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五卷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

  谓无分别智。

  

  戊二、成立智相

  

  若自性,若所依,若因缘,若所缘,若行相,若任持,若助伴,若异熟,若等流,若出离,若至究竟,若加行无分别后得胜利,若差别,若无分别后得譬喻,若无功用作事,若甚深。

  

  戊三、结名殊胜

  

  应知无分别智,名增上慧殊胜。

  

  前面讲真如,是所观的理体;趋向真如的方法,就是「无分别智」。这个「无分别智」,简单的说,我们刚开始修因缘观的时候,心中一定要分别的。你说我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──你不分别,你不可能成就功德庄严。说是:我要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,哦,极乐世界有七宝池、有八功德水,有佛的住世,有阿罗汉、菩萨的围绕,有正报、依报的庄严,那你结论──极乐世界是功德庄严。所以因缘观的观察是要分别,因为它的目标是在作用上的抉择;但是你这样的抉择,没办法进入到真如三昧,这个门打不开。你要进入真如三昧只有一个方法,就是修无分别智,你所有的分别都要停下来,远离一切虚妄分别。远离一切虚妄分别,这样子讲,有些人还不是很清楚,后面讲到说:无分别智必须具足二种的作用:第一个「决断名言」,决是决定的决,断是断除的断,你要能够在心中产生决断,断除你名言的力量,决断名言;第二个「契会真如」,契入的契,会通的会,契会真如:你要第一个要决断名言,第二个要契会真如,这个就是无分别智,简单的讲就是这样。下面有十六段,从「自性、所依、因缘」乃至于「甚深」,把它作一个各别的说明。

  

  丁二、广释(分六:戊一释名无分别智; 戊二释成立相; 戊三释成立因缘;戊四会释契经; 戊五释简声闻; 戊六释妨难) 戊一、释名无分别智(分三:己一略标自性;己二释离五相; 己三结得此名) 己一、略标自性

  

  「广释」当中分成六段:「一、释名无分别智;二、释成立相;三、释成立因缘;四、会释契经;五、简」别它跟「声闻」的空观;「六、」解释凡夫外道的「妨难」。我们先看「无分别智」的「名」相:

  

  此中无分别智,离五种相以为自性。

  

  己二、释离五相

  

  一、离无作意故;二、离过有寻有伺地故; 三、离想受灭寂静故;四、离色自性故; 五、离于真义异计度故。

  

  己三、结得此名

  

  离此五相,应知是名无分别智。

  

  这个「无分别智」刚开始的「自性」,它的体性,要远「离五种相」。这个「无分别智」,无著菩萨的解释,他是先否定的,先用否定的口气,它不是什么;后面的十五段就用肯定了。先否定,破执。第一个,它远「离无作意」。所有心念的作用,第一个是作意。也就是说,我们这个心念从种子位变成现行位,一定要产生一个警觉的作用,这个警觉就是作意。像天亲菩萨说的,要简别熟睡跟梦觉。说你熟睡的时候不做梦,我不做梦我也没有分别,没有分别,那这样子是不是无分别智呢?说我前段时间昏倒过去了,昏倒的时候,我在那个时候也没有分别。这二个都是无作意,这是不可以。无分别智它是有明了性存在的,它是有知(知道的「知」),它虽然没有分别,但是它有知,有知的功能,有明了的一个知的功能。所以这种「无作意」的状态,是要简别的,它是有作意。第二个「离过有寻有伺地」,它不是四禅八定。这当中要远离二种:第一个远「离有寻有伺地」,远离初禅;第二个远「离过」,「过」就是超过,超过有寻有伺地,那当然指的是无寻无伺地。从二禅,乃至于四禅、乃至于四空,这些四禅八定都要远离。因为在四禅八定当中,虽然能够止息一切的分别,但是它不能够产生决断名言的力量,它无量无边名言的戏论,是被禅定压住了,如石压草,它没有决断名言的力量。你要从禅定出来的时候,你以前喜欢打什么妄想,现在照样打这个妄想,它没有对治掉嘛!所以远离禅定的无分别,这种无分别是暂时的。第三「离想受灭寂静故」,这个「想受灭」是三果以上的圣人,他为了要暂时的止息心中的「想」,他这个想太劳累,就把这个「想」跟「受」给消灭掉,进入到灭尽定。灭尽定的状态,虽然能够决断名言,因为他有我空智现前,它能够决断名言;但是古德说:想受灭无为,它只有决断名言,不能契会真如理。它是偏空的真理,所以它也要在无分别智加以简别,它不能契会真如。第四个「离色自性故」:你说这个石头,这个书桌,它也没有分别!但是这样的没有分别,是顽钝无知的,它是没有明了性的、没有分别,这样子也应该简别,这个色法是顽钝的。第五个「离于真义异计度故」:我们刚开始在解门研究的时候,是对真如的道理,加以种种的差别计度分别,这个也要简别。古德说:「行起解绝。」在解门研究的时候,是要种种的分别:哦,什么是无分别智?决断名言、契会真如。一方面他要把心中的名言决断,一方面他要契会真如理,刚开始我们是这样分别;但是你这样子在分别这个道理的时候,它不是无分别智。无分别智是功夫提起来的时候,要离一切的分别,连你对真理的分别都不可以的,那是一念不生的。「离此五相,应知是名无分别智」:你必须要远离前面的五种相貌,这五种相貌都要远离,这是否定的方式。

  

  戊二、释成立相(分二:己一颂释一切;己二释三智别) 己一、颂释一切(分十六:庚一自性;庚二所依;庚三因缘; 庚四所缘;庚五行相;庚六任持;庚七助伴; 庚八异熟;庚九等流;庚十出离;庚十一至究竟; 庚十二三智胜利;庚十三三智差别;庚十四二智譬 喻;庚十五无功用作事;庚十六甚深) 庚一、自性

  

  「释成立相」当中先分成二段:「一、颂释一切;二、释三智别。」看「颂释一切」,先看「自性」。这个地方把前面的观念再重颂一次:

  

  于如所说无分别智成立相中, 复说多颂: 诸菩萨自性,远离五种相, 是无分别智,不异计于真。

  

  什么是「无分别智」的自性呢?就是你要远离前面的五种相貌,最重要的是要「不异计于真」,你不能够用种种的差异计度分别真理。当你在观察真理的时候,带有名言,所谓的带相观空,带着名言相观空,这个都是要简别的。我们刚开始明白道理,是要假藉名言依教起观,但是你功夫提起来的时候,行起解绝,解门就要停止了,要不然怎么叫「无分别智」呢?好,我们先讲到「自性」,后面还有十五段,我们再次第的说明。

  

  

  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五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