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五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都是「異生法」。這個聖人叫同生法,聖人的心,是同樣安住在一個真如不生不滅的理體,他們已經找到生命的交集點。衆生跟衆生之間,永遠沒有交集,你起你的煩惱,他起他的煩惱,每一個人起各式各式樣的煩惱,造各式各樣的業,得各式各樣的果報,所以衆生在個體生命流轉,永遠沒有交集點。所以人跟人之間爲什麼要溝通就是這樣:你跟我不一樣,但是沒關系,大方向相同,所以叫做「異生法」。就是整個衆生法,佛菩薩看到衆生的差異,就是當作自己的差異。「應知亦爾」。

  

  這個地方是說明,佛菩薩在真如叁昧當中,所引生的大悲願力,同體大悲、感同身受的力量。

  

  「又無染法是諸佛法,成滿真如,一切障垢不能染故。」這個地方講智慧,菩薩無所得的智慧。菩薩能夠來到世間,變現一個變化身,他能夠「成滿真如」,他能夠安住在圓「滿」的「真如」,「一切」的煩惱障、所知障「不能染」汙他。他雖然把衆生的煩惱,當作自己的煩惱一樣來感受;但是這個煩惱對菩薩來說,是「不能染」汙菩薩的,菩薩安樂依舊,自在依舊的。

  

  「又無汙法是諸佛法,生在世間,諸世間法不能汙故。」前面的障垢,是約著內心的染汙;這個地方的染汙,是外在環境的染汙。菩薩的變化身在人「世間」建立佛法,面臨各式各樣的贊歎、毀謗,是「不能」擾動菩薩的內心。爲什麼呢?因爲他內心是安住在一個常住之法,安住在一個斷滅之法的真如叁昧。

  

  醜二、總結

  

  是故說名甚深佛法。

  

  這樣的「佛法」在大乘是「甚深」甚深的,佛陀很少對一般的有情開導,佛陀在公開的場合所開導的佛法,是因緣果報的法,因緣觀。就是你有什麼樣的善念把它加強,你有什麼惡念把它對治,創造一個來生變化的個體生命就好了。佛陀對于大乘善根已經成熟的菩薩,就開導這些甚深的佛法,就是你不能夠只是在表層的作用上修行,你應該再提升一點,從表層的作用上修行,這種生滅變化的心,要把它回歸到不生不滅的本性上去,就是生命從根本上轉變,這個叫做「甚深」的「佛法」。好,我們看下一段:

  

  己二、四作業

  

  這個地方講到真如叁昧的第四種功德,我們前面講過這個引發種種無礙神通、成就十種難行的苦行、通達諸佛秘密言詞,這是第四個,圓滿諸佛的四種作業。

  

  又能引發修到彼岸、成熟有情、淨佛國土、諸佛法故,應知亦是菩薩等持作業差別。

  

  菩薩經常能夠把心帶回家,有什麼好處呢?這個地方有四種的好處。第一個「修到彼岸」:你經常能夠回光返照你這一念心是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你就能夠使令已經修行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六度的法門,慢慢慢慢的成就到彼岸的功德,到達大般涅槃的彼岸,有這個波羅蜜的功德。如果你的心,從來沒有把心帶回家過,你就在人事的因緣上不斷的打轉,頂多保持善念,你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的善業,頂多來生得一個安樂的果報,不可能成就法身,不可能,你的因緣不同。你這個生滅的因緣,怎麼能夠成就不生不滅的果呢!所以你希望你布施、持戒的善業要到彼岸,那你一定要修甚深佛法。第二個「成熟有情」:你經常能夠觀照你這一念心是本自清淨,你就有善巧的方便來度化有情,使令衆生的善根成熟。第叁個「淨佛國土」:你這一念清淨的心中,能依止心中的希望、依止心中的願力,創造一個清淨的國土,來攝受衆生到你的國土,來跟你共同修學。第四個「諸佛法故」:你一念心能夠經常保持無住,你就很容易能夠攝持無量無邊叁昧、陀羅尼的禅定、智慧功德。「應知亦是菩薩等持作業差別」,這些都是菩薩在真如的叁摩地種種作用的差別。這個地方是講到真如叁昧自利、利他的功德。

  

  真如叁昧簡單的說,就是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所以這個金剛叁昧,其實《金剛經》的金剛叁昧,這個不可破壞的叁昧,就是真如叁昧,就是甚深佛法。就是你能夠無住,把心帶回家,然後再從家裏面出來,生起種種自利、利他的妙用。這個自利、利他的妙用,這個成熟有情,我們說明一下,這也是一個重點。我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,有二個階段:第一個階段你要先斷惡,誓斷一切惡,這個時候,你會暫時跟有情保持距離,觀照你的內心。這個時候你面對的是你無始劫來在流轉當中,不斷染汙熏習所留下的一個心念,這個心念,不管你多麼的不滿意,你都要面對的,因爲它是你過去生的造作所留下來的痕迹。然後你慢慢慢慢把心中的垃圾清除幹淨,「時時勤拂拭,莫使惹塵埃」,或者說是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用這個因緣觀、真如觀,慢慢慢慢把心給淨化了。這是你第一個階段要做的,斷惡。第二個,你要去面對衆生,你遲早要跟有情接觸的,你要是修阿羅漢,那不用跟有情接觸。面對有情,你怎麼度化有情?這個是一個很高很高的世俗谛的學問。佛陀就告訴我們一個消息──成熟有情。「成熟」這二個字很重要。我們要度化有情,第一個條件,要跟有情建立一個良好的互動關系,人際關系要好。

  

  在美國人際關系的權威卡內基博士說:人際關系有十種因緣會好,經常面帶微笑、你能夠保持真誠的心情、保持有信用,等等,有十種。但是最重要是什麼?他說有一點是最重要,人際關系要好最重要:你不要刻意的改變對方。所有人際關系的障礙,都是你要刻意的改變對方,結果造成了爭執、對立。我們平心而論,每一個人的改變,只有一種情況,就是他自己要改變。他自己想要改變的因緣不成熟,佛陀都不能讓他改變的,不要說是凡夫。就是說,他要改變,一定是他自己要改變。那這樣子講,你說:诶,我做師父的,收一個徒弟,我不要去改變對方,那我做什麼呢?你要盡心盡力的去教育對方,但是不要刻意去改變對方。這二句話沒有沖突的。你要創造一個讓他反省的因緣、創造一個讓他改變的因緣,讓他自己去改變。你看佛陀度化衆生,他講「成熟有情」,讓你的善根慢慢成熟,佛陀說法,讓你的善根慢慢成熟,你自己去自己覺悟,佛陀沒有說「改變有情」。我想我們這樣子講,你不要去刻意改變對方,然後你又盡心盡力的教育對方,這二句話你要參透,你就有資格收徒弟了。(呵──)要不然,你要不能參透,你收徒弟,多一個徒弟等于多一個怨家,沒有效果。因爲你要改變他,他不讓你改變,二個吵起來。所以智慧永遠是整個行動的因,你要懂它的因緣。就是說,我們什麼時候因爲別人而改變過?你自己反省你自己,你自己是因爲別人而改變的嗎?你自己都是在自我反省當中改變,別人是告訴你一個道理,你吸收這個道理以後,你自己反省、自己改變。你自己的心創造一種作用──「既從心起,還從心滅」,你自己去反省、自己去改變。我們自己是這樣,我爲什麼不設身處地去爲別人著想?他也是要自己去反省,他因緣不成熟,你要他改變,他不想改變,那有什麼效果呢!所以諸位要知道,諸位以後一定會攝受信徒,你說:我不想改變對方,那我什麼事都不要做,那也偏一邊。你不要去改變對方,但是你要教育對方,要創造一個讓他未來有改變的種子,先把它種下去──未種善根令種善根,已種善根令成熟,乃至于增長脫落。所以「成熟有情」這句話很重要,佛陀沒有要你去改變有情,佛陀告訴你「成熟有情」。這個都是你要去學習的,菩薩要廣學無量的因緣。

  

  這個地方講到真如叁昧的種種功德妙用。好,我們看第八科的「增上慧學分」,剛好是大乘的戒、定、慧。

  

  乙八、增上慧學分(分二:丙一結前問後;丙二標釋正答) 丙一、結前問後

  

  這當中有二段:第一個「結前問後」,第一個「標釋正答」。我們先提出一個「問」:

  

  如是已說增上心殊勝。增上慧殊勝雲何可見?

  

  我們前面講到真如叁昧叫「增上心學」,「增上心」它的重點在「止」,其實這個「止」就是體真止,體達真如理,然後在真如理安住,生起四種的功德。這個地方講大乘的「慧」,這個「雲何可」知呢?我們在學一般小乘思想的時候,你看小乘的思想、或者大乘的別教思想,止觀的定義是很清楚的。止,心于所緣無分別住;觀,心于所緣觀察抉擇,是有分別的:這個止觀定義是很清楚的。但是你看無著菩薩講到「增上心、增上慧」的時候,它跟前面的內涵就不太一樣,他講圓教的思想。圓教的止觀是很難界定的,你說止是體真止、觀是無分別智,這二個是很難界定的。我們這樣子講好了,這個「增上心學」它這個體真止,重點在于所證的理體,就是真如,所證的理體;本科的「增上慧學」,是偏重在能觀的智慧:一個是所證的理,一個是能觀的智。當然這樣子講,還不是很清楚,我們再繼續的說明一下。所證的理,是約著目標來說的;能觀的智,是約著趨進目標的一個方法跟過程。比如說你到臺北去,臺北是一個目標。你怎麼去呢?我坐車子去。這個車子一步一步的趨向臺北,這車子就是能觀的智,它是生滅變化的,它能夠增長的。你昨天跟今天不一樣,明天跟後天也不一樣,這個無分別智是會展轉增勝的;但是真如理是不能改變,不管你願不願意進去,它永遠是如的意境,真理是不能改變;但是智慧能夠透過聞思而展轉增勝。所以,前面講到我們生命的目標,甚深佛法、真如叁昧,一切諸佛菩薩真實的歸依處。那趨向真如叁昧的方法,這個「增上慧學」,「雲何可」知呢?提出這個問。我們看第二段的回「答」:

  

  丙二、標釋正答(分二:丁一總標;丁二廣釋) 丁一、總標(分叁:戊一牒前出體;戊二成立智相;戊叁結名殊勝) 戊一、牒前出體

  

  回「答」當中分二段:第一個「總標」,第二個「廣釋」。「總標」當中分成叁段:「一、牒前出體;二、成立智相;叁、結名殊勝。」先看第一段: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五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