来生是求增上生,有增上生的因缘,这一部分我们不谈,他有他成就的资粮。假设你来生想要到净土去,那你唯一的方法,就是想尽任何方法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。因为往生净土,不是你自己的能力去的,是蒙佛的接引。那你如何去感动阿弥陀佛?我们说感动也可以,说感应也可以,你持念他的名号、观想、观像都是一个方法,你如何把你的心调整跟阿弥陀佛功德的心,心心相应,这是你要去努力的方向,当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持名。但是在祖师的开示当中,也讲到所谓正行跟助行,所以印光大师说:持〈大悲咒〉为助行。如果你在这个阶段,你认为有须要持〈大悲咒〉来破障,那你可以在这段时间兼持〈大悲咒〉,甚至持〈大悲咒〉的时间可能多一点。但是问题是说你会害怕:这样子,好象跟弥陀的感应道交有所违背?蕅益大师也说:你要发愿,用这个愿来导〈大悲咒〉。就是说,你持〈大悲咒〉的目的也是为了破障。为什么要破障呢?也是为了能够跟弥陀容易感应道交,所以这样子的修行不算杂修,因为是同一个目标。这样懂吗?所以蕅益大师讲:「但加信愿,不改行谊」,这句话很重要,但加信愿。不要说持〈大悲咒〉,明朝末年很多人参禅,蕅益大师说:你参禅继续参,你愿意参「什么是我本来面目」,你继续参。蕅益大师说:但加信愿,不改行谊。你要怎么修,继续修,增加一个信心跟发愿。你临命终的时候,就算你不能念佛,你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,你知道有一个阿弥陀佛的存在,你心心的忆念弥陀的功德,也可以往生的啦。持名只是一种,观想、观像也可以往生,重点是你心中的目标是不是一致?我们这样子讲:我们一个人最害怕是什么?你持〈大悲咒〉,来生又想变成观世音菩萨,成就什么功德;然后你做这个,你又想要来生要怎么样,我来生要做一个大法师、做大禅师:然后你的目标变成多元化,现在比较害怕的是这样。其实你的目标是一致的时候,你所有的法,万善庄严净土,这个是不障碍往生的。就是你的目标是一致的,而以佛号为正行,其他为助行,全部是趋向一个方向,这个是没问题的。所以,你持〈大悲咒〉,但是你持〈大悲咒〉的目的是帮助你念佛的时候没有障碍,这样子是对的,也是念佛法门。所以这一点要注意,重点是你的目标是不是明确。

  

  问:请法师慈悲开示,私人的功课要做的时候,为了灯光的关系,若人在前面走动,要保持怎么样的距离?

  

  答:你的意思就是说你在诵经,别人在走动,是你要跟他保持距离?还是他要跟你保持距离?(诃──) 你坐在那个地方,你怎么跟他保持距离呢? 我想是这样的,从二方面来说:别人在诵经,我们尽量不要去干扰别人,你能够保持一个不干扰他的距离走过去最好,因为别人在修行,你去护持他,也是随喜功德。另外就是我们在诵经,别人走来走去,那这个就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,那我们就要改变自己的心。一个菩萨的心,诸位,我必须跟大家劝勉一句话:我们的心不能太脆弱。你不能够说所有的环境,都在我的规划当中,这不可能。你临命终的时候,也不可能可以规划你一定是非常的安稳,你怎么知道临命终是什么相貌呢?如果你一直要求所有的环境都配合你,那你临终正念怎么提得起来?我们可以作出一些大方向的规划,但是你一定要去吸收一些不可抗拒的临时状况,就是你一定要有一个「云何应住、云何降伏其心」的观照力,来化解一些人事的干扰,这是你菩萨道要做的事情。你说你的心,完全是温室中栽培的小花,那你临命终怎么办呢?色身的败坏、内心的妄想,整个环境一定不是在你的设计当中,你也不一定是在医院,你万一是发生车祸死掉怎么办?所以,一个修行人,要培养自己内心自在的忍力。很多因缘,你要自行去化解的。而每一个障碍,当然我们都不喜欢障碍,其实我告诉大家:一个人太顺利,未必是好事情。如果你把生命当中的障碍、挫折,当作你历练的对象,你会从中得到启示,得到激励。如果你认为这样的挫败,是别人要负责,那你一辈子活在埋怨当中,你这个挫败对你来说真的是挫败。如果你把这个挫败,当作自己的历练,它对你是激励的;如果你把这个挫败,归咎在别人的身上,那你一辈子活在痛苦当中,你的内心就是活在埋怨──这个生命不公平,怎么怎么地!对立。所以我们一定要善调其心,这个很重要。我们不能够去主宰这个世界,佛陀也没有办法主宰这个世界,这个因缘所生法是错综复杂的因缘;但是我们要能够安住自己的内心,这个是很重要。

  

  好,今天讲到这个地方。向下文长,付在来日,回向。

  

  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二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