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都是「异生法」。这个圣人叫同生法,圣人的心,是同样安住在一个真如不生不灭的理体,他们已经找到生命的交集点。众生跟众生之间,永远没有交集,你起你的烦恼,他起他的烦恼,每一个人起各式各式样的烦恼,造各式各样的业,得各式各样的果报,所以众生在个体生命流转,永远没有交集点。所以人跟人之间为什么要沟通就是这样:你跟我不一样,但是没关系,大方向相同,所以叫做「异生法」。就是整个众生法,佛菩萨看到众生的差异,就是当作自己的差异。「应知亦尔」。
这个地方是说明,佛菩萨在真如三昧当中,所引生的大悲愿力,同体大悲、感同身受的力量。
「又无染法是诸佛法,成满真如,一切障垢不能染故。」这个地方讲智慧,菩萨无所得的智慧。菩萨能够来到世间,变现一个变化身,他能够「成满真如」,他能够安住在圆「满」的「真如」,「一切」的烦恼障、所知障「不能染」污他。他虽然把众生的烦恼,当作自己的烦恼一样来感受;但是这个烦恼对菩萨来说,是「不能染」污菩萨的,菩萨安乐依旧,自在依旧的。
「又无污法是诸佛法,生在世间,诸世间法不能污故。」前面的障垢,是约着内心的染污;这个地方的染污,是外在环境的染污。菩萨的变化身在人「世间」建立佛法,面临各式各样的赞叹、毁谤,是「不能」扰动菩萨的内心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内心是安住在一个常住之法,安住在一个断灭之法的真如三昧。
丑二、总结
是故说名甚深佛法。
这样的「佛法」在大乘是「甚深」甚深的,佛陀很少对一般的有情开导,佛陀在公开的场合所开导的佛法,是因缘果报的法,因缘观。就是你有什么样的善念把它加强,你有什么恶念把它对治,创造一个来生变化的个体生命就好了。佛陀对于大乘善根已经成熟的菩萨,就开导这些甚深的佛法,就是你不能够只是在表层的作用上修行,你应该再提升一点,从表层的作用上修行,这种生灭变化的心,要把它回归到不生不灭的本性上去,就是生命从根本上转变,这个叫做「甚深」的「佛法」。好,我们看下一段:
己二、四作业
这个地方讲到真如三昧的第四种功德,我们前面讲过这个引发种种无碍神通、成就十种难行的苦行、通达诸佛秘密言词,这是第四个,圆满诸佛的四种作业。
又能引发修到彼岸、成熟有情、净佛国土、诸佛法故,应知亦是菩萨等持作业差别。
菩萨经常能够把心带回家,有什么好处呢?这个地方有四种的好处。第一个「修到彼岸」:你经常能够回光返照你这一念心是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」,你就能够使令已经修行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六度的法门,慢慢慢慢的成就到彼岸的功德,到达大般涅槃的彼岸,有这个波罗蜜的功德。如果你的心,从来没有把心带回家过,你就在人事的因缘上不断的打转,顶多保持善念,你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的善业,顶多来生得一个安乐的果报,不可能成就法身,不可能,你的因缘不同。你这个生灭的因缘,怎么能够成就不生不灭的果呢!所以你希望你布施、持戒的善业要到彼岸,那你一定要修甚深佛法。第二个「成熟有情」:你经常能够观照你这一念心是本自清净,你就有善巧的方便来度化有情,使令众生的善根成熟。第三个「净佛国土」:你这一念清净的心中,能依止心中的希望、依止心中的愿力,创造一个清净的国土,来摄受众生到你的国土,来跟你共同修学。第四个「诸佛法故」:你一念心能够经常保持无住,你就很容易能够摄持无量无边三昧、陀罗尼的禅定、智慧功德。「应知亦是菩萨等持作业差别」,这些都是菩萨在真如的三摩地种种作用的差别。这个地方是讲到真如三昧自利、利他的功德。
真如三昧简单的说,就是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所以这个金刚三昧,其实《金刚经》的金刚三昧,这个不可破坏的三昧,就是真如三昧,就是甚深佛法。就是你能够无住,把心带回家,然后再从家里面出来,生起种种自利、利他的妙用。这个自利、利他的妙用,这个成熟有情,我们说明一下,这也是一个重点。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,有二个阶段:第一个阶段你要先断恶,誓断一切恶,这个时候,你会暂时跟有情保持距离,观照你的内心。这个时候你面对的是你无始劫来在流转当中,不断染污熏习所留下的一个心念,这个心念,不管你多么的不满意,你都要面对的,因为它是你过去生的造作所留下来的痕迹。然后你慢慢慢慢把心中的垃圾清除干净,「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」,或者说是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」,用这个因缘观、真如观,慢慢慢慢把心给净化了。这是你第一个阶段要做的,断恶。第二个,你要去面对众生,你迟早要跟有情接触的,你要是修阿罗汉,那不用跟有情接触。面对有情,你怎么度化有情?这个是一个很高很高的世俗谛的学问。佛陀就告诉我们一个消息──成熟有情。「成熟」这二个字很重要。我们要度化有情,第一个条件,要跟有情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,人际关系要好。
在美国人际关系的权威卡内基博士说:人际关系有十种因缘会好,经常面带微笑、你能够保持真诚的心情、保持有信用,等等,有十种。但是最重要是什么?他说有一点是最重要,人际关系要好最重要:你不要刻意的改变对方。所有人际关系的障碍,都是你要刻意的改变对方,结果造成了争执、对立。我们平心而论,每一个人的改变,只有一种情况,就是他自己要改变。他自己想要改变的因缘不成熟,佛陀都不能让他改变的,不要说是凡夫。就是说,他要改变,一定是他自己要改变。那这样子讲,你说:诶,我做师父的,收一个徒弟,我不要去改变对方,那我做什么呢?你要尽心尽力的去教育对方,但是不要刻意去改变对方。这二句话没有冲突的。你要创造一个让他反省的因缘、创造一个让他改变的因缘,让他自己去改变。你看佛陀度化众生,他讲「成熟有情」,让你的善根慢慢成熟,佛陀说法,让你的善根慢慢成熟,你自己去自己觉悟,佛陀没有说「改变有情」。我想我们这样子讲,你不要去刻意改变对方,然后你又尽心尽力的教育对方,这二句话你要参透,你就有资格收徒弟了。(呵──)要不然,你要不能参透,你收徒弟,多一个徒弟等于多一个怨家,没有效果。因为你要改变他,他不让你改变,二个吵起来。所以智慧永远是整个行动的因,你要懂它的因缘。就是说,我们什么时候因为别人而改变过?你自己反省你自己,你自己是因为别人而改变的吗?你自己都是在自我反省当中改变,别人是告诉你一个道理,你吸收这个道理以后,你自己反省、自己改变。你自己的心创造一种作用──「既从心起,还从心灭」,你自己去反省、自己去改变。我们自己是这样,我为什么不设身处地去为别人着想?他也是要自己去反省,他因缘不成熟,你要他改变,他不想改变,那有什么效果呢!所以诸位要知道,诸位以后一定会摄受信徒,你说:我不想改变对方,那我什么事都不要做,那也偏一边。你不要去改变对方,但是你要教育对方,要创造一个让他未来有改变的种子,先把它种下去──未种善根令种善根,已种善根令成熟,乃至于增长脱落。所以「成熟有情」这句话很重要,佛陀没有要你去改变有情,佛陀告诉你「成熟有情」。这个都是你要去学习的,菩萨要广学无量的因缘。
这个地方讲到真如三昧的种种功德妙用。好,我们看第八科的「增上慧学分」,刚好是大乘的戒、定、慧。
乙八、增上慧学分(分二:丙一结前问后;丙二标释正答) 丙一、结前问后
这当中有二段:第一个「结前问后」,第一个「标释正答」。我们先提出一个「问」:
如是已说增上心殊胜。增上慧殊胜云何可见?
我们前面讲到真如三昧叫「增上心学」,「增上心」它的重点在「止」,其实这个「止」就是体真止,体达真如理,然后在真如理安住,生起四种的功德。这个地方讲大乘的「慧」,这个「云何可」知呢?我们在学一般小乘思想的时候,你看小乘的思想、或者大乘的别教思想,止观的定义是很清楚的。止,心于所缘无分别住;观,心于所缘观察抉择,是有分别的:这个止观定义是很清楚的。但是你看无著菩萨讲到「增上心、增上慧」的时候,它跟前面的内涵就不太一样,他讲圆教的思想。圆教的止观是很难界定的,你说止是体真止、观是无分别智,这二个是很难界定的。我们这样子讲好了,这个「增上心学」它这个体真止,重点在于所证的理体,就是真如,所证的理体;本科的「增上慧学」,是偏重在能观的智慧:一个是所证的理,一个是能观的智。当然这样子讲,还不是很清楚,我们再继续的说明一下。所证的理,是约着目标来说的;能观的智,是约着趋进目标的一个方法跟过程。比如说你到台北去,台北是一个目标。你怎么去呢?我坐车子去。这个车子一步一步的趋向台北,这车子就是能观的智,它是生灭变化的,它能够增长的。你昨天跟今天不一样,明天跟后天也不一样,这个无分别智是会展转增胜的;但是真如理是不能改变,不管你愿不愿意进去,它永远是如的意境,真理是不能改变;但是智慧能够透过闻思而展转增胜。所以,前面讲到我们生命的目标,甚深佛法、真如三昧,一切诸佛菩萨真实的归依处。那趋向真如三昧的方法,这个「增上慧学」,「云何可」知呢?提出这个问。我们看第二段的回「答」:
丙二、标释正答(分二:丁一总标;丁二广释) 丁一、总标(分三:戊一牒前出体;戊二成立智相;戊三结名殊胜) 戊一、牒前出体
回「答」当中分二段:第一个「总标」,第二个「广释」。「总标」当中分成三段:「一、牒前出体;二、成立智相;三、结名殊胜。」先看第一段: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五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