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叁卷

  第五叁卷

  

  《攝大乘論》,和尚尼慈悲、諸位法師、諸位居士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一七八頁,「乙七、增上心學分」。

  

  第五叁卷

  

  這一科是「正宗分」的第七科,講到「增上心學」。我們在前面花了很多的時間,來介紹六波羅蜜修行的方法。六波羅蜜是整個佛法修學的綱要,這當中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是福德的資糧,般若是屬于智慧的資糧。當我們的內心當中,成就福德跟智慧二種資糧的時候,我們的生命有叁種可能性:第一個,它可能會成就人天安樂的果報;第二個,它也可能會成就二乘偏空的涅槃;第叁個,它也可能成就萬德莊嚴的佛果。也就是說,同樣是福德跟智慧的資糧,因爲內心觀照的不同,産生的結果會有所不同。《法華經》中佛陀講一個譬喻:有一個車乘,上面有很多的飲食、珍寶,就是很多的福德、智慧的資糧,但是這個車乘本身不能決定到哪裏去。如果這個車乘是由羊來拉,他就到人天果報去了;如果是由鹿來拉,鹿的力量比較大,就到二乘的涅槃去了;如果這個車乘是由牛來拉的話,這樣的車乘就到萬德莊嚴的佛果。這個地方佛陀給我們的開示是說:當我們在布施、持戒的時候,你心中的觀照力是決定未來的果報。如果你是因爲人天安樂的果報而布施、持戒,你未來的果報就招感人天的果報;如果你是觀察我空的真理而持戒,那這樣的持戒功德是到二乘的涅槃;如果你是依止我空、法空的真如理來觀照,而生起大悲心,這樣的持戒功德是成就萬德莊嚴的佛果。

  

  這個意思就是說,我們前面花了很多的時間,來學習如何布施、如何持戒、如何修習般若,來成就我們的資糧力。現在的重點,就是如何把這個資糧力透過一種正確的觀照,把它提升爲萬德莊嚴的佛果,就是培養觀照力。所以無著菩薩講完六度以後,他爲了要成就我們菩薩的觀照,所以開出了「增上戒學、增上定學、增上慧學」,這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菩薩能夠透過戒、定、慧的修學,來提升自己的觀照力,是這個意思。好,我們前面「增上戒學」是講到持戒,菩薩身口意的儀軌,從這個身口意的造作當中,如何培養觀照。這個地方是講「增上心學」:

  

  乙七、增上心學分(分二:丙一結前問後;丙二標釋正答) 丙一、結前問後

  

  這當中有二段:第一段「結前問後」,第二段「標釋正答」。先提出一個「問」,我們看論文:

  

  如是已說增上戒殊勝。增上心殊勝雲何可見?

  

  我們前面把菩薩戒甚深廣大的殊勝說過了,這個地方講到「增上心殊勝雲何可見」?大乘的「增上心學」,它的「殊勝」應該怎麼了知呢?這個「增上心學」,我們解釋一下,我們先解釋這個「心」,再解釋「增上」。這個「心」,它不是一種散亂的心,它是跟禅定叁昧相應的明了寂靜的心。既然它是一種叁昧的心,爲什麼不直接講叁昧、講禅定,而講心呢?因爲一般凡夫二乘的禅定,他的內心是一種專注,透過專注來止息妄想,但是沒有生起觀照力。而這個地方大乘的禅定,它念念之間都是生起觀照,它是有止有觀的,大乘的叁摩地是有止有觀的,所以叫做「心」,因爲要簡別禅定,它只是有止無觀,所以叫做「心」。爲什麼叫「增上」呢?我們一般人,你修習專注,得到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或者二乘人得到四禅,他從禅定的因緣出來以後,他的心還是一樣,沒什麼改變,不可能增上。大乘佛法的叁昧,你進入叁昧,從叁昧出來以後,你對無上菩提會有增上的力量,它會産生趨向無上菩提的力量,所以叫做「增上」,這是一般禅定所做不到的。你修一般的禅定,頂多止息妄想,不能使你往無上菩提的地方跨上一步,不可能。所以這個地方叫做「增上心學」,就是這樣的叁摩地,對我們追求無上菩提、成就萬德莊嚴,是有增上力量的,所以叫做「增上心學」。好,我們看「丙二」的回「答」:

  

  丙二、標釋正答(分二:丁一標列六種;丁二依標別釋) 丁一、標列六種

  

  前面是一個問,這個地方是「正」式的回「答」。回「答」當中分二科:第一科「標列六種」,第二科「依標別釋」。先作一個總標,再各別解釋。看總「標」的地方:

  

  略由六種差別應知: 一、由所緣差別故;二、由種種差別故; 叁、由對治差別故;四、由堪能差別故; 五、由引發差別故;六、由作業差別故。

  

  這個地方,標出大小乘叁摩地的差別。就是說大乘的叁摩地的止觀雙運,相對小乘來說,有「六種」的「差別」,這個地方先提出一個總標。我們看下一段的解釋,這六種差別的個「別」解「釋」。

  

  丁二、依標別釋(分二:戊一略釋六種;戊二廣能引發) 戊一、略釋六種(分六:己一所緣差別;己二種種差別; 己叁對治差別;己四堪能差別; 己五引發差別;己六作業差別) 己一、所緣差別

  

  這當中有二段:第一個「略釋六種」,第二個「廣能引發」。先把這六種差別作一個說明,再把其中的「引發」差別「廣」泛的加以說明。首先我們看「六種」差別,先看第一個「所緣差別」,我們看論文:

  

  所緣差別者,謂大乘法爲所緣故。

  

  我們「大乘」的叁摩地跟小乘的叁摩地,第一個「所緣」境有「差別」。叁摩地的體性是心一境性,就是你要調伏妄想,使令內心安住在一個單一的所緣境,所以剛開始一定要選擇一個所緣境讓你安住。大乘佛法在選擇所緣境的時候,跟小乘之間的差別,它是以整個「大乘法爲所緣境」。當然這個地方還是不容易了解,什麼叫「大乘法爲所緣境」呢?天臺智者大師說:大乘法爲所緣境,略有叁種的差別。第一個,大乘的所緣境是衆生法:就是我們在大乘修叁摩地的時候,有可能是以自己現前的五蘊身心,你目前由過去業力所招感的一個男人、或者女人的色受想行識。以衆生法爲所緣境的時候,它的重點在破惡,因爲衆生法是雜染相,所以你在面對這個雜染五蘊的時候,是用不淨、苦、無常、無我的智慧,來對治你心中的愛見煩惱。所以當我們選擇衆生法爲所緣境的時候,心中是一種诃責、厭離,以此來調伏心中的愛見,這是第一個所緣境。第二個,是以佛法爲所緣境:我們對于阿彌陀佛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、身相、功德,這個時候你面對佛菩薩的功德莊嚴,生起好樂歸依的心,來增長你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的善根。所以,以佛爲所緣境的時候,他的重點在修善,生起大乘的善根。這個衆生法跟佛法爲所緣境,這二種智者大師說都是因緣觀,一定要假藉因緣,這個觀照才能夠生起。因爲你要調伏愛煩惱,你要知道你所愛的是什麼?一定要把這個所愛的五蘊境界現前,然後才把這個愛煩惱逼出來,然後再調伏它。你說我對大乘的功德生起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,當然你的所緣境一定要大乘法現前,才能夠栽培。所以這個衆生法跟佛法的所緣境,都是要假藉因緣來生起觀照,叫因緣觀、或者叫做對治止觀。第叁個,以心法爲所緣境,這個就有所不同了:前面的衆生法跟佛法的所緣境,都是一種因緣的事相;這個地方,智者大師說是偏重在理觀,就是你觀照現前一念心性,你觀察你現在明了的心性,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;或者你願意直接了當的觀察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這樣就能夠把你現前生滅作用的心,回歸到你不生不滅的理體,就是把心帶回家。所以這個地方是一種理觀,是真如叁昧。前面是在事相上的滅惡、生善,叫對治止觀,當然這個止觀也非常重要。這個心法的所觀境,你直接把所有的──不管是衆生法、佛法,你把十法界的因果,全部都先放下,直捷了當的觀察你現前這個明了的心識,它的本來面目到底是什麼?這個時候,你不管是起什麼樣的感受、什麼樣的思想,都不要管它,你總之就是──因緣所生,它的本性是空的,就觀察它的本性。簡單的講,大乘的所緣境,有因緣的所緣境──有雜染相的衆生法、有清淨相的佛法;也有一種理性的真如,就是觀心:這個是在選擇所緣境的時候有所差別。因爲小乘的叁摩地,它沒有所謂的真如觀;在因緣觀當中,它也很少觀佛法界的莊嚴,很少,它對佛的功德,也沒有好樂、歸依的心。小乘的叁摩地,叁種所緣主要的是觀察衆生法,就是厭離叁界的果報,偏重斷惡,所以這個地方就看出有所差別。大乘叁摩地的所緣境,就特別的甚深廣大,這個是第一個差別。古德說:這個「所緣差別」,是最重要的根本差別,因爲有這個差別,才有後面的差別。

  

  己二、種種差別

  

  種種差別者,謂大乘光明、集福定王、賢守、健行等叁摩地,種種無量故。

  

  前面是講所緣境的差別,也可以說是剛開始第一個緣起的根源有差別;這個地方是講它的結果。由于前面叁種所緣的差別,就造成了大乘叁摩地有「種種差別」的種類出現,我們看這當中有四種的叁摩地:前面的叁種都是屬于因緣觀;第四種的健行叁昧,是屬于真如觀。「大乘光明叁摩地」:這個「大乘光明叁摩地」是一種智慧的觀照,這個智慧的觀照,主要是觀照四谛跟十二因緣,就是有苦集的流轉門、有滅道的還滅門,對苦集的厭惡對治、對滅道的好樂歸依,所以這個「大乘光明叁摩地」,是成就一種滅惡、生善的力量,屬于菩薩內心斷惡、修善的力量,屬于智慧光明這一部分,是屬于成就一種智慧的資糧。「集福定王叁摩地」,這個是我們專注的時候,由于叁昧的力量能夠成就種種的福德,比如說你成就念佛叁昧,你能夠成就〈大悲咒〉的專注,對你修習布施、持戒、忍辱都有很大的幫助。所以大乘的叁摩地,他從叁摩地出來的時候,會幫助我們在福德的時候得大自在,修福德得大自在,所以叫做「王」,由于叁摩地的加持,能夠使令我們修學福德,猶如國王能得自在。這個地方是講到叁摩地能夠成就福德的資糧。第叁個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