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这个思想再加以不断的不断的串习,就产生一种大乘正见。所以这个思想,刚开始比较不坚固叫思想,当这个思想坚固了就叫知见。这就是我们修习大乘止观,或者讲修习唯识止观,它智慧自体生起的因缘。这个地方主要的宗旨是说:一个人的生命,有人过得很痛苦、有的人过得很快乐,的确有差别。当然这个快乐跟痛苦都不是自然产生的,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业力行为有差别。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行为呢?因为你有不同的思想。所以这个思想是我们整个生命一个非常重要的主导者。你有这种思想,你就会有这种命运。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,一个浅的例子。我们每一个人在修行的过程当中,都会遇到逆境,没有一个人没有逆境。遇到逆境,我们基本上有二种不同的思想:有一种人遇到逆境,一味的逃避放弃;另外一种人它的思想是遇到逆境,我一定要克服它,把它当作所缘境,安忍不动,一定要把逆境克服。这二种思想,会创造二种不同的命运出现。如果你是第一种人,遇到逆境就想逃避,我敢保证你回顾过去的生命,你很多事情都是半途而废,很多事情你都有希望成功,但是你都没有成功。为什么?因为你对逆境产生错误的思想,你认为对付逆境最好的方法是逃避。我在这个道埸住,住了一年、二年、三年,遇到逆境我不住了。不住,到另外一个地方去,但是问题是你那个思想还在,到另外一个地方去,逆境出现,你又不住了。修行一个法门,你遇到障碍,这个法门你就不修了。你回顾你无量的生命,你的生命都是片断的,破碎的生命,没有一个功德是圆满的。你要是不扭转你的思想,你的生命就是历史不断的重演。所以你说:诶,这个人为什么他能够成功、成就那么大的功德?那就是因为有好的思想。所以这个地方,你会发觉:改造生命的根源,就是先扭转你错误的思想。我们说忏悔,「罪从心起将心忏,心若灭时罪亦亡」,你不改造思想,你只是把这个行为压住,你的思想还在,遇境逢缘,照样去造业,照样。所以这个止观就是在扭转你错误的思想。讲一个比较实际的例子,比如说:有一个小孩子,他很喜欢吃蜂蜜。小孩子喜欢追求安乐、喜欢甜蜜这是可以理解;但是他总是认为,最好的蜂蜜在厨房,尤其是刀上的蜂蜜。他看到刀上的蜂蜜,就去舔刀上的蜂蜜;但是他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吃完蜂蜜以候,满嘴都是伤痕!他以为要吃蜂蜜,就一定要付出这种代价。他的思想,时间久了就变成知见,他一想到吃蜂蜜就跑到厨房去,把那刀子的蜂蜜拿来舔一舔,结果又是满嘴的伤。当然,他的思想不改变,行为也就不能改变,命运也就不能改变。直到有一天,有一个菩萨大人出现,他说:你想吃蜂蜜是可以理解的,为什么客厅的蜂蜜你不吃,客厅的蜂蜜没有刀,你一定要跑到厨房去吃蜂蜜?诶,对喔!其实我有另外一个选择。我到客厅里面去吃那个瓶中的蜂蜜,没有过失。好,他改变他的思想,他开始放弃厨房刀上的蜂蜜,追求客厅的蜂蜜,他的思想一改变,他的生命就开始改变。就是我们追求安乐,我们不一定要追求五欲的安乐,我们要追求圣道没有过失的安乐。所以,其实我们很多的思想,都是从学习佛法开始导正,也就是说其实你的命运,就在导正思想当中已经产生扭转。这个地方我们会问: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思想?二种因缘:第一个是「多闻熏习」,第二个是「如理作意」。第一个,你接受了这个教法的熏习;第二个,你根据这个教法不断的思惟,产生坚定的理解,由理解产生思想跟知见:这个就是我们修习大乘止观的智慧的自体。这一段是下面所有文的一个总标,下面的文章都是把这个思想、观念再开展出来,就是这个智慧的自体。
己二、成能入(分三:庚一能入人;庚二能入处;庚三能入因) 庚一、能入人(分二:辛一问;辛二答) 辛一、问
智慧可以悟「入」真理,但是悟入真理要有很多条件,除了多闻熏习跟如理作意的大原则之外,还有一些其他的助缘。这以下就说明智慧要悟入真理成就的因缘,这当中有三段:「一、能入人;二、能入处;三、能入因」。先说明「人」,看「问」:
此中谁能悟入所应知相?
就是说大乘佛法的多闻熏习、如理作意,是「谁能」够去接受这样的熏习、接受这样的作意呢?是谁?也就是说唯识宗把众生分成五种种姓,到底是人天种姓、或者是二乘种姓、或者是菩萨种姓,是谁有资格去成就这个大乘的智慧?问能修行的人是谁,我们看回答:
辛二、答
回「答」当中有四段,我们加以说明:
大乘多闻熏习相续,已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,已得一向决定胜解,已善积集诸善根故,善备福智资粮菩萨。
这个地方讲,只有菩萨,才有资格成就大乘止观的自体。成就大乘止观的自体,这种智慧的自体,有四种因缘:第一个是内因力,内在的内,因果的因,内因力。什么叫内因力呢?「大乘多闻熏习相续」,就是说在你的生命当中,要「相续」、不间断的听闻「大乘」佛法。大乘佛法的「熏习」,要栽培是不容易的,不是你听了三天二天就可以有的,要不断的、重复的去「熏习」。从「熏习」当中产生大乘的信解──信心跟理解,然后由信解当中发起菩提心。所以这一科就是强调你从听闻大乘佛法当中,生起了无上的菩提心,所以是一个成佛的正因,叫内因力,天亲菩萨把这个判做内因力。第二个是善友力,就是善知识的摄受,「已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」。你在生命当中要经常的遇到「佛」陀,或者广义来说,遇到能够弘宣教导大乘佛法的善知识。这个善知识有开导佛法跟纠正过失二个优点:你不明白道理,他告诉你道理,他陪着你成长;你有过错,他随时的纠正你。人都是「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」,所以这个善知识在你成长的过程当中,扮演着一个展转相谏、相教、忏悔的重要角色,就是修行一定要有同参道友,乃至大乘善知识的摄受。第三个是作意力,「已得一向决定胜解,已善积集诸善根故」。这个地方就是你要不断的修习大乘的止观,这个「胜解」就是你对
于大乘的空性(大乘的空观,简单的说是「遍计本空,依他如幻」,这二个主题我们到下一段再说。)──「遍计本空,依他如幻」,你对这个观念的理解,要产生一个什么相貌呢?「一向决定」,就是信心具足,无有疑惑,没有何的疑惑,这叫「一向决定」。任何人跟你作任何邪知邪见的散播,你都不为所动。为什么呢?「已善积集诸善根故」,因为你已经长时间的听闻,而且不断的数数思惟观察,已经产生「一向决定」的「胜解」,这个叫做作意力,心中不断的如理作意。第四个是资粮力,「善备福智资粮菩萨」,这个地方的「资粮」是偏重在福德资粮。我们如果是修习小乘法,这个福德资粮所扮演的角色就不是这么重要,因为小乘法它偏重出离心,所以它这个福报不是非常重要。但是你要修习大乘佛法,你没有这个福报力,那你简直是「入道多辛苦」。龙树菩萨在《大智度论》上说:一个大乘的行者,如果福报太少,很容昜生起邪见。为什么呢?因为福报不具足,你就很容昜遇到恶知识,这个世间上有善知识、有恶知识,你就很自然的遇到恶知识,生起邪见。所以这个福报力是非常重要的,它有保护你大乘善根的作用。这个地方是讲能修行的人,就是具有这四种因缘。这四种因缘,后面是把它称做大乘善根,其实这四种因缘,我们可以把它会归成二种因缘:一个是菩提心,一个是空正见,大乘的二种善根。这怎么说呢?大乘「多闻熏习相续」这是主要的因,就是菩提心;后面三个──善友力、作意力跟资粮力,其实主要是空正见,就是这个作意力;因为你的善知识、你的福报,都是在帮助你的空正见。所以在整个大乘的止观当中,你所依止的善根有二个。你为什么有资格修大乘止观呢?因为你有空正见跟菩提心,你就有资格成就大乘止观智慧的自体,这四种善根可以会归成二种善根。
庚二、能入处(分二:辛一问;辛二答) 辛一、问
这当中有一个问答,我们看「问」的地方:
何处能入?
前面我们讲到「能入」的智慧,所谓的多闻熏习、如理作意,也就是说这个人已经具足了菩提心跟空正见,他已经有能悟入中道实相的条件。但是这个中道实相──「一切法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」,那是一个不思议境,不能够心思口议的,你连碰都不能碰。古人说:「动念即乖,开口便错。」那不思议境,怎么悟「入」呢?譬如说这个房子是很安乐、很庄严,那这个房子怎么进来呢?你总得有一个进入的门,有方便法门才可以。中道实相也是这样,它是不思议境,但是不思议境,它总是有一个进去的门吧?这个地方就是把这个门找出来。在圆融无碍不思议的中道实相当中,到底进入这个中道实相的门在哪里?「何处能入?」问这个门在哪里,这是问。看「回答」,「标列处位,释其行相」。先看「标列处位」:
辛二、回答(分二:壬一标列处位;壬二释其行相) 壬一、标列处位
谓即于彼有见似法似义意言,大乘法相等所生起胜解行地,见道、修道,究竟道中。
这个地方是说明悟入中道实相的门,「谓即于彼」这个「彼」,就是我们对于大乘佛法生起一种见,就是如实的观照智慧,在观照当中,产生一种「似法似义」的名「言」,就是依教起观。这个「似法似义」的名言我们说明一下。大乘的中道实相是不带名言的,我们讲「离言真如」,真实真如的道理是离言说相,「开口便错,动念即乖」,你说不得的。虽然说不得,但是刚开始的入门一定要说得,一定要带相观空,就是刚开始入门的处所,是要假藉名言来修观,所以讲依「彼」这个知「见」,生起「似法似义」的名「言」,这就是带相观空。就是你刚开始先从有分别为门,慢慢慢慢进去以后,变成无分别,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七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