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我們前面說的四尋伺,對于這種名言、自性、差別的一種分別,這樣的一種分別,是要假藉名言而産生的,這叫加行智,這個包括聞思修。這個「無分別慧」是講證,已經證入了真理,就是無分別智證入了真理,這個時候,如如智而入如如理,是能所雙亡、諸相叵得,這無分別的根本智現前。第「叁」種是「無分別後得」智,就是以無分別智作基礎所産生的後得智。其實後得智是有分別,爲什麼這個地方說無分別呢?這個地方意思是說,它是以無所得爲根本而産生的分別。它是分別什麼呢?這當中有二個分別:第一個分別佛法的差別,第二個分別衆生的根機,這個時候才能夠善巧的說法,這個叫做「無分別後得」智。簡單的說,智慧有加行智、根本智、後得智叁種。前面的五度就像一個人的雙腳,福德資糧它是讓一個人趨向目標;智慧是一個人的眼睛,當我們趨向目標的時候,我們應該判斷──應該往東邊去?往西邊去?要作一個方向的引導。這個所有的功德,智慧是最重要,因爲你的抉擇、判斷力,如果一念的差錯,可能會讓自己前功盡棄。
我們講一個小故事,把這個智慧的重要性作一個說明。優婆 多尊者有一個弟子,出生在一個小國家的鄉下地方(因爲印度有十六個國家),以前是一個很貧窮的人家,後來他覺得人生是非常苦惱,就拜優婆 多尊者爲師父,修習禅定。他長時間的專注,就從初禅到二禅,從二禅到叁禅,乃至于到四禅,成就了四禅。而且他在禅定當中,又成就了五種神通,這個時候是一個過人之法,那不得了。他有一天在禅定的時候,他打了一個妄想,他想:我現在有了禅定、又有神通,我如果能夠回到我過去的家鄉,看看我過去的親戚朋友,他們會對我很多很多的贊歎。就起這個念頭。當然這個念頭是一種妄想,他應該要把它消滅,結果他沒有選擇消滅,他隨這個順妄想,就離開了他的處所,回到家鄉。回到家鄉以後,他就顯神通,很多人看到他顯神通,就報告國王,國王很歡喜,就把他請到王宮去作種種的供養。後來他長時間在供養當中,一個人處在富貴的境界,又沒有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就容易放逸,就把禅定給失掉了。禅定失掉以後,國王就把他趕出去。沒辦法,他也沒有一技之長,就做一個乞丐。他做乞丐乞討的時候,又感染細菌,雙目失明,做一個乞丐又雙目失明。後來有一天,優婆 多尊者在禅定當中知道這件事,就告訴弟子說:诶,我們去哪一個地方看看某某人好不好?大家說:好,這個人有禅定,有四禅又有神通,我們去參訪參訪他。結果優婆 多尊者到了他的家鄉時候,看到有一個人在路旁,又貧窮、又骯髒、雙目又失明的乞丐。優婆 多尊者說:這個人就是當初的那個某某人。他本來有四禅、又有神通,一念的差遲,變成一個乞丐又雙目失明。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:你對于你心中所産生的妄想,你一定要好好地判斷:它是一個功德相?還是一個過失相?一定要産生一個正確的判斷抉擇。當然你要能産生抉擇,你要不斷的聽聞經律論叁藏的智慧。所以這個意思就是說:前面的五度是沒有眼睛的,如盲;這個六度(智慧)就是一個正確的引導。我們前進到前面有一個坑的時候,要善知回避。印光大師也說:修行人,心常覺照,不隨妄轉。這句話就是智慧的觀照。好,我們看「庚七」的「相攝」,先提出一個「問」:
庚七、相攝(分二:辛一問;辛二答) 辛一、問
如是相攝,雲何可見?
這個六波羅蜜多跟其他的善法,應該怎麼樣互相來「攝」受呢?前面我們是偏重在六波羅蜜本身的功德,這個地方是講六波羅蜜跟其他的善法,彼此間互相融通的情況。我們看回「答」:
辛二、答(分二:壬一標;壬二釋) 壬一、標
由此能攝一切善法。
壬二、釋
是其相故,是隨順故,是等流故。
這個回「答」當中有二科:第一個先作一個總「標」。就是說六波羅蜜雖然只有六個法,但事實上,它的內涵
是總「攝一切」世間、出世間的「善法」因果。怎麼說呢?「是其相故,是隨順故。」從因地上來說,「是其相故」,因爲六度本身就是一個善法的體相。因爲布施它所代表的就是無貪的相貌,你一個人經常布施,你內心就形成無貪的相貌;你經常持戒,內心就無過,沒有過失;忍辱,你內心就會創造安穩的相貌;精進就是增上的相貌;禅定就是安住的相貌;智慧就是抉擇的相貌。所以六度它本身就是一個善法的體相,這第一個。第二個「是隨順故」,六度本身不但是一個善法,他也因爲這六種善法,能夠「隨順」引生其余的善法。比如說慚愧,你因爲有智慧,你也可以引生慚愧;信心也是這樣,不放逸也是一樣。就是說,雖然善法無量,但是我們只要具足這六種善法的根本,你自然能夠「隨順」引生其余的一切善法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是其相故,是隨順故」,這個是約著善良的因地來說的。從果報呢?「是等流故」,所以它也能夠引生一切世出世間的因果,因爲它這個所有的因果,都是福德、智慧「等流」所引生的,沒有一個功德離開福德、智慧另外有功德的,不可能,所以它是福德跟智慧的「等流」所引生的果報。所以這樣子講,你修習六度就具足了一切的善法,它的宗旨是講這個意思。
庚八、所治(分二:辛一問;辛二答) 辛一、問
如是所治攝諸雜染,雲何可見?
前面是講到生善,這個地方講破惡。六波羅蜜它所對
「治」的這個「雜染」法,之間相互的關系「雲何可見」?我們看看這個回「答」:
辛二、答
是此相故,是此因故,是此果故。
「是此相故」,就是說這個六度本身,就是能夠對治六種的雜染相。比如說,布施它能對治這個悭吝的相貌,你經常把這個多余的東西布施出去,你就能夠對治你內心産生的悭吝相貌;第二個持戒,它能對治惡戒的相貌;忍辱能夠對治瞋恚的相貌;精進能夠對治懈怠的相貌;禅定能夠對治散動的相貌;智慧能夠對治惡慧的相貌:六度本身就是有對治六種雜染相,叫「是其相故」。「是其因故」,其實其他的雜染相都是從這六種相引生的,就是這六種相引生出來的其他雜染相。換句話說,你把這六種雜染相去掉,其他雜染相自然消失。「是其果故」,一切的痛苦也是由前面的「因」所引生,「因」消失,這個果報自然消失。這個七跟八這二科的意思就是說,我們在因地發願的時候,是誓斷一切惡、誓修一切善;但是你要知道:修行是要掌握它的根本跟枝末,「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」,不是你盲目的去修行善法就能夠具足善法,不是這個意思。它的善法是相通的,「此生故彼生,此有故彼有」;惡法也是相通,「此滅故彼滅,此無故彼無」。所以我們在斷惡修善的時候,一個菩薩剛開始只要掌握六度的修學,你就具足斷除一切惡法、具足修習一切善法,這二段是這個意思。就是你不要在六度當中另外追求,這個六度就具足了。我們看「庚九、勝利」:
庚九、勝利(分二:辛一問;辛二答;辛叁結) 辛一、問
第九是講到功德利益,我們先看「問」的地方:
如是六種波羅蜜多,所得勝利,雲何可見?
我們透過前面「六」度的修學,包括心理的准備意樂,乃至于實際的行動,這樣子有什麼功德呢?
辛二、答(分二:壬一明世間勝利;壬二出世勝利) 壬一、明世間勝利
回「答」的地方有二科:「一、明世間勝利;二、明出世勝利」。先看「世間」的功德:
謂諸菩薩流轉生死,富貴攝故,大生攝故,大朋大屬之所攝故,廣大事業加行成就之所攝故,無諸惱害、性薄塵垢之所攝故,善知一切工論明處之所攝故。
這個「菩薩」,他「流轉生死」,表示說他還沒有成佛,他還是一個因地菩薩。因地「菩薩」依止菩提心跟空正見修習六度,他因爲布施的功德,能夠「富貴攝故」,他在流轉當中,成就大國王、大富長者的「富貴」,他不會墮落到貧窮的因緣。我們之前講《八大人覺經》,菩薩要避免在貧窮的因緣當中出生,因爲貧苦多怨、橫遭惡緣。因爲你有富貴,才能夠産生廣大利他的事業,這個後面會講到爲什麼,因爲他這不是爲了自利,菩薩要讓自己莊嚴,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布施。第二個「大生」,那更重要,這個「大生」就是成就圓滿尊貴的色身。菩薩做一個卑賤的色身,因爲破戒,結果做一只螞蟻、一只小狗,你怎麼能夠讓衆生對你有信心?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,你一定要得到尊貴身,而且是圓滿的尊貴身,不能有欠缺。你要少一只手,有一點欠缺,這樣的話也就不莊嚴。當然持戒能夠使令我們在流轉當中,成就圓滿不欠缺的尊貴身。第叁「大朋大屬之所攝故」:因爲菩薩修學忍辱,能夠招感廣大的同參道友、廣大的眷屬來跟他和合,成就一個廣大的弘法事業,這當中很重要。我們一個菩薩的能力是有限的,這個時代已經不是單打獨鬥的時代了,是一個如何能夠結集大家同見同行,來創造廣大功德。而這個時候,主事者的忍辱、包容、胸量就非常重要,你有這種胸量,就能夠招感廣大的眷屬,能夠成就廣大的事業。第四「廣大事業加行成就之所攝故」:菩薩面對廣大的事業,能夠作種種的加行,使令它成就。我們前面說過,他能夠沒有怯弱、沒有退轉、沒有喜足,做什麼事有始有終,絕不放棄。這個地方的絕不放棄,我希望我們平常就從小事情就訓練自己有始有終。比如說你自己測試你自己,你內心是不是有這種堅持到底的功能,你可以測試一下。你擬定一個目標,我要拜一百部的《八十八佛》,你試試看,馬上能夠測出來。就是說我不管怎麼樣,好拜壞拜不管怎麼拜,我一定要把它拜完。你先養成做什事都有始有終的習慣,這個對大家非常重要,重點還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八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