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要言之:一切饒益有情無罪身、語、意業, 菩薩一切皆應現行,皆應修學。
菩薩有共聲聞學、有不共聲聞學,菩薩戒應該怎麼跟小乘融通呢?這以下,無著菩薩講出非常重要關鍵的話,他說:簡單的說,只要是對衆生有幫助,你能夠讓衆生的善根增長,而且你自己不會引生過失的,這樣身口意的造作,「菩薩」都「應」該主動的「現行」。
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。我們中國佛教,受了聲聞戒、也受了菩薩戒,這二種戒的融通,是一個重要的、扼要的觀念。初心的菩薩,你要利他,最好是這個利他的事業,你自己在這當中會得到進步的,最好是你在利他的時候,能夠自利、利他,法皆具足的。你選擇一個利他的因緣,在這當中,你的菩提心、善根都會增長的,那是最好──你能夠增上,衆生也增上。但是第二個,最低的標准,就是我們這句話:對衆生有幫助,對我沒什麼幫助,但是也沒什麼傷害──這是底限。我只是浪費一點精神、體力,我這樣菩薩的造作,對衆生會幫助,對我沒有什麼幫助,但是不會增長我的煩惱,這個也是可以。但是初學菩薩,盡量這一方面少一點,這個是整個菩薩戒的底限。如果對衆生有幫助,對你有傷害的,你絕對不能做,因爲這一部分要共學的,根本戒是要共學的。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再把它讀一次:「一切饒益有情無罪」的「身、語、意業,菩薩一切皆應現行,皆應修學」,這是底限。但是初學者,我建議大家,你剛開始行菩薩道,最好這個東西對衆生有幫助,對你也有增上,這是最好。
庚叁、結名殊勝
如是應知說名共不共學殊勝。
這個是講「共不共學」有它「殊勝」的地方,再看「廣大殊勝」:
己叁、廣大殊勝(分二:庚一標數;庚二列名) 庚一、標數
廣大殊勝者,複由四種廣大故。
庚二、列名
一、由種種無量學處廣大故; 二、由攝受無量福德廣大故; 叁、由攝受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廣大故; 四、由建立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故。
第一個「廣大」,菩薩能夠在菩薩戒當中,成就「種種」的「無量學處」、種種的善根。菩薩的戒法,是包括整個六波羅蜜多的。我們前面說過,布施會幫助持戒,持戒幫助忍辱,所以整個菩薩戒法,是互相資助、展轉增上的,所以它不是只是消極的遠離過失而已,所以它能夠攝受種種的善根,這第一個。第二個,它能夠「攝受」種種的「福德」,菩薩有修善,所以你受持菩薩戒跟受持聲聞戒,你要看看南傳比丘跟北傳比丘,就感覺到這個福報有差別。光是他的道場、他身相的莊嚴,你就看得出。一個人的因緣,他受持什麼戒,他的因緣會不同──菩薩戒會攝受無量的福德。第叁個,菩薩戒能夠「攝受一切有情」,包括現世的「利益」跟來世的「安樂」,對衆生有很大的幫助。第四個,菩薩戒能夠成就「無上」的「正等菩提」,最後的目標是圓滿菩提,而不是消極的解脫而已。這個是講「廣大」的「殊勝,這二個都是行法的殊勝。
己四、甚深殊勝(分叁:庚一方便善巧業;庚二現行變化業; 庚叁示行本生事) 庚一、方便善巧業
這當中有叁種的「殊勝」:第一個「方便善巧」,第二個「現行變化」,第叁個「示行本生事」。看「方便善巧業」:
甚深殊勝者,謂諸菩薩由是品類方便善巧,行殺生等十種作業,而無有罪,生無量福,速證無上正等菩提。
「菩薩」能夠有很多差別的,這個「品類」就是差別的「方便善巧」,這個地方《瑜伽菩薩戒》說:「應該還有爲利他」,你是爲了利他的緣故,不是放縱你的煩惱。第二個,你要有智慧觀察:就是這個衆生,其他的方法都沒有辦法去挽救了,你別無選擇,所以示現「殺」盜淫妄的罪「業」。但是因爲他有爲利他故跟方便善巧這種慈悲、智慧的觀照,所以他不但沒有過失,反而引生種種的「福」德,而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」。比如說,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,他做一個菩薩,他帶了五百商人去經商,租了一艘船,這個船主看到五百商人有很多的珍寶,就起貪心,想要把這五百商人全部殺死。這個時候,身爲商主就方便把船主殺死,但是殺死的動機,是爲利他故方便善巧,是跟慈悲、智慧相應的,所以他這個是沒有罪業的,而且引生福德,而且會速證無上正等菩提。這個是講到菩薩戒有這個方便善巧。當然心爲業主,菩薩戒是看他的心念。 的釋迦牟尼佛菩薩,他看到這個船主有這個惡念,而且他知道他不能去改變他,所以他想:與其讓這麼多人死掉,讓這個船主造這麼大的罪業,幹脆罪業由我來承當。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方便把船主殺死,但是殺死的動機,是爲利他故方便善巧,是跟慈悲、智慧相應的,所以他這個是沒有罪業的,而且引生福德,而且會速證無上正等菩提。這個是講到菩薩戒有這個方便善巧。當然心爲業主,菩薩戒是看他的心念。
庚二、現行變化業(分二:辛一標;辛二例) 辛一、標
又諸菩薩現行變化身、語兩業,應知亦是甚深屍羅。
這個「菩薩」,是屬于聖位的菩薩,他能夠依止神通叁昧,而「變化」種種的「身、語兩業」。這個地方是說:菩薩爲了利益衆生,他能夠示現很多很多的虛妄衆生,來教化其他的有情,「現行變化」。這以下舉出一個「例」子:
辛二、例
由此因緣,或作國王,示行種種惱有情事,安立有情毗奈耶中。
比如說,這個菩薩他做一個「國王」,他用國王的威力,「示」現「種種惱」害衆生的「事」情,使令衆生安住在戒法,不敢放逸。比如說《華嚴經》的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普賢菩薩要善財童子去參訪一個叫無厭足王。善財童子遠遠看到無厭足王這個大國王,用很多殘暴的刑具,劓鼻子、割耳朵等等的。這個時候善財童子想:這個人是一個惡人,他就不想去參訪他,掉頭就想要走。空中就說:去!去!你不應該猶豫的,這是一個善知識。善財童子去參訪他以後才知道,這個無厭足王說:其實這些被逼惱的衆生,都是虛妄的衆生,是神通變化出來的。菩薩用虛妄的衆生來受苦,來警告那些真實的衆生:你不能造罪、不能放逸,要不然結果就是這樣,這叫做「現行變化業」。
庚叁、示行本生事(分二:辛一舉例顯;辛二結令學) 辛一、舉例顯
又現種種諸本生事,示行逼惱諸余有情,真實攝受諸余有情,先令他心深生淨信,後轉成熟。
前面的「現行變化業」是約著今生,這個地方講過去。菩薩在過去當中,也會示「現種種」的造作。什麼樣的造作呢?他「示」現去「逼惱」一部分的虛妄「有情」,用神通所變化的虛妄有情,來「攝受」這些「真實」的「有情」,使令「他」能夠「深信」因果,然後慢慢的善根「成熟」。衆生對因果的了解,都是非常薄弱的信心,這個信心都不深刻。因爲因果的問題是叁世的,你今生造罪是來生得果報,所以衆生都還會有僥幸的心態。所以菩薩如果能夠預先把刀山油鍋的相貌,讓衆生事先看到,對他會産生警愓的作用。這時菩薩會示「現」去「逼惱」一些虛妄「有情」,然後讓衆生看到當來的痛苦,而産生警愓的作用,這個就是菩薩的善巧方便。我們看總結:
辛二、結令學
是名菩薩所學屍羅甚深殊勝。
「菩薩」有這麼多「殊勝」的地方。
戊叁、結略指廣(分二:己一結略;己二指廣) 己一、結略
由此略說四種殊勝,應知菩薩屍羅律儀,最爲殊勝。
菩薩有教、行、理叁種的「殊勝」,這個不是聲聞戒所能及的。就是說,你因地完全受持聲聞戒跟你受持菩薩戒,一定會有很多很多不同的結果,一切法因緣生嘛。我們看第二個「指廣」,廣說:
己二、指廣
如是差別菩薩學處,應知複有無量差別。 如《毗奈耶瞿沙方廣契經》中說。
還有很多的「差別」,這個地方只是提出四種的差別,如果你要詳細的了解,可以看「《毗奈耶瞿沙方廣契經》」,但是這一部分中國是沒有翻譯的。
這個地方的「增上戒學」,沒有詳細的把菩薩戒的內涵說出來,但是它把聲聞戒跟菩薩戒的四種差別作一個比較。我們中國佛教是所謂的大乘佛教,所以我們幾乎每一個人,都有聲聞的戒體跟菩薩的戒體。這個時候你要透過學習跟思惟,把這二種戒融合在一起,否則你自己都自相矛盾。古人常說:「以大融小,無法不大。」你如何用整個大乘的菩提心、觀照力,來融通所有的小乘戒法?這當中有二個重點:第一個,你的目標在哪裏,你就知道你要偏重什麼戒法。我們經常講:你一定要先有目標,你來生是希望一個什麼樣的相貌?你到底要一個什麼樣的結果?這個目標是很重要。第二個,你的觀照力。我們看看這四種的差別,諸位看整個菩薩戒的殊勝,都是菩薩要善權方便,你要有判斷力。
我們學了《攝大乘論》很多的教法,但是每一個人學完以後的效果是不一樣的,不是每一個人學《攝大乘論》産生的效果是一樣,都不一樣。爲什麼會有差別呢?我們這樣子講好了:一個人的成功、失敗,你對教法的理解,這只是一個基礎,重點是你如何去運用這些教法?我們看世間的成功,你看王永慶,小學沒有畢業;李嘉誠居士,小學也沒有畢業;愛迪生發明大家,他小學一年級都沒有畢業:但他們的成功驚人。爲什麼?他知道的不多,但是他能夠善巧的運用。所以真正的成功,不在于你懂多少,而是你能夠運用多少。比如說觀照力,如果你今天學了《攝大乘論》,你對內心的觀照,你還是告訴自己:我煩惱實在是很重。那你煩惱果然是很重。因爲這個煩惱你一直
觀察它是真實的、很重,那你一觀察下去就加強了嘛。那你觀照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