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五卷

  第五五卷

  《摄大乘论》,和尚尼慈悲、诸位法师、诸位居士,阿弥陀佛!(阿弥陀佛!)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一八四页,「癸三、约甚深佛法释」。

  

  第五五卷

  

  我们这一科是讲到「增上心学」,「增上心学」主要的宗旨,就是我们应该要如何透过大乘的止观,来加强菩萨的观照力。这个菩萨对生命的观照,他的重点不是向外观照,他是向内观照,他是观照现前一念心识,大乘止观的所缘境,是以心法为所缘境的。我们这一念心识在观照的时候,有二种不同的差别:第一个,我们可以作因缘观,因缘观就是从心念的作用上去观照。比如说,我生起一个恶念,或者贪、瞋、痴、慢的恶念,我现在用佛号、或者持咒、或者止观,把这个恶念的功能转成善念。这样子的一种心念,从恶念转成善念的断恶修善的因缘,就会创造一个安乐的个体生命。因为这种个体生命,毕竟在流转当中还是生灭变化的,所以这种因缘观,我们叫做生灭门,它主要是从心念的生灭作用当中,转变它的差别作用,断恶修善而成就离苦得乐的因缘。第二个观察,我们叫真如观。这个真如观它观照这一念心识的时候,不是观察它生灭的作用,它直接去观照不生不灭的理体,说是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,观照这个心念的作用,是缘生无性、当体即空的;或者你直接用禅宗的方式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:这个时候的观照,是从生灭的作用,直接回归到不生不灭的理体,就把这个个体生命给消灭掉,我们讲摄用归体了,这样子的观照,我们叫真如门、或者叫真如三昧。本论「增上心学」的主要观照,是偏重在真如三昧,就是偏重在对内心本体的观照,就是我们说的「把心带回家」。在本论的「增上心」,一个菩萨内心的观照,主要是观照我们心性的本体,这个是前面所说的真如三昧。这样子的真如三昧,在本论当中提到有四种的功德妙用:第一个,它能够引发种种无碍的神通;第二个,它能够成就十种难行的苦行;第三个,能够通达诸佛秘密的言词;第四个,圆满四种殊胜的作业。这四种功德当中,我们现在讲到的是第三种,通达诸佛秘密的言词。这当中有三小段:第一段是约六度来解释,第二段是约十不善业解释,这个地方是约着甚深佛法。

  

  癸三、约甚深佛法释(分二:子一举经问释; 子二显义略答) 子一、举经问释

  

  这当中有二段:「一、举经问释;二、显义略答」。我们看论文的地方:

  

  甚深佛法者,云何名为甚深佛法?

  

  前面讲到真如三昧,就是观照我们心念的本体,这样子从六度的修学跟十不善业的修学,它都是一部分的佛法;这个地方是从佛法的全面性,来探讨真如三昧,叫做「甚深佛法」。什么叫做「甚深佛法」呢?我们一般来说,因缘观是比较粗浅的佛法,因为它是从因缘果报上去对治,是比较粗浅容易了知的,它只是在表层的作用上去修行;但是真如三昧,它是从一种很深层的本性上的修行,所以这样的修法,是秘密不容易了知的甚深佛法。所以什么叫「甚深佛法」呢?这个地方是提出这个问题。就是我们去观照真如三昧,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?提出这样的问。这以下回答:

  

  此中应释

  

  这以下,我们分成二段来解释:第一段是「别释」,第二段是「总结」。先看各别「解释」:

  

  子二、显义略答(分二:丑一别释;丑二总结) 丑一、别释

  

  谓常住法是诸佛法,以其法身是常住故。 又断灭法是诸佛法,以一切障永断灭故。 又生起法是诸佛法,以变化身现生起故。 又有所得法是诸佛法,八万四千诸有情行, 及彼对治,皆可得故。 又有贪法是诸佛法,自誓摄受有贪有情为己体故。又有瞋法是诸佛法,又有痴法是诸佛法, 又异生法是诸佛法,应知亦尔。 又无染法是诸佛法,成满真如,一切障垢不能染故。又无污法是诸佛法,生在世间,诸世间法不能污故。

  

  我们讲真如三昧,如是的观照,对我们的生命会产生十种的影响力。十种影响力,前面二种是从本体上的影响,后面八种是作用上的影响。我们看观照现前一念心识,「缘生无性、当体即空」,它有什么影响?第一个,「谓常住法是诸佛法,以其法身是常住故。」第一个,它产生一种「常住」的功德,这个「常住」的意思,就是远离生灭变化的相貌,他是不生不灭的,而且也没有变化相。为什么他能够不生不灭呢?因为「法身是常住」的。「法身」,当然这个「身」是我们生命的依止处。我们在做因缘观的时候,是从整个生命的作用上来作调整,把恶的作用改成善的作用,这样子成就一个三界安乐的果报。比如说,你成就一个天王的色身,但是这个天王的色身是生灭法,你这个天王庄严的果报结束以后,你来生变成一只卑贱的蚂蚁。所以我们在做因缘观的时候,我们观察整个生命的本体,是躁动不安的,因为你不能找到一个生命的归依处。但是你作真如三昧观不同,你在整个生灭变化的果报当中,会找到一个清净「法身」,他是没有生老病死的。所以我们从这样的真如三昧,会从一个根本的业报身,转成一种不生不灭的清净法身,这个就是我们整个三世诸佛、大乘菩萨生命的真实归依处──「常住法是诸佛法,以其法身是常住故」,这个是我们修真如三昧,第一个最根本的功德。

  

  「又断灭法是诸佛法,以一切障永断灭故。」这样一个常住的本性,他又能够有一种「断灭」的作用,断绝消灭的作用。怎么说呢?「以一切障永断灭故」。这种清净的法身,是离开种种的过失,没有烦恼障、所知障的过失。这样子来简别凡夫、外道的四禅八定,在四禅八定的寂静心当中,他能够拥有非常长久的生命,所以他有一种类似的常住之法。但是这样的常住之法,不能对烦恼障、所知障这个无明产生断灭的作用,他只是用禅定把无明暂时的压住,如石压草,把这个石头搬开以后,春风吹又生。所以,你成就四禅八定,等到你四禅八定的力量退失了以后,你的生命并没有增上,你以前有什么烦恼,现在还是什么烦恼!因为它不能产生一种断灭的作用。我们内心当中不断的把心带回家,从一种作用的生灭,回归到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你一次一次的进入到真如的意境,它会产生一种断灭的力量。就是你每一次进去,你出来以后,烦恼就减轻一分,它有这种「断灭法是甚深佛法」,就是它能够产生法身的功德跟「断灭」的功德,这是我们修因缘观所不能做到的。当然这个都是从体性上一个根本上的改变,以下我们看它的作用。

  

  这样子的常住断灭之法,有什么利他的妙用呢?「又生起法是诸佛法,以变化身现生起故。」它能够「生起」,本无今有叫「生起」,它本来是没有,因为你成就法身以后,它才有的,后来才有的,叫「生起」。清净的法身能够依止他的悲愿,「现」起「变化身」,就是应化身。一切的菩萨都是以弘护正法、利益众生为他的悲愿,所以菩萨在自受用的时候,是安住清净法身、安住在一种清净的断灭法。但是如果菩萨经常安住在断灭法、安住在常住法身,众生是不能跟你接触的,因为众生进不去,只有你进得去。所以菩萨要能够跟众生接触,菩萨不能用法身来跟众生接触,不可以的,菩萨他从本垂迹,从清净法身又变化出一个肉身,示现生老病死的色身,陪伴着众生来流转,这个就是「变化身」,他本身已经不是菩萨的本来面目,是菩萨从本来面目所变化出来的,用他的悲愿变化出来。

  

  「又有所得法是诸佛法,八万四千诸有情行,及彼对治,皆可得故。」菩萨从清净法身变化一个色身,他有什么好处呢?有什么作用呢?他能够「有所得法是诸佛法」,这个「有所得」就是说,菩萨能够有一种见闻觉知的妙用,菩萨这个变化的色身,他的眼耳鼻舌身意,能够见闻觉知众生有无量无边「八万四千」种种的烦恼跟业力的造作,菩萨在一念清净的法身,能够如实的了知,而且能够从这样的因缘当中,施设种种的「对治」法门来教导众生。你只要有本事起一个烦恼,菩萨就有办法生起一个让这个烦恼消失的方法,这个是菩萨不可思议见闻觉知的妙用,这有所得法是甚深佛法。

  

  「又有贪法是诸佛法,自誓摄受有贪有情为己体故。」前面是说明菩萨的善巧方便,这个地方是说明菩萨的大悲愿力。「有贪法是佛法」,什么叫「有贪法」呢?「自誓摄受有贪有情为己体故」,菩萨他能够自动的发愿,来「摄受」这些具足「贪」心的有情,把他当做是自「体」。这样的一个思想,是很高很高的慈悲,叫同体大悲。我们刚开始在修慈悲观的时候,是从因缘上修慈悲观。就是说,你很苦恼,我是觉悟的、安乐的众生,你是苦恼的众生,我们二个个体是不一样的;但是没关系,我们二个个体不一样,我们可以从二个个体当中建立一种互动的因缘──母子的关系,你跟我个体是不一样,没关系!你是我前生的母亲,所以我还是要帮助你。这样的慈悲心,是建立在二种个体生命当中的互动。当然这样的慈悲心,也是不可思议;但是真如三昧的慈悲心不是这样子发的,它是从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而提升到「自性众生誓愿度」,他把一切「有情」,观照众生的「贪」心就是我自性的贪心,自性众生誓愿度。就是说,菩萨已经把这种个体生命的执取打破了,菩萨看到众生有贪心,就是我的贪心,这样子生起感同身受的增上意乐,然后来度化他,就是你的障碍就是我的障碍。这样子的意境当然更高了,他能够把众生的贪心,当作是自心的贪心一样。

  

  「又有瞋法是诸佛法」,自誓摄受有瞋有情为己体故;「又有痴法是诸佛法」,自誓摄受有痴有情为己体故:这道理是一样的。你发脾气了,我把你的瞋心,当作我自己的瞋心一样来悲悯你。

  

  「又异生法是诸佛法」,这个「异生」是把前面的贪瞋痴作广泛的说明,整个惑业苦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五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