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不在于你所成就的功德,重點是你要培養那種做什麼事都有始有終的決心,這樣你以後才能夠在菩薩道,成就廣大事業的加行。第五「無諸惱害、性薄塵垢之所攝故」。所有的「惱害」都是內心煩惱的「惱害」,一個人經常禅定靜坐,沒有惱害。「性薄塵垢」,這個「性」是內心當中,他的「塵垢」(這個「塵垢」指的是妄想)淡薄,當然這個煩惱是從妄想引生的。怎麼知道煩惱是從妄想引生的呢?你看叁界當中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妄想打最重的是什麼界?欲界,它的煩惱也最重。你看色界、無色界很少打妄想,他是在禅定當中,都是在無記的狀態。所以一個人經常打坐,利根人是把心安住在一個所緣境,雖然煩惱沒有斷,但是他不動;退而求其次,中下根人,我一定要打妄想,有妄想就有煩惱,再來對治煩惱,也不錯,至少我知道對治;真正高明的是,我根本讓煩惱沒有活動的空間。那你要知道爲什麼有煩惱?因爲你有妄想。爲什麼會有妄想?就是你散亂。所以這個禅定,你一個經常打坐的人,你會發覺妄想比較淡薄,所有貪瞋癡的煩惱也跟著淡薄,這個禅定有這個好處。你一個人心淡薄,你作什麼加行就會比較順利了。第六般若,「善知一切工論明處之所攝故」,你能夠通達這個「工論明處」,就是五明:工巧明、醫方明、聲明、因明跟內明,通達一切世間法跟佛法的智慧。這地方是講到世間的功德,我們看「出世」間的功德:
壬二、明出世勝利
勝生無罪,乃至安坐妙菩提座,常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。
這個「出世」的功德有二方面:第一個從自利的角度來說,「勝生無罪」。在流轉生死當中,菩薩因爲修習前面的五度,産生一個圓滿尊貴的果報,菩薩面對這個果報,能夠「無罪」,不會産生放逸。「乃至」在成佛之前,他出現很多很多富貴的果報、莊嚴的果報、廣大的眷屬等等,菩薩都能夠安然的通過去,「乃至」于成佛爲止。從利他的角度,「常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」,他能夠善巧方便,以他的出世智慧,來成辦衆生的「義」跟「利」。這個「利」是偏重讓他今生的安樂,「義」是來生的安樂。
辛叁、結
是名勝利。
這個就是六度的世間跟出世間的功德。這個地方,六波羅蜜的殊勝,它不共于一般世間法的地方,應該是在出世間的「勝生無罪」。修行人有二種人:第一種人,他不想起煩惱,不想起煩惱他怎麼辦呢?他逃避果報,滅色取空。我不敢去碰觸我的煩惱,就産生遠離了,趨向于偏空涅槃。第二種人,他知道我不能起煩惱,但是我不必去排斥這個莊嚴的果報。他廣泛的修習布施、持戒,而且這個果報現前的時候,他能夠「百花叢裏過,片葉不沾身」。當然有些人是根本不想從「百花叢裏過」;但是諸位要知道,如果你的目標最後是要成佛,那你一定要從百花叢裏走過去,因爲你成佛一定要修六度,六度它一定會産生莊嚴的果報。這個時候,菩薩爲什麼能夠走得過去呢?我們說過,因爲菩薩他內心當中,有菩提心跟空正見,他有一個目標。他有空性的觀照,他知道這個只是一個生滅之法,他要的是後面的摩尼寶珠,所以他有一個更深的思惟。所以重點不是我們把這個環境給切斷了,不是這個意思。所以這地方六度功德,最主要的解脫就是「勝生無罪」,菩薩面對這些這功德,他能夠不産生罪過;當然他不産生罪過,他是有菩提心跟空正見的引導。好,我們看第十科,最後一科「互」相「決擇」:
庚十、互決擇(分四:辛一舉互決擇意問多種;辛二顯具一切 引經證答;辛叁乘征意趣;辛四答互助成) 辛一、舉互決擇意問多種
如是六種波羅蜜多,互相決擇,雲何可見?
前面的六度都是單一個別修行;這個地方是說「六」度彼此之間,應該怎樣「互相」融通?怎樣互相資助呢?提出一個問題。
辛二、顯具一切引經證答
世尊于此一切六種波羅蜜多,或有處所以施聲說,或有處所以戒聲說,或有處所以忍聲說,或有處所以勤聲說,或有處所以定聲說,或有處所以慧聲說。
佛陀在「一切六波羅蜜多」的菩薩道上,他「有」的地方說這個法門事實上它的內容是具足六度的,但是佛陀就說:這個是布「施」,佛陀以布施來代表這個法門的修學;「有」時候佛陀說:這個就是持「戒」,其實這個法門是六度都具足,但是佛陀以持戒來作總攝;或者是以忍辱,或者禅定、或者精進、或者智「慧」。
辛叁、乘征意趣
如是所說,有何意趣?
這是什麼道理呢?佛陀爲什麼有時候用一個法門來總攝其他法門呢?這當中「有」什麼深「意」呢?我們看「辛四」的「答互助成」:
辛四、答互助成
謂于一切波羅蜜多修加行中,皆有一切波羅蜜多互相助成,如是意趣。
表面上我們講六度是各別的修學,但事實上,當我們實際操作的時候,其實在某一個波羅蜜當中,都具足了其余的「波羅蜜多」來「互相助成」。我們舉一個例子,比如說布施,布施你一定要持戒,你這個布施才能夠如法的布施、才能夠無過失的布施。你布施難道不須要忍辱嗎?你布施的過程當中,內心會有障礙、外在環境會有障礙,那你一定要安忍,才能夠把布施做圓滿。布施一定要精進,你動不動就放棄了,你怎麼布施呢?禅定,你不能有太多的躁動。智慧當然最重要,你要知道怎麼布施,才能夠給衆生得到最大的利益。其實持戒也是這樣,你要持戒,難道你持戒不須要忍辱嗎?你不忍辱,持戒可以持得莊嚴嗎?持戒的人整天散散亂亂的,可以把戒持得好嗎?你要做一些定課,你心安住不動。你持戒一定要有智慧,沒有智慧就是強壓,沒有得到真理的疏導,你持戒能夠持多久呢?所以,其實六度是「互相助成」,它本身有所偏重,有一個地方是主,但是其他的地方是要「互相助成」。這個地方是佛陀告訴我們:其實六度是互相資助的。就是說你在規劃你生命的時候,你可能會以其他的一個度,當作你的生命的主修,但是其他的五度是不能忽略的,因爲它會互相牽動,這叫做「互相抉擇」。我們看最後一科,六波羅蜜的最後一科:
己二、頌結集施
此中有一個嗢柁南頌:
《大乘莊嚴經論》當「中」有一個「頌」,把前面的六度作一個總結:
數相及次第,訓詞修差別, 攝所治功德,互決擇應知。
我們這一科講到菩薩六波羅蜜的行動,第一個講到「數」,這個數目是怎麼安立的;第二個講「相」,六波羅蜜它有什麼殊勝的相貌?有六種相貌;「次第」,這個六度的次第爲什麼這樣安排?第四「訓詞」,這個六度的名稱,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?第五個「修」,我們前面說過,你要依止叁種作意──愛重作意、隨喜作意跟欣樂作意,這叁種作意主要是成就內心的意樂;「差別」,這個地方講六度修行的差別內涵;「攝」,這個地方講六度是如何攝一切的善法?「所治」,六度是如何能夠對治一切的惡法;「功德」,六度所成就的一切世間、出世間的功德;「互決擇」,六度應該如何的互相幫助,使令它圓滿?這十項,我們可以分成叁段:「數、相、次第、訓詞、修」,是我們修習六度的一個心理准備,你應該准備什麼樣的心態?六種意樂、叁種作意,把心理准備好;「差別、攝、所治、功德」,是實際的去行動,去創造六度的因果;第叁個「互決擇」,是你在創造的過程當中,如何相互幫助,使令六度的功德疾速成就,你要善用其他的度,來資助你所主修的這個波羅蜜,這當中如何互相資助。
我們可以這樣講:一個菩薩,你整個誓斷一切惡、誓修一切善、誓度一切衆生叁大誓願,六波羅蜜六個法門就全部具足,本論就是明確有這個意思。這一科叫做「彼入因果」,就是我們要悟入無上菩提的因跟果。這個因有二個:就是你的菩提心跟空正見;這個果是六波羅蜜。因果的意思是說:因爲你有菩提心跟空正見的根本,産生六度,由六度又引生你菩提心跟空正見的提升,展轉的相續,創造一個善良的循環,一種清淨的因果,這叫「彼入因果」。「此生故彼生,此有故彼有」,這個就是「彼入因果」這一科的大意。這一科對于六度的事先准備,它的過程跟修行、跟它相互的應用,講得相當的詳細。這一科我們學完,我們應該就知道怎麼來規劃你今生的菩薩道。每一個人的菩薩道是有差別的,所以佛陀他也不強迫你一定要怎麼修,但是他把一個原則、相貌、結果告訴你,你到底要規劃一個什麼樣的人生?你的目標在哪裏?你要什麼樣的結果?從這一科當中,你就知道:我的生命是有限的,真正可以用的幾十年;但是功德是無量的,我應該先追求什麼樣的功德?然後對于我還沒追求的功德,應該用什麼心態?這個都是你要作一個明確的規劃。生命絕對不能漫無目標的一天過一天,這個是非常危險的。你沒有目標,你這個人的生命是不確定的,沒有力量,譬如空中的羽毛,隨風到處飄蕩。你有目標,你在過程當中,用你的目標來判斷──這個到底是不是你要的東西?跟你目標是相隨順或相違背?所以你要趕快知道,你到底要追求什麼?你如何規劃一個屬于你自己的六度?這個是非常重要的。當然我們從經論上來看,佛陀沒有明顯說你要怎麼做,但是他把原則告訴你、把道理告訴你,你應該從這個道理當中,去規劃屬于你個人六度的修學次第,本論是這個意思。好,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。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。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八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