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這個思想再加以不斷的不斷的串習,就産生一種大乘正見。所以這個思想,剛開始比較不堅固叫思想,當這個思想堅固了就叫知見。這就是我們修習大乘止觀,或者講修習唯識止觀,它智慧自體生起的因緣。這個地方主要的宗旨是說:一個人的生命,有人過得很痛苦、有的人過得很快樂,的確有差別。當然這個快樂跟痛苦都不是自然産生的,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業力行爲有差別。爲什麼會有不同的行爲呢?因爲你有不同的思想。所以這個思想是我們整個生命一個非常重要的主導者。你有這種思想,你就會有這種命運。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,一個淺的例子。我們每一個人在修行的過程當中,都會遇到逆境,沒有一個人沒有逆境。遇到逆境,我們基本上有二種不同的思想:有一種人遇到逆境,一味的逃避放棄;另外一種人它的思想是遇到逆境,我一定要克服它,把它當作所緣境,安忍不動,一定要把逆境克服。這二種思想,會創造二種不同的命運出現。如果你是第一種人,遇到逆境就想逃避,我敢保證你回顧過去的生命,你很多事情都是半途而廢,很多事情你都有希望成功,但是你都沒有成功。爲什麼?因爲你對逆境産生錯誤的思想,你認爲對付逆境最好的方法是逃避。我在這個道埸住,住了一年、二年、叁年,遇到逆境我不住了。不住,到另外一個地方去,但是問題是你那個思想還在,到另外一個地方去,逆境出現,你又不住了。修行一個法門,你遇到障礙,這個法門你就不修了。你回顧你無量的生命,你的生命都是片斷的,破碎的生命,沒有一個功德是圓滿的。你要是不扭轉你的思想,你的生命就是曆史不斷的重演。所以你說:诶,這個人爲什麼他能夠成功、成就那麼大的功德?那就是因爲有好的思想。所以這個地方,你會發覺:改造生命的根源,就是先扭轉你錯誤的思想。我們說忏悔,「罪從心起將心忏,心若滅時罪亦亡」,你不改造思想,你只是把這個行爲壓住,你的思想還在,遇境逢緣,照樣去造業,照樣。所以這個止觀就是在扭轉你錯誤的思想。講一個比較實際的例子,比如說:有一個小孩子,他很喜歡吃蜂蜜。小孩子喜歡追求安樂、喜歡甜蜜這是可以理解;但是他總是認爲,最好的蜂蜜在廚房,尤其是刀上的蜂蜜。他看到刀上的蜂蜜,就去舔刀上的蜂蜜;但是他不知道爲什麼每次吃完蜂蜜以候,滿嘴都是傷痕!他以爲要吃蜂蜜,就一定要付出這種代價。他的思想,時間久了就變成知見,他一想到吃蜂蜜就跑到廚房去,把那刀子的蜂蜜拿來舔一舔,結果又是滿嘴的傷。當然,他的思想不改變,行爲也就不能改變,命運也就不能改變。直到有一天,有一個菩薩大人出現,他說:你想吃蜂蜜是可以理解的,爲什麼客廳的蜂蜜你不吃,客廳的蜂蜜沒有刀,你一定要跑到廚房去吃蜂蜜?诶,對喔!其實我有另外一個選擇。我到客廳裏面去吃那個瓶中的蜂蜜,沒有過失。好,他改變他的思想,他開始放棄廚房刀上的蜂蜜,追求客廳的蜂蜜,他的思想一改變,他的生命就開始改變。就是我們追求安樂,我們不一定要追求五欲的安樂,我們要追求聖道沒有過失的安樂。所以,其實我們很多的思想,都是從學習佛法開始導正,也就是說其實你的命運,就在導正思想當中已經産生扭轉。這個地方我們會問:你爲什麼會産生這樣的思想?二種因緣:第一個是「多聞熏習」,第二個是「如理作意」。第一個,你接受了這個教法的熏習;第二個,你根據這個教法不斷的思惟,産生堅定的理解,由理解産生思想跟知見:這個就是我們修習大乘止觀的智慧的自體。這一段是下面所有文的一個總標,下面的文章都是把這個思想、觀念再開展出來,就是這個智慧的自體。
己二、成能入(分叁:庚一能入人;庚二能入處;庚叁能入因) 庚一、能入人(分二:辛一問;辛二答) 辛一、問
智慧可以悟「入」真理,但是悟入真理要有很多條件,除了多聞熏習跟如理作意的大原則之外,還有一些其他的助緣。這以下就說明智慧要悟入真理成就的因緣,這當中有叁段:「一、能入人;二、能入處;叁、能入因」。先說明「人」,看「問」:
此中誰能悟入所應知相?
就是說大乘佛法的多聞熏習、如理作意,是「誰能」夠去接受這樣的熏習、接受這樣的作意呢?是誰?也就是說唯識宗把衆生分成五種種姓,到底是人天種姓、或者是二乘種姓、或者是菩薩種姓,是誰有資格去成就這個大乘的智慧?問能修行的人是誰,我們看回答:
辛二、答
回「答」當中有四段,我們加以說明:
大乘多聞熏習相續,已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于世,已得一向決定勝解,已善積集諸善根故,善備福智資糧菩薩。
這個地方講,只有菩薩,才有資格成就大乘止觀的自體。成就大乘止觀的自體,這種智慧的自體,有四種因緣:第一個是內因力,內在的內,因果的因,內因力。什麼叫內因力呢?「大乘多聞熏習相續」,就是說在你的生命當中,要「相續」、不間斷的聽聞「大乘」佛法。大乘佛法的「熏習」,要栽培是不容易的,不是你聽了叁天二天就可以有的,要不斷的、重複的去「熏習」。從「熏習」當中産生大乘的信解──信心跟理解,然後由信解當中發起菩提心。所以這一科就是強調你從聽聞大乘佛法當中,生起了無上的菩提心,所以是一個成佛的正因,叫內因力,天親菩薩把這個判做內因力。第二個是善友力,就是善知識的攝受,「已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于世」。你在生命當中要經常的遇到「佛」陀,或者廣義來說,遇到能夠弘宣教導大乘佛法的善知識。這個善知識有開導佛法跟糾正過失二個優點:你不明白道理,他告訴你道理,他陪著你成長;你有過錯,他隨時的糾正你。人都是「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」,所以這個善知識在你成長的過程當中,扮演著一個展轉相谏、相教、忏悔的重要角色,就是修行一定要有同參道友,乃至大乘善知識的攝受。第叁個是作意力,「已得一向決定勝解,已善積集諸善根故」。這個地方就是你要不斷的修習大乘的止觀,這個「勝解」就是你對
于大乘的空性(大乘的空觀,簡單的說是「遍計本空,依他如幻」,這二個主題我們到下一段再說。)──「遍計本空,依他如幻」,你對這個觀念的理解,要産生一個什麼相貌呢?「一向決定」,就是信心具足,無有疑惑,沒有何的疑惑,這叫「一向決定」。任何人跟你作任何邪知邪見的散播,你都不爲所動。爲什麼呢?「已善積集諸善根故」,因爲你已經長時間的聽聞,而且不斷的數數思惟觀察,已經産生「一向決定」的「勝解」,這個叫做作意力,心中不斷的如理作意。第四個是資糧力,「善備福智資糧菩薩」,這個地方的「資糧」是偏重在福德資糧。我們如果是修習小乘法,這個福德資糧所扮演的角色就不是這麼重要,因爲小乘法它偏重出離心,所以它這個福報不是非常重要。但是你要修習大乘佛法,你沒有這個福報力,那你簡直是「入道多辛苦」。龍樹菩薩在《大智度論》上說:一個大乘的行者,如果福報太少,很容昜生起邪見。爲什麼呢?因爲福報不具足,你就很容昜遇到惡知識,這個世間上有善知識、有惡知識,你就很自然的遇到惡知識,生起邪見。所以這個福報力是非常重要的,它有保護你大乘善根的作用。這個地方是講能修行的人,就是具有這四種因緣。這四種因緣,後面是把它稱做大乘善根,其實這四種因緣,我們可以把它會歸成二種因緣:一個是菩提心,一個是空正見,大乘的二種善根。這怎麼說呢?大乘「多聞熏習相續」這是主要的因,就是菩提心;後面叁個──善友力、作意力跟資糧力,其實主要是空正見,就是這個作意力;因爲你的善知識、你的福報,都是在幫助你的空正見。所以在整個大乘的止觀當中,你所依止的善根有二個。你爲什麼有資格修大乘止觀呢?因爲你有空正見跟菩提心,你就有資格成就大乘止觀智慧的自體,這四種善根可以會歸成二種善根。
庚二、能入處(分二:辛一問;辛二答) 辛一、問
這當中有一個問答,我們看「問」的地方:
何處能入?
前面我們講到「能入」的智慧,所謂的多聞熏習、如理作意,也就是說這個人已經具足了菩提心跟空正見,他已經有能悟入中道實相的條件。但是這個中道實相──「一切法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」,那是一個不思議境,不能夠心思口議的,你連碰都不能碰。古人說:「動念即乖,開口便錯。」那不思議境,怎麼悟「入」呢?譬如說這個房子是很安樂、很莊嚴,那這個房子怎麼進來呢?你總得有一個進入的門,有方便法門才可以。中道實相也是這樣,它是不思議境,但是不思議境,它總是有一個進去的門吧?這個地方就是把這個門找出來。在圓融無礙不思議的中道實相當中,到底進入這個中道實相的門在哪裏?「何處能入?」問這個門在哪裏,這是問。看「回答」,「標列處位,釋其行相」。先看「標列處位」:
辛二、回答(分二:壬一標列處位;壬二釋其行相) 壬一、標列處位
謂即于彼有見似法似義意言,大乘法相等所生起勝解行地,見道、修道,究竟道中。
這個地方是說明悟入中道實相的門,「謂即于彼」這個「彼」,就是我們對于大乘佛法生起一種見,就是如實的觀照智慧,在觀照當中,産生一種「似法似義」的名「言」,就是依教起觀。這個「似法似義」的名言我們說明一下。大乘的中道實相是不帶名言的,我們講「離言真如」,真實真如的道理是離言說相,「開口便錯,動念即乖」,你說不得的。雖然說不得,但是剛開始的入門一定要說得,一定要帶相觀空,就是剛開始入門的處所,是要假藉名言來修觀,所以講依「彼」這個知「見」,生起「似法似義」的名「言」,這就是帶相觀空。就是你剛開始先從有分別爲門,慢慢慢慢進去以後,變成無分別,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七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