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「賢守叁摩地」,這個地方講大悲心。大乘的叁摩地跟小乘不同,小乘的叁摩地成就以後,它是一味的出離;大乘的叁摩地有一種「賢守」的力量,就是大悲心,他成就叁摩地以後,能夠引發種種的善巧,來折服、或者攝受一切的衆生,它這個「賢守」就是大悲心。這叁種叁摩地,都是一種因緣的對治觀法,就是一個叁摩地只能夠成就一種功德,「大乘光明叁摩地」成就智慧,「集福定王」成就福報,「賢守」成就大悲。這個「健行叁摩地」,「健行」就是堅固而不可破壞的意思,就是首楞嚴王叁昧、或者講真如叁昧。真如叁昧,它不斷惡也不修善,因爲斷惡、修善是屬于作用上的因緣觀,它直接觀照你內心當中的根本理性,直接的把心帶回家。
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。我們在斷惡、修善、度衆生的時候的止觀,當然有一些幫助的觀法,這種都是在心念的作用上來對治。你沒有這個善根,把這個善根補強;沒有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的善根,把它補強;你有這樣的煩惱,把它對治消滅:這樣都是在心念的作用上對治,這個叫做次第止觀。圓頓止觀就是說,你不管是有善根,也不管是有煩惱,總之你就是把心帶回家:觀察煩惱不可得、善根不可得。這樣怎麼安住呢?就觀察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在這個真如的「如」的意境當中安住,這個就是真如叁昧。你看禅宗的祖師,五祖傳給六祖的時候,當初是有二個人提出止觀的心得。神秀大師說:「時時勤拂拭,莫使惹塵埃」,這個很明顯就是次第止觀、對治止觀。說有一個鏡子,這個鏡子很光明清淨,但是左邊有一個黑點、右邊有一個黑點,但是沒關系。我們怎麼辦呢?時時勤拂拭,我把左邊的黑點擦掉,再把右邊的黑點擦掉,中間的黑點再擦掉,每一個黑點慢慢慢慢的擦,這個黑點就慢慢慢慢的消滅掉了。其實這個觀法,也是很重要。剛開始我們是「時時勤拂拭,莫使惹塵埃」:你有貪煩惱,不淨觀對治;有瞋心,慈悲觀對治:就是一個法門對治一個煩惱,這樣子的觀法是可以當作大乘的助行。但是根本的觀法就是──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」這樣子你的心,就直接回歸到「如」的意境上去了,這樣子對你整個滅惡、生善,有很大很大的加持力,下面會說明。就是說你經常能夠把心帶回家,就著你無上菩提的增上力量來說,有很大的幫助。真如叁昧的加持力不可思議,這後面會說明。這個地方講「種種差別」,就是有不同的所緣境,就開展出不同叁摩地的功能。
己叁、對治差別
對治差別者,謂一切法總相緣智,以楔出楔道理,
遣阿賴耶識中一切障粗重故。
楔:上平厚、下尖扁的木塊。塞在榫頭縫隙中,使之固定。
這個地方,是把真如叁昧滅惡的力量表現出來。諸位要知道,這一段的整個內涵,無著菩薩的著眼點,不在大乘光明叁摩地、集福定王叁摩地、賢守叁摩地,他重點不在這個地方,他的重點在真如叁昧。你看他後面産生的神通、苦行,乃至于菩薩入不思議境,都是以真如叁昧作根本。所以這個地方也先透露一個消息──對治差別,他不講大乘光明的對治、不講集福定王的對治,他是講真如的對治。就是說,當一個菩薩經常的觀照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這個時候,你把心中的作用息滅了,回歸到不生不滅的理體。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?「謂一切法總相緣智」,這個時候,你能夠生起對「一切法總相」的觀察。當然「一切法」有別相──有雜染相、清淨相,很多很多各別的相貌;但是真如叁昧的特點是觀察:不管你是雜染相,你的本性是「如」;不管你是清淨相,它也是從「如」而延伸出來的。所以這個真如叁昧,是直接觀察「一切法」的「總相」。這樣的「總相」有什麼好處呢?它能夠「遣」除你「阿賴耶識」當「中」,「一切」的煩惱「障」、所知障的種子功能。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是這個「一切」,我們剛開始修對治止觀的時候,是一個法門對治一個障礙、或者一個法門生起一個善根,而真如叁昧是能夠完全消滅一切的遮障。這種情況,無著菩薩講出一個譬喻:「以楔出楔道理」。什麼叫做「楔」?就是木工在做木工的時候,他有時候沒有做准,差了一個隙縫,這個「楔」,就是填入隙縫以補其缺;剛好這個木工沒有交接好,差一個隙縫,把這個木屑打進去就把缺口補足了。當然這中國木匠常使用一種方式整修斷裂的家俱,便是拿一塊堅實的新木頭,從榫接的另外一端放入,再用力將殘留在裏頭的斷木敲出,這種方法,便叫做「以楔出楔」。
個地方不是這個意思,這個地方是「以細楔來引出粗楔」。我們解釋一下,這個地方古德是說:好象一個竹筒,中間有一個空隙,有一個木頭卡在這個竹筒的中間,這怎麼辦呢?我們打入一個細的木頭進去,就把這個粗的木頭引出來,就是以細楔引出粗楔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?說我們內心當中,有很多很多粗重的煩惱,這個煩惱是由名言、思想引生的,因爲有常、樂、我、淨四種顛倒的思想,你才會引生煩惱。就是這個清淨本然怎麼會生起煩惱呢?因爲一念的妄動,就是顛倒心一動,整個清淨本然就轉成煩惱,這個就是粗楔,就是心中産生遮障了。那怎麼辦呢?佛陀的慈悲,又告訴你另外一個思想,說你以前是錯誤的思想,現在佛陀以細楔把這個粗楔引導出來,佛陀說:你現在的心不要打妄想了,你跟著我思想,就是你想:「狂花亂舞,空體依然。」就是虛空中,我們因爲顛倒,出現很多的花在那個地方飄動。當然以對治止觀來說,這個花飄動是不對的,我要把這個如夢如幻的花給消滅掉!但是你先不要這樣對治,說雖然是「狂花亂舞」,但是你「空體依然」,就是安住在這個空性。這樣呢,雖然它也是一種名言、也是一種思想;但是這個思想,能夠把你過去錯誤的思想逼出來,從阿賴耶識逼出來。這個轉阿賴耶識種子「轉」這個功能,其實就是轉阿賴耶識的意思,把阿賴耶識的顛倒相,轉成大圓鏡智。
這個真如叁昧的對治,我們平常不覺得它的殊勝美妙;但是你臨命終的時候,尤其是修淨土法門──你在臨終的時候,要做二件事情:第一個厭離娑婆,第二個欣求極樂,歸依佛號。我想歸依佛號這件事對一般來說不難,因爲佛號對你來說,有一定的熟練度;但是你的心中有一個東西比佛號更熟,那就是你的果報體──報障。你心中的煩惱,還有你過去跟很多很多人結的緣,你今生在臨終的時候百感交集,你必須在臨終的時候,在這麼多的雜染因緣都現前的時候,能夠先出離這些因緣,然後再歸依佛號,這樣你才有成功的希望。所以你臨命終的時候,你絕對不可能修對治止觀,不可能。你說我煩惱起來了,我用不淨觀來對治、用什麼觀來對治,不可能。所以諸位要知道,你臨終的時候,生起任何的感想、任何的親屬、可愛的境界、怨家現前,這個時候,這些因緣作用,都要全部放下,你直接觀察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這樣子所有的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都不能傷害你,這是一個非常殊勝的保護網。雖然這個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沒有斷,但是你能夠出離,這個時候,你直接從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的基礎之下,再把佛號提起來,那是跟彌陀感應道交了。所以真如叁昧,我們看論文,它能夠「遣」除「一切」的煩惱障、所知障,這個地方是講「對治差別」,這個是聲聞人在修對治止觀的時候,所不能達到的。
己四、堪能差別
前面是滅惡,這個地方講生善。我們修真如叁昧有什麼殊勝的功德?
堪能差別者,謂住靜慮樂,隨其所欲,即受生故。
我們在修真如叁昧的時候,能夠調伏一切的善念、惡
念──不思善、不思惡。這個時候,有一種清淨的法「樂」,當然這個法樂聲聞人也是有,但是這個地方的重點在下一段──「隨其所欲,即受生故」。修習真如叁昧的人,能夠很快的放下現前的因緣,而隨其他的願望到十方世界受生,沒有任何的障礙。
這個「隨其所欲,即受生故」,我們說明一下。我們到十方世界受生,有二種因緣:第一個是由業力,你所造的業力;第二個你所發的願。所以你今天要能夠隨其所願,就是你這個願力要強過業力,或者說願力要轉變業力。這個地方是說,你所發的願,因爲有真如叁昧的加持,有我空、法空真如理的加持,這個願力就會産生不可思議的力量。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,比如說:你現在的環境,你不是非常滿意,可能你的果報體有很多病痛,或者你現在的環境修行障礙很多,你希望發個願,創造一個新的生命體、新的因緣讓你來修行,你發個願:我希望我的果報體在叁年之後變成什麼樣、我希望我修行的環境叁年後變成什麼樣,你心中有一個願望出現;然後你持咒、或者布施、持戒,用種種的加持,加持在這個願望上。但是如果你要讓這個願望能夠很快的成就,你除了持咒、修福的力量以外,還要加上觀照,觀照真如叁昧。就是觀察你這一念心的本性,是清淨本然,周遍法界,這個時候,你相信生命有無量的可能性。如果你發一個願,你自己都不相信這個願會出現,你根本沒有信心,那這個願望不會出現,所有的障礙都是來自于內心的。說你今天爲信徒加持,我希望他遮障消除,你根本不相信遮障會消除,你認爲這個遮障是真實的──那遮障不會消除。說你要成佛,你根本不相信你可以成佛,這樣的話,你不管怎麼加行你都不可能成佛。所以真如叁昧會讓你在修行當中,生起堅定的信心,你經常把心帶回家,觀察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你會相信一件事,就是生命有無量的可能性,什麼事情都有可能出現。你有這種大乘的信心,再加上你整個專注叁昧力量的加持,那真的是所求如願,會讓菩薩所求如願,因爲你相信這會出現。所以真如叁昧這種力量,它能夠讓菩薩滿願,讓菩薩內心當中,遠離種種妄想的幹擾,而安住在靜慮,這個都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