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二卷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以要言之:一切饶益有情无罪身、语、意业, 菩萨一切皆应现行,皆应修学。

  

  菩萨有共声闻学、有不共声闻学,菩萨戒应该怎么跟小乘融通呢?这以下,无著菩萨讲出非常重要关键的话,他说:简单的说,只要是对众生有帮助,你能够让众生的善根增长,而且你自己不会引生过失的,这样身口意的造作,「菩萨」都「应」该主动的「现行」。

  

 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。我们中国佛教,受了声闻戒、也受了菩萨戒,这二种戒的融通,是一个重要的、扼要的观念。初心的菩萨,你要利他,最好是这个利他的事业,你自己在这当中会得到进步的,最好是你在利他的时候,能够自利、利他,法皆具足的。你选择一个利他的因缘,在这当中,你的菩提心、善根都会增长的,那是最好──你能够增上,众生也增上。但是第二个,最低的标准,就是我们这句话:对众生有帮助,对我没什么帮助,但是也没什么伤害──这是底限。我只是浪费一点精神、体力,我这样菩萨的造作,对众生会帮助,对我没有什么帮助,但是不会增长我的烦恼,这个也是可以。但是初学菩萨,尽量这一方面少一点,这个是整个菩萨戒的底限。如果对众生有帮助,对你有伤害的,你绝对不能做,因为这一部分要共学的,根本戒是要共学的。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再把它读一次:「一切饶益有情无罪」的「身、语、意业,菩萨一切皆应现行,皆应修学」,这是底限。但是初学者,我建议大家,你刚开始行菩萨道,最好这个东西对众生有帮助,对你也有增上,这是最好。

  

  庚三、结名殊胜

  

  如是应知说名共不共学殊胜。

  

  这个是讲「共不共学」有它「殊胜」的地方,再看「广大殊胜」:

  

  己三、广大殊胜(分二:庚一标数;庚二列名) 庚一、标数

  

  广大殊胜者,复由四种广大故。

  

  庚二、列名

  

  一、由种种无量学处广大故; 二、由摄受无量福德广大故; 三、由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广大故; 四、由建立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故。

  

  第一个「广大」,菩萨能够在菩萨戒当中,成就「种种」的「无量学处」、种种的善根。菩萨的戒法,是包括整个六波罗蜜多的。我们前面说过,布施会帮助持戒,持戒帮助忍辱,所以整个菩萨戒法,是互相资助、展转增上的,所以它不是只是消极的远离过失而已,所以它能够摄受种种的善根,这第一个。第二个,它能够「摄受」种种的「福德」,菩萨有修善,所以你受持菩萨戒跟受持声闻戒,你要看看南传比丘跟北传比丘,就感觉到这个福报有差别。光是他的道场、他身相的庄严,你就看得出。一个人的因缘,他受持什么戒,他的因缘会不同──菩萨戒会摄受无量的福德。第三个,菩萨戒能够「摄受一切有情」,包括现世的「利益」跟来世的「安乐」,对众生有很大的帮助。第四个,菩萨戒能够成就「无上」的「正等菩提」,最后的目标是圆满菩提,而不是消极的解脱而已。这个是讲「广大」的「殊胜,这二个都是行法的殊胜。

  

  己四、甚深殊胜(分三:庚一方便善巧业;庚二现行变化业; 庚三示行本生事) 庚一、方便善巧业

  

  这当中有三种的「殊胜」:第一个「方便善巧」,第二个「现行变化」,第三个「示行本生事」。看「方便善巧业」:

  

  甚深殊胜者,谓诸菩萨由是品类方便善巧,行杀生等十种作业,而无有罪,生无量福,速证无上正等菩提。

  

  「菩萨」能够有很多差别的,这个「品类」就是差别的「方便善巧」,这个地方《瑜伽菩萨戒》说:「应该还有为利他」,你是为了利他的缘故,不是放纵你的烦恼。第二个,你要有智慧观察:就是这个众生,其他的方法都没有办法去挽救了,你别无选择,所以示现「杀」盗淫妄的罪「业」。但是因为他有为利他故跟方便善巧这种慈悲、智慧的观照,所以他不但没有过失,反而引生种种的「福」德,而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」。比如说,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,他做一个菩萨,他带了五百商人去经商,租了一艘船,这个船主看到五百商人有很多的珍宝,就起贪心,想要把这五百商人全部杀死。这个时候,身为商主就方便把船主杀死,但是杀死的动机,是为利他故方便善巧,是跟慈悲、智慧相应的,所以他这个是没有罪业的,而且引生福德,而且会速证无上正等菩提。这个是讲到菩萨戒有这个方便善巧。当然心为业主,菩萨戒是看他的心念。 的释迦牟尼佛菩萨,他看到这个船主有这个恶念,而且他知道他不能去改变他,所以他想:与其让这么多人死掉,让这个船主造这么大的罪业,干脆罪业由我来承当。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方便把船主杀死,但是杀死的动机,是为利他故方便善巧,是跟慈悲、智慧相应的,所以他这个是没有罪业的,而且引生福德,而且会速证无上正等菩提。这个是讲到菩萨戒有这个方便善巧。当然心为业主,菩萨戒是看他的心念。

  

  庚二、现行变化业(分二:辛一标;辛二例) 辛一、标

  

  又诸菩萨现行变化身、语两业,应知亦是甚深尸罗。

  

  这个「菩萨」,是属于圣位的菩萨,他能够依止神通三昧,而「变化」种种的「身、语两业」。这个地方是说:菩萨为了利益众生,他能够示现很多很多的虚妄众生,来教化其他的有情,「现行变化」。这以下举出一个「例」子:

  

  辛二、例

  

  由此因缘,或作国王,示行种种恼有情事,安立有情毗奈耶中。

  

  比如说,这个菩萨他做一个「国王」,他用国王的威力,「示」现「种种恼」害众生的「事」情,使令众生安住在戒法,不敢放逸。比如说《华严经》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普贤菩萨要善财童子去参访一个叫无厌足王。善财童子远远看到无厌足王这个大国王,用很多残暴的刑具,劓鼻子、割耳朵等等的。这个时候善财童子想:这个人是一个恶人,他就不想去参访他,掉头就想要走。空中就说:去!去!你不应该犹豫的,这是一个善知识。善财童子去参访他以后才知道,这个无厌足王说:其实这些被逼恼的众生,都是虚妄的众生,是神通变化出来的。菩萨用虚妄的众生来受苦,来警告那些真实的众生:你不能造罪、不能放逸,要不然结果就是这样,这叫做「现行变化业」。

  

  庚三、示行本生事(分二:辛一举例显;辛二结令学) 辛一、举例显

  

  又现种种诸本生事,示行逼恼诸余有情,真实摄受诸余有情,先令他心深生净信,后转成熟。

  

  前面的「现行变化业」是约着今生,这个地方讲过去。菩萨在过去当中,也会示「现种种」的造作。什么样的造作呢?他「示」现去「逼恼」一部分的虚妄「有情」,用神通所变化的虚妄有情,来「摄受」这些「真实」的「有情」,使令「他」能够「深信」因果,然后慢慢的善根「成熟」。众生对因果的了解,都是非常薄弱的信心,这个信心都不深刻。因为因果的问题是三世的,你今生造罪是来生得果报,所以众生都还会有侥幸的心态。所以菩萨如果能够预先把刀山油锅的相貌,让众生事先看到,对他会产生警愓的作用。这时菩萨会示「现」去「逼恼」一些虚妄「有情」,然后让众生看到当来的痛苦,而产生警愓的作用,这个就是菩萨的善巧方便。我们看总结:

  

  辛二、结令学

  

  是名菩萨所学尸罗甚深殊胜。

  

  「菩萨」有这么多「殊胜」的地方。

  

  戊三、结略指广(分二:己一结略;己二指广) 己一、结略

  

  由此略说四种殊胜,应知菩萨尸罗律仪,最为殊胜。

  

  菩萨有教、行、理三种的「殊胜」,这个不是声闻戒所能及的。就是说,你因地完全受持声闻戒跟你受持菩萨戒,一定会有很多很多不同的结果,一切法因缘生嘛。我们看第二个「指广」,广说:

  

  己二、指广

  

  如是差别菩萨学处,应知复有无量差别。 如《毗奈耶瞿沙方广契经》中说。

  

  还有很多的「差别」,这个地方只是提出四种的差别,如果你要详细的了解,可以看「《毗奈耶瞿沙方广契经》」,但是这一部分中国是没有翻译的。

  

  这个地方的「增上戒学」,没有详细的把菩萨戒的内涵说出来,但是它把声闻戒跟菩萨戒的四种差别作一个比较。我们中国佛教是所谓的大乘佛教,所以我们几乎每一个人,都有声闻的戒体跟菩萨的戒体。这个时候你要透过学习跟思惟,把这二种戒融合在一起,否则你自己都自相矛盾。古人常说:「以大融小,无法不大。」你如何用整个大乘的菩提心、观照力,来融通所有的小乘戒法?这当中有二个重点:第一个,你的目标在哪里,你就知道你要偏重什么戒法。我们经常讲:你一定要先有目标,你来生是希望一个什么样的相貌?你到底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?这个目标是很重要。第二个,你的观照力。我们看看这四种的差别,诸位看整个菩萨戒的殊胜,都是菩萨要善权方便,你要有判断力。

  

  我们学了《摄大乘论》很多的教法,但是每一个人学完以后的效果是不一样的,不是每一个人学《摄大乘论》产生的效果是一样,都不一样。为什么会有差别呢?我们这样子讲好了:一个人的成功、失败,你对教法的理解,这只是一个基础,重点是你如何去运用这些教法?我们看世间的成功,你看王永庆,小学没有毕业;李嘉诚居士,小学也没有毕业;爱迪生发明大家,他小学一年级都没有毕业:但他们的成功惊人。为什么?他知道的不多,但是他能够善巧的运用。所以真正的成功,不在于你懂多少,而是你能够运用多少。比如说观照力,如果你今天学了《摄大乘论》,你对内心的观照,你还是告诉自己:我烦恼实在是很重。那你烦恼果然是很重。因为这个烦恼你一直

  

  观察它是真实的、很重,那你一观察下去就加强了嘛。那你观照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二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