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使令菩薩變成有「大威」德。菩薩有神通以後,度化衆生就更有力量。
....├十五成滿 依趣智故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證得功德┘---- .......... 業---
前面是利他的善巧,這裏是講菩薩的自受用。真正的智慧是根本無分別智真實的現前。菩薩雖然廣度一切衆生,安住在無所得的清淨心當中,「證得功德」,這個叫「成滿業」,菩薩已經慢慢成滿內心福德、智慧二種資糧。這個「成滿」,也包括從前面的自我充實、培養正念、曆事練心、培養福德,然後弘護正法、修學六度,到加功用行、功德增上。
我們看菩薩的第五個階段,菩薩到這個時候,開始要教授弟子、續佛慧命,要把續佛慧命的工作交給下一代的弟子。
于住正行、不住正行 .....................禦衆功德┐---- 諸有情類不棄舍故 ..............│----
菩薩在教授弟子的時候,弟子有二種:一種是安「住
正行」的弟子,他安住在戒定慧,叫「正行」;有的弟子他目前的安住叫放逸,做種種放逸的事情──破戒放逸的事情,叫安「住不正行」。但是菩薩應該對這樣的弟子,都「不」能夠「舍」離,叫「禦衆功德」。在《瑜珈菩薩戒》講到菩薩攝受衆生,要根據二種的情況而攝受:第一個,對方有大乘善根。一個人要沒有大乘善根,你要攝受他就很困難,今生才開始栽培就很困難。就是他前生有大乘善根,雖然他暫時表現放逸,但是不怕。爲什麼?善根能夠破除黑暗,光明能夠破除黑暗。所以他即使暫時的放逸,只要他的善根被啓發起來,這個放逸的因緣就馬上消失,因爲這只是暫時的妄想,當善根出現的時候,那些烏雲自然就消失掉,所以菩薩的重點在于他是不是有大乘的善根。第二個,他跟菩薩是不是有因緣,這也很重要。你想度化他,他不讓你度化,這也沒有用,這第二個是因緣的考量。不能把安住正行、不安住正行,當作是不是攝受的考量,這是重點。
言決定故........................決定無疑教授教誡│----
菩薩在「教誡」弟子的時候,所說的法一定要「決定」而沒有「疑」惑,對就是對,錯就是錯。這是學術界跟宗教師的差別,學術界講的話,永遠是模棱二可──這個事情有時候有功德,但是另外一個地方也說有過失,到底怎麼樣,你自己判斷!所以我們聽學術界的演講後,不能産生歡喜、生善、破惡、入理,四悉檀完全不具足。所以菩薩說法,一定要爲衆生作出正確的抉擇,「言決定故」,就是要作一個「無疑」的「教誡」,這樣子才能夠産生
四悉檀。
重谛實故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財法攝一│----
菩薩在教授弟子的時候,要尊「重」真「實」的情況,不說妄語,這個地方,財跟法都要能夠一致。什麼叫「財」呢?菩薩攝受弟子,有時候須要攝受一些財物,這個財物應該要始終如一。什麼叫始終如一呢?你剛開始跟信徒說這個財是蓋廟的,你就不能拿去供僧。就是你剛開始是什麼因緣,最後就是什麼因緣,這叫做「攝一」。佛法也是這樣,你在教授的時候也是要始終如一,知之爲知之,不知爲不知,「重谛實故」,要尊重真實的情況。
....│十六安立 ..............├---- 大菩提心恒爲首故。................無雜染心┘彼業--
你教授弟子,並不是希望得到弟子的回饋、供養,是完全爲了要成就大菩提心,這個叫第「十六、安立彼業」,這個「彼」就是弟子,使令這個弟子能夠安住在自利利他的菩薩道業中,把這樣的佛法傳遞給下一代。
好,這個地方講到叁十二種業,我們回到《講義》。這「叁十二」種業叫做「義處」,就是菩薩的因地,這個地方所引用的經是《大寶積經》。我們接下來看「醜二」的「釋義」:
醜二、釋義(分二:寅一釋說意趣;寅二釋業差別) 寅一、釋說意趣
這個「釋義」是無著菩薩對這叁十八句的解釋,這個解釋分二段:第一個先「說」明它的「意趣」,再說明它的「業差別」。先說明「意趣」:
如是諸句,應知皆是初句差別。謂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。
總而言之,前面所說的叁十八句、或者講叁十二個法,都是一個「初句」的「差別」相。什麼叫「初句」呢?就是你希望使令「一切有情」生起「利益」、生起「安樂」的堅定希望,就是爲了這樣,才發出叁十二個法門,就是每個法都要跟「一切有情利益、安樂、增上」相隨順。
寅二、釋業差別(分叁:卯一略標;卯二別顯;卯叁總結) 卯一、略標
「業差別」當中,先「略標」,再「別顯」。先看「略標」:
此利益安樂增上意樂句,有十六業差別應知。
「十六種業」是無著菩薩的解釋,無著菩薩用十六種業來解釋叁十八句,其實前面已經說過,我們先念一遍,再作一個總結:
卯二、別顯
此中十六業者:一、展轉加行業。二、無顛倒業。
叁、不待他請自然加行業。四、不動壞業。五、無求染業,此有叁句差別應知,謂無染系故、于恩非恩無愛恚故、于生生中恒隨轉故。六、相稱語身業,此有二句差別應知。七、于樂、于苦、于無二中平等業。八、無下劣業。九、無退轉業。十、攝方便業。十一、厭惡所治業,此有二句差別應知。十二、無間作意業。十叁、勝進行業,此有七句差別應知,謂六波羅蜜多正加行故,及四攝事正加行故。十四、成滿加行業,此有六句差別應知。謂親近善士故;聽聞正法故;住阿練若故;離惡尋思故;作意功德故,此複有二句差別應知;助伴功德故,此複有二句差別應知。十五、成滿業,此有叁句差別應知,謂無量清淨故、得大威力故、證得功德故。十六、安立彼業,此有四句差別應知,謂禦衆功德故、決定無疑教授教誡故、財法攝一故、無雜染心故。
卯叁、總結
如是諸句,應知皆是初句差別。
這個地方是把大乘的因地,從叁十八句合成叁十二個法,再會歸成十六種業。前面是「長行」,這以下我們看偈「頌」:
癸二、頌
如說: 由最初句故,句別德種類;
由最初句故,句別義差別。
「由最初句故」,是講「德種」,就是佛的功德,佛功德的總相叫「初句」。什麼叫「總相」呢?就是「最清淨覺」。如果我們爲人解說什麼是佛的功德呢?簡單的說就是「最清淨覺」,所有的功德以「清淨覺」當作基本。如果你要開顯,那就有二十一種「差別」,有很多自受用、他受用的二十一種功德,來贊歎佛的功德莊嚴。從因地來說,「由最初句故,句別義差別」。當有人問你:什麼是菩薩道的根本精神呢?請你簡單的說明一下。我們也可以說:謂「于一切有情利益安樂增上意樂故」,這是菩薩道的基本精神,開出來就是叁十二個法、十六種業,這是它的別相。
前面的「所知相」是偏重在理論的說明,什麼是「依他起相」?有雜染的因果、有清淨的因果。什麼是遍計執相?在染淨的因果當中,我們産生很多的妄想執著。第叁個講到圓成實相,它的本體都是畢竟空的。理論講完以後,這個地方是套入實際的大乘修行,從叁自性發明大乘果地的功德,從叁自性發明大乘的因地,來作一個總結。所以到這個地方,「所知相」我們全部學習圓滿。
我們今天講大乘的因地,有一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:我們一個菩薩,首先你要先了解自己。一個人不了解自己,那這個人是糊塗菩薩,你不可能有進步的。就是說你要經常要用這叁十二個法來觀察自己,你到底是哪一方面的善根強?哪一方面的善根最薄弱?因爲我們經常活在習慣性,我們永遠會在自己好的那一方面不斷的進步;在弱勢較差的部分,永遠就是保持弱勢:這是不對的。我們修行不能夠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,這樣是不對的,要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。這叁十二個法,它就是一面鏡子,你一照下去,你很清楚的看到自己。看到自己,你就知道哪些是非常急迫要調整、哪些是比較不急迫的,你的修行就會有一個方向出來。所以我總是覺得一個修行人,第一個,你不一定要先了解別人,這個都不急,你要先了解你自己。先了解自己,你才能夠進步。了解自己,第一個用「法」來了解自己,第二個更深的說,用「觀照」來了解自己。我們前面講到叁自性,遍計本空,依他如幻。遍計本空,就是修空觀把這些因緣所生法都消滅以後,我們能夠回歸到我們一念的清淨本性──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。诶,這個是你真實的自己,原來這一切的善根也好、煩惱也好,都是因緣所生,這也是了解自己一個很重要的方法。第二個依他如幻,就是說雖然清淨,但是所有的法都可以創造出來。你心念一動,就落入了依他如幻,你也可以創造善根、也可以創造煩惱,所以透過觀照,也可以了解自己。這個地方,我們今天所說的,是偏重在用佛法來了解自己。
好,最後我們回答一個問題。
問:法師慈悲,請把第「十四、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」再作解釋。
答:我們先打開〈補充講表〉第二頁的第「十四、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」。這個法門,有它的權跟實。權就是說這個法的當體,我們講「持戒」,持戒的當體是來世的人天果報,《律》上講很清楚:「名譽及利養,死得生天上」。就是持戒的當體,它是得到「有趣」的安樂,就是尊貴身;但是菩薩必須把這個法,引導到無上菩提。就是說佛陀施設這個法的時候,持戒的當體,它讓你來生得到人天果報以後,這個法的力量就消失了,正常是消失了。如果說你沒有發菩提心,你去受戒的果報,來生得到天人,持得莊嚴一點得到天王,這個法的力量就消失了。但是菩薩因爲他內心當中,有清淨廣大的菩提心跟智慧,當他清淨的菩提心去接觸這個法的時候,這個法會讓菩薩生到天上去;但是這個法的力量沒有消失,它會繼續的引導他再往前走。就是用自己的心力,把這個法的力量加強。這樣講不知道大家能夠理解嗎?就是說這個法的當體,它只是人天果報;但是你要把這樣的力量加強到更大,就是我們祖師經常說的:「以大融小,無法不大」。所以智者大師說:一個讀過《法華經》的人,對他來說沒有所謂的五乘。你說這是人天法、這是聲聞法,對《法華經》來說,這是開玩笑,因爲所有都是成佛的法。但是你沒有讀過《法華經》的人,的確這個法對他來說是五戒、對他來說是十善,是人天果報、是什麼果報,這個車乘的確有一定的到達。一個人沒有得到《法華經》的傳承思想之前,這個法門本身的確是有差別,所以才須要判教。這個法,它的體宗用是什麼?你受持這部經,它最後的效果到哪裏?這個車子開到臺中停止了,不能再開了,你再開你要換車子。這個車子可以載你到臺北去,這個飛機可以載你到美國去,這個車子的確有它的差別相。但是你讀了《法華經》以後,《法華經》「以大融小,無法不大」這樣的智慧産生以後,所有的車子它只到一個地方去,就是成佛。不管你是掃地,掃地是人天果報,掃地對他來說是成佛的資糧,這個就是「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」,就這個意思。它能夠開權顯實,這是菩薩的菩提心跟正知見的引導,用心力來引導法的力量。我們一般人的心沒有力量,就是用法,完全聽法的招呼,由法來引導心,那我們是被動的,那這的確是有五乘的差別,不能否定,法的確有高下;但是當你的菩提心在主導的時候,法就沒有高下。所以有時候你讀經典,你會覺得:佛陀一下子說法有高下,一下子說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,這不是矛盾嗎?佛陀說這是人天法、小乘法,這就是高下了嘛!但是講到《法華經》的時候,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譬如衆流,彙入大海」,那麼你要懂它的真實義是什麼。佛陀的意思就是說:你沒有發菩提心之前,所有的法對你來說都有高下,因爲你的心是受法來主導。你受五戒,得人天果報;修禅定,得色界果報;修智慧,得出世解脫:法的確是有高下。但是你的菩提心成就以後,你是以心來引導法,這個時候的法,完全沒有高下的分別。正如《梵網經》所說:「如是一心中,方便勤莊嚴」,你是以一心爲宗,所有的法都是在莊嚴一念的心性,那這個法就沒有高下,這個時候,你需要什麼法,這個法對你就是妙法,所有的法只是趨向成佛的布局而已,這個就是「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」。
好,我們「所知相」這一科就講完了,是講到生命的差別相。下一堂課我們講「入所知相」,如何來進入生命的真相,如何來改造自己,這第叁段講到修行的方法。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。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六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