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二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胜解行地,要经过戒、定、慧三学的修学。比如说,你观照力很好,但是你菩萨戒有所违犯,你观照力会大受伤害;你观照力很强,增上定学受到伤害,你的慧、观照力也会受到伤害:因为菩萨的戒学、定学、慧学是相互增上的。所以,虽然说观照力很重要,但是你的成就,还是要经过增上戒、增上定、增上慧,所以有须要把这个三学开展出来。

  

  丁二、略释殊胜(分二:戊一标列四种;戊二依标别释) 戊一、标列四种

  

  这当中有「四种」殊胜,先作一个总「标」:

  

  复次,应知略由四种殊胜,故此殊胜。 一、由差别殊胜;二、由共不共学处殊胜; 三、由广大殊胜;四、由甚深殊胜。

  

  菩萨戒学跟声闻戒的差别,有「四种」的「殊胜」是声闻戒所没有的:第一个「由差别殊胜」,这个地方是约着教法来说,教法的殊胜;第二个「由共不共学处殊胜」、第三个「由广大殊胜」,这二个是行法;第四个「由甚深殊胜」,这个是约理法:教、行、理都比声闻戒殊胜。这个地方先作总标,这以下解「释」。先看「差别殊胜」:

  

  戊二、依标别释(分四:己一差别殊胜;己二共不共学处殊胜; 己三广大殊胜;己四甚深殊胜) 己一、差别殊胜(分二:庚一标列三品;庚二释建立义) 庚一、标列三品

  

  差别殊胜者,谓菩萨戒有三品别: 一、律仪戒;二、摄善法戒;三、饶益有情戒。

  

  菩萨有「律仪戒」来远离、息灭身口意的过失,有「摄善法戒」来修习六波罗蜜的功德,有「饶益有情戒」来成就菩萨的四摄法,教化众生。在声闻戒只有律仪戒,所以这个地方是有「差别」的「殊胜」。这以下说明「建立」三聚净戒的宗旨:

  

  庚二、释建立义

  

  此中律仪戒,应知二戒建立义故; 摄善法戒,应知修集一切佛法建立义故; 饶益有情戒,应知成熟一切有情建立义故。

  

  这地方把三聚净戒安立的目的作一个说明。菩萨的「律仪戒」,是属于成就「二戒」的根本,这个「二戒」是摄善法戒跟饶益有情戒。也就是说,一个菩萨,假设你身口意不清净,那你所修的善法都会受到染污,你根本不可能摄善法戒;一个菩萨自己的身口意有重大的过失,众生也不会对你产生信心跟恭敬,你根本不可能产生摄众生戒:所以「律仪戒」,是摄善法戒跟饶益有情戒「建立」的根本,所以律仪戒是非常重要的。其次,「摄善法戒」是菩萨要怎样成就「佛法」的功德──包括种种的三昧、陀罗尼、禅定、智慧等等。「饶益有情戒」是为了要「成熟」众生的善根而安立的。

  

  「差别殊胜」这二段,我们把它作一个总结。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:菩萨的三聚净戒,从教法上是比声闻戒更广泛,有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,它有更积极的一面,不像声闻戒只是消极的远离过失;但是第二段就说明,你一个初学菩萨,不能忽略了律仪戒的重要性,因为这是你修善、度众生的根本。

  

  不过菩萨律仪戒跟声闻戒也有所不同,我们说明一下。这个律仪戒,菩萨如果犯了,严重的话是会失戒体的。所以你刚开始修行菩萨道,最好把菩萨的律仪戒弄清楚,否则你连菩萨戒的戒体失掉了都不知道。菩萨戒的律仪戒有二种:第一个是共声闻学,叫根本戒,就是不杀、不盗、不淫、不妄,成就身口意的清净解脱,这一部分我们就不谈,这是共声闻学的。但是菩萨律仪戒有不共声闻的,叫增上戒,《梵网经》有六条、《瑜伽菩萨戒》有四条,这二个合起来,扣掉重复的部分,事实上只有六条。你一个初心菩萨,在律仪戒有六条的增上戒要注意,我们先作一个简单的说明。第一个跟贪爱烦恼有关的「悭惜财法戒」:它的意思就是说,一个有能力的菩萨,遇到要付出的因缘,你对财物跟佛法的悭贪,这样子是犯了菩萨的波罗夷罪。我刚开始学菩萨戒的时候,觉得很奇怪:菩萨贪着名利结轻罪,悭惜财法判重罪?可能很多人也会质疑:贪求名利这明明是贪,我只是悭惜财法不想付出而已,判重罪?不过这个地方,诸位慢慢深入的去想,就知道佛陀大智慧的境界。现在很多历史学家对历史的判定,有一些新的看法。不管是人类的历史、或者是佛教史来看,佛法会衰败、人类会再来浩劫,我们总是觉得这是因为小人当道,恶人太多的缘故,恶人邪恶的行为,让整个众生痛苦、佛法衰败。其实这样讲,只对一半。现在历史学家发现:众生的灾难,恶人邪恶的行为负一半的责任,好人也要负另一半的责任。为什么呢?好人逃避责任,漠不关心。恶人为什么会当道?好人、有能力的人,本来应该采取行动,他不采取行动,他爱惜他的名节、爱惜他的财物、或者他的法等等,悭吝。所以我们不能把过去的痛苦历史,全部归咎到恶人。恶人的福报也不是很大;如果好人、有能力的人,他出来讲几句话、出来承当一下,我们讲「有为诸法仗缘而生」,一个因缘的变化,整个历史都会变化。好人的漠不关心,跟恶人的邪恶行为,是一样的可恶(哈──),事实上是这样子。因为你有能力,你该承当的时候你逃避,结果因为你的逃避,恶人当道,然后我们把所有的过错都归咎于「因为恶人当道」。那你为什么不作努力呢?所以悭惜财法戒,看似轻微,但是你深入的去看,会影响正法久住。如果诸位研究菩萨戒透彻,你就会知道这个「悭惜财法戒」,你说一个菩萨贪着名利,这个不好,但是不至于影响正法久住,这是他个人的过失;一个有能力的菩萨,该承当的时候不承当,使令小人当道:我看二个人各负一半责任,僧团的毁灭、正法的消失,好人、坏人各负一半责任。所以这个悭惜财法戒,诸位好好去看,这条戒是很重要的,那这跟贪有关系。第二个跟瞋有关系。跟瞋有关系的戒有三条:「自赞毁他、说四众过、瞋心不受悔」。就是说你用瞋心,散发一种破坏性的身业跟语业,来破坏众生的信心,这个也是重罪。初学菩萨,你不一定要马上采取行动去教化众生,但是你不应该释放破坏性的言词,来伤害众生的善根。「说四众过、瞋心不受悔、自赞毁他」,跟瞋有关系。第三个跟痴有关系。「酤酒戒」:你没有教化众生已经是很严重了,你还把酒拿给众生喝!酒是无明药。第二个是「谤乱正法、说相似法」,令众生产生邪知、邪见的颠倒,这是破坏众生智慧的善根,前面是破坏信心。所以初心菩萨,起码要把这几条戒弄清楚,不要因为你的逃避责任,让正法消失;不要因为你破坏性的言词,伤害众生的信心;不要因为你的邪知、邪见,让众生产生错误的知见。这六条戒,严重的话,都会失掉戒体的,这些都是菩萨的根本律仪戒。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:「此中律仪戒,应知二戒建立义故」,它是整个摄善法戒跟饶益有情戒的根本。我们再看第二「共不共学处殊胜」,先说明「不共」:

  

  己二、共不共学处殊胜(分三:庚一标共不共;庚二释此学 处;庚三结名殊胜) 庚一、标共不共

  

  共不共学处殊胜者,谓诸菩萨,一切性罪不现行故,与声闻共;相似遮罪有现行故,与彼不共。

  

  第二种的「殊胜」是「共不共学」,先看「共学」的地方。「菩萨」在「一切」的「性罪」──在杀、盗、淫、妄这一部分,身口意是「不现行」的,这一部分是「共声闻」的。菩萨的律仪戒,前面四根本戒也是不杀、不盗、不淫、不妄;但是在「遮罪」这一部分,有的地方跟声闻是「不共」的。好,这个地方,下一科再说明。我们看第二段,「释此」不共的「学处」:

  

  庚二、释此学处(分二:辛一简差别;辛二举要义) 辛一、简差别

  

  于此学处,有声闻犯,菩萨不犯; 有菩萨犯,声闻不犯。 菩萨具有身、语、心戒,声闻唯有身、语二戒。 是故菩萨心亦有犯,非诸声闻。

  

  菩萨与声闻「学处」的「差别」,不共的地方有三个:第一个,「有声闻犯,菩萨不犯」。比如说,受持金银宝物,「声闻」是「犯」的;但是菩萨有利他的因缘,可以受持,这是「菩萨不犯」。第二个,「有」的是「菩萨犯,声闻不犯」,比如教化众生。我们举一个例子,比如说「不折服众生戒」:你身为一个师长,你摄受在家、出家的弟子,这个弟子他出现了过失,你「护其忧恼」,害怕他产生烦恼,结果你不加以种种的教导、诃责使令他改过,就一味的姑息,这样「菩萨」是「犯」戒的;但是「声闻」戒「不犯」,因为声闻戒本来就没有摄众生戒:所以有的地方是「菩萨犯,声闻不犯」。第三个,菩萨的戒法是「具」足「身」业、「语」业、意业三种;「声闻」戒只有「身」业跟「语」业「二」种,他内心染污是不结罪:所以「菩萨心」染污也是「犯」戒,这是不共「声闻」的地方。声闻戒它偏重身业跟口业,所以他结罪的时候,诸位在判罪,你就知道,声闻戒结罪,是看你行为的本身来判罪:就是你身体的造作到什么程度、你这个话讲到什么程度,是别人理解、或者别人不理解等等,从身业、口业的造作到什么程度,就结到什么罪;他意业不当作轻重的判断。但是菩萨戒在判罪的时候,意业一定要列入考虑的。举一个例子,比如说贪欲──贪求名利,还有瞋恚──怀恨不舍,这本来都应该结罪;但是在开缘当中都说:如果菩萨已经生起了断除的意乐,而且产生一种精进的对治,暂时的现行,这个是不结罪的,就是他已经在进步当中了。这个地方就是说,你不断的在进步,你现在的烦恼比三个月前淡薄了,你已经在进步当中。菩萨戒制戒的目的,是要警策你的意念,「戒是警意之缘」也。一个人最害怕的,就是你内心有过失你不知道,你那个相续心不断的展转增胜,这个是最可怕的。既然你已经产生对治了,那戒法就不再对治你,因为戒法的目的,也就是提醒你──要警策意念、要断相续心。所以菩萨戒是从你的意业,来判定罪业,这一点是有所不同的。

  

  辛二、举要义

  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二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