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述要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界。與其同事化令成佛。皆依無始清淨願力。

  前文彌勒菩薩曾問:“回入塵勞,當設幾種教化方便,度諸衆生?”今世尊回答,以大悲方便,入諸世間開發未悟。開發未悟者,開發未悟諸法緣起如幻本性空寂的衆生。

  乃至示現種種形相,逆順境界。

  示現種種形相者,如觀音菩薩叁十二應身,觀衆生根機,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示現何身而度脫之。所謂逆順境界,視衆生根性欲,應折服者則折服之,應攝受者則攝受之。對于剛強難調衆生,則折服之。對于善性柔順衆生,則攝受之。是謂逆順境界。

  與其同事,化令成佛。

  同事者,系四攝法之同事攝也。以同事因緣,攝令衆生向道。此有約因約果二說,約因曰同行,約果曰同事。于同行中,菩薩與衆生,集善同行,離惡同行。世間有謂同行同事者,衆生好賭好嫖,菩薩亦與其同賭同嫖,然後度化之。這種說法是錯誤的,違佛意旨的。應知菩薩攝受衆生,是集善同行,離惡同行。

  于同事中,菩薩以大悲願,與諸衆生苦事同樂事同。苦事同者,菩薩乘大悲願,降同衆生,自作化他,令衆生離苦。樂事同者,菩薩導引衆生,增進德業善果,示與己同,令衆生得樂。故曰與其同事,化令成佛。

  皆依無始清淨願力。

  菩薩入諸世間,開發未悟衆生,皆依無始清淨大悲願力。清淨願力,由平等心發。不同世間凡夫,雖雲愛衆生,實是愛見大悲也。

 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于大圓覺起增上心。當發菩薩清淨大願。應作是言。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。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。便登解脫清淨法殿。證大圓覺妙莊嚴域。

  最後宣示,末世衆生求佛圓覺者,應發願斷障。

  末世一切衆生,于大圓覺起增上心。增上心者,即精進心也。當發菩薩清淨大願。清淨大願者,普度一切衆生之平等大悲願也。

  上求圓覺者,是上求佛智。發清淨大願者,是下化衆生。菩薩成佛,以度衆生爲根本。猶如清淨寶蓮,以汙泥爲根本。

  願我今者以下,發願遇善知識,莫值遇外道及與二乘。外道者邪見,令衆生墮落。二乘人只求自度,不興化道,滅佛種子。

  依大悲願而修行者,發清淨願也。並且勤求斷除事理二障。一旦障盡願滿,便登解脫清淨法殿。解脫清淨法殿者,即證大圓覺妙莊嚴域也。

  爾時世尊。欲重宣此義。而說偈言

  彌勒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 不得大解脫 皆由貪欲故

  墮落于生死 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嗔癡 不因差別性

 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銷滅 求師得正悟 隨順菩提願

  依止大涅槃 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   示現入生死

  現在修行者 及末世衆生 勤斷諸愛見 便歸大圓覺

  偈頌均同長行所釋,不另。

  于是清淨慧菩薩。在大衆中。即從座起。頂禮佛足。右繞叁匝。長跪叉手。而白佛言。大悲世尊。爲我等輩。廣說如是不思議事。本所不見本所不聞。我等今者蒙佛善誘。身心泰然得大饒益。

  清淨慧菩薩,具儀啓請。先歎如來功德,並申受益。不思議者,在心曰思,在口曰議。此清淨圓覺,言亡慮絕,非思所能知,非言所能及,故曰不思議。

  不思議“事”者,衆生以貪染故,落入生死。然而雖起貪染,而圓覺依然清淨,是染而非染也。雖然圓覺清淨不動,而衆生生死宛然,是不染而染也。如此染而不染,不染而染,此事誠不思議。

  如此不思議事,我等本所不見,本所不聞。今蒙佛善誘開示,身心泰然得大饒益。

  願爲一切諸來法衆。重宣法王圓滿覺性。一切衆生及諸菩薩。如來世尊所證所得雲何差別。令末世衆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。作是語已。五體投地。如是叁請。終而複始。

  請佛世尊,願爲諸方來此會,求法之衆,重宣法王大圓覺,開悟得益之次第。

  因爲圓覺平等一味,凡得之者,理應相同。若得者相同,應無衆生、菩薩、如來等,位次之差別。今實有衆生、菩薩、如來等之差別,想圓覺性雖然平等,當有證入地位之不同也。請佛開示,令末世衆生,隨順開悟,漸次能入淨圓覺。

  爾時世尊。告清淨慧菩薩言。善哉善哉。善男子。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。請問如來漸次差別。汝今谛聽。當爲汝說。時清淨慧菩薩。奉教歡喜。及諸大衆默然而聽。

  世尊贊清淨慧菩薩曰,善哉善哉!汝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,請問如來漸次差別。令修圓覺者,自知進步程度,及證入之地位。汝今谛聽!當爲汝說。

  善男子。圓覺自性。非性性有。循諸性起。無取無證。于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衆生。

  圓覺自性,橫遍豎窮,無欠無余,等同虛空,非性性有。

  圓覺自性,以無性爲性,既是無性,故曰非性。然無性方能隨緣,以隨緣故,現諸差別。既然法隨緣而有,便無自己體性。故無性方能隨緣,隨緣正是無性。如果緣起外另有無性,則此無性便是斷滅。以無性隨緣而現有故,所以說非性性有。

  性起與緣起,略有不同。欲令衆生悟入性起,故以方便先說緣起。衆生若知緣起性空,便可會入性起矣。

  舉例言之,海水因風起浪,此是借風緣起。然浪由水成,無水則無浪。浪是水相,水是浪性,此是性起。

  若會性起,則知水性不動。萬重波浪,無非假相。是知波浪非實,水性湛然,是爲波浪之實相。故曰循諸性起,無取無證。以圓覺性本空寂,無諸分別故。于實相中,實無菩薩及諸衆生。以實相無相,諸相幻化故。

  何以故。菩薩衆生皆是幻化。幻化滅故無取證者。

  菩薩謂聖者,衆生謂凡夫。言一切凡聖,無非緣生如幻,猶水之與波然。若證圓覺,只是幻滅還見本性。幻起幻滅,均非實法,而本性不動,所以無取證者。

 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。自平等無平等者。衆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。于滅未滅妄。功用中便顯差別。

  譬如眼根,不自見眼。

  上文言幻化滅故,無取證者,因爲圓覺性自平等,無有能所之分別。譬如眼不見眼,亦無能所之分別。

  性自平等,無平等者。

  雲何平等?因爲諸法無性,所以皆悉平等。故平等者,即法無自性義。法無自性者,即圓覺義。以法無自性,所以無平等者。若有平等者,即是法有自性。若法有自性,即違圓覺。

  衆生由于迷惑顛倒,未能除滅一切幻化。于欲滅一切幻化猶未滅之間,虛妄起修行功用中,便顯有種種差別。當知此非圓覺性有差別,而是衆生修行功用有深有淺,顯出種種差別也。

 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。

  如來寂滅者,覺性不動也。覺性不動者,無有分別也。無分別者,無性不可得也。無性不可得者,無有定法也。無有定法者,橫遍豎窮也。橫遍豎窮者,妙圓覺也。故得如來寂滅隨順者,隨順如來妙圓覺也。

  覺性不動則無能所,無分別則無能所,無性不可得則無能所,無有定法則無能所,橫遍豎窮則無能所,妙圓覺則無能所。以無有能所分別故,所以實無寂滅,及寂滅者。

  善男子。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。曾不自知念念生滅。故起憎愛。耽著五欲。

  善男子!一切衆生從無始來,由妄想我,及愛我者。

  無始來,即一念妄心起以來。因爲妄心虛妄,無體無生,故曰無始。

  第七末那識,恒常內執第八識見分爲我。以致産生四種煩惱──我癡、我見、我慢、我愛,是謂妄想我。

  見分既起,即執第八識所變相分爲我所。“及愛我者”,便是及愛“我所”也。于“我”與愛“我所”相續不斷。

  然而我及我所,唯是一念妄心。一念妄心,變現見分,妄執爲我。即于同時變現相分,妄執爲我所。我與我所,相依而起,都無實體。衆生迷惑,妄計爲實有,故曰曾不自知念念生滅。一切衆生執妄想“我”,及愛“我者”。卻不自知我及我者,皆自己妄心念念生滅也。

 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。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。

  如此衆生,若遇善友,善友即善知識。何爲善知識?何爲惡知識?經雲無我爲善知識,有我爲惡知識。

  既然深悟無我,則不執我所。不執我我所,則無煩惱障所知障。既破二障,便了分段生死變易生死。故遇善友,可入無生。反之便爲惡友,若遇惡友,便隨生死。

  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。淨圓覺性橫遍十方,豎貫叁際,無生無滅不可分別。

  發明起滅,即知此生性自勞慮。

  既悟淨圓覺性,不生不滅,如空性之不動。則知一切事相之起滅始終,皆如空花而無實體,虛妄動亂也。發明者,即明了悟知的意思。

  爾時便知生滅無性,完全是自己妄識,起滅勞慮也。如果妄識不動,當下即是淨圓覺性具足。

  若複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爲自障礙。故于圓覺而不自在。此名凡夫隨順覺性。

  當知勞慮即是妄想而無實體,法界淨即是覺心不動。勞慮既無實體,雲何可斷?猶如空花本無實體,雲何可滅?法界淨既是覺心不動,雲何可得?所以若有人欲永斷勞慮,“得”法界淨。便是有所得心,住著心。故曰即彼淨解,爲自障礙。

  故于圓覺而不自在,不能證得也。此名凡夫隨順覺性。凡夫者,除惑證真總是迷也。因爲圓覺妙性,清淨不動。

  善男子。一切菩薩見解爲礙。雖斷解礙猶住見覺。覺礙爲礙而不自在。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。

  善男子!一切菩薩,此言地前薩。見解爲礙,雖斷解礙,猶住見覺,覺礙爲礙,而不自在。

  非是有勞慮可斷,亦非有法界淨可證。非是生死以外另有涅槃,涅槃以外另有生死。而是生死即涅槃,涅槃即生死。何以故?因爲生死無性即涅槃,無性隨緣現生死。

  今地前菩薩,見有淨解可得,有淨覺可見,于是反成障礙。故曰見解爲礙。所以爲礙者,是其有所得心也。所以雖斷解礙,猶有住著。以致覺其解礙的“覺”,複爲障礙,而不自在。

  其不知所謂“覺”者,即無自性也。以覺無自性,隨緣方能知一切法。如果覺有定性,定性當不能隨緣,不…

《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述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