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故四地说名焰慧?
庚二、答
由诸菩提分法焚灭一切障故。
「焰慧地」这个「焰慧」就是火焰的意思,就是「四地」的菩萨,修习大乘的「菩提分」、大乘的道品,这个道品主要指的是止观,他在寂静的禅定当中,加修殊胜的我空观,把心中「一切」微细的烦恼消「灭」了,就好象火把木头完全消灭了一样。他没有俱生我执,所以内心当中不会产生人相、法相的对立,就不再摄受一切贪瞋痴的烦恼,为了表彰内心当中离开对立的相貌,所以叫做「焰慧地」。就是他的火焰太厉害了,他心中不能保存任何的自我,这个自我意识没有生存空间,因为这个火焰太强烈了。
己五、极难胜地 庚一、问
何故五地名极难胜?
庚二、答
由真谛智与世间智更互相违,合此难合,令相应故。
「极难胜」这个「难胜」就是很难超越,这个地方是二乘人很难超越的一个地。为什么呢?「由真谛智」跟「世」俗谛「智互相违」背。菩萨的智慧,有真谛的智慧跟世俗谛的智慧。真谛的智慧,是我空的智慧,是无分别的;世俗谛的智慧,是属于有分别的,观察一切法的缘起,科学、医学……,这些都要假藉名义的分别才能够了解。所以,真谛的智慧是无分别的,世俗谛是有分别的,这二个本质是相违背的。但是「五地」菩萨能够把这二个相违背的智慧,在心中能够调和,使令二者互相的融通相应,这件事情是非常难得,叫「极难胜地」。这个地方,古德的意思就是说:菩萨在自利的时候,是修习空观的,他用我空观、法空观来调伏心中的烦恼、所知二障,这个时候,心是无分别住。但是菩萨去度化众生的时候,他必须从无分别转成有分别。所以在因地的时候,五地之前,菩萨要自利跟利他,这二个是相冲突的,因为一个是有分别的、一个是无分别的;到「五地」的时候,他能够真俗双照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已经明白不生不灭的道理──生死即涅槃的道理。
己六、现前地 庚一、问
何故六地说名现前?
庚二、答
由缘起智为所依止,能令般若波罗蜜多现在前故。
这个「现前地」指的是一种智慧的现前。菩萨他是怎么让智慧现前呢?「由缘起智」。菩萨在生命当中,观察十二缘起,无明缘行、行缘识,乃至于生老病死的流转门,是杂染的缘起;菩萨观察无明灭则行灭,乃至于生老病死灭,是还灭门的清净缘起。这个时候,他观察所谓的一念心,同时具足二种缘起,我们那念心是「众妙之门」,也是「众祸之门」。当你放纵它的时候、颠倒的时候,它发动了杂染缘起;当你调伏的时候,它产生了清净缘起。这个时候,菩萨悟入了一念心的不二法门,他的「般若波罗蜜多」恒常「现前」,这个「现前」就是恒常的意思。也就是说,前面的五地,他无相的我空观、法空观,有时候现起,有时候不现起;到「六地」的时候,他就恒常现起,是这个意思。
己七、远行地 庚一、问
何故七地说名远行?
庚二、答
至功用行最后边故。
「七地」的「远行地」,就是说这个菩萨是有「功用行」到了「最后」的「边」际,当然这个「功用」,指的是内心的用功,就是空观的智慧。在「七地」的时候,他在用功的过程当中,已经到了「最后」的「边」际,就是有「功用」的「最后边」际,也就是说他下一地就是无功用了。这个地方「用功」的意思就是说,菩萨在破障有二种障碍:一个是心中的烦恼,一个是外在的相状。你心中的烦恼,当然是修我空观;外在相状的执取,对错、好坏、生灭、得失等等,这种相状的执取,那是修法空观。到「七地」的时候,他要经常如理作意,来消灭我执、法执的对立,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是「最后边」际了,所以叫「远行地」。
己八、不动地 庚一、问
何故八地说名不动?
庚二、答
由一切相,有功用行不能动故。
这个「八地」的「不动地」,他有二种是不能动:第一个,「一切」的「相」状不能动,不要说烦恼不能动,他「一切」法的「相」──生灭、垢净、增减的相,都不能扰动他了。其次,他「有功用行」也「不能」扰「动」他,他不要刻意用功,般若智慧就能够恒常现前,所以叫做「无功用」。这个地方的「无功用」,就是「无功用行我恒摧」。
己九、善慧地
庚一、问
何故九地说名善慧?
庚二、答
由得最胜无碍智故。
菩萨对治六种相的执取以后,他心中会产生一种殊胜的智慧,叫「最」殊「胜」的四「无碍智」。四「无碍智」我们解释一下。第一个法无碍:这个「法」就是能诠的名相,菩萨在一念心中,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法相。第二个是义无碍:「义」就是名相所诠的义理,这个名相它本身的意趣,菩萨也能够摄受。词无碍:菩萨能够以无量的语言、文字来宣扬佛法,到各种天、人、畜生的世界,以各式各样的语言、文字来宣扬佛法。第四个乐说无碍:菩萨乐说佛法,不生疲厌。这个叫「善慧地」,他有善巧的智慧,来度化众生。
己十、法云地 庚一、问
何故十地说名法云?
庚二、答
由得总缘一切法智,含藏一切陀罗尼门、三摩地门,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,又于法身能圆满故。
这个「法云地」为什么用「云」来表示这个菩萨内心的状态呢?因为他内心当中能够「总缘一切法智」,就像大雨能够普遍的摄持种种功德的水。什么叫「一切法智」?这当中有三种的法,是他所摄受的:第一个「含藏一切陀罗尼门、三摩地门。」菩萨一念心中,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法义跟摄持无量无边的禅定。这个「陀罗尼」,我们解释一下,有四种陀罗尼。在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说:这个「陀罗尼」是智慧的意思。智慧有四种:第一个法陀罗尼,就是菩萨听闻佛法以后,能够摄持不忘,这叫法陀罗尼。义陀罗尼,就是对于种种法的义趣,它的道理能够摄持不失,这叫义陀罗尼。第三个是咒陀罗尼,菩萨在三昧当中,能够生起种种的咒术,为众生破除障碍。比如说观世音菩萨能够入三昧当中,宣扬〈大悲咒〉,众生持〈大悲咒〉,就能够得到观世音菩萨的加持。这个咒陀罗尼,菩萨能够演说种种的咒语,使令众生受持以后,能够破除遮障,这叫咒陀罗尼。第四个忍陀罗尼,菩萨对于我空、法空的真如理,能够安忍不失。所以这个地方,法陀罗尼是成就闻慧,义陀罗尼是成就思慧,咒陀罗尼是属于修慧,这是通凡夫的;这个忍陀罗尼,是属于证慧,是圣人。成就闻、思、修、证四种证慧。这个十地的菩萨,在一念广大的心中,能够摄持法、义、咒、忍四种的「陀罗尼门」,也能够成就四禅八定种种的「门」。这个「门」就是通达的意思,就是出入自在,他能够入也能够出,出入得自在,这个就是大「法智」的第一种法。第二个法,「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」。前面的摄持「陀罗尼」跟「三摩地」是生善,这个地方是破恶。菩萨的智慧能够像「大云」,「覆」盖像虚「空」一样的所知「障」,他一切法的善巧运用,他不会再有任何障碍。第三「又于法身能圆满故」。前面是生善、破恶,这个地方是入理。这个「法身」就是指真如理,菩萨能够有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入真如理,这个就是得到业自在了,叫「大法智雨」。这个地方是解释十地的名称,我们看第「四」段「辨得差别」:
戊四、辨得差别(分二:己一问;己二答) 己一、问
得此诸地,云何可见?
成就十地的差别因缘,我们怎么知道呢?如何能够次第的成就十地?
己二、答(分二:庚一标由四相;庚二依标别释) 庚一、标由四相
由四种相。
先作一个总「标」。
庚二、依标别释(分四:辛一胜解;辛二正行; 辛三通达;辛四成满) 辛一、胜解
这当中有四种相:「一、胜解;二、正行;三、通达;四、成满。」先看第一个「胜解」:
一、得胜解,谓得诸地深信解故;
「胜解」就是说,你要成就十地,第一个,你对十地所证悟的真如理,要「得」到「深信」理「解」,这个地方包括信心、也包括智慧。也就是说,信心就会产生愿望。十地菩萨他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愿望?第二个,十地菩萨遇到事情,他是用什么样的思考来面对这些人事因缘?古人说:「享千金者,必千金之人也;享百金者,必百金之人也;一个会饿死,也是饿死之人也。」就是我们每一人心中,都有一个道理、一个愿望,你会有这样的行为、会有这个结果,你心中有你的道理。你不相信因果,这也是你的道理。你有这个道理,你就有不同的愿望,你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、不同的结果。所以,你要成就一个功德,你要先了解他心中的愿望跟道理。也就是说,你想成为阿罗汉,你要先了解阿罗汉心中是什么道理,他遇到人事因缘,他是用什么思考模式来面对?哦,他看到什么事就是无常、无我。你抓住他内心的思想,你有一天就会跟他一样。所以第一个「胜解」,蕅益大师讲一句话作譬喻:「善学圣人之道,贵得其神,不可泥其迹也。」你要学圣贤之道,你要得到他的神,就是他是用什么样的思考模式?他是用什么样的道理来观察这个人生?而不是学他的行为,他有什么动作,这个地方是没有意义的,这叫「得胜解」故。我们刚开始可能不能完全做到他的行为,但是第一个,你对于十地的遍行真如义、最胜真如义,乃至于业自在真如义等等,这个真如,他心中到底是用什么样的道理,来抉择人生、判定人生,这个地方你要先了解。因为这个道理你不了解,你永远不可能达到十地。所以达到十地第一个,你要先学习菩萨内心的道理,这是你要跨出的第一步,这叫资粮位。资粮位简单的内涵就是「胜解」,胜解力。
辛二、正行
二、得正行,谓得诸地相应十种正法行故;
当我们心中具足了十地的道理,好,我们不要说十地,我们先锁定遍行真如,我们先锁定:我内心当中学习初地菩萨的道理。有这个道理,我告诉自己:内心保持普遍平等,不要打不必要的妄想,做自己该做的事就好。你有这种道理,你跟初地已经得到他的神;得到他的神是不够的,你要产生行动,这个地方要成就「十种」的「正法行」。这「十种正法行」,根据古德的注解,有十种的法门,依止道理而生起修行:第一个是书写,你要书写跟这个道理相关的经典。第二个供养,你要表达对这个法的供养,包括身的礼拜、口业的赞叹、心中的咒愿,身口意的供养,乃至包括香花灯烛的供养等等。第三个施他,你经常作法宝流通跟大家结缘。书写、供养、施他这都是属于信,产生信心;这以下是讲到解了。第四个听闻,你要听闻跟初地菩萨,乃至于十地菩萨相关的道理,你要不断的听闻,才能够产生深刻的理解。第五个读诵,你不断的去读诵相关的经论。第六个受持,读诵是文字现前叫读诵,受持就是明记不忘,把这个文字里面的几个重要的字句背下来,放在心中受持。第七个开演,为人演说。听闻、读诵、受持、开演是成就闻慧,闻所成慧。第八是讽诵,用这个音调来背诵。第九思惟,这个讽诵跟思惟是属于思慧。第十就是修习,这个正修了,修慧就是修止观。你要不断的把心寂静,去观察这个道理,用不断的观察来熏习你的内心,把心中的妄想慢慢的消灭,把心中的道理慢慢的加强,这个是加行位。就是把这个道理,经过你的书写、供养、施他、听闻、读诵、受持、开演、讽诵、思惟、修习,把这个道理的力量(它刚开始是一个因种)慢慢的扩大,把它扩大叫「正行」。
辛三、通达
三、得通达,谓于初地达法界时,遍能通达一切地故。
这个「通达」位。当我们从资粮到加行、到「初地」的时候,成就了一真「法界」,平等法界、遍行真如现前的时候,其实你通达一个真如,你也「能」够「通达一切」的真如。古德说:真如理是相融通的,你了解一个真如,其他的真如就容易了解。因为它们虽然有差别相,但是也有共同相,就是平等。这个是通达位。
辛四、成满
四、得成满,谓修诸地到究竟故。
当然我们也不能执理废事,刚开始第一个点的生起,当然是胜解;但是你要慢慢的成就功德,你还得靠事修,靠六波罗蜜乃至十波罗蜜的事修,福德、智慧资粮的加持,才能够慢慢慢慢把真如理,在心中慢慢的扩大圆满,叫「成满」。这个地方是讲修习成就十地的因缘。
不过从这个地方来说,这个十地的第一个当然是观照力,我们也说过,我们讲因缘果报,第一个因种是很重要的。你第一个因种,你的生命,如果你经常用过去的无明、妄想在思考事情,你永远不可能成就初地。就是说,我现在不是初地,但是起码我要随顺初地的路、因缘在前进。那你要踏出第一步,就是刚刚佛陀说的:先成就胜解。就是你经常用这个胜解──遍行真如的思想来要求自己,那你就会往初地的方向迈进。所以你的观照力、思考模式会决定你的命运,这第一个你的观照力。当然这个信解包括信,就是你的目标。所以它的次第,先成就菩提心、空正见,然后再产生行动;这个事修的行动,又加强你的观照:如是的展转,就使令我们的生命慢慢的脱胎换骨。所以第一个生命的改变,是思想的改变,这第一个。如果你一定要用过去的我执、法执无明的思考,我们的生命是没有希望,不可能改变。所以我们要改造我们的生命,我们要相信一个真理:先改变自己的思想。思想的改变,你就会产生行为的改变,最后就有结果的改变。这个地方,从事相的次第,可以看得出有这个意思。好,我们今天讲到这里。向下文长,付在来日,回向。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○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