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七卷

  第三七卷

  《摄大乘论》,和尚尼慈悲、诸位法师、诸位居士,阿弥陀佛!(阿弥陀佛!)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一二二页,「乙三、入所知相分」。

  

  菩萨把大乘的菩萨道,从凡夫到成佛,分成十大科。这十科,我们分成了三个主题来加以说明:第一个主题是甚深见,第二个是广大行,第三个是究竟果。我们前面讲的主题叫甚深见,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,应该要先建立二种大乘的正见,第一个是「所知依」,就是你要先了解生命的根源在哪里?什么叫生命的根源呢?简单的说,就是你要了解「生从何来,死将何去?」当我们出生的时候,我们的生命是从哪里而来?当我们死亡的时候,我们的生命又将从何而去?你必须把那个生命的根源找到。这个根源,古德经常说:「把心带回家」,就是你要修行,你要先认识你的家在哪里。这个家,在本论当中有二个:一个是暂时的家,就是阿赖耶识。阿赖耶识这个家,它是经过长时间的流转,有很多业力的熏习,产生很多的烦恼、很多的业力、很多苦恼的果报,这个就是我们现在所依止的家。这个家在本论当中,是属于生灭门,只是暂时的家;我们有另外一个永恒常住的家,就是我们的清净本性,也就是我们说的「大圆镜智」,这当中有很多清净庄严的功德。所以「把心带回家」,整个修行就是把我们现前这种生灭苦恼的家,带回到一个长久安乐的家。所以「所知依」这一科当中,是说明你整个修行的起跑点在哪里──阿赖耶识,你必须依止现在的心来修行;你必须面对无始劫所熏习的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,每一个人不同,但是你要去承当,从这个阿赖耶识开始起修,你必须了解你这个起跑点。

  

  第三七卷

  

  第二个你要知道你的目标在哪里──大圆镜智,这每一个人都是一样。所以这个「所知依」,就是先了解我们生命的根源,一个是杂染的根源,一个是清净的根源,这个是我们第一大科的主题。当我们知道这整个生命的根源以后,我们要知道第二个「所知相」──就是生命的相貌。这个相貌是从阿赖耶识,从我们现前这个杂染的家所变现的一个生命的相貌。我们现在所依止是阿赖耶识,阿赖耶识它每动一个念头,就会产生很多生命的相貌。这个生命的相貌,本论当中讲到有三个:有依他起相、遍计所执相跟圆成实相,简单的说就是,因缘、妄想、空性,我们的生命就这三个东西。也就是说,我们生命的本质是空的;但是你动一个妄想,它就会有业力,就会创造一个因缘,可能是快乐的因缘、也可能是痛苦的因缘。我们面对这个因缘的时候,又动了一个妄想,又变成一个妄想,妄想又创造因缘,因缘又带动妄想,就在因缘跟妄想当中交互作用,使令我们的生命永远没办法回家了,阿赖耶识展转相续,生死流转。

  

  所以这个「所知相」就是告诉你:我们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?就是因缘跟妄想交互作用的相貌。这二个都是你在修学大乘佛法之前,你应该知道:什么是你应该断的?妄想是该断的;什么是该保留的?因缘该保留。所以这个地方是说明什么是所断、什么是所证,这就是「所知相」。这第三科以后,到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总共六科,讲到广大行,就是我们从现在开始,要真正的把心带回家,把一个杂染的家,换成一个清净的家。「乙三」以后有六科讲到修行的方法,前面是讲理论,我们看修行的第一科,就是全部的第三科「入所知相分」。

  

  乙三、入所知相分(分二:丙一结前问后;丙二标释正答) 丙一、结前问后

  

  我们先解释这个「入」,这个「入」就是契入。契入在本论当中,由浅入深有二个内涵:第一个是悟入,第二个是证入。这个悟入就是假藉文字思惟观察,我们刚开始观察这个生命相貌的时候,必须要假藉文字,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跟真理不能完全契入,要有文字来作引导,或者说有文字来作桥梁,才能够思惟真理,这叫悟入。第二个叫证入,智理一如,平等不二。当我们观照的智慧跟真理已经完全是一如,不必假藉文字,就能够完全契入,这个时候,我们就不再假藉文字,智理一如,平等不二,这个叫证入。也就是说,悟入是属于资粮跟加行位二种阶位,证入就是通达位、修习位跟究竟位,总共有五个方法、五个阶位,都是可以契「入所知相分」,也就是可以契入生命的真理,有五种的阶位,这叫做「入」。这当中有二大科:「一、结前问后;二、标释正答」。先看一个「问」:

  

  如是已说所知相。入所知相,云何应见?

  

  我们前面把生命的根源跟生命的「相」貌都「说」过了。那么悟「入」生命真理的方法,应该怎么去了「知」呢?前面讲到理论,理论我了解了,我知道把心带回家,虽然我现在是一个生灭杂染苦恼的家,我另外还有一个选择,是一个安乐清净的家。问题是这二个家有很大的距离,我应该怎么把这个杂染的家,转换成清净的家?这个方法应该如何了知呢?「云何应见?」提出这个问,这以下整科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。

  

  丙二、标释正答(分二:丁一长行;丁二颂) 丁一、长行(分三:戊一举能入识;戊二说入次第;戊三现观差别) 戊一、举能入识(分二:己一出识体;己二成能入) 己一、出识体

  

  这当中有「长行」跟偈「颂」,先看「长行」。「长行」当中分成三科:「一、举能入识;二、说入次第;三、现观差别」。这一大科的三个科,我要说明一下,这三科很重要。悟入所知相有三个主题:第一个「举能入识」,先说明能够观察的智慧。就是你观察真理,你是依止什么样的智慧来观察?能够悟入的这个心识,这个识就是智慧的自体。第二个「说入次第」,这个智慧从浅入深,它有什么样的次第?这说明它的浅深次第。第三个「现观差别」,当这个智慧现前的时候,大小乘的止观,到底有什么差别?或者说大小乘的空观,它们的差别点在哪里?这个地方有三个主题要研究。首先我们看第一个「举能入识」,先说明大乘止观所依止的智慧,它的自体是什么?我们看「出识体」,再说明「成能入」。先看「出识体」,看论文:

  

  多闻熏习所依,非阿赖耶识所摄,如阿赖耶识成种子;如理作意所摄,似法似义而生,似所取事,有见意言。

  

  一个人内心能够产生观照,这当中的观照自体由二个因素所成就:第一个,「多闻熏习」。我们在内心的妄想当中,要不断的听闻大乘的法义。这个地方的大乘法义,特别指的是诸法三自相的道理,也就是说你对于遍计本空、依他如幻的道理,要不断长时间的听闻。依止这个听闻,产生一个效果。什么效果呢?「非阿赖耶识所收摄」。阿赖耶识是一个我们不喜欢的家,我们不得已、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阿赖耶识,它的相貌就是一个自我意识,一个大我。我们日常生活的起心动念,都是从自我意识发动出来的,以自我为中心,作种种的思想、作种种的行为。我们深爱着自我,所以日常生活当中,对自己的标准跟对别人的标准是完全不同,有二种标准。我们对自己总是比较袒护,这件事情出现在自己的身上,我们找很多的理由来加以修饰、包容;但是这个事情出现在别人身上,我们就用比较严格的标准来加以诃责:这个就是阿赖耶识的相貌。但是我们听闻佛法产生的智慧,它不是「阿赖耶识所」收「摄」,它不是杂染性的,它是一个平等法界相应的清净体性,所以它不是「阿赖耶识」的杂染「所」收「摄」的,它是清净所收摄的。「如阿赖耶识成种子」,它的体性不是阿赖耶识,但是它必须要在「阿赖耶识」当中,而「成」就一个清净的「种子」;也就是说,它要依止阿赖耶识而住,但是它又能够对治阿赖耶识。就是说,你听闻大乘佛法所产生的智慧,它是住在阿赖耶识当中;但是它的

  

  光明,会对治阿赖耶识的黑暗,就是这个道理。「非阿赖耶识所摄」,但是「如阿赖耶识成种子」,这个是我们产生大乘止观智慧的第一个条件,「多闻熏习」。第二个,「如理作意所摄」。「如理」这个「如」是随顺,就是我们在听闻佛法以后,要找一个空闲的时间,随顺于所听闻的道理,一次一次的去思惟观察,这个「作意」就是思惟观察。这个道理,真理愈辩愈明,你一次一次的观察,这个真理的力量在你的心中,就一次一次的加强。这个「如理作意」就是说,我内心当中随顺真理去观察。这样的内心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呢?这以下说明,把这个「如理作意」的相貌开展出来。「似法似义而生,似所取事,有见意言。」就是什么叫「如理作意」呢?「似法似义而生」。当我们根据佛法的文字去思惟的时候,这个时候会产生一个「法」跟「义」。刚开始依止「法」,说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,这个「法」有十个字在心中出现,这个法就是能诠,就是佛陀所诠释能诠的这个清净的佛法。我们在内心当中,根据这十个字的法,开始思惟观察,就会产生所诠释的「义」理出现。这个「法」跟「义」,虽然都不是真实的法跟义,但是已经是相似,或者讲随顺,你内心当中会出现一个相似而随顺的法与义。这种情况,可不可以讲出一个譬喻呢?「似所取」相,就好象我们平常去了知一个不知道的事情,去取这个相的情况是一样的。比如说,我一生当中都没有看过大象。那怎么办呢?「似法似义而生」,我可以去买大象的照片,买简介大象功能的文字,我根据这个照片、文字简介的描述,我对大象就有一个相似的了解。虽然跟大象的真实本质还有一段距离,但是已经对大象有相似的了解,已经产生「似所取」

  

  相。就好象我们日常生活去学习世俗的事物一样,经过我们心中的如理作意,内心会产生一种功德相。这以下我们把内心的功德作一个说明。说你多闻熏习、如理思惟,那有什么结果呢?「有见意言」,刚开始会产生一个清净的「意言」,这个「意言」就是思想,产生一种清净而正确的思想。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七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