謂無分別智。
戊二、成立智相
若自性,若所依,若因緣,若所緣,若行相,若任持,若助伴,若異熟,若等流,若出離,若至究竟,若加行無分別後得勝利,若差別,若無分別後得譬喻,若無功用作事,若甚深。
戊叁、結名殊勝
應知無分別智,名增上慧殊勝。
前面講真如,是所觀的理體;趨向真如的方法,就是「無分別智」。這個「無分別智」,簡單的說,我們剛開始修因緣觀的時候,心中一定要分別的。你說我觀察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──你不分別,你不可能成就功德莊嚴。說是:我要觀察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,哦,極樂世界有七寶池、有八功德水,有佛的住世,有阿羅漢、菩薩的圍繞,有正報、依報的莊嚴,那你結論──極樂世界是功德莊嚴。所以因緣觀的觀察是要分別,因爲它的目標是在作用上的抉擇;但是你這樣的抉擇,沒辦法進入到真如叁昧,這個門打不開。你要進入真如叁昧只有一個方法,就是修無分別智,你所有的分別都要停下來,遠離一切虛妄分別。遠離一切虛妄分別,這樣子講,有些人還不是很清楚,後面講到說:無分別智必須具足二種的作用:第一個「決斷名言」,決是決定的決,斷是斷除的斷,你要能夠在心中産生決斷,斷除你名言的力量,決斷名言;第二個「契會真如」,契入的契,會通的會,契會真如:你要第一個要決斷名言,第二個要契會真如,這個就是無分別智,簡單的講就是這樣。下面有十六段,從「自性、所依、因緣」乃至于「甚深」,把它作一個各別的說明。
丁二、廣釋(分六:戊一釋名無分別智; 戊二釋成立相; 戊叁釋成立因緣;戊四會釋契經; 戊五釋簡聲聞; 戊六釋妨難) 戊一、釋名無分別智(分叁:己一略標自性;己二釋離五相; 己叁結得此名) 己一、略標自性
「廣釋」當中分成六段:「一、釋名無分別智;二、釋成立相;叁、釋成立因緣;四、會釋契經;五、簡」別它跟「聲聞」的空觀;「六、」解釋凡夫外道的「妨難」。我們先看「無分別智」的「名」相:
此中無分別智,離五種相以爲自性。
己二、釋離五相
一、離無作意故;二、離過有尋有伺地故; 叁、離想受滅寂靜故;四、離色自性故; 五、離于真義異計度故。
己叁、結得此名
離此五相,應知是名無分別智。
這個「無分別智」剛開始的「自性」,它的體性,要遠「離五種相」。這個「無分別智」,無著菩薩的解釋,他是先否定的,先用否定的口氣,它不是什麼;後面的十五段就用肯定了。先否定,破執。第一個,它遠「離無作意」。所有心念的作用,第一個是作意。也就是說,我們這個心念從種子位變成現行位,一定要産生一個警覺的作用,這個警覺就是作意。像天親菩薩說的,要簡別熟睡跟夢覺。說你熟睡的時候不做夢,我不做夢我也沒有分別,沒有分別,那這樣子是不是無分別智呢?說我前段時間昏倒過去了,昏倒的時候,我在那個時候也沒有分別。這二個都是無作意,這是不可以。無分別智它是有明了性存在的,它是有知(知道的「知」),它雖然沒有分別,但是它有知,有知的功能,有明了的一個知的功能。所以這種「無作意」的狀態,是要簡別的,它是有作意。第二個「離過有尋有伺地」,它不是四禅八定。這當中要遠離二種:第一個遠「離有尋有伺地」,遠離初禅;第二個遠「離過」,「過」就是超過,超過有尋有伺地,那當然指的是無尋無伺地。從二禅,乃至于四禅、乃至于四空,這些四禅八定都要遠離。因爲在四禅八定當中,雖然能夠止息一切的分別,但是它不能夠産生決斷名言的力量,它無量無邊名言的戲論,是被禅定壓住了,如石壓草,它沒有決斷名言的力量。你要從禅定出來的時候,你以前喜歡打什麼妄想,現在照樣打這個妄想,它沒有對治掉嘛!所以遠離禅定的無分別,這種無分別是暫時的。第叁「離想受滅寂靜故」,這個「想受滅」是叁果以上的聖人,他爲了要暫時的止息心中的「想」,他這個想太勞累,就把這個「想」跟「受」給消滅掉,進入到滅盡定。滅盡定的狀態,雖然能夠決斷名言,因爲他有我空智現前,它能夠決斷名言;但是古德說:想受滅無爲,它只有決斷名言,不能契會真如理。它是偏空的真理,所以它也要在無分別智加以簡別,它不能契會真如。第四個「離色自性故」:你說這個石頭,這個書桌,它也沒有分別!但是這樣的沒有分別,是頑鈍無知的,它是沒有明了性的、沒有分別,這樣子也應該簡別,這個色法是頑鈍的。第五個「離于真義異計度故」:我們剛開始在解門研究的時候,是對真如的道理,加以種種的差別計度分別,這個也要簡別。古德說:「行起解絕。」在解門研究的時候,是要種種的分別:哦,什麼是無分別智?決斷名言、契會真如。一方面他要把心中的名言決斷,一方面他要契會真如理,剛開始我們是這樣分別;但是你這樣子在分別這個道理的時候,它不是無分別智。無分別智是功夫提起來的時候,要離一切的分別,連你對真理的分別都不可以的,那是一念不生的。「離此五相,應知是名無分別智」:你必須要遠離前面的五種相貌,這五種相貌都要遠離,這是否定的方式。
戊二、釋成立相(分二:己一頌釋一切;己二釋叁智別) 己一、頌釋一切(分十六:庚一自性;庚二所依;庚叁因緣; 庚四所緣;庚五行相;庚六任持;庚七助伴; 庚八異熟;庚九等流;庚十出離;庚十一至究竟; 庚十二叁智勝利;庚十叁叁智差別;庚十四二智譬 喻;庚十五無功用作事;庚十六甚深) 庚一、自性
「釋成立相」當中先分成二段:「一、頌釋一切;二、釋叁智別。」看「頌釋一切」,先看「自性」。這個地方把前面的觀念再重頌一次:
于如所說無分別智成立相中, 複說多頌: 諸菩薩自性,遠離五種相, 是無分別智,不異計于真。
什麼是「無分別智」的自性呢?就是你要遠離前面的五種相貌,最重要的是要「不異計于真」,你不能夠用種種的差異計度分別真理。當你在觀察真理的時候,帶有名言,所謂的帶相觀空,帶著名言相觀空,這個都是要簡別的。我們剛開始明白道理,是要假藉名言依教起觀,但是你功夫提起來的時候,行起解絕,解門就要停止了,要不然怎麼叫「無分別智」呢?好,我們先講到「自性」,後面還有十五段,我們再次第的說明。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五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