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五卷
《攝大乘論》,和尚尼慈悲、諸位法師、諸位居士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一八四頁,「癸叁、約甚深佛法釋」。
第五五卷
我們這一科是講到「增上心學」,「增上心學」主要的宗旨,就是我們應該要如何透過大乘的止觀,來加強菩薩的觀照力。這個菩薩對生命的觀照,他的重點不是向外觀照,他是向內觀照,他是觀照現前一念心識,大乘止觀的所緣境,是以心法爲所緣境的。我們這一念心識在觀照的時候,有二種不同的差別:第一個,我們可以作因緣觀,因緣觀就是從心念的作用上去觀照。比如說,我生起一個惡念,或者貪、瞋、癡、慢的惡念,我現在用佛號、或者持咒、或者止觀,把這個惡念的功能轉成善念。這樣子的一種心念,從惡念轉成善念的斷惡修善的因緣,就會創造一個安樂的個體生命。因爲這種個體生命,畢竟在流轉當中還是生滅變化的,所以這種因緣觀,我們叫做生滅門,它主要是從心念的生滅作用當中,轉變它的差別作用,斷惡修善而成就離苦得樂的因緣。第二個觀察,我們叫真如觀。這個真如觀它觀照這一念心識的時候,不是觀察它生滅的作用,它直接去觀照不生不滅的理體,說是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,觀照這個心念的作用,是緣生無性、當體即空的;或者你直接用禅宗的方式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:這個時候的觀照,是從生滅的作用,直接回歸到不生不滅的理體,就把這個個體生命給消滅掉,我們講攝用歸體了,這樣子的觀照,我們叫真如門、或者叫真如叁昧。本論「增上心學」的主要觀照,是偏重在真如叁昧,就是偏重在對內心本體的觀照,就是我們說的「把心帶回家」。在本論的「增上心」,一個菩薩內心的觀照,主要是觀照我們心性的本體,這個是前面所說的真如叁昧。這樣子的真如叁昧,在本論當中提到有四種的功德妙用:第一個,它能夠引發種種無礙的神通;第二個,它能夠成就十種難行的苦行;第叁個,能夠通達諸佛秘密的言詞;第四個,圓滿四種殊勝的作業。這四種功德當中,我們現在講到的是第叁種,通達諸佛秘密的言詞。這當中有叁小段:第一段是約六度來解釋,第二段是約十不善業解釋,這個地方是約著甚深佛法。
癸叁、約甚深佛法釋(分二:子一舉經問釋; 子二顯義略答) 子一、舉經問釋
這當中有二段:「一、舉經問釋;二、顯義略答」。我們看論文的地方:
甚深佛法者,雲何名爲甚深佛法?
前面講到真如叁昧,就是觀照我們心念的本體,這樣子從六度的修學跟十不善業的修學,它都是一部分的佛法;這個地方是從佛法的全面性,來探討真如叁昧,叫做「甚深佛法」。什麼叫做「甚深佛法」呢?我們一般來說,因緣觀是比較粗淺的佛法,因爲它是從因緣果報上去對治,是比較粗淺容易了知的,它只是在表層的作用上去修行;但是真如叁昧,它是從一種很深層的本性上的修行,所以這樣的修法,是秘密不容易了知的甚深佛法。所以什麼叫「甚深佛法」呢?這個地方是提出這個問題。就是我們去觀照真如叁昧,它是一個什麼樣的意境呢?提出這樣的問。這以下回答:
此中應釋
這以下,我們分成二段來解釋:第一段是「別釋」,第二段是「總結」。先看各別「解釋」:
子二、顯義略答(分二:醜一別釋;醜二總結) 醜一、別釋
謂常住法是諸佛法,以其法身是常住故。 又斷滅法是諸佛法,以一切障永斷滅故。 又生起法是諸佛法,以變化身現生起故。 又有所得法是諸佛法,八萬四千諸有情行, 及彼對治,皆可得故。 又有貪法是諸佛法,自誓攝受有貪有情爲己體故。又有瞋法是諸佛法,又有癡法是諸佛法, 又異生法是諸佛法,應知亦爾。 又無染法是諸佛法,成滿真如,一切障垢不能染故。又無汙法是諸佛法,生在世間,諸世間法不能汙故。
我們講真如叁昧,如是的觀照,對我們的生命會産生十種的影響力。十種影響力,前面二種是從本體上的影響,後面八種是作用上的影響。我們看觀照現前一念心識,「緣生無性、當體即空」,它有什麼影響?第一個,「謂常住法是諸佛法,以其法身是常住故。」第一個,它産生一種「常住」的功德,這個「常住」的意思,就是遠離生滅變化的相貌,他是不生不滅的,而且也沒有變化相。爲什麼他能夠不生不滅呢?因爲「法身是常住」的。「法身」,當然這個「身」是我們生命的依止處。我們在做因緣觀的時候,是從整個生命的作用上來作調整,把惡的作用改成善的作用,這樣子成就一個叁界安樂的果報。比如說,你成就一個天王的色身,但是這個天王的色身是生滅法,你這個天王莊嚴的果報結束以後,你來生變成一只卑賤的螞蟻。所以我們在做因緣觀的時候,我們觀察整個生命的本體,是躁動不安的,因爲你不能找到一個生命的歸依處。但是你作真如叁昧觀不同,你在整個生滅變化的果報當中,會找到一個清淨「法身」,他是沒有生老病死的。所以我們從這樣的真如叁昧,會從一個根本的業報身,轉成一種不生不滅的清淨法身,這個就是我們整個叁世諸佛、大乘菩薩生命的真實歸依處──「常住法是諸佛法,以其法身是常住故」,這個是我們修真如叁昧,第一個最根本的功德。
「又斷滅法是諸佛法,以一切障永斷滅故。」這樣一個常住的本性,他又能夠有一種「斷滅」的作用,斷絕消滅的作用。怎麼說呢?「以一切障永斷滅故」。這種清淨的法身,是離開種種的過失,沒有煩惱障、所知障的過失。這樣子來簡別凡夫、外道的四禅八定,在四禅八定的寂靜心當中,他能夠擁有非常長久的生命,所以他有一種類似的常住之法。但是這樣的常住之法,不能對煩惱障、所知障這個無明産生斷滅的作用,他只是用禅定把無明暫時的壓住,如石壓草,把這個石頭搬開以後,春風吹又生。所以,你成就四禅八定,等到你四禅八定的力量退失了以後,你的生命並沒有增上,你以前有什麼煩惱,現在還是什麼煩惱!因爲它不能産生一種斷滅的作用。我們內心當中不斷的把心帶回家,從一種作用的生滅,回歸到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你一次一次的進入到真如的意境,它會産生一種斷滅的力量。就是你每一次進去,你出來以後,煩惱就減輕一分,它有這種「斷滅法是甚深佛法」,就是它能夠産生法身的功德跟「斷滅」的功德,這是我們修因緣觀所不能做到的。當然這個都是從體性上一個根本上的改變,以下我們看它的作用。
這樣子的常住斷滅之法,有什麼利他的妙用呢?「又生起法是諸佛法,以變化身現生起故。」它能夠「生起」,本無今有叫「生起」,它本來是沒有,因爲你成就法身以後,它才有的,後來才有的,叫「生起」。清淨的法身能夠依止他的悲願,「現」起「變化身」,就是應化身。一切的菩薩都是以弘護正法、利益衆生爲他的悲願,所以菩薩在自受用的時候,是安住清淨法身、安住在一種清淨的斷滅法。但是如果菩薩經常安住在斷滅法、安住在常住法身,衆生是不能跟你接觸的,因爲衆生進不去,只有你進得去。所以菩薩要能夠跟衆生接觸,菩薩不能用法身來跟衆生接觸,不可以的,菩薩他從本垂迹,從清淨法身又變化出一個肉身,示現生老病死的色身,陪伴著衆生來流轉,這個就是「變化身」,他本身已經不是菩薩的本來面目,是菩薩從本來面目所變化出來的,用他的悲願變化出來。
「又有所得法是諸佛法,八萬四千諸有情行,及彼對治,皆可得故。」菩薩從清淨法身變化一個色身,他有什麼好處呢?有什麼作用呢?他能夠「有所得法是諸佛法」,這個「有所得」就是說,菩薩能夠有一種見聞覺知的妙用,菩薩這個變化的色身,他的眼耳鼻舌身意,能夠見聞覺知衆生有無量無邊「八萬四千」種種的煩惱跟業力的造作,菩薩在一念清淨的法身,能夠如實的了知,而且能夠從這樣的因緣當中,施設種種的「對治」法門來教導衆生。你只要有本事起一個煩惱,菩薩就有辦法生起一個讓這個煩惱消失的方法,這個是菩薩不可思議見聞覺知的妙用,這有所得法是甚深佛法。
「又有貪法是諸佛法,自誓攝受有貪有情爲己體故。」前面是說明菩薩的善巧方便,這個地方是說明菩薩的大悲願力。「有貪法是佛法」,什麼叫「有貪法」呢?「自誓攝受有貪有情爲己體故」,菩薩他能夠自動的發願,來「攝受」這些具足「貪」心的有情,把他當做是自「體」。這樣的一個思想,是很高很高的慈悲,叫同體大悲。我們剛開始在修慈悲觀的時候,是從因緣上修慈悲觀。就是說,你很苦惱,我是覺悟的、安樂的衆生,你是苦惱的衆生,我們二個個體是不一樣的;但是沒關系,我們二個個體不一樣,我們可以從二個個體當中建立一種互動的因緣──母子的關系,你跟我個體是不一樣,沒關系!你是我前生的母親,所以我還是要幫助你。這樣的慈悲心,是建立在二種個體生命當中的互動。當然這樣的慈悲心,也是不可思議;但是真如叁昧的慈悲心不是這樣子發的,它是從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,而提升到「自性衆生誓願度」,他把一切「有情」,觀照衆生的「貪」心就是我自性的貪心,自性衆生誓願度。就是說,菩薩已經把這種個體生命的執取打破了,菩薩看到衆生有貪心,就是我的貪心,這樣子生起感同身受的增上意樂,然後來度化他,就是你的障礙就是我的障礙。這樣子的意境當然更高了,他能夠把衆生的貪心,當作是自心的貪心一樣。
「又有瞋法是諸佛法」,自誓攝受有瞋有情爲己體故;「又有癡法是諸佛法」,自誓攝受有癡有情爲己體故:這道理是一樣的。你發脾氣了,我把你的瞋心,當作我自己的瞋心一樣來悲憫你。
「又異生法是諸佛法」,這個「異生」是把前面的貪瞋癡作廣泛的說明,整個惑業苦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五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