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故曰命因欲有。
衆生愛命,還依欲本。
衆生愛命者,以愛取心執著識名色六入觸受也,以致愛著生命。是謂衆生愛命。
還依欲本,欲本者無明也。衆生之所以愛命,還依無明本也。
愛欲爲因,愛命爲果。
愛欲者,愛著其識名色六入觸受也。愛著根塵諸欲爲因,因愛諸欲故,乃求生命不死,故曰愛命爲果。
凡夫外道,皆求長壽不死。不知生必有死,猶高者必墮。是故佛告諸聖弟子,生者必死,欲求不死,當是無生。此是佛道外道不同之處。一切外道皆求不死,唯佛教人應求無生。
當知愛著生命者,即是無明。唯有智人,方能心悟實相,具無生忍也。
生死相續由愛欲而生,故曰愛欲爲因,愛命爲果。
由于欲境起諸違順。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。是故。複生地獄餓鬼。
由于欲境,起諸違順。
五根對五塵,對于順緣則起愛著染淫。對于違緣,便生憎嫉嗔恚。由于憎嫉故,造種種惡業,諸如淩辱毀謗,打罵殺害等,以致墮在地獄餓鬼。
這段經文,系于六道中擇其苦重者論之。故單約惡業,不說善業。當知順緣違緣,凡染心者,皆不免生死輪回。
若于順緣生愛,同樣是輪回業。愛著輕者可生人天,染淫重者,則墮畜生。叁界六道,皆屬有漏,生死相續不得出離。是故以下經文,言舍惡樂善,複生人天。
知欲可厭愛厭業道。舍惡樂善。複現天人。
知欲可厭者,知欲惡不善法,是叁塗惡道之因。于是厭離叁惡業道,愛著于人天善道。故曰知欲可厭,愛厭業道。人天善道雖好,但仍不免輪回,不得出離。
舍惡樂善者,舍欲惡不善法,樂著于善法。欲者五欲,惡者五蓋,不善法者十不善也。即殺、盜、邪淫、妄語、惡口、绮語、兩舌、貪、嗔、癡。今舍惡者,舍欲惡不善法也。樂善者,樂不殺、不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惡口、不绮語、不兩舌、不貪、不嗔、不癡。
以舍惡樂善故,複現人天之報。
又知諸愛可厭惡故。棄愛樂舍。還滋愛本。便現有爲增上善果。
又知善惡業道,皆由愛之一念所生。乃知諸愛可厭惡,于是棄愛樂舍。樂舍者,滅諸苦樂受。滅苦樂受,得世間禅定,不出叁界不了生死。
棄愛樂舍,樂舍之一念,還是無明。苦樂緣生無性,體即虛妄。既屬虛妄,雲何可舍?故樂舍之一念,便是無明。故曰棄愛樂舍,還滋愛本。
以棄愛樂舍,依然是愛著故,所以便現有爲增上善果。人天是善果報,色無色界是增上善果報。
皆輪回故不成聖道。是故。衆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。先斷貪欲及除愛渴。
皆輪回故,不成聖道。
叁界六道,生死輪回,不能成就聖道。聖道者,出叁界得無漏道也。衆生不出六道輪回,皆由恩愛貪欲所致。故衆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,先斷貪欲,及除愛渴。法生時由細至粗,除斷時須由粗至細。故須先斷貪欲,及除愛渴。
善男子。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爲本。但以慈悲令彼舍愛。假諸貪欲而入生死。
我們已經知道,無明發業,愛能潤生。如果斷于愛染,則不受叁界生。例如小乘四果人,斷盡見思惑便出叁界。而思惑者,即叁界之愛也。所謂四住地,見一處住地,欲愛住地,色愛住地,有愛住地。見一處住地即見惑,欲、色、有愛,即叁界思惑。凡夫著于愛見,故落生死輪回。阿羅漢無有愛見,故超脫叁界。
今菩薩涉世,受叁界生,莫非仍有愛見嗎?否則爲何仍受生叁界?爲除此疑,佛自作解釋。
善男子!菩薩變化示現世間,非愛爲本。但以慈悲,令彼舍愛。
菩薩示現生于世間,非是業報身,而是變化身。業報身由愛潤生,變化身只是示現而已。所以菩薩示現世間,非愛潤生。故曰非愛爲本。
但以大慈大悲,令一切衆生舍愛。衆生若舍愛著染淫,便可不受輪回苦了。
愛與慈悲,截然不同。愛是出于我見,適于我者則愛之,違于我者則不愛。慈悲則無我,心懷平等,慈悲一切,稱爲大慈大悲。故慈悲是平等的,愛是自私的。愛是有所愛,有所不愛的。慈悲是無所愛,無所不愛的。慈悲心體是智慧,愛者生于愛見之惑。
菩薩示現世間,是以大慈悲心,令一切衆生舍于愛染免于輪回,非愛所潤生。
假諸貪欲,而入生死。
假者假借也。借諸貪欲,而入生死。示現留惑潤生,非是真爲業所系也。
若諸末世一切衆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。勤求如來圓覺境界。于清淨心便得開悟。
末世衆生能舍諸欲者,略說爲五欲也。其中淫欲最濁,一切衆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。故欲斷輪回,應除諸欲。
欲因愛生,故斷欲必先除愛。境背愛心,而生憎嫉。故愛憎二心,不相舍離。是故末世一切衆生,能舍諸欲及除憎愛,可永斷輪回。
然後勤求如來圓覺境界,于清淨心便得開悟。佛說淫欲是障道法,諸欲已舍,勤求如來圓覺境界,于清淨心便得開悟。
清淨心者,大菩提也,一真法界性也,如來圓覺境界也。換句話說,末世一切衆生,若能舍欲除愛,勤求佛道,便于如來圓覺境界而得開悟也。
善男子。一切衆生由本貪欲。發揮無明顯出五性。差別不等。依二種障。而現深淺。
五性者,謂諸學人,于修菩提道上,由于機有利鈍,悟有深淺,故顯出五性,差別不等。因爲一切衆生于不覺地,由本貪欲,發揮無明的程度不同,有的無明重,有的無明輕。于是顯出五性,差別各各不同。
依二種障,而現深淺。
其五性學人無明輕重的程度,由二種障而看出深淺來。
雲何二障。一者理障礙正知見。二者事障續諸生死。
二障者,一者理障,二者事障。理障亦名所知障,事障亦名煩惱障。
所知障障無上菩提,故曰障正知見。不過“所知”可爲智母,亦可爲智障。于所知取相計著,便成智障。如果于所知不取相不計著,知法不住法,則所知便爲智母,不爲智障。
煩惱障障究竟涅槃,故曰續諸生死。由此理事二障的深淺,而有五性差別的不同。
雲何五性。善男子。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。
所謂五性者,谛閑大師謂一、凡夫性,二、聲聞緣覺性,叁、菩薩性,四、不定性,五、闡提性。據圓覺經大疏雲,五性系約斷二障者言,二障未斷,不應列入五數。經中將聲聞緣覺合爲一處說而已。
若理事二障未得斷滅,名未成佛。未成佛者,凡夫也。所知障煩惱障均未除,是具縛凡夫。
若諸衆生永舍貪欲先除事障。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。未能顯住菩薩境界。
聲聞緣覺人,斷煩惱障已,急取涅槃不行化道。雖了分段生死,猶余變易生死。以無明未破故,所以經雲永舍貪欲先除事障,未斷理障,未破無明也。但能悟入聲聞緣覺,未能顯住菩薩境界。
菩薩者,智慧殊勝,分破無明。大悲心切,普度衆生。雖行空而不取證,入生死而不染著。
此是說聲聞緣覺性。
善男子。若諸末世一切衆生。欲泛如來大圓覺海。先當發願勤斷二障。二障已伏。即能悟入菩薩境界。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。滿足菩提及大涅槃。
若諸末世一切衆生,欲泛如來大圓覺海。欲泛如來大圓覺海者,欲上成佛道也。衆生迷時,此圓覺名本覺,爾時是理即佛,以衆生雖在不覺位,而理性不失也。衆生悟時,不覺轉爲始覺。衆生證入時,始覺轉爲圓覺。證至究竟,名究竟覺,即報身佛。爾時始本冥合,證入一真法界,名大圓覺海。
先當發願,勤斷二障。二障者,一者理障,二者事障。斷理障究竟,則證無上菩提。斷事障究竟,則入究竟涅槃。證得無上菩提究竟涅槃,是名成佛。故欲泛如來大圓覺海,先當發願勤斷二障。
二障已伏,即能悟入菩薩境界。
二障已伏,猶未斷也,不過爾時不起現行而已。斷時不但不起現行,種子亦斷也。故不起現行,種子猶存,僅名暫伏,不爲永斷。此時便悟入菩薩境界。
若事理障已永斷滅,即入如來微妙圓覺,滿足菩提及大涅槃。
菩薩發願勤斷二障,方是成佛因地。一旦二障已永斷滅,即入如來微妙圓覺,入如來圓覺已,則滿足無上菩提,究竟涅槃,是名成佛。
是知菩薩爲成佛因地者,須勤斷二障也。若不勤斷二障,不名成佛因地。此是菩薩性。
善男子。一切衆生皆證圓覺。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。爾時修習便有頓漸。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。根無大小皆成佛果。
一切衆生皆證圓覺者,謂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也。于本覺地,平等一如,無有差別。
逢善知識,依彼所作因地法行,爾時修習便有頓漸。
善知識所教因地法行不同,有的善知識教次第而修,自始至終,循序漸進,便成漸教。有的善知識,直教見性成佛,離言絕慮法門,便成頓教。有的善知識,以圓教誨導,示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。令悟入如來大圓滿覺,知幻即離,離幻即覺。不假方便,亦無漸次。如是則根無大小,皆成佛果。此是不定性也。不定性者,非衆生本覺性地不同。衆生本覺性地,無性爲性,一切衆生平等一如。正以無性爲性故,故隨緣而有差別。所以有種種分別者,以善知識所教不同。換句話說,衆生本覺性地是一,各各因緣不同,而有種種差別,名不定性。
若諸衆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。是則名爲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衆生咎。是名衆生五性差別。
此段經文,經中說名外道性,谛閑大師立爲闡提性。
若諸衆生雖求善友,遇邪見者,未得正悟。
衆生雖求善知識,但遇到邪見者,未得正悟不能契入佛道。睹斯經文,不寒而栗。未法時期,賢聖難求,愚癡衆生,知誰是善知識也。去聖時遙,哀哀無告,能不悲夫!幸我佛世尊,大慈大悲,傳留淨土法門,執持阿彌陀佛聖號,當萬無一失也。
雖然是邪師過咎,非衆生咎,但苦果還須衆生自受也。
是名衆生五性差別,總結全文。
善男子。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。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…
《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述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