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于惠施中离娑洛想。
前面是讲菩萨的一种相续加持,这个地方讲「广大」。说是什么样的布施,成就「广大」的功德呢?说「菩萨」在布「施」的时候,「远离娑洛」之「想」,这个「娑洛」就是流散,「流」是流动的流,「散」是散乱心的散,流散就是心中有所住。就是说什么样的布施功德最大呢?就是不住相布施,就像虚空一样无所住,这个时候的布施、持戒是最大的功德。因为你无所住,你的心跟真如相应,世间上没有一个功德可以跟真如相比的,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。三世诸佛之所以有万德庄严的功德,只有一个原因:他的心安住在真如。我们安住在无明,所以我们障碍重重。这个地方大家一定要先产生胜解。
云何菩萨其施清净?若诸菩萨殟波陀悭。
前面讲广大,这个地方讲布「施清净」。说是什么样的因缘叫「清净」布「施」呢?一个「菩萨」能够「殟波陀悭」,「殟波陀悭」是拔足,把这个脚拔起来,这个足就是悭贪的意思,悭贪之足,你要对治悭贪,这样子才是布「施清净」。我们刚开始布施的时候,是把不喜欢的东西送给别人,这样当然没有对治悭贪;但是慢慢你要把自己喜欢的东西,也可以施舍给别人,这个就是清净的布施。就是你怎么知道你布施、持戒的时候有对治?如果你觉得你在布施的时候,诶,一次比一次自在,一次比一次轻松,那你的布施有对治。如果你每一次布施的时候,都很困难,你没有对治,你心中的那个阻力都还在的。所以你要能够对治悭贪,这个布施才是清净的。
云何菩萨其施究竟?
什么样的布「施」是「究竟」圆满呢?
若诸菩萨不住究竟。
你不生起「究竟」之想,不要自我设限,布施是没有穷尽的。
云何菩萨其施自在?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在转。
什么是「菩萨」布「施」的时候得大「自在」呢?当一个人在布「施」的时候,他内心的悭贪已经「不自在转」,悭贪被调伏了。
云何菩萨其施无尽?若诸菩萨不住无尽。
什么样的布「施」是「无」穷「尽」的?当一个「菩萨」内心当中「不住无尽」,那就不住涅槃,你安住在这种大悲心当中,才能够无穷尽的布施。
这个地方,都是佛陀对善根成熟的菩萨所说的秘密语。就是从怎么样能够对布施生起好乐、信解、广大、清净,乃至于究竟圆满,你的心念法门要怎么去用功?这个地方佛陀有详细的开示。
子二、例余度
如于布施,于戒为初,于慧为后,随其所应,当知亦尔。
「布施」如此,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的道理,也是如前面所说的,是完全一样的。
癸二、约十不善业道释
前面是约着善法,佛陀开出秘密语;这以下约着恶法,佛陀对于善根已经成熟的菩萨,也有一些秘密的交代,他不能公开的,秘密的交代。
云何能杀生?若断众生生死流转。
我们以前对杀生的认识,叫做断有情命,当然这是恶法,我们在作因缘观的时候,断有情命是招感痛苦的果报;但是这个地方,佛陀说什么叫「杀生」?有另外一个思考,就是菩萨教化众生,来「断」除「众生」的「生死流转」,他本来在三界当中有一个生命,结果他生命消失掉,这个叫做「断」除「众生」的「生死流转」。
云何不与取?若诸有情无有与者,自然摄取。
什么叫偷盗呢?「不与取」,主人没有给我们,我们自动的夺取,说是「有情众生无有与者,自然摄取」,「众生」并没有说「我把我交给你,你来度化我」,众生没有把自己交给菩萨,菩萨看到众生善根成熟,主动的去度化他,就把他抢过来度化,为诸众生不请友(诃──),这样子就是「不与取」了。因为他没有把他的生命交给你,你就主动把他度化了。
云何欲邪行?若于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。
什么是「欲邪行」呢?菩萨也是观察五「欲」的境界,但是菩萨心中,他不迷惑颠倒,「知」道它是「邪」恶的,修戒定慧加以对治;虽然心中也是现出五欲境,但是菩萨是生起一个正念、正知的对治,这样子叫做「欲邪行」。
云何能妄语?若于妄中能说为妄。
什么叫虚「妄语」呢?菩萨知道一切法是虚妄的,人天果报也是虚妄的,但是菩萨告诉众生:你的善根没有成熟,你要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保住人天的果报,就是施设方便,知道一切法如梦如幻,但是又不舍方便。
云何贝戌尼?若能常居最胜空住。
「贝戌尼」就是离间语,他们二个本来感情很好不想舍离,你把他们二个硬邦邦的拆开来。那是什么意思呢?菩萨安住在我空、法空的真如理,这个也是离间。因为你安住的真如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,你跟有为法就断除了,也是离间有为法,你把有为法跟无为法分开来。
云何波鲁师?若善安住所知彼岸。
「波鲁师」就是粗恶语,就是诃责暴恶的言词。菩萨能够「善」巧的「安住彼岸」(在佛法当中,此岸就是烦恼相、障碍相,彼岸是解脱相。),就是我们本来是在贪的此岸、瞋的此岸,我们能够透过诃责烦恼、对治烦恼,「安住」在无贪、无瞋的「彼岸」,这样子叫做粗恶语,当然这个粗恶的所缘境是烦恼。
云何绮间语?若正说法品类差别。
「绮间语」就是讲一些华丽的言词,引生众生的放逸,本来是这个意思;但是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,菩萨依止华丽美妙的言词,来宣说种种的佛法,这样子也是属于菩萨的「绮间语」。
云何能贪欲?若有数数欲自证得无上静虑。
菩萨内心当中,一次一次的希望要成就无上的三昧、成就真如三昧,这个是菩萨的「贪欲」。
云何能瞋恚?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烦恼。
什么叫「瞋恚」呢?菩萨的内心当中,是「憎」恶、伤「害一切」贪瞋痴的「烦恼」,这个是菩萨的「瞋恚」。
云何能邪见?若一切处遍行邪性皆如实见。
什么叫「邪见」?就是菩萨在「一切处」,这个「一切处」就是一切的因缘所生法当中,就是依他起性,在一切依他起当中,众生生起「遍行」,生起遍计执;菩萨对于因缘法所生的遍计执的这种邪恶体性,都能够如实了知它是毕竟空寂的,这样子叫做菩萨的「邪见」。
这个是菩萨对十不善业的秘密语。这个地方,当然这个十恶法是我们要断的。我们看这个意思,佛陀他是要破菩萨的法执。就是说,我们刚开始了知善法、恶法的时候,是从因缘所生法去了知的,从对立的思考,杂染法招感痛苦的果报、清净法招感安乐的果报。但是这个地方佛陀讲这个秘法,是完全约心念安立的,这种法是不能公开宣说的,私底下传授给那些善根成熟的菩萨。
我们可以这样子了解,这个法门是说:菩萨修习六度,有二种的修法:一种是属于业力的修学、行为的修学,一种是属于心念的修学。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,比如说我们今天僧团出现了非法的事情,这个非法的事情如果不处理,会影响正法久住。好,你身为执事者,你有二个选择:第一个我挺身而出,但是挺身而出你会得罪很多人,搞不好你自己都会起烦恼。假设你选择挺身而出,「虽千万人,吾往矣」,我做我该做的事情。当然可能你的福报也不够、摄受力也不够、你的智慧也不够,结果你挺身处理这个非法事情的时候,遭到很多的讥嫌。这样就是说,你的行为有错误,但是心念是正确的,这第一种情况。第二个你身为执事,反正我可以不采取行动,我可以做一个烂好人,这样子大家都相安无事,这样子你行为是对的,但是心念有问题。当然我们希望行为是对、心念也对,那当然是最好。业力的问题,会招感果报;心念的问题,会影响你的种姓,这个大家要知道。也就是说,你的心念影响到你整个未来生命格局的大小:你是一个人天乘的格局、你是一个二乘的格局、你是一个大乘的格局,就跟你的心念有关系了。我们前面的六度,是偏重在业力的造作、因缘法的造作,你因为布施招感富贵的果报、因为持戒招感尊贵身、因为忍辱招感广大的眷属,这个地方都不谈无上菩提,都不谈这件事情。到「增上心学」的时候,它不讲果报了,它讲说你的心要怎么跟无上菩提靠近?你那一念心跟无上菩提、那个真如,要怎么样一步一步的靠近,它是讲这个问题。所以这个秘密语是这个意思──心念的提升。你不能老是只想到:我要得到富贵、我要得到尊贵身,当然这个都很重要,因为菩萨必须以富贵庄严自己;但是更重要的是,你不要忘记你的理想是要成就无上菩提。那你的心念就要注意这个问题:你布施的时候,什么样是欢喜的布施?什么样是广大的布施?什么样是无穷尽的布施?什么样是圆满的布施?这个地方,它的心念都有一定的标准的。你说:诶,我的布施跟他的布施行为是一样的,但是心念是不一样:你们二个人的果报会一样;但是他得这个果报的时候,跟你得这个果报的时候不一样──他心中有菩提,他不会放逸、不会产生迷惑,你会产生迷惑。所以我们不能老是活在因缘当中修学,你要考虑心念的问题,如果你想成佛的话,心念的问题是要考虑。所以这个地方,佛陀为什么讲秘密语?就是你已经准备要成佛了,你有这样决心的时候,佛陀为你说秘密语。我们有时候对这个秘法(哈──),抱着一个神秘的观念,其实六祖大师说:秘法就在你的心中,「密在汝中」。我听说:密宗很多大仁波切跑到台湾来,他不是传法,他是为人家卜卦。因为众生要的都不是心念的东西,他要的是现在的安乐。如果你慢慢去了解众生的心态,如果你开始在行菩萨道,你会发觉:众生对心念的问题是不在乎的;他比较重视果报的问题,而且他那个果报还不是来生的果报,他要现在的果报,现在的趋吉避凶。所以你去问大仁波切,问他卜卦,这是大才小用啊(诃──)。但这有什么办法呢?他只好陪着你,为实施权。他重要的秘法,在布施的时候,心念怎么运作?跟你讲也没用嘛。所以说这个秘法,大家要从内心当中去体验。当然我们因缘法一定要随顺善法,你也不能忽略业力的问题,因为业力会招感痛苦的果报,所以业力跟心念这二个同等重要。你要创造一个安乐的果报,佛陀在经典当中警告菩萨:你不能堕落在卑贱的果报,你不可以,你不能只是说我心念正确,不可以,菩萨不能够堕落到卑贱的果报,不可以的。所以你刚始先重视业力的问题,然后在这个业力当中,要提升你心念的观照,这样你的果报就会变成无上菩提的格局。所以你看无著菩萨前面讲六度的时候,他不讲这个秘密语,他完全从因缘法安立六度;但是他讲到「增上戒、增上定、增上慧」的时候,他有更高深的开示、更高深的开示。希望大家能好好体会,这个秘密语的真实义。
好,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。
我们这学期的进度,我想把「增上慧学」讲完,就是讲到一九八页的第一行:「见业障现前、积集损恼故,现有诸有情,不感菩萨施。」就是讲到「增上戒、增上定、增上慧」。这样子讲的话,整个菩萨道,因地的甚深见、广大行、菩萨的誓愿力、观照力、行动力都讲完了;我们下学期再开始讲菩萨的果地功德:彼果断、彼果智。可能的情况,还有二次,我们这学期的课程就结束了。好,我们今天到这个地方。向下文长,付在来日,回向。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四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