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四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个地方你要注意。就是说你发了菩提心,你要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;但是这个菩提心是依什么而住?如果你这个菩提心是建立在因缘法,你才发菩提心的,那你这个菩提心就很脆弱了,你这个菩提心是建立在地震带,随时会发生地震的;所以你这个菩提心,要盖在不生不灭的理体上,它特别的安全。所以这个地方,佛菩萨开示我们,他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。就是说,你刚开始的时候,你这个有所得心,一定要有一个安全而坚固的依止处,这个地方你一定要找到。找到一个安住处,你安住下去,你才够经得起这么多──众生对你的刺激、怨家的面对,乃至于八风的吹动,这都是一个难行之道。到这个地方,二、三、四、五都是菩萨依止真如三昧,调伏我爱执;这以下六、七、八、九是调伏法

  

  执。

  

  壬六、胜解难行

  

  六、胜解难行,于大乘中虽未能了,然于一切广大甚深生信解故。

  

  菩萨经常修我空观、法空观,对于佛法,虽然还没有完全通达真如的道理,但是起码对于「广大甚深」的真如理,能够「生」起「信解」,他能够调伏心中的疑惑、调伏心中的执取,直下承当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的真理,这件事情也是不容易做到的。

  

  壬七、通达难行

  

  七、通达难行,具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。

  

  这个地方讲对治观,一个人能够修真如观,你也要修对治观。「补特伽罗」是我执,就是人我执,「法无我」是法执。我们心本来的面目是清净本然,后来因为这个清净本然的心──真如不守自性,一念妄动,它不想安住在清净本然,它总是想要对因缘所生法,看看有什么事情可以去了解,就动了一念的攀缘心。好了,一念的妄动以后,这个清净本然的心,就出现二个污点:一个是自我意识,有常一主宰的我;第二个产生法执,一种对立性──善恶的对立、生灭的对立、垢净的对立。使令我们本来清净本然的心,本来可以生起很多很多的功德、生起很多很多妙用的功能,全部丧失掉。所以我们刚开始,先相信我们的自性是清净的,这是第一点;第二个,我们要「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」,要用这个我空观、法空观,分别的来对治人我执跟法我执,这样的一个因缘对治观,也不可以缺少。

  

  壬八、随觉难行

  

  八、随觉难行,于诸如来所说甚深秘密言词能随觉故。

  

  菩萨能够生起我空、法空的真理,佛陀于大乘佛法当中讲出一些「秘密」的「言词」,就是「深」妙而不容易了知的道理,他也可以了知。这一段后面会详细的说明,什么叫做秘密不可知的言词。

  

  壬九、不离不染难行

  

  九、不离不染难行,不舍生死而不染故。

  

  凡夫当然是爱着生死;二乘人是爱着涅槃;菩萨能够一方面「不舍生死」,一方面又「不染」污生死,就是从中道的角度来行动,以大智慧故不住生死,以大悲故不住涅槃,这件事情也是很困难。我们一般人不是走左边、就是走右边,要嘛生死、要嘛涅槃;菩萨走的是中间的路线,这条路是不容易走的,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是一个难行之道。

  

  壬十、加行难行

  

  十、加行难行,能修诸佛安住解脱一切障碍,穷生死际,不作功用,常起一切有情一切义利行故。

  

  这个二到九都是九种差别的苦行;这个十是总结,菩萨要不断的做加行来突破自己。怎么突破呢?第一个,成就自利的功德:菩萨要经常「修诸佛安住」,要修习三世诸佛所共同安住的「解脱一切障碍」的真如三昧,要不断的加功用行修习,就能够产生解脱一切障碍的真如三昧的道理。第二个,菩萨能够从真如三昧当中,成办利他的事业,「穷生死际」。「穷生死际」是指乃至众生界尽,众生的生死没有穷尽之前,菩萨都要能够任运的生起对「一切有情」产生种种的「利」益。当然这十种难行,都要有真如三昧作基础的,就是你面对这十种难行,你心中云何应住?你要找到一个最安全的处所安住,你才能够把这十种难行,安全的通过去。我们看「庚二」的「重释随觉难行」,把诸佛秘密言词这一段开展出来:

  

  庚二、重释随觉难行(分二:辛一牒前起问;辛二举经答释) 辛一、牒前起问

  

  这当中有二段:第一个「牒前起问」,第二个「举经答释」。先提出一个「问」:

  

  复次,随觉难行中,于佛何等秘密言词,彼诸菩萨能随觉了?

  

  说是「随觉难行」,三世诸「佛」到底对这些善根成熟的菩萨,有哪些「秘密」的「言词」?我们讲修习秘法

  

  ,这些秘密的言词到底有哪些我们必须去了解的?

  

  辛二、举经答释(分二:壬一总答;壬二别释) 壬一、总答

  

  谓如经言:

  

  壬二、别释(分三:癸一约六度释;癸二约十不善业道释; 癸三约甚深佛法释) 癸一、约六度释(分二:子一问答施;子二例余度) 子一、问答施

  

  云何菩萨能行惠施? 若诸菩萨无少所施,然于十方无量世界广行惠施。

  

  这以下是回「答」,回「答」当中有「总答」跟「别释」。「别释」当中有二段:第一个「约」着「六度」,就是约着善法,佛陀讲出他的秘密义;第二个约「十不善业」,约着恶法:这善法、恶法,佛陀都有一些秘密的消息要告诉我们。我们首先约着善法,这善法当中有哪些秘密言词呢?我们先用布施做代表,然后再把这个道理,扩展到其他的五度。先看布施:「云何菩萨能行惠施?」什么样的菩萨能够行布施?从秘密义来说,「若诸菩萨无少所施」,这个「菩萨」表面上没有布「施」,他坐在那个地方念佛、持咒、修止观;但事实上他的功德,就等「于」在「十方世界」行「广」大布「施」,这个是秘密的言词。

  

  我们先说明一下,这以下的秘密言词,是佛陀对已经成就大乘善根的人说的,这个秘法是不能公开的说。一个初学者,佛陀对我们公开的说明什么是布施──就是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。所有的善法都是从因缘的造作上安立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要从因缘法安立的,这个是叫做显露义,佛陀可以公开的宣布。但是这个秘密义,那是讲心念的问题,只能够针对善根成熟的菩萨开示。这一段话是说:菩萨表面上没有布施、从因缘上没有布施,但是事实上已经成就了布施的功德。这一段话,我们可以引用蕅益大师的一段开示来加以说明,蕅益大师说:「一句佛号,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大布施。」说你在这个地方念佛,你也没有去布施;但是你念佛的时候生起观照──观察我不可得、法不可得,你现在的果报只是因缘所生法,这个时候,你对于现前果报的执取松脱了,放下身心世界,这样子就是大布施了。为什么呢?所有的布施都是要对治悭贪,而最大的悭贪、爱着,就是你的果报体,所以一个菩萨能够安住在无所求,这样的布施,就是广大的布施。这以下的秘密言词,都是约着心念安立。第二个:

  

  云何菩萨乐行惠施?若诸菩萨于一切施都无欲乐。

  

  什么样的「菩萨」有资格说他是「乐行惠施」?说这个菩萨是一个喜欢布施的菩萨,什么样的菩萨叫做喜欢布施的菩萨呢?佛陀讲出一个标准:这个「菩萨」在布「施」的时候,心中没有任何的愿望、没有任何的所求。我们刚开始在修因缘观的时候,前面的布施,那你一定要思惟它的可乐果报,哦,布施成就财物的果报、持戒成就尊贵的色身、忍辱成就广大的眷属、精进成就广大事业、禅定成就烦恼轻薄、智慧成就善巧方便,我们是从因缘的功德当中,来启发我们的好乐。但是这个地方是说:当一个菩萨对于世间的安乐果报,都没有追求、没有希求的时候,只是以无住为住的时候,这个人就是称为喜欢布施的人、喜欢持戒的人,是这个意思。

  

  云何菩萨于惠施中深生信解? 若诸菩萨不信如来,而行布施。

  

  说是什么样的「菩萨」,有资格说他对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「生」起坚定的「信解」呢?他说:一个「菩萨」他「不信如来」的方便言词而「行布施」,就是依法不依人。我们刚开始布施、持戒是尊重佛语,我们归依了佛陀,佛陀叫我们这样做,我们因为相信佛的缘故,就去这样做。刚开始是信行人,依止信心来修学佛法;但是你慢慢慢慢的要依止法,就算佛陀改口说叫我们不布施、不持戒,我们照样布施。就是我们对于这个法产生胜解,我们的行动,已经不是因为人的关系而去行动,就是不必仰信如来就能够布施,这样的布施、这样的持戒,叫做对这个法生起「信解」。

  

  

  云何菩萨于施策励?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策励。

  

  什么样的「菩萨」他是一种「策励」,就是加行,什么样是一种加行的布施?说「菩萨」在布「施」的时候,是任运的布施,这个地方的「于施策励」就是任运的意思,就是说他已经能够调伏悭贪的烦恼。我们心中有悭贪的人,布施是「不自」在的,不能任运的。所以一个人布施的时候,你觉得心中没有阻力,那你这个人是「策励」布施。

  

  云何菩萨于施耽乐?若诸菩萨无有暂时少有所施。

  

  说这个「菩萨」是什么样的资格,可以说是深深的好乐布施、深深的好乐持戒、深深的好乐忍辱呢?说这个人在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的时候,是「无有暂时少有所施」,他不是短时间的、也不是少量的,是时空无尽的布施、时空无尽的持戒。说你在布施、持戒的时候,你内心有一个设限,我布施到什么时候、我持戒到什么时候就要停止了。那你不是一个好乐布施、持戒的人。你要想说:我今生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,我来生还要持比丘、比丘尼戒,我再来生、尽无量际,都要受持比丘、比丘尼戒、菩萨戒。你心中是一种时空无尽的发愿,哦!你这个人是乐行布施、乐行持戒,你不是短时间的布局而已。

  

  云何菩萨其施广大?若诸菩萨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四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