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勝解行地,要經過戒、定、慧叁學的修學。比如說,你觀照力很好,但是你菩薩戒有所違犯,你觀照力會大受傷害;你觀照力很強,增上定學受到傷害,你的慧、觀照力也會受到傷害:因爲菩薩的戒學、定學、慧學是相互增上的。所以,雖然說觀照力很重要,但是你的成就,還是要經過增上戒、增上定、增上慧,所以有須要把這個叁學開展出來。
丁二、略釋殊勝(分二:戊一標列四種;戊二依標別釋) 戊一、標列四種
這當中有「四種」殊勝,先作一個總「標」:
複次,應知略由四種殊勝,故此殊勝。 一、由差別殊勝;二、由共不共學處殊勝; 叁、由廣大殊勝;四、由甚深殊勝。
菩薩戒學跟聲聞戒的差別,有「四種」的「殊勝」是聲聞戒所沒有的:第一個「由差別殊勝」,這個地方是約著教法來說,教法的殊勝;第二個「由共不共學處殊勝」、第叁個「由廣大殊勝」,這二個是行法;第四個「由甚深殊勝」,這個是約理法:教、行、理都比聲聞戒殊勝。這個地方先作總標,這以下解「釋」。先看「差別殊勝」:
戊二、依標別釋(分四:己一差別殊勝;己二共不共學處殊勝; 己叁廣大殊勝;己四甚深殊勝) 己一、差別殊勝(分二:庚一標列叁品;庚二釋建立義) 庚一、標列叁品
差別殊勝者,謂菩薩戒有叁品別: 一、律儀戒;二、攝善法戒;叁、饒益有情戒。
菩薩有「律儀戒」來遠離、息滅身口意的過失,有「攝善法戒」來修習六波羅蜜的功德,有「饒益有情戒」來成就菩薩的四攝法,教化衆生。在聲聞戒只有律儀戒,所以這個地方是有「差別」的「殊勝」。這以下說明「建立」叁聚淨戒的宗旨:
庚二、釋建立義
此中律儀戒,應知二戒建立義故; 攝善法戒,應知修集一切佛法建立義故; 饒益有情戒,應知成熟一切有情建立義故。
這地方把叁聚淨戒安立的目的作一個說明。菩薩的「律儀戒」,是屬于成就「二戒」的根本,這個「二戒」是攝善法戒跟饒益有情戒。也就是說,一個菩薩,假設你身口意不清淨,那你所修的善法都會受到染汙,你根本不可能攝善法戒;一個菩薩自己的身口意有重大的過失,衆生也不會對你産生信心跟恭敬,你根本不可能産生攝衆生戒:所以「律儀戒」,是攝善法戒跟饒益有情戒「建立」的根本,所以律儀戒是非常重要的。其次,「攝善法戒」是菩薩要怎樣成就「佛法」的功德──包括種種的叁昧、陀羅尼、禅定、智慧等等。「饒益有情戒」是爲了要「成熟」衆生的善根而安立的。
「差別殊勝」這二段,我們把它作一個總結。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:菩薩的叁聚淨戒,從教法上是比聲聞戒更廣泛,有攝善法戒、饒益有情,它有更積極的一面,不像聲聞戒只是消極的遠離過失;但是第二段就說明,你一個初學菩薩,不能忽略了律儀戒的重要性,因爲這是你修善、度衆生的根本。
不過菩薩律儀戒跟聲聞戒也有所不同,我們說明一下。這個律儀戒,菩薩如果犯了,嚴重的話是會失戒體的。所以你剛開始修行菩薩道,最好把菩薩的律儀戒弄清楚,否則你連菩薩戒的戒體失掉了都不知道。菩薩戒的律儀戒有二種:第一個是共聲聞學,叫根本戒,就是不殺、不盜、不淫、不妄,成就身口意的清淨解脫,這一部分我們就不談,這是共聲聞學的。但是菩薩律儀戒有不共聲聞的,叫增上戒,《梵網經》有六條、《瑜伽菩薩戒》有四條,這二個合起來,扣掉重複的部分,事實上只有六條。你一個初心菩薩,在律儀戒有六條的增上戒要注意,我們先作一個簡單的說明。第一個跟貪愛煩惱有關的「悭惜財法戒」:它的意思就是說,一個有能力的菩薩,遇到要付出的因緣,你對財物跟佛法的悭貪,這樣子是犯了菩薩的波羅夷罪。我剛開始學菩薩戒的時候,覺得很奇怪:菩薩貪著名利結輕罪,悭惜財法判重罪?可能很多人也會質疑:貪求名利這明明是貪,我只是悭惜財法不想付出而已,判重罪?不過這個地方,諸位慢慢深入的去想,就知道佛陀大智慧的境界。現在很多曆史學家對曆史的判定,有一些新的看法。不管是人類的曆史、或者是佛教史來看,佛法會衰敗、人類會再來浩劫,我們總是覺得這是因爲小人當道,惡人太多的緣故,惡人邪惡的行爲,讓整個衆生痛苦、佛法衰敗。其實這樣講,只對一半。現在曆史學家發現:衆生的災難,惡人邪惡的行爲負一半的責任,好人也要負另一半的責任。爲什麼呢?好人逃避責任,漠不關心。惡人爲什麼會當道?好人、有能力的人,本來應該采取行動,他不采取行動,他愛惜他的名節、愛惜他的財物、或者他的法等等,悭吝。所以我們不能把過去的痛苦曆史,全部歸咎到惡人。惡人的福報也不是很大;如果好人、有能力的人,他出來講幾句話、出來承當一下,我們講「有爲諸法仗緣而生」,一個因緣的變化,整個曆史都會變化。好人的漠不關心,跟惡人的邪惡行爲,是一樣的可惡(哈──),事實上是這樣子。因爲你有能力,你該承當的時候你逃避,結果因爲你的逃避,惡人當道,然後我們把所有的過錯都歸咎于「因爲惡人當道」。那你爲什麼不作努力呢?所以悭惜財法戒,看似輕微,但是你深入的去看,會影響正法久住。如果諸位研究菩薩戒透徹,你就會知道這個「悭惜財法戒」,你說一個菩薩貪著名利,這個不好,但是不至于影響正法久住,這是他個人的過失;一個有能力的菩薩,該承當的時候不承當,使令小人當道:我看二個人各負一半責任,僧團的毀滅、正法的消失,好人、壞人各負一半責任。所以這個悭惜財法戒,諸位好好去看,這條戒是很重要的,那這跟貪有關系。第二個跟瞋有關系。跟瞋有關系的戒有叁條:「自贊毀他、說四衆過、瞋心不受悔」。就是說你用瞋心,散發一種破壞性的身業跟語業,來破壞衆生的信心,這個也是重罪。初學菩薩,你不一定要馬上采取行動去教化衆生,但是你不應該釋放破壞性的言詞,來傷害衆生的善根。「說四衆過、瞋心不受悔、自贊毀他」,跟瞋有關系。第叁個跟癡有關系。「酤酒戒」:你沒有教化衆生已經是很嚴重了,你還把酒拿給衆生喝!酒是無明藥。第二個是「謗亂正法、說相似法」,令衆生産生邪知、邪見的顛倒,這是破壞衆生智慧的善根,前面是破壞信心。所以初心菩薩,起碼要把這幾條戒弄清楚,不要因爲你的逃避責任,讓正法消失;不要因爲你破壞性的言詞,傷害衆生的信心;不要因爲你的邪知、邪見,讓衆生産生錯誤的知見。這六條戒,嚴重的話,都會失掉戒體的,這些都是菩薩的根本律儀戒。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:「此中律儀戒,應知二戒建立義故」,它是整個攝善法戒跟饒益有情戒的根本。我們再看第二「共不共學處殊勝」,先說明「不共」:
己二、共不共學處殊勝(分叁:庚一標共不共;庚二釋此學 處;庚叁結名殊勝) 庚一、標共不共
共不共學處殊勝者,謂諸菩薩,一切性罪不現行故,與聲聞共;相似遮罪有現行故,與彼不共。
第二種的「殊勝」是「共不共學」,先看「共學」的地方。「菩薩」在「一切」的「性罪」──在殺、盜、淫、妄這一部分,身口意是「不現行」的,這一部分是「共聲聞」的。菩薩的律儀戒,前面四根本戒也是不殺、不盜、不淫、不妄;但是在「遮罪」這一部分,有的地方跟聲聞是「不共」的。好,這個地方,下一科再說明。我們看第二段,「釋此」不共的「學處」:
庚二、釋此學處(分二:辛一簡差別;辛二舉要義) 辛一、簡差別
于此學處,有聲聞犯,菩薩不犯; 有菩薩犯,聲聞不犯。 菩薩具有身、語、心戒,聲聞唯有身、語二戒。 是故菩薩心亦有犯,非諸聲聞。
菩薩與聲聞「學處」的「差別」,不共的地方有叁個:第一個,「有聲聞犯,菩薩不犯」。比如說,受持金銀寶物,「聲聞」是「犯」的;但是菩薩有利他的因緣,可以受持,這是「菩薩不犯」。第二個,「有」的是「菩薩犯,聲聞不犯」,比如教化衆生。我們舉一個例子,比如說「不折服衆生戒」:你身爲一個師長,你攝受在家、出家的弟子,這個弟子他出現了過失,你「護其憂惱」,害怕他産生煩惱,結果你不加以種種的教導、诃責使令他改過,就一味的姑息,這樣「菩薩」是「犯」戒的;但是「聲聞」戒「不犯」,因爲聲聞戒本來就沒有攝衆生戒:所以有的地方是「菩薩犯,聲聞不犯」。第叁個,菩薩的戒法是「具」足「身」業、「語」業、意業叁種;「聲聞」戒只有「身」業跟「語」業「二」種,他內心染汙是不結罪:所以「菩薩心」染汙也是「犯」戒,這是不共「聲聞」的地方。聲聞戒它偏重身業跟口業,所以他結罪的時候,諸位在判罪,你就知道,聲聞戒結罪,是看你行爲的本身來判罪:就是你身體的造作到什麼程度、你這個話講到什麼程度,是別人理解、或者別人不理解等等,從身業、口業的造作到什麼程度,就結到什麼罪;他意業不當作輕重的判斷。但是菩薩戒在判罪的時候,意業一定要列入考慮的。舉一個例子,比如說貪欲──貪求名利,還有瞋恚──懷恨不舍,這本來都應該結罪;但是在開緣當中都說:如果菩薩已經生起了斷除的意樂,而且産生一種精進的對治,暫時的現行,這個是不結罪的,就是他已經在進步當中了。這個地方就是說,你不斷的在進步,你現在的煩惱比叁個月前淡薄了,你已經在進步當中。菩薩戒製戒的目的,是要警策你的意念,「戒是警意之緣」也。一個人最害怕的,就是你內心有過失你不知道,你那個相續心不斷的展轉增勝,這個是最可怕的。既然你已經産生對治了,那戒法就不再對治你,因爲戒法的目的,也就是提醒你──要警策意念、要斷相續心。所以菩薩戒是從你的意業,來判定罪業,這一點是有所不同的。
辛二、舉要義
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