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六卷

  第五六卷

  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一八七頁,「庚二、所依」。

  

  第五六卷

  

  我們前一科講「增上心學」的時候,講到真如叁昧。這個真如跟無分別智最大的差別:真如它是一個理體,是一個無爲法。無爲法就是說,你不管有沒有修行,它永遠保持一個這樣的狀態。說是「在凡不減,在聖不增,處生死而不染,證涅槃而非淨」,它沒有變化相。但是這無分別智,它是因緣所生法,它的確是可以透過聞思的修證,而不斷進步的,所以這個無分別智是有爲法,是能觀的智。我們的目標,是契入到無爲的真如。無分別智應該怎麼修學呢?前面講到自性要遠離五種相狀,簡單的說,它的相貌是「決斷名言,契會真如」。怎麼樣來培養無分別智?這以下我們就開始說明這無分別智培養的方法,看這一段的「所依」:

  

  庚二、所依

  

  諸菩薩所依,非心而是心, 是無分別智,非思義種類。

  

  我們要培養一個功德,先要知道功德的根源在哪裏?它是從什麼樣的因緣出來的?它的依止點在哪裏?無分別智的「所依」,是「非心而是心」。爲什麼說它「非心」呢?這個地方下面有說,它是「非思義種類」。因爲心一定要能夠思量分別,但是無分別智是要決斷名言、要離言說相的,所以它不是心,因爲它沒有心的思量、分別的作用。第二個,它又「是」個「心」,因爲它有明了的功能,它不是色法的頑鈍。也就是說,其實「無分別智」的「所依」,就是我們內心深處的現前一念心性,跟二空真如相應的現前一念心性,這個就是我們的「所依」。這個「所依」的意思,簡單的說,就是你的因地發心。你看《楞嚴經》,阿難尊者在出家的第十二年,有一次結夏安居,在自恣的時候,因爲他前一天已經受到居士的供養,所以他回來僧團的時候,那一天剛好自恣,佛陀跟諸位阿羅漢都去城裏面應供了,他一個人回到僧團,找不到人。所以他一個人就拿著缽,自己去應供,就遇到摩登伽女之難。這時候,佛陀在應供的時候,如實了知這樣的狀態,馬上派文殊菩薩將咒往護,拿著〈楞嚴咒〉去把他救回來。救回來以後,佛陀第一件事情,沒有開示修行的方法,佛陀先破執。佛陀說:阿難尊者!你跟著我修行這麼多年,你當初爲什麼要隨我出家?你爲什麼要修習戒定慧的功德?審問他的因地發心,先把他的根源找出來,這個病源找出來。阿難尊者說:我雖然是一個王子,但是我看到佛陀身相莊嚴,具足種種的神通,所以生起好樂心,隨佛出家。佛陀說:你所有修行的功德所依止的是生滅心,非常危險。果然後來出了差錯,就是你是看佛的身相莊嚴而出家修行、看到佛的神通變化而修行,這個是有所住。這個房子蓋得很漂亮,但是你安住的地基是在地震帶,你這個房子是不是隨時會破壞呢?所以,不要說無分別智,菩薩六波羅蜜的所依,一定是依止無住,以無住爲本、以無住爲住。你只要住在我相、法相,最後的結果一定是「因地不真」,就「果招纡曲」了。所以這個地方,先審察你修無分別智的時候:你爲什麼要修無分別智?其實佛法是這樣,你要慢慢體驗大乘佛法,它那個無住的意思就是說:當你把身心世界全部舍掉的時候,你就擁有所有的功德,佛法的下手處是「舍」,結果是「得」。說是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般若波羅蜜多,所以這個佛法你要是不知道,你會覺得佛法是非常的矛盾。般若波羅蜜是我空、法空的智慧;但是叁世諸佛因爲我空、法空的關系,結果得到世間上最圓滿的功德──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這個道理你要去參透,說因爲你舍,舍掉了一切的執著,結果你擁有了無量的功德,這個道理是這樣的。這個道理不是誰發明的,是佛陀發現這個道理。我們現在修學佛法,還在流轉、痛苦當中,就是我們不願意舍掉自我意識,不舍掉心中的法執。所以這個地方,我們修無分別智要知道:你不要用過去的思考,來修無分別智;你要以「非心而是心」的心情,它不是思量分別的,不能有所求;但是它又不是頑鈍無知的,它是有明了功能的,這個就是你現前一念無所求、無所得的心,就是我們的依止處,這第一個。

  

  庚叁、因緣

  

  諸菩薩因緣,有言聞熏習, 是無分別智,及如理作意。

  

  我現在的因地已經正確了,我知道我修無分別智的動機是無所得,怎麼把這個「無所得的心」生起呢?「無分別智」應該什麼因緣而生起呢?這個地方講到二個因緣:第一個,「有言聞熏習」。這個「言」就是佛陀所說的大乘法教,必須有佛陀的出世,來開顯大乘的清淨法界等流正法。第二,你要能夠專心恭敬的聽「聞」,得到正見。第二個,要「如理作意」:你得到這樣的正見以後,你下去以後,你在寂靜的心中,要不斷的去思惟、觀察,把心中的文字加以消化,把心中的文字消化成心中的觀照,這是「如理作意」,就是思慧。所以剛開始培養無分別智,是從「有分別」下手,這叫加行智。「無分別智」不是說你現在開始整天眼睛一閉,什麼都不想叫「無分別」,這個什麼都不想,叫「無想」,那是一種止,一種禅定,暫時的壓住妄想;但是這個暫時壓住妄想,不能決斷名言,不能契會真如的。所以剛開始你要去聽「聞」,有關真如道理的這些名「言」,然後加以思惟、觀察,然後你的思想就順著這個名言去思想,這樣子,慢慢慢慢就能夠栽培「無分別智」現前──聽聞、思惟。我們看第四段的「所緣」境:

  

  庚四、所緣

  

  諸菩薩所緣,不可言法性, 是無分別智,無我性真如。

  

  前面的「所依」,是說明無分別智是怎麼來的?你從什麼地方來?這個無分別智,它來,是以無住、以無所得的清淨心而來。這個地方「所緣」是說,無分別智從什麼地方而去?前面是講從什麼地方來,來了以後,經過聞思栽培現前了,現前以後,這個「無分別智」的去處的「所緣」境在哪裏呢?我們看:「諸菩薩」他的「所緣」境,是「不可言法性」,是離言說相的一種「無我性」的「真如」。這個「無我性真如」,包括人無我,也包括法無法,就是二空的真如理。古德經常說:「如如理生起如如智,如如智還照如如理。」說如如智是從如如理引生的,然後如如智又照如如理。這個地方當然很重要,因爲這個生起以後,這個無分別智的去向是很重要的。我們一個修行人,你要經常去觀照你的念頭:你一天當中,你的心都在想什麼事情?如果你發覺你一天當中,睡覺不算,你都在這些人事上分別:這個人對我很好,那個人對我怎麼樣,這個事情對我有什麼得失。你都在這個人事因緣上打轉,你的生命很難增上。你來生來的時候,還是這樣子,沒有增上的力量。一個修行人,遇到人事的時候,要往道理上會。這個人對我很好,你要思惟它的道理:哦!我前生跟他結善緣;這個人對我很不好,我前生跟他結惡緣。就是說,一個修行人心中,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觀察道理,這個人事只是借事來顯理。當然我們從人事當中,哦!你看這個人長得很莊嚴,他前生有持戒的功德。你不要在那個人事上的莊嚴去打轉。就是說,看到什麼因緣,你就想到什麼道理。今天無分別智也是這樣,你看到了何境界,不管是好的境界、壞的境界,如果你想要修無分別智,你的心的去處,就是觀察它是我空、法空的真如理,不管是好的、壞的。因爲你要修無分別智,它的「所緣」只有一個──「無我性真如」。你要經常把生滅的因緣,會歸到不生不滅的真如理,這個就是你的所緣境。我們凡夫的分別心,你從什麼地方來?從阿賴耶識而來。說你怎麼會有這個分別心呢?因爲你前生有這樣的經驗,阿賴耶識就是業識。我們從阿賴耶識而來,又攀緣阿賴耶識所變現的果報,這些根身器界,然後又造業,造業以後又回熏到阿賴耶識,又加強一個經驗;這個經驗,來生又産生一個新的分別,又去分別這些人事的因緣,然後又造業,又回到阿賴耶識。這個就是爲什麼構成十二因緣流轉的一個主要問題,無明緣行,行緣識,生、老、病、死。現在你要修無分別智,這個思考要改變。你從什麼地方來?我從真如而來。你從什麼地方去?我從真如而去。「無不從此法界流,無不還歸此法界。」這個地方就是,其實這個所依、因緣跟所緣,這叁個就是告訴你怎麼修無分別智,後面只是在講它的功德作用。這個地方就是說,你要知道:你不管是在任何的人事因緣當中,你都要觀察──不管是順境、逆境,它的真實義就是無我性真如,這是你的所緣境,你只有一個所緣境而已。

  

  庚五、行相(分二:辛一顯境無相;辛二釋通疑難) 辛一、顯境無相

  

  當這個無分別智去緣真如理的時候,它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呢?我們講心都有相貌,受有領納的相貌,想有取相的相貌。說無分別智在攀緣真如理的時候,它的相貌如何?說明它的「行相」。這當中有二段:第一個「顯境無相」,第二個「釋通疑難」。先說明第一段:

  

  諸菩薩行相,複于所緣中, 是無分別智,彼所知無相。

  

  我們「無分別智」在人事因「緣」現前的時候,觀察

  

  這一切的生滅變化的因緣當中,我們觀察到:其實一切法都是如的真理。這個時候,我們心中是「無相」的,沒有我相、法相可得的,所以無分別智的相貌是「無相」。古德在這個地方就注解說:其實無分別智的相貌,你一定說它有相貌,也可以形容──它是「無相」。但是它的意境是什麼樣呢?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的「決斷名言,契會真如」爲相,它就是以這個「無相」爲相。

  

  過去有一個禅師,他閉關修行,他住的茅蓬在一個很高的山上,遠遠看去是一個大海,他經常面對大海打坐。這樣打坐叁年以後,他開悟了。開悟以後,他講出他心得,他說:原來大海都是水。(呵──)(衆笑)這他開悟了。我們看到大海是看到波浪,我們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六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