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四卷

  第五四卷

  

  講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一八○頁:

  

  戊二、廣能引發(分二:己一十難行;己二四作業) 己一、十難行(分二:庚一略釋十難釋;庚二重釋隨覺難行) 庚一、略釋十難釋(分二:辛一標數;辛二列釋) 辛一、標數

  

  我們這一科講到「增上心學」,這個「增上心學」是講到大乘的叁摩地,大乘的叁摩地有因緣觀、有真如觀,但是本論所強調的是真如叁昧,就是直接的觀照真如理性。我們前面講到,一個菩薩經常能夠把心帶回家,安住在我空、法空的真如理,不管是從自利的角度──斷惡、修善,或者是從利他的角度──産生種種的善巧方便,都有很大的加持力。前面的「引發」,主要是講神通有十四種的妙用;這個地方是「廣」泛的說明「引發」,它不只是神通,其實真如叁昧除了引發神通以外,它能夠引發「十」種的「難行」,有「四」種的「作業」。這個地方是把這個「引發」,更加的說明,除了神通以外,菩薩能夠成就十種的苦行而四種的作業。首先我們看「己一」的「十」種「難行」,這當中有二科:「一、略釋十難釋;二、重釋隨覺難行。」先說明「十難」,這當中先「標數」再「列釋」。先「標」出它的「數」目:

  

  又能引發攝諸難行十難行故。十難行者, 菩薩在真如叁昧的時候,他「能」夠「攝」受一切的「難行」。有哪些「難行」呢?有「十」種的「難行」。也就是說,如果你經常的修習真如叁昧,經常的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經常隨順這樣的觀察,你就能夠對這十種本來是很困難的行爲,慢慢慢慢就會覺得不困難,就是你的行力跟忍力都增長。

  

  第五四卷

  

  辛二、列釋(分十:壬一自誓難行;壬二不退難行;壬叁不背 難行;壬四現前難行;壬五不染難行;壬六勝解 難行;壬七通達難行;壬八隨覺難行;壬九不離 不染難行;壬十加行難行) 壬一、自誓難行

  

  我們把十種難行標題先念一遍:「一、自誓難行;二、不退難行;叁、不背難行;四、現前難行;五、不染難行;六、勝解難行;七、通達難行;八、隨覺難行;九、不離不染難行;十、加行難行。」你經常修真如叁昧,你會成就十種不可思議的難行。我們先看第一個:

  

  一、自誓難行,誓受無上菩提願故。

  

  這個地方是一個總標,這十種難行的第一個總標。你經常修習我空、法空的真如叁昧,你在因地的時候,就能夠産生一個廣大的「誓願」。什麼樣的「誓願」呢?希望能夠成就「無上菩提」的佛果,這個是不容易的。我們凡夫不經常修真如叁昧,你的心一定是在因緣法裏面活動,一個人內心不安住在真如的本體,而在因緣上活動,你會産生二種思考,只有二種思考:第一個,你會把所修的資糧,轉成人天安樂的果報;第二個,你會把所修的福德、智慧資糧,轉成二乘的偏空涅槃。這二個都是因緣法、都是極端的,一個是因緣的生起,一個是因緣的消失。菩薩之所以能夠發起真實的菩提心,只有一種情況,就是你能夠「自知我是未成之佛,諸佛是已成之佛,其體無別。」當你經常把心帶回家,觀察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這個時候你跟十方諸佛是同一個鼻孔出氣,因爲諸佛所安住的理,跟你所安住的理是相同的。這個時候你會發覺:既然諸佛可以做到,你也可以做到。所以,如果你過去發菩提心,是看到佛菩薩有很多莊嚴的果報、有很多不可思議的神通,這樣的菩提心是容易退轉的,因爲你是從因緣上發菩提心;這個地方的菩提心,是依止不生滅心的理體,而發動你的菩提心,這個地方是第一個「難行」。

  

  我們說明一下。我們凡夫以前在因緣的作用上,就不斷以有所得心分別、躁動。我們過去對苦行的認知:哦,這個人日中一食、這個人樹下一宿,這個是苦行。當然這個也是苦行,但是從大乘來說,這個不能說是苦行,因爲這個地方苦行是要有增上的力量,就是你這種苦行,對無上菩提有增上力量才叫苦行。對無上菩提的苦行就是說,一般人你要他成佛,這個是不容易的,一個人要非常有遠見,才有辦法發出菩提心,但是你能夠發起菩提心,這件事情是苦行,這是第一個。

  

  壬二、不退難行

  

  二、不退難行,生死衆苦不能退故。

  

  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,要面對很多很多障礙的考驗,當然最重要就是──生、老、病、死的報障來障礙我。這個地方古德是說:一般的聲聞人,它成就禅定以後──或者初禅、或者二禅,乃至于四禅,他就不願意來到欲界了,他生到色界、或者無色界去。所以在色界、無色界裏面,他的色身,那個四大是精妙的四大,所以他這個老病死的障礙特別的輕微。菩薩觀察我空、法空以後,他發了菩提心來到人世間,他不往生到色界、無色界,他繼續來到欲界,這個時候,要忍受「生」老病「死」的痛「苦」,但是他內心「不退」轉,他有這種忍力。就像西藏的法王對我們所有的菩薩開示說:只要我們的生命還在,我們就要堅持到底。就是說,身爲一個菩薩,只要你的生命還在、你的明了性還在,你就不應該放棄努力,因爲你的心有無量的潛能、無量的功德,等待你去開發,我們不應該有這種挫折的念頭。這是什麼?「不退難行」,這件事情是很難做到,但是菩薩有真如叁昧的資持,他能夠做到。

  

  壬叁、不背難行

  

  叁、不背難行,一切有情雖行邪行,而不棄故。

  

  這個也是不容易。前面是講到菩薩本身果報體的障礙,這個地方是菩薩所攝受的衆生産生了障礙。說「一切有情雖行邪行」,菩薩花了很多精神體力來教化有情衆生,花了很多精神體力來攝受他、教化他,讓他慢慢慢慢的成長;但是衆生並沒有接受菩薩的教化,還是一樣生起邪惡的行爲。這個時候,一般人就想:這樣的教化實在是白白浪費體力,就放棄了。但是菩薩不能放棄對衆生的攝受。

  

  我想我們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這種經驗,你曾經度化你的家人、眷屬、信徒,你花很多的精神體力,給他作很多的規劃,但是幾年過後,你看他煩惱依舊、障礙依舊,有時候我們就會放棄了。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說,如果你不修真如叁昧,當然你的心就在得失的因緣當中,不斷的生滅變化流轉;如果你修真如叁昧的時候,你要注意一件事情,如果你有志于修真如叁昧,你要成爲一個金剛菩薩、不退轉的菩薩,就是什麼事情?你在設定目標的時候要注意:我們講菩薩是先發願,誓願力、觀照力、行動力,比如說你今天,诶,你發願:我要用念佛法門來攝受衆生。這是一個好願。但是你在因地發願的時候,你的心不能向外追求。就是說你不能發願說:诶,我要度化一百個人往生。你不能發這個願。因爲外在的人事,不是你能夠決定的。你因地發願的時候,不能夠牽涉到外境的變化,你只能夠約你的內心發願。這個地方會影響一個菩薩的退轉,就是你剛開始發願發錯了,這個時候你就種下一個定時炸彈,因爲你的發願是安住在外境,外境不是你能夠控製的,它一變化,你的心跟著變化,你的願就破壞了。所以這個地方,菩薩發很多精神體力教化衆生,當然衆生善根會增長,但是煩惱也會活動,菩薩還是「不」放「棄」,繼續的教化衆生。就是菩薩的願,他剛開始的時候,是約內心安立的,但求盡心盡力,不求事事圓滿。就是你一開始發願的時候,就要發對,你那個願必須向內發願,不要向外發願,這個地方要注意,所以菩薩能夠不退轉。你看我們發四弘誓願:衆生無邊誓願度、煩惱無盡誓願斷、法門無量誓願學、佛道無上誓願成。其實這個願是攝受一些還沒有上路的菩薩,從外在的因緣來說,衆生要度、煩惱要斷、佛道要成;但是真正一個上路的菩薩,他是發自性衆生誓願度、自性煩惱誓願斷、自性法門誓願學、自性佛道誓願成,他完全是觀照現前一念心性。這個時候,菩薩從修習因緣觀的菩薩,而提升到修真如觀菩薩,那就不同了,你不容易退轉了。當你從衆生無邊誓願度而轉成自性衆生誓願度,你的生命就開始産生變化了,你的無上菩提,外面的風吹雨打,不容易幹擾你。這個地方講「不背難行」,這個是難行,這是真正的難行。

  

  壬四、現前難行

  

  四、現前難行,怨有情所,現作一切饒益事故。

  

  什麼叫「現前難行」?就是說菩薩遇到了怨家,彼此間有「怨」恨的「有情」衆生,菩薩能夠放下內心的這種對立心,而對這個怨家衆生做一些「饒益」的「事」情,當然這個人一定要對立心很淡薄。他爲什麼對立心淡薄?他經常觀察我空、法空的真理,經常觀察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我相、法相不可得,他就能夠包容一切衆生。這個地方也是非常困難做到,而菩薩因爲修真如叁昧的關系,他卻做到了。

  

  壬五、不染難行

  

  五、不染難行,生在世間,不爲世法所染汙故。

  

  菩薩要建立佛法、要攝受衆生,一定要來到人「世間」,他不能只是考慮自己的安樂,安住涅槃的。來到「世間」,他就要經得起「世」間「法」的考驗。什麼叫世間法呢?就是八風──稱、譏、毀、譽、利、衰、苦、樂。這個稱、譏是當面的稱贊跟毀謗;毀、譽是背面的稱贊跟毀謗;利、衰是指外在的資具,外在可愛的果報得到了或者失掉了;苦、樂是指菩薩本身的色身,有種種苦樂的感受。總而言之,一個菩薩行菩薩道,你對于別人的贊歎毀謗、對自己苦樂的感受,你要能夠不受染汙,這個地方也是在考驗菩薩的真如叁昧。

  

  這個地方,我們從前面的不退難行、不背難行、現前難行、不染難行,都告訴我們一個消息:一個菩薩你要能不退轉、不受傷害,你的心不能住在因緣所生法。就是說,「雲何應住?」當然我們色身住在道場,但是你心中所住的家,這個地方你要想一想,你住在什麼地方?這會影響到你這個菩薩道是不是會受到破壞,這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四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