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故曰命因欲有。
众生爱命,还依欲本。
众生爱命者,以爱取心执著识名色六入触受也,以致爱著生命。是谓众生爱命。
还依欲本,欲本者无明也。众生之所以爱命,还依无明本也。
爱欲为因,爱命为果。
爱欲者,爱著其识名色六入触受也。爱著根尘诸欲为因,因爱诸欲故,乃求生命不死,故曰爱命为果。
凡夫外道,皆求长寿不死。不知生必有死,犹高者必堕。是故佛告诸圣弟子,生者必死,欲求不死,当是无生。此是佛道外道不同之处。一切外道皆求不死,唯佛教人应求无生。
当知爱著生命者,即是无明。唯有智人,方能心悟实相,具无生忍也。
生死相续由爱欲而生,故曰爱欲为因,爱命为果。
由于欲境起诸违顺。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。是故。复生地狱饿鬼。
由于欲境,起诸违顺。
五根对五尘,对于顺缘则起爱著染淫。对于违缘,便生憎嫉嗔恚。由于憎嫉故,造种种恶业,诸如凌辱毁谤,打骂杀害等,以致堕在地狱饿鬼。
这段经文,系于六道中择其苦重者论之。故单约恶业,不说善业。当知顺缘违缘,凡染心者,皆不免生死轮回。
若于顺缘生爱,同样是轮回业。爱著轻者可生人天,染淫重者,则堕畜生。三界六道,皆属有漏,生死相续不得出离。是故以下经文,言舍恶乐善,复生人天。
知欲可厌爱厌业道。舍恶乐善。复现天人。
知欲可厌者,知欲恶不善法,是三涂恶道之因。于是厌离三恶业道,爱著于人天善道。故曰知欲可厌,爱厌业道。人天善道虽好,但仍不免轮回,不得出离。
舍恶乐善者,舍欲恶不善法,乐著于善法。欲者五欲,恶者五盖,不善法者十不善也。即杀、盗、邪淫、妄语、恶口、绮语、两舌、贪、嗔、痴。今舍恶者,舍欲恶不善法也。乐善者,乐不杀、不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恶口、不绮语、不两舌、不贪、不嗔、不痴。
以舍恶乐善故,复现人天之报。
又知诸爱可厌恶故。弃爱乐舍。还滋爱本。便现有为增上善果。
又知善恶业道,皆由爱之一念所生。乃知诸爱可厌恶,于是弃爱乐舍。乐舍者,灭诸苦乐受。灭苦乐受,得世间禅定,不出三界不了生死。
弃爱乐舍,乐舍之一念,还是无明。苦乐缘生无性,体即虚妄。既属虚妄,云何可舍?故乐舍之一念,便是无明。故曰弃爱乐舍,还滋爱本。
以弃爱乐舍,依然是爱著故,所以便现有为增上善果。人天是善果报,色无色界是增上善果报。
皆轮回故不成圣道。是故。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。先断贪欲及除爱渴。
皆轮回故,不成圣道。
三界六道,生死轮回,不能成就圣道。圣道者,出三界得无漏道也。众生不出六道轮回,皆由恩爱贪欲所致。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,先断贪欲,及除爱渴。法生时由细至粗,除断时须由粗至细。故须先断贪欲,及除爱渴。
善男子。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。但以慈悲令彼舍爱。假诸贪欲而入生死。
我们已经知道,无明发业,爱能润生。如果断于爱染,则不受三界生。例如小乘四果人,断尽见思惑便出三界。而思惑者,即三界之爱也。所谓四住地,见一处住地,欲爱住地,色爱住地,有爱住地。见一处住地即见惑,欲、色、有爱,即三界思惑。凡夫著于爱见,故落生死轮回。阿罗汉无有爱见,故超脱三界。
今菩萨涉世,受三界生,莫非仍有爱见吗?否则为何仍受生三界?为除此疑,佛自作解释。
善男子!菩萨变化示现世间,非爱为本。但以慈悲,令彼舍爱。
菩萨示现生于世间,非是业报身,而是变化身。业报身由爱润生,变化身只是示现而已。所以菩萨示现世间,非爱润生。故曰非爱为本。
但以大慈大悲,令一切众生舍爱。众生若舍爱著染淫,便可不受轮回苦了。
爱与慈悲,截然不同。爱是出于我见,适于我者则爱之,违于我者则不爱。慈悲则无我,心怀平等,慈悲一切,称为大慈大悲。故慈悲是平等的,爱是自私的。爱是有所爱,有所不爱的。慈悲是无所爱,无所不爱的。慈悲心体是智慧,爱者生于爱见之惑。
菩萨示现世间,是以大慈悲心,令一切众生舍于爱染免于轮回,非爱所润生。
假诸贪欲,而入生死。
假者假借也。借诸贪欲,而入生死。示现留惑润生,非是真为业所系也。
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。勤求如来圆觉境界。于清净心便得开悟。
末世众生能舍诸欲者,略说为五欲也。其中淫欲最浊,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。故欲断轮回,应除诸欲。
欲因爱生,故断欲必先除爱。境背爱心,而生憎嫉。故爱憎二心,不相舍离。是故末世一切众生,能舍诸欲及除憎爱,可永断轮回。
然后勤求如来圆觉境界,于清净心便得开悟。佛说淫欲是障道法,诸欲已舍,勤求如来圆觉境界,于清净心便得开悟。
清净心者,大菩提也,一真法界性也,如来圆觉境界也。换句话说,末世一切众生,若能舍欲除爱,勤求佛道,便于如来圆觉境界而得开悟也。
善男子。一切众生由本贪欲。发挥无明显出五性。差别不等。依二种障。而现深浅。
五性者,谓诸学人,于修菩提道上,由于机有利钝,悟有深浅,故显出五性,差别不等。因为一切众生于不觉地,由本贪欲,发挥无明的程度不同,有的无明重,有的无明轻。于是显出五性,差别各各不同。
依二种障,而现深浅。
其五性学人无明轻重的程度,由二种障而看出深浅来。
云何二障。一者理障碍正知见。二者事障续诸生死。
二障者,一者理障,二者事障。理障亦名所知障,事障亦名烦恼障。
所知障障无上菩提,故曰障正知见。不过“所知”可为智母,亦可为智障。于所知取相计著,便成智障。如果于所知不取相不计著,知法不住法,则所知便为智母,不为智障。
烦恼障障究竟涅槃,故曰续诸生死。由此理事二障的深浅,而有五性差别的不同。
云何五性。善男子。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。
所谓五性者,谛闲大师谓一、凡夫性,二、声闻缘觉性,三、菩萨性,四、不定性,五、阐提性。据圆觉经大疏云,五性系约断二障者言,二障未断,不应列入五数。经中将声闻缘觉合为一处说而已。
若理事二障未得断灭,名未成佛。未成佛者,凡夫也。所知障烦恼障均未除,是具缚凡夫。
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。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。未能显住菩萨境界。
声闻缘觉人,断烦恼障已,急取涅槃不行化道。虽了分段生死,犹余变易生死。以无明未破故,所以经云永舍贪欲先除事障,未断理障,未破无明也。但能悟入声闻缘觉,未能显住菩萨境界。
菩萨者,智慧殊胜,分破无明。大悲心切,普度众生。虽行空而不取证,入生死而不染著。
此是说声闻缘觉性。
善男子。若诸末世一切众生。欲泛如来大圆觉海。先当发愿勤断二障。二障已伏。即能悟入菩萨境界。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。满足菩提及大涅槃。
若诸末世一切众生,欲泛如来大圆觉海。欲泛如来大圆觉海者,欲上成佛道也。众生迷时,此圆觉名本觉,尔时是理即佛,以众生虽在不觉位,而理性不失也。众生悟时,不觉转为始觉。众生证入时,始觉转为圆觉。证至究竟,名究竟觉,即报身佛。尔时始本冥合,证入一真法界,名大圆觉海。
先当发愿,勤断二障。二障者,一者理障,二者事障。断理障究竟,则证无上菩提。断事障究竟,则入究竟涅槃。证得无上菩提究竟涅槃,是名成佛。故欲泛如来大圆觉海,先当发愿勤断二障。
二障已伏,即能悟入菩萨境界。
二障已伏,犹未断也,不过尔时不起现行而已。断时不但不起现行,种子亦断也。故不起现行,种子犹存,仅名暂伏,不为永断。此时便悟入菩萨境界。
若事理障已永断灭,即入如来微妙圆觉,满足菩提及大涅槃。
菩萨发愿勤断二障,方是成佛因地。一旦二障已永断灭,即入如来微妙圆觉,入如来圆觉已,则满足无上菩提,究竟涅槃,是名成佛。
是知菩萨为成佛因地者,须勤断二障也。若不勤断二障,不名成佛因地。此是菩萨性。
善男子。一切众生皆证圆觉。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。尔时修习便有顿渐。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。根无大小皆成佛果。
一切众生皆证圆觉者,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也。于本觉地,平等一如,无有差别。
逢善知识,依彼所作因地法行,尔时修习便有顿渐。
善知识所教因地法行不同,有的善知识教次第而修,自始至终,循序渐进,便成渐教。有的善知识,直教见性成佛,离言绝虑法门,便成顿教。有的善知识,以圆教诲导,示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。令悟入如来大圆满觉,知幻即离,离幻即觉。不假方便,亦无渐次。如是则根无大小,皆成佛果。此是不定性也。不定性者,非众生本觉性地不同。众生本觉性地,无性为性,一切众生平等一如。正以无性为性故,故随缘而有差别。所以有种种分别者,以善知识所教不同。换句话说,众生本觉性地是一,各各因缘不同,而有种种差别,名不定性。
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。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。是名众生五性差别。
此段经文,经中说名外道性,谛闲大师立为阐提性。
若诸众生虽求善友,遇邪见者,未得正悟。
众生虽求善知识,但遇到邪见者,未得正悟不能契入佛道。睹斯经文,不寒而栗。未法时期,贤圣难求,愚痴众生,知谁是善知识也。去圣时遥,哀哀无告,能不悲夫!幸我佛世尊,大慈大悲,传留净土法门,执持阿弥陀佛圣号,当万无一失也。
虽然是邪师过咎,非众生咎,但苦果还须众生自受也。
是名众生五性差别,总结全文。
善男子。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。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…
《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述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