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叁七卷
《攝大乘論》,和尚尼慈悲、諸位法師、諸位居士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一二二頁,「乙叁、入所知相分」。
菩薩把大乘的菩薩道,從凡夫到成佛,分成十大科。這十科,我們分成了叁個主題來加以說明:第一個主題是甚深見,第二個是廣大行,第叁個是究竟果。我們前面講的主題叫甚深見,我們在修學佛法的時候,應該要先建立二種大乘的正見,第一個是「所知依」,就是你要先了解生命的根源在哪裏?什麼叫生命的根源呢?簡單的說,就是你要了解「生從何來,死將何去?」當我們出生的時候,我們的生命是從哪裏而來?當我們死亡的時候,我們的生命又將從何而去?你必須把那個生命的根源找到。這個根源,古德經常說:「把心帶回家」,就是你要修行,你要先認識你的家在哪裏。這個家,在本論當中有二個:一個是暫時的家,就是阿賴耶識。阿賴耶識這個家,它是經過長時間的流轉,有很多業力的熏習,産生很多的煩惱、很多的業力、很多苦惱的果報,這個就是我們現在所依止的家。這個家在本論當中,是屬于生滅門,只是暫時的家;我們有另外一個永恒常住的家,就是我們的清淨本性,也就是我們說的「大圓鏡智」,這當中有很多清淨莊嚴的功德。所以「把心帶回家」,整個修行就是把我們現前這種生滅苦惱的家,帶回到一個長久安樂的家。所以「所知依」這一科當中,是說明你整個修行的起跑點在哪裏──阿賴耶識,你必須依止現在的心來修行;你必須面對無始劫所熏習的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,每一個人不同,但是你要去承當,從這個阿賴耶識開始起修,你必須了解你這個起跑點。
第叁七卷
第二個你要知道你的目標在哪裏──大圓鏡智,這每一個人都是一樣。所以這個「所知依」,就是先了解我們生命的根源,一個是雜染的根源,一個是清淨的根源,這個是我們第一大科的主題。當我們知道這整個生命的根源以後,我們要知道第二個「所知相」──就是生命的相貌。這個相貌是從阿賴耶識,從我們現前這個雜染的家所變現的一個生命的相貌。我們現在所依止是阿賴耶識,阿賴耶識它每動一個念頭,就會産生很多生命的相貌。這個生命的相貌,本論當中講到有叁個:有依他起相、遍計所執相跟圓成實相,簡單的說就是,因緣、妄想、空性,我們的生命就這叁個東西。也就是說,我們生命的本質是空的;但是你動一個妄想,它就會有業力,就會創造一個因緣,可能是快樂的因緣、也可能是痛苦的因緣。我們面對這個因緣的時候,又動了一個妄想,又變成一個妄想,妄想又創造因緣,因緣又帶動妄想,就在因緣跟妄想當中交互作用,使令我們的生命永遠沒辦法回家了,阿賴耶識展轉相續,生死流轉。
所以這個「所知相」就是告訴你:我們現在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?就是因緣跟妄想交互作用的相貌。這二個都是你在修學大乘佛法之前,你應該知道:什麼是你應該斷的?妄想是該斷的;什麼是該保留的?因緣該保留。所以這個地方是說明什麼是所斷、什麼是所證,這就是「所知相」。這第叁科以後,到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總共六科,講到廣大行,就是我們從現在開始,要真正的把心帶回家,把一個雜染的家,換成一個清淨的家。「乙叁」以後有六科講到修行的方法,前面是講理論,我們看修行的第一科,就是全部的第叁科「入所知相分」。
乙叁、入所知相分(分二:丙一結前問後;丙二標釋正答) 丙一、結前問後
我們先解釋這個「入」,這個「入」就是契入。契入在本論當中,由淺入深有二個內涵:第一個是悟入,第二個是證入。這個悟入就是假藉文字思惟觀察,我們剛開始觀察這個生命相貌的時候,必須要假藉文字,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跟真理不能完全契入,要有文字來作引導,或者說有文字來作橋梁,才能夠思惟真理,這叫悟入。第二個叫證入,智理一如,平等不二。當我們觀照的智慧跟真理已經完全是一如,不必假藉文字,就能夠完全契入,這個時候,我們就不再假藉文字,智理一如,平等不二,這個叫證入。也就是說,悟入是屬于資糧跟加行位二種階位,證入就是通達位、修習位跟究竟位,總共有五個方法、五個階位,都是可以契「入所知相分」,也就是可以契入生命的真理,有五種的階位,這叫做「入」。這當中有二大科:「一、結前問後;二、標釋正答」。先看一個「問」:
如是已說所知相。入所知相,雲何應見?
我們前面把生命的根源跟生命的「相」貌都「說」過了。那麼悟「入」生命真理的方法,應該怎麼去了「知」呢?前面講到理論,理論我了解了,我知道把心帶回家,雖然我現在是一個生滅雜染苦惱的家,我另外還有一個選擇,是一個安樂清淨的家。問題是這二個家有很大的距離,我應該怎麼把這個雜染的家,轉換成清淨的家?這個方法應該如何了知呢?「雲何應見?」提出這個問,這以下整科都是在回答這個問題。
丙二、標釋正答(分二:丁一長行;丁二頌) 丁一、長行(分叁:戊一舉能入識;戊二說入次第;戊叁現觀差別) 戊一、舉能入識(分二:己一出識體;己二成能入) 己一、出識體
這當中有「長行」跟偈「頌」,先看「長行」。「長行」當中分成叁科:「一、舉能入識;二、說入次第;叁、現觀差別」。這一大科的叁個科,我要說明一下,這叁科很重要。悟入所知相有叁個主題:第一個「舉能入識」,先說明能夠觀察的智慧。就是你觀察真理,你是依止什麼樣的智慧來觀察?能夠悟入的這個心識,這個識就是智慧的自體。第二個「說入次第」,這個智慧從淺入深,它有什麼樣的次第?這說明它的淺深次第。第叁個「現觀差別」,當這個智慧現前的時候,大小乘的止觀,到底有什麼差別?或者說大小乘的空觀,它們的差別點在哪裏?這個地方有叁個主題要研究。首先我們看第一個「舉能入識」,先說明大乘止觀所依止的智慧,它的自體是什麼?我們看「出識體」,再說明「成能入」。先看「出識體」,看論文:
多聞熏習所依,非阿賴耶識所攝,如阿賴耶識成種子;如理作意所攝,似法似義而生,似所取事,有見意言。
一個人內心能夠産生觀照,這當中的觀照自體由二個因素所成就:第一個,「多聞熏習」。我們在內心的妄想當中,要不斷的聽聞大乘的法義。這個地方的大乘法義,特別指的是諸法叁自相的道理,也就是說你對于遍計本空、依他如幻的道理,要不斷長時間的聽聞。依止這個聽聞,産生一個效果。什麼效果呢?「非阿賴耶識所收攝」。阿賴耶識是一個我們不喜歡的家,我們不得已、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阿賴耶識,它的相貌就是一個自我意識,一個大我。我們日常生活的起心動念,都是從自我意識發動出來的,以自我爲中心,作種種的思想、作種種的行爲。我們深愛著自我,所以日常生活當中,對自己的標准跟對別人的標准是完全不同,有二種標准。我們對自己總是比較袒護,這件事情出現在自己的身上,我們找很多的理由來加以修飾、包容;但是這個事情出現在別人身上,我們就用比較嚴格的標准來加以诃責:這個就是阿賴耶識的相貌。但是我們聽聞佛法産生的智慧,它不是「阿賴耶識所」收「攝」,它不是雜染性的,它是一個平等法界相應的清淨體性,所以它不是「阿賴耶識」的雜染「所」收「攝」的,它是清淨所收攝的。「如阿賴耶識成種子」,它的體性不是阿賴耶識,但是它必須要在「阿賴耶識」當中,而「成」就一個清淨的「種子」;也就是說,它要依止阿賴耶識而住,但是它又能夠對治阿賴耶識。就是說,你聽聞大乘佛法所産生的智慧,它是住在阿賴耶識當中;但是它的
光明,會對治阿賴耶識的黑暗,就是這個道理。「非阿賴耶識所攝」,但是「如阿賴耶識成種子」,這個是我們産生大乘止觀智慧的第一個條件,「多聞熏習」。第二個,「如理作意所攝」。「如理」這個「如」是隨順,就是我們在聽聞佛法以後,要找一個空閑的時間,隨順于所聽聞的道理,一次一次的去思惟觀察,這個「作意」就是思惟觀察。這個道理,真理愈辯愈明,你一次一次的觀察,這個真理的力量在你的心中,就一次一次的加強。這個「如理作意」就是說,我內心當中隨順真理去觀察。這樣的內心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呢?這以下說明,把這個「如理作意」的相貌開展出來。「似法似義而生,似所取事,有見意言。」就是什麼叫「如理作意」呢?「似法似義而生」。當我們根據佛法的文字去思惟的時候,這個時候會産生一個「法」跟「義」。剛開始依止「法」,說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,這個「法」有十個字在心中出現,這個法就是能诠,就是佛陀所诠釋能诠的這個清淨的佛法。我們在內心當中,根據這十個字的法,開始思惟觀察,就會産生所诠釋的「義」理出現。這個「法」跟「義」,雖然都不是真實的法跟義,但是已經是相似,或者講隨順,你內心當中會出現一個相似而隨順的法與義。這種情況,可不可以講出一個譬喻呢?「似所取」相,就好象我們平常去了知一個不知道的事情,去取這個相的情況是一樣的。比如說,我一生當中都沒有看過大象。那怎麼辦呢?「似法似義而生」,我可以去買大象的照片,買簡介大象功能的文字,我根據這個照片、文字簡介的描述,我對大象就有一個相似的了解。雖然跟大象的真實本質還有一段距離,但是已經對大象有相似的了解,已經産生「似所取」
相。就好象我們日常生活去學習世俗的事物一樣,經過我們心中的如理作意,內心會産生一種功德相。這以下我們把內心的功德作一個說明。說你多聞熏習、如理思惟,那有什麼結果呢?「有見意言」,剛開始會産生一個清淨的「意言」,這個「意言」就是思想,産生一種清淨而正確的思想。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七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