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八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我们前面说的四寻伺,对于这种名言、自性、差别的一种分别,这样的一种分别,是要假藉名言而产生的,这叫加行智,这个包括闻思修。这个「无分别慧」是讲证,已经证入了真理,就是无分别智证入了真理,这个时候,如如智而入如如理,是能所双亡、诸相叵得,这无分别的根本智现前。第「三」种是「无分别后得」智,就是以无分别智作基础所产生的后得智。其实后得智是有分别,为什么这个地方说无分别呢?这个地方意思是说,它是以无所得为根本而产生的分别。它是分别什么呢?这当中有二个分别:第一个分别佛法的差别,第二个分别众生的根机,这个时候才能够善巧的说法,这个叫做「无分别后得」智。简单的说,智慧有加行智、根本智、后得智三种。前面的五度就像一个人的双脚,福德资粮它是让一个人趋向目标;智慧是一个人的眼睛,当我们趋向目标的时候,我们应该判断──应该往东边去?往西边去?要作一个方向的引导。这个所有的功德,智慧是最重要,因为你的抉择、判断力,如果一念的差错,可能会让自己前功尽弃。

  

  我们讲一个小故事,把这个智慧的重要性作一个说明。优婆 多尊者有一个弟子,出生在一个小国家的乡下地方(因为印度有十六个国家),以前是一个很贫穷的人家,后来他觉得人生是非常苦恼,就拜优婆 多尊者为师父,修习禅定。他长时间的专注,就从初禅到二禅,从二禅到三禅,乃至于到四禅,成就了四禅。而且他在禅定当中,又成就了五种神通,这个时候是一个过人之法,那不得了。他有一天在禅定的时候,他打了一个妄想,他想:我现在有了禅定、又有神通,我如果能够回到我过去的家乡,看看我过去的亲戚朋友,他们会对我很多很多的赞叹。就起这个念头。当然这个念头是一种妄想,他应该要把它消灭,结果他没有选择消灭,他随这个顺妄想,就离开了他的处所,回到家乡。回到家乡以后,他就显神通,很多人看到他显神通,就报告国王,国王很欢喜,就把他请到王宫去作种种的供养。后来他长时间在供养当中,一个人处在富贵的境界,又没有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就容易放逸,就把禅定给失掉了。禅定失掉以后,国王就把他赶出去。没办法,他也没有一技之长,就做一个乞丐。他做乞丐乞讨的时候,又感染细菌,双目失明,做一个乞丐又双目失明。后来有一天,优婆 多尊者在禅定当中知道这件事,就告诉弟子说:诶,我们去哪一个地方看看某某人好不好?大家说:好,这个人有禅定,有四禅又有神通,我们去参访参访他。结果优婆 多尊者到了他的家乡时候,看到有一个人在路旁,又贫穷、又骯脏、双目又失明的乞丐。优婆 多尊者说:这个人就是当初的那个某某人。他本来有四禅、又有神通,一念的差迟,变成一个乞丐又双目失明。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:你对于你心中所产生的妄想,你一定要好好地判断:它是一个功德相?还是一个过失相?一定要产生一个正确的判断抉择。当然你要能产生抉择,你要不断的听闻经律论三藏的智慧。所以这个意思就是说:前面的五度是没有眼睛的,如盲;这个六度(智慧)就是一个正确的引导。我们前进到前面有一个坑的时候,要善知回避。印光大师也说:修行人,心常觉照,不随妄转。这句话就是智慧的观照。好,我们看「庚七」的「相摄」,先提出一个「问」:

  

  庚七、相摄(分二:辛一问;辛二答) 辛一、问

  

  如是相摄,云何可见?

  

  这个六波罗蜜多跟其他的善法,应该怎么样互相来「摄」受呢?前面我们是偏重在六波罗蜜本身的功德,这个地方是讲六波罗蜜跟其他的善法,彼此间互相融通的情况。我们看回「答」:

  

  辛二、答(分二:壬一标;壬二释) 壬一、标

  

  由此能摄一切善法。

  

  壬二、释

  

  是其相故,是随顺故,是等流故。

  

  这个回「答」当中有二科:第一个先作一个总「标」。就是说六波罗蜜虽然只有六个法,但事实上,它的内涵

  

  是总「摄一切」世间、出世间的「善法」因果。怎么说呢?「是其相故,是随顺故。」从因地上来说,「是其相故」,因为六度本身就是一个善法的体相。因为布施它所代表的就是无贪的相貌,你一个人经常布施,你内心就形成无贪的相貌;你经常持戒,内心就无过,没有过失;忍辱,你内心就会创造安稳的相貌;精进就是增上的相貌;禅定就是安住的相貌;智慧就是抉择的相貌。所以六度它本身就是一个善法的体相,这第一个。第二个「是随顺故」,六度本身不但是一个善法,他也因为这六种善法,能够「随顺」引生其余的善法。比如说惭愧,你因为有智慧,你也可以引生惭愧;信心也是这样,不放逸也是一样。就是说,虽然善法无量,但是我们只要具足这六种善法的根本,你自然能够「随顺」引生其余的一切善法。这就是所谓的「是其相故,是随顺故」,这个是约着善良的因地来说的。从果报呢?「是等流故」,所以它也能够引生一切世出世间的因果,因为它这个所有的因果,都是福德、智慧「等流」所引生的,没有一个功德离开福德、智慧另外有功德的,不可能,所以它是福德跟智慧的「等流」所引生的果报。所以这样子讲,你修习六度就具足了一切的善法,它的宗旨是讲这个意思。

  

  庚八、所治(分二:辛一问;辛二答) 辛一、问

  

  如是所治摄诸杂染,云何可见?

  

  前面是讲到生善,这个地方讲破恶。六波罗蜜它所对

  

  「治」的这个「杂染」法,之间相互的关系「云何可见」?我们看看这个回「答」:

  

  辛二、答

  

  是此相故,是此因故,是此果故。

  

  「是此相故」,就是说这个六度本身,就是能够对治六种的杂染相。比如说,布施它能对治这个悭吝的相貌,你经常把这个多余的东西布施出去,你就能够对治你内心产生的悭吝相貌;第二个持戒,它能对治恶戒的相貌;忍辱能够对治瞋恚的相貌;精进能够对治懈怠的相貌;禅定能够对治散动的相貌;智慧能够对治恶慧的相貌:六度本身就是有对治六种杂染相,叫「是其相故」。「是其因故」,其实其他的杂染相都是从这六种相引生的,就是这六种相引生出来的其他杂染相。换句话说,你把这六种杂染相去掉,其他杂染相自然消失。「是其果故」,一切的痛苦也是由前面的「因」所引生,「因」消失,这个果报自然消失。这个七跟八这二科的意思就是说,我们在因地发愿的时候,是誓断一切恶、誓修一切善;但是你要知道:修行是要掌握它的根本跟枝末,「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」,不是你盲目的去修行善法就能够具足善法,不是这个意思。它的善法是相通的,「此生故彼生,此有故彼有」;恶法也是相通,「此灭故彼灭,此无故彼无」。所以我们在断恶修善的时候,一个菩萨刚开始只要掌握六度的修学,你就具足断除一切恶法、具足修习一切善法,这二段是这个意思。就是你不要在六度当中另外追求,这个六度就具足了。我们看「庚九、胜利」:

  

  庚九、胜利(分二:辛一问;辛二答;辛三结) 辛一、问

  

  第九是讲到功德利益,我们先看「问」的地方:

  

  如是六种波罗蜜多,所得胜利,云何可见?

  

  我们透过前面「六」度的修学,包括心理的准备意乐,乃至于实际的行动,这样子有什么功德呢?

  

  辛二、答(分二:壬一明世间胜利;壬二出世胜利) 壬一、明世间胜利

  

  回「答」的地方有二科:「一、明世间胜利;二、明出世胜利」。先看「世间」的功德:

  

  谓诸菩萨流转生死,富贵摄故,大生摄故,大朋大属之所摄故,广大事业加行成就之所摄故,无诸恼害、性薄尘垢之所摄故,善知一切工论明处之所摄故。

  

  这个「菩萨」,他「流转生死」,表示说他还没有成佛,他还是一个因地菩萨。因地「菩萨」依止菩提心跟空正见修习六度,他因为布施的功德,能够「富贵摄故」,他在流转当中,成就大国王、大富长者的「富贵」,他不会堕落到贫穷的因缘。我们之前讲《八大人觉经》,菩萨要避免在贫穷的因缘当中出生,因为贫苦多怨、横遭恶缘。因为你有富贵,才能够产生广大利他的事业,这个后面会讲到为什么,因为他这不是为了自利,菩萨要让自己庄严,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布施。第二个「大生」,那更重要,这个「大生」就是成就圆满尊贵的色身。菩萨做一个卑贱的色身,因为破戒,结果做一只蚂蚁、一只小狗,你怎么能够让众生对你有信心?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,你一定要得到尊贵身,而且是圆满的尊贵身,不能有欠缺。你要少一只手,有一点欠缺,这样的话也就不庄严。当然持戒能够使令我们在流转当中,成就圆满不欠缺的尊贵身。第三「大朋大属之所摄故」:因为菩萨修学忍辱,能够招感广大的同参道友、广大的眷属来跟他和合,成就一个广大的弘法事业,这当中很重要。我们一个菩萨的能力是有限的,这个时代已经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了,是一个如何能够结集大家同见同行,来创造广大功德。而这个时候,主事者的忍辱、包容、胸量就非常重要,你有这种胸量,就能够招感广大的眷属,能够成就广大的事业。第四「广大事业加行成就之所摄故」:菩萨面对广大的事业,能够作种种的加行,使令它成就。我们前面说过,他能够没有怯弱、没有退转、没有喜足,做什么事有始有终,绝不放弃。这个地方的绝不放弃,我希望我们平常就从小事情就训练自己有始有终。比如说你自己测试你自己,你内心是不是有这种坚持到底的功能,你可以测试一下。你拟定一个目标,我要拜一百部的《八十八佛》,你试试看,马上能够测出来。就是说我不管怎么样,好拜坏拜不管怎么拜,我一定要把它拜完。你先养成做什事都有始有终的习惯,这个对大家非常重要,重点还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八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