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六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菩萨如果不到净土,可以到欲界、也可以到色界,但是佛陀禁止菩萨到「无色界」。因为无色界的心识太过暗钝,你的菩提心跟智慧的观照会受到伤害,所以从无色界出来后,你的菩提心跟正知见都受到伤害;而且你在无色界也不能利他:自、他二害。所以在三界当中,佛陀禁止我们往生无色界,只有外道才会到无色界去,你可以到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所以应该要「舍」离四空天。

  

  方便相应修般若故 │

  

  这个「般若」是我空、法空的无相智慧。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有些部分是通小乘法。大乘不共的般若叫做「方便相应」,就是大乘是依止大悲的方便而「修般若」,小乘是依止出离而修般若。我们作一个说明。小乘佛法的空,它喜欢讲空性;大乘佛法对空的描述,它喜欢讲心性,它不讲空性,就是在空性当中,多一个明了的功能,一个生命现象的明了功能。这二个地方的意义,值得我们去参透。空性是没有生命现象的东西,所以它那个空是灰身泯智的境界。大乘佛法很避免谈空,它喜欢讲清净心、或者讲现前一念心性,就是在那个空性当中,有无量无边的愿力在里面、或者我们讲真如都好,那都是一个假名,它们所形容的内涵,都是在空性当中,有一个充满大悲心、明了性的功能在里面。这叫什么呢?「方便相应修般若故」,这「般若」波罗蜜有大悲的「方便」摄持在里面,这是大乘佛法不共小乘的地方。小乘只修空,他没有大悲方便,所以他只能够自受用。

  

  ├........十三胜进行业 由四摄事摄方便故────┘

  

  前面的六度要加持众生,就是我修六度要施舍、加持众生的时候,要假藉四种方便,叫「四摄」。第一个、布施:就是以财物摄受,令生正信。刚开始你要摄受这个众生时,可以用财物、资具来摄受他,使令他对三宝产生信心。第二个、爱语:开导佛法,令生正见。他对佛法有信心以后,你开始为他开导佛法,使他知道什么因缘成就人天果报、什么因缘成就涅槃、什么因缘成就佛道?把这十法界的因果,次第的开导让他知道。第三个、利行:方便劝修,令生正行。你应该要劝他赶快把握时间,修习一个相应的法门,开始行动,方便劝修,令生正行。第四、同事:同事助伴,功德成就。你应该陪伴他修行,在旁边不断的指导他,有问题帮他解决,使令他修行的功德能够次第的成就。所以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,刚好是菩萨摄受众生的信、解、行、证四种功德。这整个六度四摄叫做「十三、胜进行业」,就是菩萨依止六度四摄,不断的增长自己的福德、智慧二种资粮,这个叫「胜进」,殊胜功德不断的进步。这个地方是弘护正法、修习六度,菩萨开始去荷担如来家业。

  

  我们看第二十到第二十八,菩萨进入第四个阶段,加功用行、功德增上。菩萨在利他的时候,开始觉得:学,然后知不足,开始加功用行,使令自己的福德、智慧,再作进一步的突破,这叫加功用行、功德增上。

  

  于持戒、破戒善友无二故..............亲近善友┐----

  

  菩萨开始历练以后,他会觉得自己还是有所不足,他应该再用功,再有进一步用功的机会。进一步的用功,第一个是要亲近善知识。善知识基本上有二种:一种是「持戒」,一个是「破戒」,我们作一个说明。这个「持戒」,就是他戒行清净、威仪具足,这种人我们很容昜「亲近」,他有摄受力。第二种人「破戒」,这个破戒不是破四重戒,而是说他的戒行有所亏损,威仪不具足,他可能对于一些微细的戒行不重视。这二种的善知识,我们应该平等的亲近。我们作一个说明。蕅益大师说善知识必须有三种相貌:第一个要有正见,他要通达大乘的缘起;第二个要有慈悲心,你有正见,你不喜欢教授别人也不行,要有想要利益众生的心情;第三个是方便,他有善巧方便的教化。菩萨具足正见、慈悲、善巧的时候,他表现出来的威仪,有的是威仪具足、有的是威仪不具足,这个时候,菩萨都应该要平等亲近。

  

  我们众生,有些人的本性比较厚道,他看一个人,他很自然就能够看到他的优点,这种人一生当中,会遇到很多很多的善知识,得到很多很多的法宝,使令他心中的光明灯,很快就点燃起来,得到善知识的加持很快。有一种人是生性刻薄,他也不是故意的,他就是多生多劫有这样的等流习惯,就很容昜看到别人的缺点,然后障碍自己。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:我们应该要调伏自己,不管别人威仪具不具足,只要他能够开导我们产生正见,我们都应该平等亲近,见得不见失,就是这个意思,叫「亲近善友」。

  

  以殷重心听闻正法故.....................听闻正法│----

  

  亲近善知识的目的,不是要攀缘,重点在于能够「听」他的开导,加强心中观照的智慧。我们一个人长时间不听法,古人说:「三日不读书,面目可憎。」(哈──)一个人外表面目可憎,内心也一定是可憎。我们一个人长时间没有熏习大乘佛法,就表示你不断的熏习妄想,因为你不是被妄想熏习,就是被佛法熏习,你就是退步了。所以说,我们一定要知道:我们的内心不断的变化流动,你一定要保持进步,就是要多「听闻」佛「法」。

  

  以殷重心住阿练若故.....................住阿练若│----

  

  前面是智慧的栽培,这个地方是讲禅定。这个「阿练若」就是寂静处,我们应该要选择一个远离愦闹、息诸缘务的寂静处,来修习禅定,对治心中的散乱,加强心中的堪能性,因此这个禅定是很重要的。你的禅定增加,不管自利、利他的功德,都往前迈一步,因为所有的功德都是以心念来主导。你心念强,所有的法在操作的时候,就多一分的力量。所以佛陀劝我们:你在加功用行的时候,要找一个寂静处。

  

  ....│十四成满 于世杂事不爱乐故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离恶寻思├---- ......│加行业-

  

  这个「杂事」是世间的五欲。前面菩萨在经历弘扬佛法、修学六度的时候,是在人世间打滚,当然心中也留下很多的回忆、很多的影像。在修禅定的时候,要把蕴留在心中的那些影像全部逼出来。我们面对这样一个杂染的影像,应该要远「离恶寻思」,远离种种贪爱的烦恼,要用诃责的方式,来诃责我们对这些影像的爱取。《楞严经》上说:我们的妄想有二种:一种叫散动妄想,它是比较粗的,就是平常打的这些妄想。我们在修专注的时候,这些散动妄想你不对治便罢,你一对治,往往愈对治愈多。所以刚开始修禅定的时候,你要念佛就只管念佛、你要持咒就只管持咒,刚开始这些粗重的表面妄想,你都不要对治。但是慢慢的你心专注以后,心中有正念力、一片寂静的时候,就会把内心深处叫做微细坚固的妄想逼出来,这个时候就要对治了。所以《楞严经》讲:这个坚固妄想,要诃责、对治。这个地方,就是当我们把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坚固「寻思」逼出来的时候,要远「离」它,远离就是诃责。

  

  ┌ 于下劣乘曾不欣乐故┐ ...............│---- ┤ ├..................作意功德│---- └ 于大乘中深见功德故┘ ...............│----

  

  我们在成就禅定的时候,一定要注意:得到禅定,有时候会喜欢寂静,有时候会忘失大悲。所以佛陀劝勉我们,在禅定的心中,要不断的「作意」一件事,就是我们应该远离小乘的功德,这种少事、少业、少希望住的功德要远离;要追求多事、多业、多希望住的广大功德,要不断的提醒自己。这个「作意功德」,佛陀在前面也讲过好几

  

  次了。这个地方为什么要不断的提醒「作意」呢?从人性的角度,修学声闻法是比较容昜的,因为跟人性比较接近,但求自利,不欲度人。修学菩萨道,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是比较困难的,因为是严重违背人性。所以这个地方,佛陀要我们不断的提醒自己。

  

  ┌ 远离恶友故┐ ...............│---- ┤ ├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助伴功德┘---- └ 亲近善友故┘

  

  在修行当中,一定会有同参道友,我们一定要「远离」伤害自己菩提心、伤害自己正见的「恶」知识;要「亲近」增长菩提心、增长正知见的「善」知识,这就是「助伴功德」。在《华严经》上说:你亲近一个恶知识,比接近老虎还可怕。因为你亲近老虎,它顶多伤害你今生的生命,死了就算了,你来生可以重新开始,这只老虎对你的来生没有影响,它的伤害仅此一生。亲近恶知识,他告诉你一个错误的观念,你依止这个观念,产生错误的行为,招感错误的果报,来生也是这样、来生也是这样;要直到哪一天,又遇到一个善知识,把这个错误的观念改变,才会停止。所以恶知识的伤害,是多生多劫的伤害。所以这个地方,我们一定要善巧的「远离恶友」,「亲近」大乘的「善友」,这个是很重要的。

  

  我们看第二十六。前面是菩萨在经过弘法利生以后,再作进一步的加行;这个地方,菩萨经过加行以后,开始有三种的功德增上。

  

  恒修治四梵住故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无量清净┐----

  

  菩萨经过以「大悲心为上首」所修的禅定,乃至智慧时,这个时候菩萨释放出慈、悲、喜、舍四无量心,这个时候,内心更加的清净圆满,「无量清净」故。

  

  常游戏五神通故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得大威力│----

  

  前面菩萨得到禅定,依止禅定而引生天眼通、天耳通、神足通、宿命通、他心通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六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