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一卷
《攝大乘論》,和尚尼慈悲、諸位法師、諸位居士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一六九頁,「戊五、辨修因果」。
第五一卷
我們這一科講到「彼因果修差別」,這一科總共有七科,這是第五科「辨修因果」。我們前面講到菩薩修學的重點,要成就叁種的功德力:第一個是誓願力,第二個是觀照力,第叁個是行動力。這叁種力量,我們從上一堂課的學習,知道這叁種力量在我們生命當中,就著能夠産生重大的轉變──轉凡成聖的這個角度來說,那個就是觀照力。也就是說一個菩薩的功德,還不在于他有多大的福報,而是在于他內心當中,對生命是不是有正確而不顛倒的觀照,這是菩薩一個重要判定的標准。這個菩薩的觀照力,應該怎麼來修學呢?首先,你要知道大乘的觀照,它的所觀境是什麼?大乘佛法的所觀境,就是我們的現前一念心性,這個地方是非常重要,你不能夠心外求法。在一念心性當中,我們應該怎麼觀照呢?從流轉門的角度,我們這一念心有叁種障礙須要我們觀照:第一個就是我們這一念心,它的本來面目是清淨本然、周遍法界的;但是因爲無始以來,真如不守自性,一念的妄動,就産生了我相、人相的對立,就把清淨的本性,轉成自我意識的無明,這個時候就産生煩惱障。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人,他就很容易産生貪欲、瞋恚、高慢、嫉妒的煩惱,這個是我們整個流轉第一的開始。當我們煩惱出現的時候,就會帶動身口二業,去造殺盜淫妄種種的罪業,這第二個是業障。有了業力的累積,就會招感痛苦的果報,就産生報障。所以大乘的止觀,它所觀照的就是內心的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。從對治角度,我們在觀照的時候,剛開始是先觀照這個報障。就是說,剛開始學習止觀的人,先觀察這個痛苦果報出現的時候,我們會有一種痛苦的感受。內心的感受出現的時候怎麼辦呢?我們會告訴自己:「吃苦是了苦,享福是消福。」我們觀察這個痛苦的果報是生滅無常的,它總會過去;快樂的感受,它遲早會出現。所以我們剛開始在面對痛苦感受的時候,是用無常觀來觀照,當然這樣的觀照是通于世間其他的宗教。所以我們剛開始是觀照我們的報障,從這樣的觀照,對痛苦的感受,就會産生纾解的作用。但是這樣的觀照是下等的觀照,因爲它不能産生反省,所以我們進一步觀照:痛苦的果報爲什麼會出現呢?因爲我們內心有種種的罪業,所以我們從痛苦的感受當中,再繼續的觀進去,觀察它的因緣,這個時候,我們觀察這個痛苦的深處,有很多的罪業在那個地方累積,我們生起慚愧心,開始忏除罪障,斷惡、修善。我們一方面忏除過去的罪業,一方面從今開始避免造作罪業。這樣的觀照就更深刻了,從痛苦的感受,再觀到內心的業力,來消滅我們的業障。但是我們不應該停留在這個地方,我們從這個業障再觀進去:什麼是業力的本來面目?我們再觀進去──原來業力的深處,有很多很多的煩惱累積在那裏,就是有煩惱的滋潤,才有業障的現前。這個時候我們觀察到:所有痛苦的根源,就是內心的自我意識。我們因爲有自我意識,才會攝持很多的煩惱、很多的罪業、很多的痛苦,所謂無明而緣行,乃至生老病死。所以我們菩薩最深的觀照,就是觀察這一念心當中的自我意識是──緣生無性、當體即空,它的本來面目是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的。這個時候,我們因爲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就把心中的自我意識慢慢慢慢的消滅掉了,這個就是前面的十地菩薩,這個大地的菩薩之所以稱爲地,他就是觀照真如理地,他能夠從報障、業障、煩惱障當中,觀察整個生命的根源──一個自我意識的存在,然候把它消滅掉。所以煩惱滅則業滅,業滅則報滅,整個生命就産生一種還滅門。所以大乘佛法的觀照,剛開始你一定要知道:你的所觀境是現前一念心性,整個障礙是從內心顯現出來的,不管是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,都是一念心顯現,我們就著它的淺深,開展出報障、業障、煩惱障,是這個道理。這個觀照,我們前面也講得相當的多,但是在上一科當中,它只是講到觀照的淺深次第,有勝解、正行、通達跟成滿,這個觀照有四種的次第。但是這個觀照力要怎麼栽培?既然觀照力是菩薩的一個根本功德,但是怎麼修學觀照?前面並沒有詳細說明。所以這一科「辨修因果」,就是說明觀照因地的修學,以及它果地的功德,就是觀照力的因相跟果相,應該怎麼成就。我們看這以下的「問」跟「答」,先看「問」的地方:
戊五、辨修因果(分二:己一問;己二答) 己一、問
修此諸地,雲何可見?
凡夫從資糧位開始,乃至到成佛,他所「修」行的都是「諸地」,他所觀的都是真如理地。凡夫的觀照力,應該怎麼來成就呢?「雲何可見」,提出這個問。以下回「答」:
己二、答(分二:庚一修因;庚二修果) 庚一、修因(分叁:辛一標;辛二征;辛叁列) 辛一、標
回「答」當中,先回答「因」地的修學,再回答「果」地的功德。「因」當中有叁段:「標、征、列。」先看總「標」:
謂諸菩薩于地地中,修奢摩他、毗缽舍那, 由五相修。
「菩薩」在觀照真如理地,觀察這一念心性、觀察我空、法空真如理的時候,其實觀照的栽培,主要是「奢摩他」的止跟「毗缽舍那」的觀,主要是這二個。這個止,在慧思禅師的《大乘止觀》(《大正》46,641c),把這個「止」作一個定義:從大乘的角度,什麼叫做「止」呢?止息妄想叫做止。就是你心中剛開始要有一個所緣境,透過對所緣境專一相續的安住,把這個妄想止息了,這個叫做止。這個止,雖然不是觀照正式的內涵,但它是前方便。因爲我們的觀照,不能在躁動的狀態觀照,它必須在一個明了寂靜的狀態,才能夠生起觀照,這是觀照所安住的環境,你要先創造這樣的環境。所以我們剛開始,要先把心寂靜下來,所以這個止,叫止息妄想,這是修觀的前方便。什麼是「觀」呢?慧思禅師講這個觀,就講得更深刻了,他說所謂的觀:穿透無明叫做觀。它的所觀境,當然是無明煩惱,就是所有的障礙,都是從自我意識變現出來,因爲有煩惱才有業力,有業力才有果報;所以他用我空、法空的智慧來穿透,或者說是破壞這個自我意識。這個地方是簡單的說明:觀照的內涵是先有止的止息妄想,在寂靜的狀態當中生起觀照,穿透無明,這個就是菩薩修習觀照的所有內涵。這個地方是總「標」,我們看下面的「征、列」:
辛二、征
何等爲五?
辛叁、列
謂集總修、無相修、無功用修、熾盛修、無喜足修。
我們看《大乘止觀》,它整個大乘止觀的修學也是這五個次第,所以這五個次第,是整個大乘佛法修學的一個次第。我們剛開始沒有觀照,心中是心隨妄轉,妄想很多,我們根本就沒辦法控製自己。我們現在想要控製自己、要掌握自己的生命,我們必須栽培一個觀照力。怎麼辦呢?剛開始就是「集總修」,「集總修」就是以一個法,來總持一切法。這個「集總修」,在密宗來說,叫做本尊相應法,你設定一個本尊,然後禮拜、稱念、心中歸依,身口意跟本尊的功德相應,這個密宗叫做本尊功德相應法。在顯教叫做一相叁昧、或者叫一行叁昧,你也是設定一個相貌,然後在這個相狀不斷的憶念、專注。總而言之,這個「集總修」的意思,就是修習止,止息妄想的意思。剛開始我們在一個散亂的階段,修行最大的忌諱就是雜亂修,你持觀世音菩薩、又持地藏王菩薩、又持〈大悲咒〉、又持〈往生咒〉,你一天持十幾個法門,結果你心中還是散散亂亂的,只是跟佛菩薩結緣,這樣子你一輩子不可能生起觀照力,你只是攝持一些散亂的福德。所以剛開始,你爲了要成就叁昧,一定要「集總修」,要把精神、體力集中在一個「相」當中,專注、相續的去憶念一個法門。所以蕅益大師說:這個修止觀,譬如掘井,要在一門深入。我們心中渴望有水、法水的滋潤,就去掘井,但是你東邊掘一個洞、西邊掘一個洞,結果你一輩子挖不到水。那應該怎麼辦呢?要把精神、體力集中在一個洞當中,不斷的去挖,這個水才會出現。所以剛開始,我們一定是要「集總修」,把所有的精神、體力安住在一個法界上。你持〈往生咒〉,你就整天持〈往生咒〉;持〈大悲咒〉,就叁個月當中專持〈大悲咒〉:這樣子容易成就叁昧。這第一個原則,把心專注起來。第二個「無相修」,前面的「集總修」是修止,這個是修觀。「集總修」是把內心當中很多很多變化的相狀,把它調整成一相,一個相狀──〈往生咒〉的相狀,或者佛號的相狀。當然這個地方,既然是有相,就還是對立,有對立就是生滅法;所以這個地方,它是用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把這個相給消滅掉,這個時候進入到真如叁昧,那是能所雙亡、諸相叵得,沒有能所的對立、沒有相的受用,這是「無相修」,內心當中是無所住的,那這是真實的觀照力現前。這個時候,在一念心當中,煩惱障不可得、業障不可得、報障不可得。第叁個「無功用修」。前面的止觀,我們剛開始是一個生疏的境界,我們應該不斷的去串習、不斷的加功用行,使令這個止觀的力量,在心中能夠任運的現前,所謂的由生轉熟,叫做「無功用修」,熟練。第四個「熾盛修」。古德解釋什麼叫做「熾盛修」呢?就是「無功用修」雖然是熟練的,但是在熟練當中,有拙劣跟殊勝的差別,有劣、勝之別。什麼叫劣呢?我們只是在靜中能夠熟練;但是曆緣對境的時候,我們心中的止觀就破壞掉了,心隨妄轉,這個叫做劣。所以我們應該使自己,在靜中的止觀、在動中曆緣對境的時候,那個止觀的力量也能夠現前,這個時候就是由熟而生巧,巧妙,動靜一如,這個「熾盛修」就是能夠動靜一如,由熟練而轉成巧妙。第五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