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○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

  何故四地說名焰慧?

  

  庚二、答

  

  由諸菩提分法焚滅一切障故。

  

  「焰慧地」這個「焰慧」就是火焰的意思,就是「四地」的菩薩,修習大乘的「菩提分」、大乘的道品,這個道品主要指的是止觀,他在寂靜的禅定當中,加修殊勝的我空觀,把心中「一切」微細的煩惱消「滅」了,就好象火把木頭完全消滅了一樣。他沒有俱生我執,所以內心當中不會産生人相、法相的對立,就不再攝受一切貪瞋癡的煩惱,爲了表彰內心當中離開對立的相貌,所以叫做「焰慧地」。就是他的火焰太厲害了,他心中不能保存任何的自我,這個自我意識沒有生存空間,因爲這個火焰太強烈了。

  

  己五、極難勝地 庚一、問

  

  何故五地名極難勝?

  

  庚二、答

  

  由真谛智與世間智更互相違,合此難合,令相應故。

  

  「極難勝」這個「難勝」就是很難超越,這個地方是二乘人很難超越的一個地。爲什麼呢?「由真谛智」跟「世」俗谛「智互相違」背。菩薩的智慧,有真谛的智慧跟世俗谛的智慧。真谛的智慧,是我空的智慧,是無分別的;世俗谛的智慧,是屬于有分別的,觀察一切法的緣起,科學、醫學……,這些都要假藉名義的分別才能夠了解。所以,真谛的智慧是無分別的,世俗谛是有分別的,這二個本質是相違背的。但是「五地」菩薩能夠把這二個相違背的智慧,在心中能夠調和,使令二者互相的融通相應,這件事情是非常難得,叫「極難勝地」。這個地方,古德的意思就是說:菩薩在自利的時候,是修習空觀的,他用我空觀、法空觀來調伏心中的煩惱、所知二障,這個時候,心是無分別住。但是菩薩去度化衆生的時候,他必須從無分別轉成有分別。所以在因地的時候,五地之前,菩薩要自利跟利他,這二個是相沖突的,因爲一個是有分別的、一個是無分別的;到「五地」的時候,他能夠真俗雙照。爲什麼呢?因爲他已經明白不生不滅的道理──生死即涅槃的道理。

  

  己六、現前地 庚一、問

  

  何故六地說名現前?

  

  庚二、答

  

  由緣起智爲所依止,能令般若波羅蜜多現在前故。

  

  這個「現前地」指的是一種智慧的現前。菩薩他是怎麼讓智慧現前呢?「由緣起智」。菩薩在生命當中,觀察十二緣起,無明緣行、行緣識,乃至于生老病死的流轉門,是雜染的緣起;菩薩觀察無明滅則行滅,乃至于生老病死滅,是還滅門的清淨緣起。這個時候,他觀察所謂的一念心,同時具足二種緣起,我們那念心是「衆妙之門」,也是「衆禍之門」。當你放縱它的時候、顛倒的時候,它發動了雜染緣起;當你調伏的時候,它産生了清淨緣起。這個時候,菩薩悟入了一念心的不二法門,他的「般若波羅蜜多」恒常「現前」,這個「現前」就是恒常的意思。也就是說,前面的五地,他無相的我空觀、法空觀,有時候現起,有時候不現起;到「六地」的時候,他就恒常現起,是這個意思。

  

  己七、遠行地 庚一、問

  

  何故七地說名遠行?

  

  庚二、答

  

  至功用行最後邊故。

  

  「七地」的「遠行地」,就是說這個菩薩是有「功用行」到了「最後」的「邊」際,當然這個「功用」,指的是內心的用功,就是空觀的智慧。在「七地」的時候,他在用功的過程當中,已經到了「最後」的「邊」際,就是有「功用」的「最後邊」際,也就是說他下一地就是無功用了。這個地方「用功」的意思就是說,菩薩在破障有二種障礙:一個是心中的煩惱,一個是外在的相狀。你心中的煩惱,當然是修我空觀;外在相狀的執取,對錯、好壞、生滅、得失等等,這種相狀的執取,那是修法空觀。到「七地」的時候,他要經常如理作意,來消滅我執、法執的對立,但是這個時候已經是「最後邊」際了,所以叫「遠行地」。

  

  己八、不動地 庚一、問

  

  何故八地說名不動?

  

  庚二、答

  

  由一切相,有功用行不能動故。

  

  這個「八地」的「不動地」,他有二種是不能動:第一個,「一切」的「相」狀不能動,不要說煩惱不能動,他「一切」法的「相」──生滅、垢淨、增減的相,都不能擾動他了。其次,他「有功用行」也「不能」擾「動」他,他不要刻意用功,般若智慧就能夠恒常現前,所以叫做「無功用」。這個地方的「無功用」,就是「無功用行我恒摧」。

  

  己九、善慧地

  

  

  庚一、問

  

  何故九地說名善慧?

  

  庚二、答

  

  由得最勝無礙智故。

  

  菩薩對治六種相的執取以後,他心中會産生一種殊勝的智慧,叫「最」殊「勝」的四「無礙智」。四「無礙智」我們解釋一下。第一個法無礙:這個「法」就是能诠的名相,菩薩在一念心中,能夠攝持無量無邊的法相。第二個是義無礙:「義」就是名相所诠的義理,這個名相它本身的意趣,菩薩也能夠攝受。詞無礙:菩薩能夠以無量的語言、文字來宣揚佛法,到各種天、人、畜生的世界,以各式各樣的語言、文字來宣揚佛法。第四個樂說無礙:菩薩樂說佛法,不生疲厭。這個叫「善慧地」,他有善巧的智慧,來度化衆生。

  

  己十、法雲地 庚一、問

  

  何故十地說名法雲?

  

  庚二、答

  

  由得總緣一切法智,含藏一切陀羅尼門、叁摩地門,譬如大雲能覆如空廣大障故,又于法身能圓滿故。

  

  這個「法雲地」爲什麼用「雲」來表示這個菩薩內心的狀態呢?因爲他內心當中能夠「總緣一切法智」,就像大雨能夠普遍的攝持種種功德的水。什麼叫「一切法智」?這當中有叁種的法,是他所攝受的:第一個「含藏一切陀羅尼門、叁摩地門。」菩薩一念心中,能夠攝持無量無邊的法義跟攝持無量無邊的禅定。這個「陀羅尼」,我們解釋一下,有四種陀羅尼。在《瑜伽師地論》上說:這個「陀羅尼」是智慧的意思。智慧有四種:第一個法陀羅尼,就是菩薩聽聞佛法以後,能夠攝持不忘,這叫法陀羅尼。義陀羅尼,就是對于種種法的義趣,它的道理能夠攝持不失,這叫義陀羅尼。第叁個是咒陀羅尼,菩薩在叁昧當中,能夠生起種種的咒術,爲衆生破除障礙。比如說觀世音菩薩能夠入叁昧當中,宣揚〈大悲咒〉,衆生持〈大悲咒〉,就能夠得到觀世音菩薩的加持。這個咒陀羅尼,菩薩能夠演說種種的咒語,使令衆生受持以後,能夠破除遮障,這叫咒陀羅尼。第四個忍陀羅尼,菩薩對于我空、法空的真如理,能夠安忍不失。所以這個地方,法陀羅尼是成就聞慧,義陀羅尼是成就思慧,咒陀羅尼是屬于修慧,這是通凡夫的;這個忍陀羅尼,是屬于證慧,是聖人。成就聞、思、修、證四種證慧。這個十地的菩薩,在一念廣大的心中,能夠攝持法、義、咒、忍四種的「陀羅尼門」,也能夠成就四禅八定種種的「門」。這個「門」就是通達的意思,就是出入自在,他能夠入也能夠出,出入得自在,這個就是大「法智」的第一種法。第二個法,「譬如大雲能覆如空廣大障故」。前面的攝持「陀羅尼」跟「叁摩地」是生善,這個地方是破惡。菩薩的智慧能夠像「大雲」,「覆」蓋像虛「空」一樣的所知「障」,他一切法的善巧運用,他不會再有任何障礙。第叁「又于法身能圓滿故」。前面是生善、破惡,這個地方是入理。這個「法身」就是指真如理,菩薩能夠有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入真如理,這個就是得到業自在了,叫「大法智雨」。這個地方是解釋十地的名稱,我們看第「四」段「辨得差別」:

  

  戊四、辨得差別(分二:己一問;己二答) 己一、問

  

  得此諸地,雲何可見?

  

  成就十地的差別因緣,我們怎麼知道呢?如何能夠次第的成就十地?

  

  己二、答(分二:庚一標由四相;庚二依標別釋) 庚一、標由四相

  

  由四種相。

  

  先作一個總「標」。

  

  庚二、依標別釋(分四:辛一勝解;辛二正行; 辛叁通達;辛四成滿) 辛一、勝解

  

  這當中有四種相:「一、勝解;二、正行;叁、通達;四、成滿。」先看第一個「勝解」:

  

  一、得勝解,謂得諸地深信解故;

  

  「勝解」就是說,你要成就十地,第一個,你對十地所證悟的真如理,要「得」到「深信」理「解」,這個地方包括信心、也包括智慧。也就是說,信心就會産生願望。十地菩薩他心中是一個什麼樣的願望?第二個,十地菩薩遇到事情,他是用什麼樣的思考來面對這些人事因緣?古人說:「享千金者,必千金之人也;享百金者,必百金之人也;一個會餓死,也是餓死之人也。」就是我們每一人心中,都有一個道理、一個願望,你會有這樣的行爲、會有這個結果,你心中有你的道理。你不相信因果,這也是你的道理。你有這個道理,你就有不同的願望,你就會産生不同的行爲、不同的結果。所以,你要成就一個功德,你要先了解他心中的願望跟道理。也就是說,你想成爲阿羅漢,你要先了解阿羅漢心中是什麼道理,他遇到人事因緣,他是用什麼思考模式來面對?哦,他看到什麼事就是無常、無我。你抓住他內心的思想,你有一天就會跟他一樣。所以第一個「勝解」,蕅益大師講一句話作譬喻:「善學聖人之道,貴得其神,不可泥其迹也。」你要學聖賢之道,你要得到他的神,就是他是用什麼樣的思考模式?他是用什麼樣的道理來觀察這個人生?而不是學他的行爲,他有什麼動作,這個地方是沒有意義的,這叫「得勝解」故。我們剛開始可能不能完全做到他的行爲,但是第一個,你對于十地的遍行真如義、最勝真如義,乃至于業自在真如義等等,這個真如,他心中到底是用什麼樣的道理,來抉擇人生、判定人生,這個地方你要先了解。因爲這個道理你不了解,你永遠不可能達到十地。所以達到十地第一個,你要先學習菩薩內心的道理,這是你要跨出的第一步,這叫資糧位。資糧位簡單的內涵就是「勝解」,勝解力。

  

  辛二、正行

  

  二、得正行,謂得諸地相應十種正法行故;

  

  當我們心中具足了十地的道理,好,我們不要說十地,我們先鎖定遍行真如,我們先鎖定:我內心當中學習初地菩薩的道理。有這個道理,我告訴自己:內心保持普遍平等,不要打不必要的妄想,做自己該做的事就好。你有這種道理,你跟初地已經得到他的神;得到他的神是不夠的,你要産生行動,這個地方要成就「十種」的「正法行」。這「十種正法行」,根據古德的注解,有十種的法門,依止道理而生起修行:第一個是書寫,你要書寫跟這個道理相關的經典。第二個供養,你要表達對這個法的供養,包括身的禮拜、口業的贊歎、心中的咒願,身口意的供養,乃至包括香花燈燭的供養等等。第叁個施他,你經常作法寶流通跟大家結緣。書寫、供養、施他這都是屬于信,産生信心;這以下是講到解了。第四個聽聞,你要聽聞跟初地菩薩,乃至于十地菩薩相關的道理,你要不斷的聽聞,才能夠産生深刻的理解。第五個讀誦,你不斷的去讀誦相關的經論。第六個受持,讀誦是文字現前叫讀誦,受持就是明記不忘,把這個文字裏面的幾個重要的字句背下來,放在心中受持。第七個開演,爲人演說。聽聞、讀誦、受持、開演是成就聞慧,聞所成慧。第八是諷誦,用這個音調來背誦。第九思惟,這個諷誦跟思惟是屬于思慧。第十就是修習,這個正修了,修慧就是修止觀。你要不斷的把心寂靜,去觀察這個道理,用不斷的觀察來熏習你的內心,把心中的妄想慢慢的消滅,把心中的道理慢慢的加強,這個是加行位。就是把這個道理,經過你的書寫、供養、施他、聽聞、讀誦、受持、開演、諷誦、思惟、修習,把這個道理的力量(它剛開始是一個因種)慢慢的擴大,把它擴大叫「正行」。

  

  辛叁、通達

  

  叁、得通達,謂于初地達法界時,遍能通達一切地故。

  

  這個「通達」位。當我們從資糧到加行、到「初地」的時候,成就了一真「法界」,平等法界、遍行真如現前的時候,其實你通達一個真如,你也「能」夠「通達一切」的真如。古德說:真如理是相融通的,你了解一個真如,其他的真如就容易了解。因爲它們雖然有差別相,但是也有共同相,就是平等。這個是通達位。

  

  辛四、成滿

  

  四、得成滿,謂修諸地到究竟故。

  

  當然我們也不能執理廢事,剛開始第一個點的生起,當然是勝解;但是你要慢慢的成就功德,你還得靠事修,靠六波羅蜜乃至十波羅蜜的事修,福德、智慧資糧的加持,才能夠慢慢慢慢把真如理,在心中慢慢的擴大圓滿,叫「成滿」。這個地方是講修習成就十地的因緣。

  

  不過從這個地方來說,這個十地的第一個當然是觀照力,我們也說過,我們講因緣果報,第一個因種是很重要的。你第一個因種,你的生命,如果你經常用過去的無明、妄想在思考事情,你永遠不可能成就初地。就是說,我現在不是初地,但是起碼我要隨順初地的路、因緣在前進。那你要踏出第一步,就是剛剛佛陀說的:先成就勝解。就是你經常用這個勝解──遍行真如的思想來要求自己,那你就會往初地的方向邁進。所以你的觀照力、思考模式會決定你的命運,這第一個你的觀照力。當然這個信解包括信,就是你的目標。所以它的次第,先成就菩提心、空正見,然後再産生行動;這個事修的行動,又加強你的觀照:如是的展轉,就使令我們的生命慢慢的脫胎換骨。所以第一個生命的改變,是思想的改變,這第一個。如果你一定要用過去的我執、法執無明的思考,我們的生命是沒有希望,不可能改變。所以我們要改造我們的生命,我們要相信一個真理:先改變自己的思想。思想的改變,你就會産生行爲的改變,最後就有結果的改變。這個地方,從事相的次第,可以看得出有這個意思。好,我們今天講到這裏。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。

  

  

  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○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