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三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「贤守三摩地」,这个地方讲大悲心。大乘的三摩地跟小乘不同,小乘的三摩地成就以后,它是一味的出离;大乘的三摩地有一种「贤守」的力量,就是大悲心,他成就三摩地以后,能够引发种种的善巧,来折服、或者摄受一切的众生,它这个「贤守」就是大悲心。这三种三摩地,都是一种因缘的对治观法,就是一个三摩地只能够成就一种功德,「大乘光明三摩地」成就智慧,「集福定王」成就福报,「贤守」成就大悲。这个「健行三摩地」,「健行」就是坚固而不可破坏的意思,就是首楞严王三昧、或者讲真如三昧。真如三昧,它不断恶也不修善,因为断恶、修善是属于作用上的因缘观,它直接观照你内心当中的根本理性,直接的把心带回家。

  

 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。我们在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的时候的止观,当然有一些帮助的观法,这种都是在心念的作用上来对治。你没有这个善根,把这个善根补强;没有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的善根,把它补强;你有这样的烦恼,把它对治消灭:这样都是在心念的作用上对治,这个叫做次第止观。圆顿止观就是说,你不管是有善根,也不管是有烦恼,总之你就是把心带回家:观察烦恼不可得、善根不可得。这样怎么安住呢?就观察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在这个真如的「如」的意境当中安住,这个就是真如三昧。你看禅宗的祖师,五祖传给六祖的时候,当初是有二个人提出止观的心得。神秀大师说:「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」,这个很明显就是次第止观、对治止观。说有一个镜子,这个镜子很光明清净,但是左边有一个黑点、右边有一个黑点,但是没关系。我们怎么办呢?时时勤拂拭,我把左边的黑点擦掉,再把右边的黑点擦掉,中间的黑点再擦掉,每一个黑点慢慢慢慢的擦,这个黑点就慢慢慢慢的消灭掉了。其实这个观法,也是很重要。刚开始我们是「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」:你有贪烦恼,不净观对治;有瞋心,慈悲观对治:就是一个法门对治一个烦恼,这样子的观法是可以当作大乘的助行。但是根本的观法就是──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」这样子你的心,就直接回归到「如」的意境上去了,这样子对你整个灭恶、生善,有很大很大的加持力,下面会说明。就是说你经常能够把心带回家,就着你无上菩提的增上力量来说,有很大的帮助。真如三昧的加持力不可思议,这后面会说明。这个地方讲「种种差别」,就是有不同的所缘境,就开展出不同三摩地的功能。

  

  己三、对治差别

  

  对治差别者,谓一切法总相缘智,以楔出楔道理,

  

  遣阿赖耶识中一切障粗重故。

  

  楔:上平厚、下尖扁的木块。塞在榫头缝隙中,使之固定。

  

  这个地方,是把真如三昧灭恶的力量表现出来。诸位要知道,这一段的整个内涵,无著菩萨的着眼点,不在大乘光明三摩地、集福定王三摩地、贤守三摩地,他重点不在这个地方,他的重点在真如三昧。你看他后面产生的神通、苦行,乃至于菩萨入不思议境,都是以真如三昧作根本。所以这个地方也先透露一个消息──对治差别,他不讲大乘光明的对治、不讲集福定王的对治,他是讲真如的对治。就是说,当一个菩萨经常的观照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这个时候,你把心中的作用息灭了,回归到不生不灭的理体。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?「谓一切法总相缘智」,这个时候,你能够生起对「一切法总相」的观察。当然「一切法」有别相──有杂染相、清净相,很多很多各别的相貌;但是真如三昧的特点是观察:不管你是杂染相,你的本性是「如」;不管你是清净相,它也是从「如」而延伸出来的。所以这个真如三昧,是直接观察「一切法」的「总相」。这样的「总相」有什么好处呢?它能够「遣」除你「阿赖耶识」当「中」,「一切」的烦恼「障」、所知障的种子功能。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是这个「一切」,我们刚开始修对治止观的时候,是一个法门对治一个障碍、或者一个法门生起一个善根,而真如三昧是能够完全消灭一切的遮障。这种情况,无著菩萨讲出一个譬喻:「以楔出楔道理」。什么叫做「楔」?就是木工在做木工的时候,他有时候没有做准,差了一个隙缝,这个「楔」,就是填入隙缝以补其缺;刚好这个木工没有交接好,差一个隙缝,把这个木屑打进去就把缺口补足了。当然这中国木匠常使用一种方式整修断裂的家俱,便是拿一块坚实的新木头,从榫接的另外一端放入,再用力将残留在里头的断木敲出,这种方法,便叫做「以楔出楔」。

  

  个地方不是这个意思,这个地方是「以细楔来引出粗楔」。我们解释一下,这个地方古德是说:好象一个竹筒,中间有一个空隙,有一个木头卡在这个竹筒的中间,这怎么办呢?我们打入一个细的木头进去,就把这个粗的木头引出来,就是以细楔引出粗楔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?说我们内心当中,有很多很多粗重的烦恼,这个烦恼是由名言、思想引生的,因为有常、乐、我、净四种颠倒的思想,你才会引生烦恼。就是这个清净本然怎么会生起烦恼呢?因为一念的妄动,就是颠倒心一动,整个清净本然就转成烦恼,这个就是粗楔,就是心中产生遮障了。那怎么办呢?佛陀的慈悲,又告诉你另外一个思想,说你以前是错误的思想,现在佛陀以细楔把这个粗楔引导出来,佛陀说:你现在的心不要打妄想了,你跟着我思想,就是你想:「狂花乱舞,空体依然。」就是虚空中,我们因为颠倒,出现很多的花在那个地方飘动。当然以对治止观来说,这个花飘动是不对的,我要把这个如梦如幻的花给消灭掉!但是你先不要这样对治,说虽然是「狂花乱舞」,但是你「空体依然」,就是安住在这个空性。这样呢,虽然它也是一种名言、也是一种思想;但是这个思想,能够把你过去错误的思想逼出来,从阿赖耶识逼出来。这个转阿赖耶识种子「转」这个功能,其实就是转阿赖耶识的意思,把阿赖耶识的颠倒相,转成大圆镜智。

  

  这个真如三昧的对治,我们平常不觉得它的殊胜美妙;但是你临命终的时候,尤其是修净土法门──你在临终的时候,要做二件事情:第一个厌离娑婆,第二个欣求极乐,归依佛号。我想归依佛号这件事对一般来说不难,因为佛号对你来说,有一定的熟练度;但是你的心中有一个东西比佛号更熟,那就是你的果报体──报障。你心中的烦恼,还有你过去跟很多很多人结的缘,你今生在临终的时候百感交集,你必须在临终的时候,在这么多的杂染因缘都现前的时候,能够先出离这些因缘,然后再归依佛号,这样你才有成功的希望。所以你临命终的时候,你绝对不可能修对治止观,不可能。你说我烦恼起来了,我用不净观来对治、用什么观来对治,不可能。所以诸位要知道,你临终的时候,生起任何的感想、任何的亲属、可爱的境界、怨家现前,这个时候,这些因缘作用,都要全部放下,你直接观察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这样子所有的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都不能伤害你,这是一个非常殊胜的保护网。虽然这个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没有断,但是你能够出离,这个时候,你直接从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的基础之下,再把佛号提起来,那是跟弥陀感应道交了。所以真如三昧,我们看论文,它能够「遣」除「一切」的烦恼障、所知障,这个地方是讲「对治差别」,这个是声闻人在修对治止观的时候,所不能达到的。

  

  己四、堪能差别

  

  前面是灭恶,这个地方讲生善。我们修真如三昧有什么殊胜的功德?

  

  堪能差别者,谓住静虑乐,随其所欲,即受生故。

  

  我们在修真如三昧的时候,能够调伏一切的善念、恶

  

  念──不思善、不思恶。这个时候,有一种清净的法「乐」,当然这个法乐声闻人也是有,但是这个地方的重点在下一段──「随其所欲,即受生故」。修习真如三昧的人,能够很快的放下现前的因缘,而随其他的愿望到十方世界受生,没有任何的障碍。

  

  这个「随其所欲,即受生故」,我们说明一下。我们到十方世界受生,有二种因缘:第一个是由业力,你所造的业力;第二个你所发的愿。所以你今天要能够随其所愿,就是你这个愿力要强过业力,或者说愿力要转变业力。这个地方是说,你所发的愿,因为有真如三昧的加持,有我空、法空真如理的加持,这个愿力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。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,比如说:你现在的环境,你不是非常满意,可能你的果报体有很多病痛,或者你现在的环境修行障碍很多,你希望发个愿,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体、新的因缘让你来修行,你发个愿:我希望我的果报体在三年之后变成什么样、我希望我修行的环境三年后变成什么样,你心中有一个愿望出现;然后你持咒、或者布施、持戒,用种种的加持,加持在这个愿望上。但是如果你要让这个愿望能够很快的成就,你除了持咒、修福的力量以外,还要加上观照,观照真如三昧。就是观察你这一念心的本性,是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,这个时候,你相信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。如果你发一个愿,你自己都不相信这个愿会出现,你根本没有信心,那这个愿望不会出现,所有的障碍都是来自于内心的。说你今天为信徒加持,我希望他遮障消除,你根本不相信遮障会消除,你认为这个遮障是真实的──那遮障不会消除。说你要成佛,你根本不相信你可以成佛,这样的话,你不管怎么加行你都不可能成佛。所以真如三昧会让你在修行当中,生起坚定的信心,你经常把心带回家,观察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你会相信一件事,就是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,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出现。你有这种大乘的信心,再加上你整个专注三昧力量的加持,那真的是所求如愿,会让菩萨所求如愿,因为你相信这会出现。所以真如三昧这种力量,它能够让菩萨满愿,让菩萨内心当中,远离种种妄想的干扰,而安住在静虑,这个都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三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