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六卷

  第三六卷

  请大家打开〈补充讲表〉第二页,我们这一大科是讲到大乘的因地。大乘因地的修学,无著菩萨根据《大宝积经》,摘录出三十二种法。这三十二种法,不表示我们今生可以完成,但是我们起码要知道整个菩萨道的标准在哪里!就是我们经常用三十二个法来要求自己,让我们可以知道:我们哪一方面做得还不错,哪一个地方还有加强空间?就是不断的用三十二个法来自我反省,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进步。如果一个菩萨,连标准在哪里都不知道,只根据自己的直觉妄想来修正自己,那是很危险的。所以研究教法就是:我们知道真实的功德在哪里,从真实的功德,来对比自己内心的相貌,我们就知道哪些地方我们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。

  

  不悕异熟而行施故────┐

  

  菩萨从最初的发心,为令「一切有情利益安乐增上意乐故」,为了使令一切有情众生得到安乐、得到利益,而开始发心修行,这当中有五个重要的阶位:从刚开始的自我充实、培养正念;到第二个阶段历事练心、积集资粮;到第三个阶段(十三到十九是讲第三个阶段),弘护正法、修学六度。在前面的历事练心、积集资粮以后,菩萨经过几年执事的历练,慢慢的他内心的堪能性强,福报也增加了,他开始去做弘扬正法的菩萨正业。弘扬正法是法布施,这个时候菩萨要告诉自己:「不悕异熟而行施故」。弘扬正法是很广大的功德,使令众生开启智慧,弘扬正法、开人智慧,使令他心中产生光明,这是一个无量的功德;但是菩萨不要因为这样的施舍,而贪求世间的福报,当然这个福报是一定会出现,但是菩萨不应该贪求。这个地方,有很多法师会问我说:身为一个法师,面对这个世间的名闻利养,如何调伏自己的贪爱?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普遍的问题,你逃避也不是办法。你说:既有名闻利养,那我干脆不弘扬佛法好了,这个叫因噎废食。吃饭会噎到喉咙,我干脆不吃饭了,这样的心态是不对的,重点是我们如何来防止这个名利的伤害。其实防止名利的伤害,只有一个方法,就是你要培养智慧的观照,你观察:其实人世短短几十年,如梦幻泡影,我们每一个人来人世间,都是过客。每一个人在几十年当中,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,你追求你要的,我追求我要的,这个锣声一撞,咚隆一声,大家都走掉了,各取所需。重点是,这几十年你到底要追求什么?当然我们要什么之前,我们要先观察观察:什么是真实的?什么是暂时的虚妄?这个名闻利养,基本上它就是当我们追求摩尼宝珠的过程当中,旁边的几棵小花,如此而已,如梦幻泡影,根本就是你带不走的东西。所以,当我们知道生命是无常的,而你在无常当中,你临终真正需要的是你的菩提心、你的善业力跟智慧的观照力,这些名利,你很容易走得过去。身为一个法师、身为一个菩萨,你做执事也好,我们生活的所需够了,其它多余的东西,尽量展转布施出去;因为你不布施,反而会产生太多贪着,障你的道,你就很难继续往前走下去。所以蕅益大师说:一个人没有高超的见地,就很难培养出高超的品格。你不靠智慧的观照,你只是靠着持戒要求自己,靠禅定的力量,看到名利我就不动。你不动,你贪爱的烦恼被那个不动的心压在内心深处,问题并没有解决。颠倒的心必须靠智慧来开启,用光明来化解黑暗。就是说很多事情,你应该心平气和的去面对,它到底是一个什么相貌?它值不值得你追求?这才是重点,而不是一味的逃避。所以这个地方,菩萨应该要观察人世间是生灭无常,我们只是一个短暂的过客,所以对这个短暂的因缘、这个名闻利养,我们不要去追求眼前这些暂时的东西;后面往生净土、成就佛道这摩尼宝珠,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,我们应该为无上菩提而行布施,就是这个意思。

  

  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 │

  

  前面的布施是偏重在今生的福报,这个地方的持戒是来生的安乐。这个「有趣」,三界中的人天果报叫「有趣」。这个地方,在中国佛教可能问题不大,因为中国的祖师都很喜欢在所有的戒法当中安立一个戒体,说:你受五戒,要缘境发心,对于一切有情,誓断一切恶,誓修一切善,誓度一切众生,得到五戒的戒体。我们看五戒的戒相──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其实都是摄律仪戒,没有摄善法戒、没有摄众生戒。中国祖师的智慧,「以大融小,无法不大」。所以他就告诉你:持五戒虽然当体的果报是人天,但是你也要发菩提心,就是「不依一切有趣而受持戒故」。这个地方,我必须要告诉大家一个真相:你不要以为你不贪求人天果报而持戒,好象你就丧失了人天果报,其实不是这个意思,因缘感招,你要不要都是一回事。你不求人天福报,人天福报还是会现前;但是你得到人天福报以后,你不会产生迷惑颠倒,你会继续往前走。你求人天福报,人天福报现前的时候,你就在那个地方停住了,差别就在这个地方。我想我们应该有一个比较好的观念:身为一个有情,追求安乐是可以理解的,我们希望身心离开痛苦,得到安乐,趋吉避凶,这是每一个有情的自然反应。但是,当安乐出现的时候,或者即将出现的时候,这个安乐你要不要追求,有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。如果这个安乐出现的时候,能够让你今生安乐,也能够让你来生安乐,起码不会障碍你来生安乐,这个安乐可以追求,这个叫合理的安乐。你说佛法连合理的安乐都不追求,那实在是要求太高了。但是有一种安乐出现以后,它会让你现在得到安乐,但是让你来世得到痛苦,这个就是不合理的安乐,你应该拒绝。所以我们佛法的思惟,我们看经典,你会发觉佛陀的思惟,是要我们菩萨尽量往后面的时空去想,就是说你不要老是想想今生、来生,你的眼光不要那么浅;你要把眼光多想想以后会怎么样,你做了这件事情,它以后对你的影响怎么样?当你把时空一直往后拉的时候,这事情的真相就会出现,它只能够欺骗你一时,现在很快乐,但是来生让你痛苦。所以你在看一件事情的时候,把这个事情拉到好几生的时候,它的真面目就现出来,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考方式。所以佛陀告诉我们:不管布施也好、持戒也好,你应该要发比较长远的心情。

  

  于诸有情无有恚碍而行忍故│

  

  菩萨透过布施持戒以后,这菩萨不是普通的菩萨,是有资粮的菩萨,在佛教界也都是领众一方的大善知识。这个时候,菩萨要善调自己的瞋心,因为瞋心的活动,对众生的伤害、对佛教的伤害都是相当的重大,所以菩萨应该要修「忍」辱波罗蜜。什么叫忍辱波罗蜜呢?「于诸境缘,内心不动」,保持不动。这个「不动」的意思,是要智慧的观照,不是禅定的不动。当菩萨受到逆缘刺激的时候,要观照二件事情:第一个,随缘消旧业想。我们一个人不要老是活在对错当中,这个对错的观念会害死我们,遇到事情总是你对我错、我对你错,那就起烦恼、起瞋心,觉得都是你错,所以造成我也被你拖累。若我们一直活在对错当中,你的瞋心永远不能调伏。把对错的观念拿掉,想想这是我的业力,不管是谁对谁错,这件事情会在我的生命出现,一定是我内心的阿赖耶识有这个业力被逼出来。既然是我自己的业力,那我应当承当,今生不承当,来生也是要承当,只是迟跟早的问题。所以,刚开始你一定要把对错的观念消掉,随缘消旧业想,你就会觉得泰然,觉得安心一点。第二个,当善知识想。这是更积极了,把这个恶因缘当作是来考验你,历事练心。我们每一人都很喜欢顺境,但不幸的是:有很多重要的功德,都必须从逆境当中成就。如果你一生都在顺境当中,那你很多功德都没有成就;所以人世间的酸、甜、苦、辣,少一个味道都不行。当你有这个心情的时候,你会觉得:这是你进步的时候。当然这是更积极的想法;起码你要能够随缘消旧业想,「于诸境缘,安心不动」。因此我们每一个人在瞋心发作的时候,就要开始观照,在你还没有把瞋心调伏之前,记住一句话:不要随便乱动,不要随便讲话,不要随便作决定。这个时候,你讲的话、所作的决定,一定会后悔;等到你把瞋心都调伏下来,这个时候你想作什么再去作。这就是「于诸有情无有恚碍而行忍故」。

  

  为欲摄受一切善法勤精进故│

  

  这是修「精进」。菩萨面对一切的善法,必须如贫得宝想,无有厌足,啊,多多益善、多多益善!我个人亲近过几个老和尚,给我很深的印象,第一个是忏公师父。忏公师父到八十六岁还办斋戒学会,他说他要办到九十岁,坐轮椅来办斋戒学会。真是不可思议!第二个是海公长老,海公八十几岁了还到处传戒。你说他求什么?他求名闻利养?他今生也应该够了。我们经常说:「赵州八十犹行脚,只为心头未悄然。」(哈──)海公八十犹传戒(哈──)……,当然这都是我们的好榜样。有时候看到老人家在前面跑,我们后辈就觉得压力很大。(哈──)因为有时候我们想:弘法三四十年,五六十岁应该退休安享晚年了。我们后代的人,总是心胸比较狭隘,容易得少为足。特别是年轻人,他弘法没几年,就觉得够了!够了!开始就受用老本。老一代的修行人,你看他们真的是精进!他们对善法是无有厌足。达公长老也是一样,达公长老也是八十几岁往生,我印象很深刻,他往生的前一年,还跟我讲《楞严经》。他那一部《楞严经》没有讲完,讲到三卷多就往生了。他那个时候,身体已经非常虚弱,他还是照样讲经。我说:「您老人家身体不好,为什么还讲经?」他说:「我们一个人不讲经就会退步,所以我一定要讲经,让自己保持正念。」所以,这个地方提醒菩萨,你对于善法不要得少为足,得少为足是标准的声闻种姓,菩萨种姓是多多益善。菩萨「为」了「摄受一切」波罗蜜的「善法」,是不断的「精进」。

  

  舍无色界修静虑故 │

  

  菩萨「修」习禅定,应该远离到四空天去。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六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