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○卷
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一六叁頁,「辛二、頌」。
這一科是講到十地菩薩,他所覺悟的十種真如法界。前面一科是「長行」,這一科是重「頌」。
第五○卷
辛二、頌(分二:壬一列十義;壬二結安立) 壬一、列十義
重「頌」當中有二科:第一個「列十義」,第二個「結安立」。先把這個「十義」,就是把菩薩所覺悟的十種道理,再作一個重「頌」:
此中有叁頌: 遍行最勝義,及與勝流義, 如是無攝義,相續無別義, 無雜染淨義,種種無別義, 不增不減義,四自在依義。
這「叁」個偈「頌」,我們也是分成叁段解釋。「遍行」,是我所要追求的第一個道理。這個「遍行」就是說,我們必須要修習我空觀、法空觀,來調伏心中的分別我執,産生一種「遍行」的真如,我們內心就跟「遍行」相應。第二個「最勝義、勝流義」跟「無攝」受「義」,這個是破俱生我執。俱生我執它所帶動的相貌,最初就是犯戒的過相,身口的過失;第二個就是散亂的過失;第叁個是煩惱的過失。菩薩一一的破除,一一跟「最勝」真如、「勝流」真如跟「無攝」受真如相應。到這個地方,菩薩內心的障礙全部破壞,這個時候,菩薩的目標完成了一半;另外一半就是積功累德、廣度衆生的障礙,他就繼續的破除法執。法執有「相續無別義,無雜染淨義,種種無別義,不增不減義。」到這地方,菩薩慢慢的覺悟到所謂的生滅相、垢淨相、增減相,它的外境都是不決定的,是內心安立的;到了八地,不增不減。這個「四自在依義」,是包括九地跟十地:包括九地的智自在,十地的業自在,還有陀羅尼門、叁摩地門,總共四種,這四種都是大自在。他破除了俱生法執以後,就能夠在智慧、在身口意方面得到自在,不管是內心的智慧、外在的行爲,都得到大自在。這個是重「頌」,我們看「結安立」:
壬二、結安立
法界中有十,不染汙無明, 治此所治障,故安立十地。
這個地方是說明,十地這十種真如是怎麼安立的。因爲在一真「法界」當中,由淺入深,「有十」種「不染汙」的「無明」,有十種的遮障。十地菩薩爲了對「治」這十種遮「障」,所以「安立」了「十地」,所以這個十地是就著破除遮障而安立的。這個地方是說明安立的因緣,我們看第叁段的「十」種「無明」:
庚叁、簡十無明
複次,應知如是無明,
于聲聞等非染汙,于諸菩薩是染汙。
前面所破除的十種「無明」,在小乘來說,它是不染汙的,在大乘是染汙的。我們作一個說明。這是因爲他人生的目標有所不同:「聲聞」人對生命的目標,他是以趨向偏空涅槃爲目標,所以他對于積功累德、廣度衆生、成就萬德莊嚴的佛果,沒有好樂,沒有這樣的規劃。所以就著偏空涅槃來說,這十種障礙是不障礙的,因爲他只要斷除我執就可以了,他不要斷除法執,因爲法執不障礙偏空涅槃。但是身爲「菩薩」就不同了,因爲菩薩所設定的目標,是要成就萬德莊嚴的佛果,所以說這十種障礙,包括我執障礙、法執障礙,對菩薩來說就是障礙,就必須要破除,因爲你的目標是這樣設定的,你就有更高的標准來要求自己。這個是說明這十種「無明」,在「聲聞」人跟「菩薩」人的差別。
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。障礙,當然是每一個人要面對的,逃避也沒有用的,逃避到最後還是要面對。我們對障礙,第一個要了解:障礙不是外面來的,「一切業障海,皆由妄想生」,是我們心中的妄想、顛倒引生的。內心的障礙,在唯識學上說有二種障礙:一種是我執所帶動的煩惱障,一種是法執所帶動的所知障。所以我們在破障的時候,這個空觀,也是有我空跟法空的差別。我空觀的空,是空掉你內心的自我意識,空掉你內心當中、在平等心中,你捏造了自我;你捏造了自我,你也順便捏造了對方的那個人相;你在平等法界當中,你就自己想象自我跟對方的對立,然後就産生煩惱、産生罪業,這個罪業就招感果報:所以追根究底,是消滅心中的自我意識。所以我空觀它會破除煩惱,所以修習我空的目的,是會讓你産生寂靜安樂,它是偏重斷惡。但是法空觀不同,法空觀是對因緣法的了解産生障礙,這是屬于一種相的執取。比如說生死相、涅槃相、雜染相、清淨相、增加相、減損相。所以法空觀,我們所要了解的是:從生滅的、增減的、垢淨的對立,把它會歸到心性,知道這整個對立,是一念心所變現的,他的內心是沒有真實的體性,叫自性空的,是心的一體二面的東西。所以我空觀是成就寂靜安樂,法空觀是成就萬德莊嚴。所以你的法執愈重,就會障礙你修習善法、度化衆生;你的我執太重,就障礙你心中的寂靜安樂:這二個是不同的。不過從本論到這個地方的修學,我們可以了解:這個觀照力,佛法的意思就是要你修「舍」,棄舍的舍,而不是叫你「得」。我們一般人都是愈追求,好象你愈滿足;但是佛法意思就是,你舍掉自我意識、舍掉法的對立,你就得到大安樂。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去思考,佛法是先舍,然後才有所得,是這個意思。
戊叁、釋地名因(分十:己一極喜地;己二離垢地;己叁發光地 ;己四焰慧地;己五極難勝地;己六現前地; 己七遠行地;己八不動地; 己九善慧地; 己十法雲地) 己一、極喜地(分二:庚一問;庚二答) 庚一、問
說明十地名稱安立的因緣。這當中有十段:「一、極喜地;二、離垢地;叁、發光地;四、焰慧地;五、極難勝地;六、現前地;七、遠行地;八、不動地;九、善慧地;十、法雲地。」前面我們是說明十地菩薩所覺悟的真理;這地方是說,爲什麼十地菩薩他覺悟的這個真理,它有這個名稱呢?當然有這個名稱,就代表這個功德,菩薩是以名召德。這個地方,我們來說明一下它名稱安立的緣由。先看「己一」的「極喜地」,這個地方有一個「問、答」:
複次,何故初地說名極喜?
爲什麼「初地」菩薩他有「極喜」的功德呢?
庚二、答
由此最初,得能成辦自、他義利勝功能故。
因爲菩薩在整個修學的過程當中,他設定了一個成佛的目標,他要上求佛道、下化衆生。當然他的過程當中,是曆經了很艱辛的修學,這個時候,他「最初」一念的清淨心現前,而這個清淨心,已經具足了「自」利、利「他」的殊「勝功能」,就是他的第一個目標達成。爲什麼叫自利呢?因爲他有根本的無分別智,而成就自身的安樂;他有差別的後得智,善巧方便的使令衆生也得到安樂。因爲他的內心當中,已經真實具足自利、利他的功能,所以他心生大歡喜。
當然,初地菩薩不是阿羅漢所有,阿羅漢他能夠有一部分的根本智,消滅心中的我執,但是他沒有利他的妙用。這個「歡喜地」,是描述初地菩薩的內心狀態是歡喜的。這個「歡喜」的意思是說:我們在修行當中,有時候經常保持很沈悶,有時候很煩惱、苦惱。爲什麼呢?因爲我們心中很多的欲望。我們過去會産生錯覺,總是覺得:诶,有欲望是快樂,因爲有欲望就會得到滿足,有滿足就會有快樂。當然這個觀念是錯誤的。這種情況,就好象佛陀在經典當中講一個譬喻:我們對欲望的滿足産生了快樂,這個叫做「有漏」。就是身體的皮膚長一個瘡疤,這個瘡疤流膿、流血,會産生癢的感覺,你去搔癢的時候,會有暫時快樂的感受。但是,這個瘡疤更加嚴重,它給你帶來痛苦的感受更強烈。所以,我們依止欲望去追求快樂,就像在瘡疤當中搔癢一樣,你付出更多的痛苦。這個初地菩薩的空觀,「思諸法如夢,觀心性無生」,他先空掉外境真實的執取,外境是心所變現的,如夢如幻的,所謂的生死涅槃、所謂的對錯,這種概念,都是每一個人心中自己安立的,我們不一定要隨著別人的標准而轉,破除外境的法執;這個時候,你又能「觀心性無生」,我這一念心當中,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,只是一念的菩提心跟空正見,二種力量在那裏安住而已。這個時候,菩薩就把心中的妄想消滅了,煩惱也消滅了,這個時候菩薩才真實感覺到:原來心中沒有欲望是太快樂了。所以這個「歡喜地」,就是菩薩把心中的烏雲妄想完全消滅,他心中感到輕松快樂,這是佛陀描述初地菩薩的相貌,叫做「歡喜地」,因爲他沒有妄想。
己二、離垢地 庚一、問
何故二地說名離垢?
庚二、答
由極遠離犯戒垢故。
這個「垢」就是犯戒的汙垢。初地菩薩對治了分別的我執、法執,但是這個時候俱生的我執現前,俱生我執現前,有我就會産生對立,有對立就會産生犯戒的情況,就會有一些微細誤犯的身口二業的過失。到「二地」的時候,因爲我空觀慢慢的進步,就能夠完全「遠離」一切細相的誤「犯戒垢」,這叫做戒波羅蜜的圓滿,叫「離垢地」。「離垢」是形容這個菩薩的內心,已經沒有犯戒的汙垢。我們說一個人:「有我罪即生,亡功福無比」,所以你自我意識太強,你要持戒持得好,有困難。
己叁、發光地 庚一、問
何故叁地說名發光?
庚二、答
由無退轉等持等至所依止故,大法光明所依止故。
這個「發光地」,就是他內心當中成就了「等持、等至」。這個「等持」就是叁摩地,就是禅定,我們講四禅;「等至」就叫做正受,這個是指四空:所以「等持、等至」就是整個四禅八定。「叁地」的菩薩,成就堅固而不「退轉」的四禅八定,所以他能夠攝持無量無邊的「大法光明」,佛菩薩清淨的教法,他都能夠攝持不忘,所以叫做「發光地」。他內心當中有這種佛「法」的「光明」,不斷的在照耀他的內心。
己四、焰慧地 庚一、問 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○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