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末。你說一棵樹,這一棵樹樹葉少一點,這棵樹還存在,它還有機會把樹葉長出來;但是這棵樹葉的根破壞了,這一棵樹就要死亡。這個地方就是說:菩薩有很多很多的善法,以佛的標准,到底如何來判定一個人的價值?說這個人布施布施得很好,他持戒持得不是很好;這個人持戒持得很好,但是沒有忍辱心!我們菩薩的行爲是多元化的差別,到底我們今天判定一個菩薩最重要的標准在哪裏?從大乘佛法的角度來說,第一個當然是菩提心,你心中有沒有成佛的願望?你心中不想成佛,你修習任何的善法,在菩薩道來說,都沒有意義,因爲你沒有目標。當然菩提心是總相,第二個別相就是觀照力。你遇到障礙的時候,你化解障礙的力量有多深?有人會質疑說:爲什麼我們不用六波羅蜜來安立十地?諸位要知道:六波羅蜜的行動力是生滅法,行爲本身是生滅法。就是說,你今生能夠布施,你來生不一定會布施;你今生能夠出家持戒,你來生不一定出家持戒:這生滅法是退轉的。我到底是用今生的你來判斷你?還是用來生的你來判斷你呢?但是你內心當中産生我空、法空的對治力、那種觀照力,這個是不會退失的。就是我們今天判定一個菩薩價值的重要指標,就是看有障礙刺激你的時候,你心中産生了妄想,你如何化解妄想?你化解妄想的能力有多高?這個觀照力就是判斷一個菩薩價值的指標。因爲從佛法的角度,我們內心有無量的潛能,我們之所以不能顯現,是因爲妄想遮住。所以你有化解妄想一分的力量,你內心當中自然就會有強大的善良功能,你自然就能夠修習六波羅蜜的善法,所以六波羅蜜是一個枝末。你內心當中有遮障,你六波羅蜜是沒辦法修學的。所以,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,可能會覺得很淺:唉唷!佛陀這個十地,他完全是看你覺悟空性、覺悟真理來判斷,那這樣子你六波羅蜜的價值何在呢?它有價值的,它就像一棵樹的樹葉,它會讓你茂盛莊嚴。但是諸位要知道,樹葉之所以茂盛,是因爲它有根。所以這個地方,就是《金剛經》說的:「一切賢聖,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。」我們判定一個賢聖的差別,是他對真理的觀照、對于妄想的消滅這一部分,而安立了差別。這一點,我們在研究十地之前,你應該要有一個觀念──這個十地是怎麼安立的?看第二段:
庚二、釋十法界(分二:辛一長行;辛二頌) 辛一、長行(分二:壬一問;壬二答) 壬一、問
這以下就正式的說明這個「十法界」,這個「十」地差別的真如「法界」:這當中有「長行」跟偈「頌」。我們先看「長行」,「長行」當中有一個「問、答」:
雲何十相所知法界?
壬二、答
謂初地中由遍行義,第二地中由最勝義,第叁地中由勝流義,第四地中由無攝受義,第五地中由相續無差別義,第六地中由無雜染清淨義,第七地中由種種法無差別義,第八地中由不增不減義、相自在依止義、土自在依止義,第九地中由智自在依止義,第十地中由業自在依止義,陀羅尼門、叁摩地門自在依止義。
這個地方先提出一個問:說這「十相」的真如「法界」,到底是一個什麼相貌呢?佛陀以觀照力,來作爲一個菩薩淺深的標准。這十種觀照所覺悟的真理,有哪些差別呢?這以下,我們就次第的來看這十地所覺悟真理的差別。「謂初地中由遍行義」,「初地」菩薩他所破壞的障礙叫做「異生性障」,他所覺悟的真如叫「遍行真如」。我們凡夫最大的障礙,都是由分別的妄想,就是我們在清淨平等的心中,捏造了內心的自我,我們去了解外境的時候,也在法上産生很多好壞的對立。這種我相、法相的執取,造成了很多很多的個體差別,這個個體差別就會産生對立,由對立就會帶動我們的煩惱。你喜歡的就會追求,討厭的就會排斥,由煩惱就會去創造罪業,所以這「異生性障」,就是一種我相、法相執取的障礙。當然這個地方的障礙是「分別起」的,是由分別妄想引生的,就是第六意識的名言妄想所引生的。這個時候菩薩修習我空觀、法空觀,他觀察四尋伺,他觀察整個內心當中的名、義、自性、差別是不可得。因爲我心中有很多的名言妄想,所以就創造很多義相的概念,讓自己了解;由這種義相的概念,就在人生當中,産生自相、他相對立的差別。所以,當我心中不打這個妄想的時候,這些對立是不存在的,這個時候就把「異生性障」消滅了,就悟入了「遍行法界」。這個「遍」就是普遍,或者說是平等;這個「行」就是一切的有爲法。這個時候,菩薩心中的妄想消滅以後,他在整個生命當中,內心保持寂靜平等的狀態,這個就是我們第一個要覺悟的、所要追求的第一個法界,叫做「遍行真如」。
我們說過,佛法是講因緣果報,聖人也有他的因緣果報,就是聖人之所以成爲聖人,他主要的觀念就是他內心安住一個真理,這個真理是重點。比如說你要學忏公師父,我希望我的結果是忏公師父,那你要先了解忏公師父他內心當中是安住在什麼道理?他遇到事情的時候,是用什麼道理來觀察人生、來思考人生?你有他心中的道理,你就自然有他的行爲、有他的結果。所以蕅益大師在《靈峰宗論》上說:「世情淡一分,佛法自有一分得力;娑婆活計輕一分,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。」也就是說,我們今天很多菩薩,都很努力地在每一個人的跑道中不斷的修學。當然,我們經過五年、十年的修學,我們會停下來稍微反省一下:我這幾年的修行到底是不是有進步?好,這是一個問點。我如何判斷我修行有進步呢?這個標准在哪裏呢?蕅益大師說:「世情淡一分,佛法自有一分得力。」就是說,你以前沒有修行的時候,遇到快樂的事情,你很高興很高興;遇到不如意的事情,你很生氣很生氣。當然因緣是不會改變,因爲這個業力不能馬上改變;但是你修行以後,你遇到了順境、逆境,也會高興、也會悲傷,但是淡薄很多了。你內心當中那個喜怒哀樂的情感,淡薄很多了,你有進步了,這個就是進步了。你說:唉呀!我修了很多福報。這個不能算是修行的標准,因爲這個是生滅法,這東西消失以後,你跟以前還是完全一樣。所以真正的菩薩功德,是來自于對煩惱的化解能力,也就是對治力。這個地方大家要清楚,你不能夠錯認消息的,否則你修行很多的時間,你永遠在重點之外打轉。你看菩薩的功德──「遍行真如」,平等普遍的在你心中安住,就是他的個性淡薄,他內心當中有漏的情感,喜怒哀樂淡薄了,這個就是菩薩的進步。一個人情感淡薄以後,他在菩薩道就能夠做出更大、更殊勝的事情來;一個人情感太重,你做不了大事的。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。第一個,我們所要追求的是「遍行真如」,這個是破除分別的我執跟法執,這是第一大段。
我們可以把十地分叁段,這第一段。第二段是二地、叁地、四地,他所對治的是俱生我執。「第二地中由最勝義」。這個「最勝義」所破的是「邪行障」,所證的是「最勝真如」。這個菩薩的真如理是地地的超勝,當我們把外層的障礙消滅以後,內層的障礙就會出現;就像洗衣服一樣,你外層的汙垢洗掉了,微細的汙垢又出現。分別的我、法二執破壞了,這個時候「俱生猶自現纏眠」,俱生的我執現前。俱生我執它第一個相貌就是邪行障,就是菩薩在「二地」之前,會有一些身口二業失誤的過失,他不是故意,一時失誤的過失,這個叫做「邪行障」。到「二地」的時候,他的「邪行障」被他的我空智慧消滅,所以他證得「最勝真如」,就是他的內心當中,已經沒有這種身口的汙垢,所以「二地」菩薩是戒波羅蜜的圓滿。戒波羅蜜什麼時候圓滿?「二地」菩薩,他跟「最勝真如」相應,他就沒有這種身口的過失。
「第叁地中由勝流義」。這個「勝流真如」,它是破除「暗鈍障」。這個「暗鈍」指的是內心的散亂,我們講有自我意識就會有身口的過失,有自我意識就會向外攀緣,就會産生內心的散亂;有散亂的時候,對法義的攝受,就會忘失,這個就是暗鈍。所以「叁地」菩薩,他內心當中因爲禅定的成就,能夠攝持無量無邊的法義,叫「勝流真如」,是「叁地」禅定波羅蜜的圓滿。
「第四地中由無攝受義」,「第四地」所要對治的是「微細煩惱現行障」,這個是俱生我執的最後一個相貌,非常的微細了。有自我意識就會産生身口的過失,有自我意識就會産生散亂,有自我意識就會産生煩惱,所以在四地之前,菩薩都還有任運的俱生的貪瞋癡煩惱。這個意思就是說,地上的菩薩,他入止觀的時候,他我空觀、法空觀現前的時候,他煩惱是不活動的;但是他出觀以後,他在人事的活動當中,也會有一些「俱生猶自現纏眠」,俱生的煩惱會活動。但到「四地」的時候,他所有任運而起的微細煩惱,完全被他的我空觀全部破壞,所以叫做「無攝受真如」,他的心中再也不攝受任何煩惱的活動。所以這個四地菩薩,從清淨的角度、斷煩惱的角度,完全是圓滿了,所以第四地是煩惱的清淨圓滿。
到這個地方,都是在對治俱生我執的煩惱障。到五地以後的菩薩,這個菩薩就不是在對治煩惱,他內心的問題完全處理完了;五地菩薩以後,他的問題點就在功德的圓滿,這個功德莊嚴的圓滿、波羅蜜的圓滿。所以第五地到第十地是對治俱生的法執了。
「第五地中由相續無差別義」。我們說過,煩惱是一層一層的,去掉了外層,內層自然就顯現。當我們把俱生的煩惱障都消滅以後,接下來會出現什麼事呢?就是有「下乘般涅槃障」,這個「五地」要對治下乘般涅槃障,這「下乘」就是二乘。四地的菩薩調伏心中的躁動以後,他心中當然會産生一種相對的寂靜,也就是說,在五地之前的菩薩,他對于二乘涅槃的寂靜,有時候是有所好樂、有所羨慕的。菩薩戒就說:菩薩不能生起一念的二乘之心,否則就犯戒。當然,佛陀會製戒,就表示衆生的確有這種心態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九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