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于惠施中離娑洛想。
前面是講菩薩的一種相續加持,這個地方講「廣大」。說是什麼樣的布施,成就「廣大」的功德呢?說「菩薩」在布「施」的時候,「遠離娑洛」之「想」,這個「娑洛」就是流散,「流」是流動的流,「散」是散亂心的散,流散就是心中有所住。就是說什麼樣的布施功德最大呢?就是不住相布施,就像虛空一樣無所住,這個時候的布施、持戒是最大的功德。因爲你無所住,你的心跟真如相應,世間上沒有一個功德可以跟真如相比的,這個地方大家要知道。叁世諸佛之所以有萬德莊嚴的功德,只有一個原因:他的心安住在真如。我們安住在無明,所以我們障礙重重。這個地方大家一定要先産生勝解。
雲何菩薩其施清淨?若諸菩薩殟波陀悭。
前面講廣大,這個地方講布「施清淨」。說是什麼樣的因緣叫「清淨」布「施」呢?一個「菩薩」能夠「殟波陀悭」,「殟波陀悭」是拔足,把這個腳拔起來,這個足就是悭貪的意思,悭貪之足,你要對治悭貪,這樣子才是布「施清淨」。我們剛開始布施的時候,是把不喜歡的東西送給別人,這樣當然沒有對治悭貪;但是慢慢你要把自己喜歡的東西,也可以施舍給別人,這個就是清淨的布施。就是你怎麼知道你布施、持戒的時候有對治?如果你覺得你在布施的時候,诶,一次比一次自在,一次比一次輕松,那你的布施有對治。如果你每一次布施的時候,都很困難,你沒有對治,你心中的那個阻力都還在的。所以你要能夠對治悭貪,這個布施才是清淨的。
雲何菩薩其施究竟?
什麼樣的布「施」是「究竟」圓滿呢?
若諸菩薩不住究竟。
你不生起「究竟」之想,不要自我設限,布施是沒有窮盡的。
雲何菩薩其施自在?若諸菩薩于惠施中不自在轉。
什麼是「菩薩」布「施」的時候得大「自在」呢?當一個人在布「施」的時候,他內心的悭貪已經「不自在轉」,悭貪被調伏了。
雲何菩薩其施無盡?若諸菩薩不住無盡。
什麼樣的布「施」是「無」窮「盡」的?當一個「菩薩」內心當中「不住無盡」,那就不住涅槃,你安住在這種大悲心當中,才能夠無窮盡的布施。
這個地方,都是佛陀對善根成熟的菩薩所說的秘密語。就是從怎麼樣能夠對布施生起好樂、信解、廣大、清淨,乃至于究竟圓滿,你的心念法門要怎麼去用功?這個地方佛陀有詳細的開示。
子二、例余度
如于布施,于戒爲初,于慧爲後,隨其所應,當知亦爾。
「布施」如此,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的道理,也是如前面所說的,是完全一樣的。
癸二、約十不善業道釋
前面是約著善法,佛陀開出秘密語;這以下約著惡法,佛陀對于善根已經成熟的菩薩,也有一些秘密的交代,他不能公開的,秘密的交代。
雲何能殺生?若斷衆生生死流轉。
我們以前對殺生的認識,叫做斷有情命,當然這是惡法,我們在作因緣觀的時候,斷有情命是招感痛苦的果報;但是這個地方,佛陀說什麼叫「殺生」?有另外一個思考,就是菩薩教化衆生,來「斷」除「衆生」的「生死流轉」,他本來在叁界當中有一個生命,結果他生命消失掉,這個叫做「斷」除「衆生」的「生死流轉」。
雲何不與取?若諸有情無有與者,自然攝取。
什麼叫偷盜呢?「不與取」,主人沒有給我們,我們自動的奪取,說是「有情衆生無有與者,自然攝取」,「衆生」並沒有說「我把我交給你,你來度化我」,衆生沒有把自己交給菩薩,菩薩看到衆生善根成熟,主動的去度化他,就把他搶過來度化,爲諸衆生不請友(诃──),這樣子就是「不與取」了。因爲他沒有把他的生命交給你,你就主動把他度化了。
雲何欲邪行?若于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。
什麼是「欲邪行」呢?菩薩也是觀察五「欲」的境界,但是菩薩心中,他不迷惑顛倒,「知」道它是「邪」惡的,修戒定慧加以對治;雖然心中也是現出五欲境,但是菩薩是生起一個正念、正知的對治,這樣子叫做「欲邪行」。
雲何能妄語?若于妄中能說爲妄。
什麼叫虛「妄語」呢?菩薩知道一切法是虛妄的,人天果報也是虛妄的,但是菩薩告訴衆生:你的善根沒有成熟,你要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保住人天的果報,就是施設方便,知道一切法如夢如幻,但是又不舍方便。
雲何貝戌尼?若能常居最勝空住。
「貝戌尼」就是離間語,他們二個本來感情很好不想舍離,你把他們二個硬邦邦的拆開來。那是什麼意思呢?菩薩安住在我空、法空的真如理,這個也是離間。因爲你安住的真如是不生不滅的無爲法,你跟有爲法就斷除了,也是離間有爲法,你把有爲法跟無爲法分開來。
雲何波魯師?若善安住所知彼岸。
「波魯師」就是粗惡語,就是诃責暴惡的言詞。菩薩能夠「善」巧的「安住彼岸」(在佛法當中,此岸就是煩惱相、障礙相,彼岸是解脫相。),就是我們本來是在貪的此岸、瞋的此岸,我們能夠透過诃責煩惱、對治煩惱,「安住」在無貪、無瞋的「彼岸」,這樣子叫做粗惡語,當然這個粗惡的所緣境是煩惱。
雲何绮間語?若正說法品類差別。
「绮間語」就是講一些華麗的言詞,引生衆生的放逸,本來是這個意思;但是這個地方的意思是說,菩薩依止華麗美妙的言詞,來宣說種種的佛法,這樣子也是屬于菩薩的「绮間語」。
雲何能貪欲?若有數數欲自證得無上靜慮。
菩薩內心當中,一次一次的希望要成就無上的叁昧、成就真如叁昧,這個是菩薩的「貪欲」。
雲何能瞋恚?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煩惱。
什麼叫「瞋恚」呢?菩薩的內心當中,是「憎」惡、傷「害一切」貪瞋癡的「煩惱」,這個是菩薩的「瞋恚」。
雲何能邪見?若一切處遍行邪性皆如實見。
什麼叫「邪見」?就是菩薩在「一切處」,這個「一切處」就是一切的因緣所生法當中,就是依他起性,在一切依他起當中,衆生生起「遍行」,生起遍計執;菩薩對于因緣法所生的遍計執的這種邪惡體性,都能夠如實了知它是畢竟空寂的,這樣子叫做菩薩的「邪見」。
這個是菩薩對十不善業的秘密語。這個地方,當然這個十惡法是我們要斷的。我們看這個意思,佛陀他是要破菩薩的法執。就是說,我們剛開始了知善法、惡法的時候,是從因緣所生法去了知的,從對立的思考,雜染法招感痛苦的果報、清淨法招感安樂的果報。但是這個地方佛陀講這個秘法,是完全約心念安立的,這種法是不能公開宣說的,私底下傳授給那些善根成熟的菩薩。
我們可以這樣子了解,這個法門是說:菩薩修習六度,有二種的修法:一種是屬于業力的修學、行爲的修學,一種是屬于心念的修學。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,比如說我們今天僧團出現了非法的事情,這個非法的事情如果不處理,會影響正法久住。好,你身爲執事者,你有二個選擇:第一個我挺身而出,但是挺身而出你會得罪很多人,搞不好你自己都會起煩惱。假設你選擇挺身而出,「雖千萬人,吾往矣」,我做我該做的事情。當然可能你的福報也不夠、攝受力也不夠、你的智慧也不夠,結果你挺身處理這個非法事情的時候,遭到很多的譏嫌。這樣就是說,你的行爲有錯誤,但是心念是正確的,這第一種情況。第二個你身爲執事,反正我可以不采取行動,我可以做一個爛好人,這樣子大家都相安無事,這樣子你行爲是對的,但是心念有問題。當然我們希望行爲是對、心念也對,那當然是最好。業力的問題,會招感果報;心念的問題,會影響你的種姓,這個大家要知道。也就是說,你的心念影響到你整個未來生命格局的大小:你是一個人天乘的格局、你是一個二乘的格局、你是一個大乘的格局,就跟你的心念有關系了。我們前面的六度,是偏重在業力的造作、因緣法的造作,你因爲布施招感富貴的果報、因爲持戒招感尊貴身、因爲忍辱招感廣大的眷屬,這個地方都不談無上菩提,都不談這件事情。到「增上心學」的時候,它不講果報了,它講說你的心要怎麼跟無上菩提靠近?你那一念心跟無上菩提、那個真如,要怎麼樣一步一步的靠近,它是講這個問題。所以這個秘密語是這個意思──心念的提升。你不能老是只想到:我要得到富貴、我要得到尊貴身,當然這個都很重要,因爲菩薩必須以富貴莊嚴自己;但是更重要的是,你不要忘記你的理想是要成就無上菩提。那你的心念就要注意這個問題:你布施的時候,什麼樣是歡喜的布施?什麼樣是廣大的布施?什麼樣是無窮盡的布施?什麼樣是圓滿的布施?這個地方,它的心念都有一定的標准的。你說:诶,我的布施跟他的布施行爲是一樣的,但是心念是不一樣:你們二個人的果報會一樣;但是他得這個果報的時候,跟你得這個果報的時候不一樣──他心中有菩提,他不會放逸、不會産生迷惑,你會産生迷惑。所以我們不能老是活在因緣當中修學,你要考慮心念的問題,如果你想成佛的話,心念的問題是要考慮。所以這個地方,佛陀爲什麼講秘密語?就是你已經准備要成佛了,你有這樣決心的時候,佛陀爲你說秘密語。我們有時候對這個秘法(哈──),抱著一個神秘的觀念,其實六祖大師說:秘法就在你的心中,「密在汝中」。我聽說:密宗很多大仁波切跑到臺灣來,他不是傳法,他是爲人家蔔卦。因爲衆生要的都不是心念的東西,他要的是現在的安樂。如果你慢慢去了解衆生的心態,如果你開始在行菩薩道,你會發覺:衆生對心念的問題是不在乎的;他比較重視果報的問題,而且他那個果報還不是來生的果報,他要現在的果報,現在的趨吉避凶。所以你去問大仁波切,問他蔔卦,這是大才小用啊(诃──)。但這有什麼辦法呢?他只好陪著你,爲實施權。他重要的秘法,在布施的時候,心念怎麼運作?跟你講也沒用嘛。所以說這個秘法,大家要從內心當中去體驗。當然我們因緣法一定要隨順善法,你也不能忽略業力的問題,因爲業力會招感痛苦的果報,所以業力跟心念這二個同等重要。你要創造一個安樂的果報,佛陀在經典當中警告菩薩:你不能墮落在卑賤的果報,你不可以,你不能只是說我心念正確,不可以,菩薩不能夠墮落到卑賤的果報,不可以的。所以你剛始先重視業力的問題,然後在這個業力當中,要提升你心念的觀照,這樣你的果報就會變成無上菩提的格局。所以你看無著菩薩前面講六度的時候,他不講這個秘密語,他完全從因緣法安立六度;但是他講到「增上戒、增上定、增上慧」的時候,他有更高深的開示、更高深的開示。希望大家能好好體會,這個秘密語的真實義。
好,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。
我們這學期的進度,我想把「增上慧學」講完,就是講到一九八頁的第一行:「見業障現前、積集損惱故,現有諸有情,不感菩薩施。」就是講到「增上戒、增上定、增上慧」。這樣子講的話,整個菩薩道,因地的甚深見、廣大行、菩薩的誓願力、觀照力、行動力都講完了;我們下學期再開始講菩薩的果地功德:彼果斷、彼果智。可能的情況,還有二次,我們這學期的課程就結束了。好,我們今天到這個地方。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。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四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