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個地方你要注意。就是說你發了菩提心,你要上求佛道、下化衆生;但是這個菩提心是依什麼而住?如果你這個菩提心是建立在因緣法,你才發菩提心的,那你這個菩提心就很脆弱了,你這個菩提心是建立在地震帶,隨時會發生地震的;所以你這個菩提心,要蓋在不生不滅的理體上,它特別的安全。所以這個地方,佛菩薩開示我們,他的意思就是這個意思。就是說,你剛開始的時候,你這個有所得心,一定要有一個安全而堅固的依止處,這個地方你一定要找到。找到一個安住處,你安住下去,你才夠經得起這麼多──衆生對你的刺激、怨家的面對,乃至于八風的吹動,這都是一個難行之道。到這個地方,二、叁、四、五都是菩薩依止真如叁昧,調伏我愛執;這以下六、七、八、九是調伏法
執。
壬六、勝解難行
六、勝解難行,于大乘中雖未能了,然于一切廣大甚深生信解故。
菩薩經常修我空觀、法空觀,對于佛法,雖然還沒有完全通達真如的道理,但是起碼對于「廣大甚深」的真如理,能夠「生」起「信解」,他能夠調伏心中的疑惑、調伏心中的執取,直下承當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的真理,這件事情也是不容易做到的。
壬七、通達難行
七、通達難行,具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故。
這個地方講對治觀,一個人能夠修真如觀,你也要修對治觀。「補特伽羅」是我執,就是人我執,「法無我」是法執。我們心本來的面目是清淨本然,後來因爲這個清淨本然的心──真如不守自性,一念妄動,它不想安住在清淨本然,它總是想要對因緣所生法,看看有什麼事情可以去了解,就動了一念的攀緣心。好了,一念的妄動以後,這個清淨本然的心,就出現二個汙點:一個是自我意識,有常一主宰的我;第二個産生法執,一種對立性──善惡的對立、生滅的對立、垢淨的對立。使令我們本來清淨本然的心,本來可以生起很多很多的功德、生起很多很多妙用的功能,全部喪失掉。所以我們剛開始,先相信我們的自性是清淨的,這是第一點;第二個,我們要「時時勤拂拭,莫使惹塵埃」,要用這個我空觀、法空觀,分別的來對治人我執跟法我執,這樣的一個因緣對治觀,也不可以缺少。
壬八、隨覺難行
八、隨覺難行,于諸如來所說甚深秘密言詞能隨覺故。
菩薩能夠生起我空、法空的真理,佛陀于大乘佛法當中講出一些「秘密」的「言詞」,就是「深」妙而不容易了知的道理,他也可以了知。這一段後面會詳細的說明,什麼叫做秘密不可知的言詞。
壬九、不離不染難行
九、不離不染難行,不舍生死而不染故。
凡夫當然是愛著生死;二乘人是愛著涅槃;菩薩能夠一方面「不舍生死」,一方面又「不染」汙生死,就是從中道的角度來行動,以大智慧故不住生死,以大悲故不住涅槃,這件事情也是很困難。我們一般人不是走左邊、就是走右邊,要嘛生死、要嘛涅槃;菩薩走的是中間的路線,這條路是不容易走的,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是一個難行之道。
壬十、加行難行
十、加行難行,能修諸佛安住解脫一切障礙,窮生死際,不作功用,常起一切有情一切義利行故。
這個二到九都是九種差別的苦行;這個十是總結,菩薩要不斷的做加行來突破自己。怎麼突破呢?第一個,成就自利的功德:菩薩要經常「修諸佛安住」,要修習叁世諸佛所共同安住的「解脫一切障礙」的真如叁昧,要不斷的加功用行修習,就能夠産生解脫一切障礙的真如叁昧的道理。第二個,菩薩能夠從真如叁昧當中,成辦利他的事業,「窮生死際」。「窮生死際」是指乃至衆生界盡,衆生的生死沒有窮盡之前,菩薩都要能夠任運的生起對「一切有情」産生種種的「利」益。當然這十種難行,都要有真如叁昧作基礎的,就是你面對這十種難行,你心中雲何應住?你要找到一個最安全的處所安住,你才能夠把這十種難行,安全的通過去。我們看「庚二」的「重釋隨覺難行」,把諸佛秘密言詞這一段開展出來:
庚二、重釋隨覺難行(分二:辛一牒前起問;辛二舉經答釋) 辛一、牒前起問
這當中有二段:第一個「牒前起問」,第二個「舉經答釋」。先提出一個「問」:
複次,隨覺難行中,于佛何等秘密言詞,彼諸菩薩能隨覺了?
說是「隨覺難行」,叁世諸「佛」到底對這些善根成熟的菩薩,有哪些「秘密」的「言詞」?我們講修習秘法
,這些秘密的言詞到底有哪些我們必須去了解的?
辛二、舉經答釋(分二:壬一總答;壬二別釋) 壬一、總答
謂如經言:
壬二、別釋(分叁:癸一約六度釋;癸二約十不善業道釋; 癸叁約甚深佛法釋) 癸一、約六度釋(分二:子一問答施;子二例余度) 子一、問答施
雲何菩薩能行惠施? 若諸菩薩無少所施,然于十方無量世界廣行惠施。
這以下是回「答」,回「答」當中有「總答」跟「別釋」。「別釋」當中有二段:第一個「約」著「六度」,就是約著善法,佛陀講出他的秘密義;第二個約「十不善業」,約著惡法:這善法、惡法,佛陀都有一些秘密的消息要告訴我們。我們首先約著善法,這善法當中有哪些秘密言詞呢?我們先用布施做代表,然後再把這個道理,擴展到其他的五度。先看布施:「雲何菩薩能行惠施?」什麼樣的菩薩能夠行布施?從秘密義來說,「若諸菩薩無少所施」,這個「菩薩」表面上沒有布「施」,他坐在那個地方念佛、持咒、修止觀;但事實上他的功德,就等「于」在「十方世界」行「廣」大布「施」,這個是秘密的言詞。
我們先說明一下,這以下的秘密言詞,是佛陀對已經成就大乘善根的人說的,這個秘法是不能公開的說。一個初學者,佛陀對我們公開的說明什麼是布施──就是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。所有的善法都是從因緣的造作上安立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要從因緣法安立的,這個是叫做顯露義,佛陀可以公開的宣布。但是這個秘密義,那是講心念的問題,只能夠針對善根成熟的菩薩開示。這一段話是說:菩薩表面上沒有布施、從因緣上沒有布施,但是事實上已經成就了布施的功德。這一段話,我們可以引用蕅益大師的一段開示來加以說明,蕅益大師說:「一句佛號,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大布施。」說你在這個地方念佛,你也沒有去布施;但是你念佛的時候生起觀照──觀察我不可得、法不可得,你現在的果報只是因緣所生法,這個時候,你對于現前果報的執取松脫了,放下身心世界,這樣子就是大布施了。爲什麼呢?所有的布施都是要對治悭貪,而最大的悭貪、愛著,就是你的果報體,所以一個菩薩能夠安住在無所求,這樣的布施,就是廣大的布施。這以下的秘密言詞,都是約著心念安立。第二個:
雲何菩薩樂行惠施?若諸菩薩于一切施都無欲樂。
什麼樣的「菩薩」有資格說他是「樂行惠施」?說這個菩薩是一個喜歡布施的菩薩,什麼樣的菩薩叫做喜歡布施的菩薩呢?佛陀講出一個標准:這個「菩薩」在布「施」的時候,心中沒有任何的願望、沒有任何的所求。我們剛開始在修因緣觀的時候,前面的布施,那你一定要思惟它的可樂果報,哦,布施成就財物的果報、持戒成就尊貴的色身、忍辱成就廣大的眷屬、精進成就廣大事業、禅定成就煩惱輕薄、智慧成就善巧方便,我們是從因緣的功德當中,來啓發我們的好樂。但是這個地方是說:當一個菩薩對于世間的安樂果報,都沒有追求、沒有希求的時候,只是以無住爲住的時候,這個人就是稱爲喜歡布施的人、喜歡持戒的人,是這個意思。
雲何菩薩于惠施中深生信解? 若諸菩薩不信如來,而行布施。
說是什麼樣的「菩薩」,有資格說他對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「生」起堅定的「信解」呢?他說:一個「菩薩」他「不信如來」的方便言詞而「行布施」,就是依法不依人。我們剛開始布施、持戒是尊重佛語,我們歸依了佛陀,佛陀叫我們這樣做,我們因爲相信佛的緣故,就去這樣做。剛開始是信行人,依止信心來修學佛法;但是你慢慢慢慢的要依止法,就算佛陀改口說叫我們不布施、不持戒,我們照樣布施。就是我們對于這個法産生勝解,我們的行動,已經不是因爲人的關系而去行動,就是不必仰信如來就能夠布施,這樣的布施、這樣的持戒,叫做對這個法生起「信解」。
雲何菩薩于施策勵?若諸菩薩于惠施中不自策勵。
什麼樣的「菩薩」他是一種「策勵」,就是加行,什麼樣是一種加行的布施?說「菩薩」在布「施」的時候,是任運的布施,這個地方的「于施策勵」就是任運的意思,就是說他已經能夠調伏悭貪的煩惱。我們心中有悭貪的人,布施是「不自」在的,不能任運的。所以一個人布施的時候,你覺得心中沒有阻力,那你這個人是「策勵」布施。
雲何菩薩于施耽樂?若諸菩薩無有暫時少有所施。
說這個「菩薩」是什麼樣的資格,可以說是深深的好樂布施、深深的好樂持戒、深深的好樂忍辱呢?說這個人在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的時候,是「無有暫時少有所施」,他不是短時間的、也不是少量的,是時空無盡的布施、時空無盡的持戒。說你在布施、持戒的時候,你內心有一個設限,我布施到什麼時候、我持戒到什麼時候就要停止了。那你不是一個好樂布施、持戒的人。你要想說:我今生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,我來生還要持比丘、比丘尼戒,我再來生、盡無量際,都要受持比丘、比丘尼戒、菩薩戒。你心中是一種時空無盡的發願,哦!你這個人是樂行布施、樂行持戒,你不是短時間的布局而已。
雲何菩薩其施廣大?若諸菩薩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四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