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叁六卷
請大家打開〈補充講表〉第二頁,我們這一大科是講到大乘的因地。大乘因地的修學,無著菩薩根據《大寶積經》,摘錄出叁十二種法。這叁十二種法,不表示我們今生可以完成,但是我們起碼要知道整個菩薩道的標准在哪裏!就是我們經常用叁十二個法來要求自己,讓我們可以知道:我們哪一方面做得還不錯,哪一個地方還有加強空間?就是不斷的用叁十二個法來自我反省,這樣我們才能保持進步。如果一個菩薩,連標准在哪裏都不知道,只根據自己的直覺妄想來修正自己,那是很危險的。所以研究教法就是:我們知道真實的功德在哪裏,從真實的功德,來對比自己內心的相貌,我們就知道哪些地方我們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。
不悕異熟而行施故────┐
菩薩從最初的發心,爲令「一切有情利益安樂增上意樂故」,爲了使令一切有情衆生得到安樂、得到利益,而開始發心修行,這當中有五個重要的階位:從剛開始的自我充實、培養正念;到第二個階段曆事練心、積集資糧;到第叁個階段(十叁到十九是講第叁個階段),弘護正法、修學六度。在前面的曆事練心、積集資糧以後,菩薩經過幾年執事的曆練,慢慢的他內心的堪能性強,福報也增加了,他開始去做弘揚正法的菩薩正業。弘揚正法是法布施,這個時候菩薩要告訴自己:「不悕異熟而行施故」。弘揚正法是很廣大的功德,使令衆生開啓智慧,弘揚正法、開人智慧,使令他心中産生光明,這是一個無量的功德;但是菩薩不要因爲這樣的施舍,而貪求世間的福報,當然這個福報是一定會出現,但是菩薩不應該貪求。這個地方,有很多法師會問我說:身爲一個法師,面對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,如何調伏自己的貪愛?這是一個非常重要而普遍的問題,你逃避也不是辦法。你說:既有名聞利養,那我幹脆不弘揚佛法好了,這個叫因噎廢食。吃飯會噎到喉嚨,我幹脆不吃飯了,這樣的心態是不對的,重點是我們如何來防止這個名利的傷害。其實防止名利的傷害,只有一個方法,就是你要培養智慧的觀照,你觀察:其實人世短短幾十年,如夢幻泡影,我們每一個人來人世間,都是過客。每一個人在幾十年當中,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,你追求你要的,我追求我要的,這個鑼聲一撞,咚隆一聲,大家都走掉了,各取所需。重點是,這幾十年你到底要追求什麼?當然我們要什麼之前,我們要先觀察觀察:什麼是真實的?什麼是暫時的虛妄?這個名聞利養,基本上它就是當我們追求摩尼寶珠的過程當中,旁邊的幾棵小花,如此而已,如夢幻泡影,根本就是你帶不走的東西。所以,當我們知道生命是無常的,而你在無常當中,你臨終真正需要的是你的菩提心、你的善業力跟智慧的觀照力,這些名利,你很容易走得過去。身爲一個法師、身爲一個菩薩,你做執事也好,我們生活的所需夠了,其它多余的東西,盡量展轉布施出去;因爲你不布施,反而會産生太多貪著,障你的道,你就很難繼續往前走下去。所以蕅益大師說:一個人沒有高超的見地,就很難培養出高超的品格。你不靠智慧的觀照,你只是靠著持戒要求自己,靠禅定的力量,看到名利我就不動。你不動,你貪愛的煩惱被那個不動的心壓在內心深處,問題並沒有解決。顛倒的心必須靠智慧來開啓,用光明來化解黑暗。就是說很多事情,你應該心平氣和的去面對,它到底是一個什麼相貌?它值不值得你追求?這才是重點,而不是一味的逃避。所以這個地方,菩薩應該要觀察人世間是生滅無常,我們只是一個短暫的過客,所以對這個短暫的因緣、這個名聞利養,我們不要去追求眼前這些暫時的東西;後面往生淨土、成就佛道這摩尼寶珠,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,我們應該爲無上菩提而行布施,就是這個意思。
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 │
前面的布施是偏重在今生的福報,這個地方的持戒是來生的安樂。這個「有趣」,叁界中的人天果報叫「有趣」。這個地方,在中國佛教可能問題不大,因爲中國的祖師都很喜歡在所有的戒法當中安立一個戒體,說:你受五戒,要緣境發心,對于一切有情,誓斷一切惡,誓修一切善,誓度一切衆生,得到五戒的戒體。我們看五戒的戒相──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其實都是攝律儀戒,沒有攝善法戒、沒有攝衆生戒。中國祖師的智慧,「以大融小,無法不大」。所以他就告訴你:持五戒雖然當體的果報是人天,但是你也要發菩提心,就是「不依一切有趣而受持戒故」。這個地方,我必須要告訴大家一個真相:你不要以爲你不貪求人天果報而持戒,好象你就喪失了人天果報,其實不是這個意思,因緣感招,你要不要都是一回事。你不求人天福報,人天福報還是會現前;但是你得到人天福報以後,你不會産生迷惑顛倒,你會繼續往前走。你求人天福報,人天福報現前的時候,你就在那個地方停住了,差別就在這個地方。我想我們應該有一個比較好的觀念:身爲一個有情,追求安樂是可以理解的,我們希望身心離開痛苦,得到安樂,趨吉避凶,這是每一個有情的自然反應。但是,當安樂出現的時候,或者即將出現的時候,這個安樂你要不要追求,有一個重要的判斷標准。如果這個安樂出現的時候,能夠讓你今生安樂,也能夠讓你來生安樂,起碼不會障礙你來生安樂,這個安樂可以追求,這個叫合理的安樂。你說佛法連合理的安樂都不追求,那實在是要求太高了。但是有一種安樂出現以後,它會讓你現在得到安樂,但是讓你來世得到痛苦,這個就是不合理的安樂,你應該拒絕。所以我們佛法的思惟,我們看經典,你會發覺佛陀的思惟,是要我們菩薩盡量往後面的時空去想,就是說你不要老是想想今生、來生,你的眼光不要那麼淺;你要把眼光多想想以後會怎麼樣,你做了這件事情,它以後對你的影響怎麼樣?當你把時空一直往後拉的時候,這事情的真相就會出現,它只能夠欺騙你一時,現在很快樂,但是來生讓你痛苦。所以你在看一件事情的時候,把這個事情拉到好幾生的時候,它的真面目就現出來,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考方式。所以佛陀告訴我們:不管布施也好、持戒也好,你應該要發比較長遠的心情。
于諸有情無有恚礙而行忍故│
菩薩透過布施持戒以後,這菩薩不是普通的菩薩,是有資糧的菩薩,在佛教界也都是領衆一方的大善知識。這個時候,菩薩要善調自己的瞋心,因爲瞋心的活動,對衆生的傷害、對佛教的傷害都是相當的重大,所以菩薩應該要修「忍」辱波羅蜜。什麼叫忍辱波羅蜜呢?「于諸境緣,內心不動」,保持不動。這個「不動」的意思,是要智慧的觀照,不是禅定的不動。當菩薩受到逆緣刺激的時候,要觀照二件事情:第一個,隨緣消舊業想。我們一個人不要老是活在對錯當中,這個對錯的觀念會害死我們,遇到事情總是你對我錯、我對你錯,那就起煩惱、起瞋心,覺得都是你錯,所以造成我也被你拖累。若我們一直活在對錯當中,你的瞋心永遠不能調伏。把對錯的觀念拿掉,想想這是我的業力,不管是誰對誰錯,這件事情會在我的生命出現,一定是我內心的阿賴耶識有這個業力被逼出來。既然是我自己的業力,那我應當承當,今生不承當,來生也是要承當,只是遲跟早的問題。所以,剛開始你一定要把對錯的觀念消掉,隨緣消舊業想,你就會覺得泰然,覺得安心一點。第二個,當善知識想。這是更積極了,把這個惡因緣當作是來考驗你,曆事練心。我們每一人都很喜歡順境,但不幸的是:有很多重要的功德,都必須從逆境當中成就。如果你一生都在順境當中,那你很多功德都沒有成就;所以人世間的酸、甜、苦、辣,少一個味道都不行。當你有這個心情的時候,你會覺得:這是你進步的時候。當然這是更積極的想法;起碼你要能夠隨緣消舊業想,「于諸境緣,安心不動」。因此我們每一個人在瞋心發作的時候,就要開始觀照,在你還沒有把瞋心調伏之前,記住一句話:不要隨便亂動,不要隨便講話,不要隨便作決定。這個時候,你講的話、所作的決定,一定會後悔;等到你把瞋心都調伏下來,這個時候你想作什麼再去作。這就是「于諸有情無有恚礙而行忍故」。
爲欲攝受一切善法勤精進故│
這是修「精進」。菩薩面對一切的善法,必須如貧得寶想,無有厭足,啊,多多益善、多多益善!我個人親近過幾個老和尚,給我很深的印象,第一個是忏公師父。忏公師父到八十六歲還辦齋戒學會,他說他要辦到九十歲,坐輪椅來辦齋戒學會。真是不可思議!第二個是海公長老,海公八十幾歲了還到處傳戒。你說他求什麼?他求名聞利養?他今生也應該夠了。我們經常說:「趙州八十猶行腳,只爲心頭未悄然。」(哈──)海公八十猶傳戒(哈──)……,當然這都是我們的好榜樣。有時候看到老人家在前面跑,我們後輩就覺得壓力很大。(哈──)因爲有時候我們想:弘法叁四十年,五六十歲應該退休安享晚年了。我們後代的人,總是心胸比較狹隘,容易得少爲足。特別是年輕人,他弘法沒幾年,就覺得夠了!夠了!開始就受用老本。老一代的修行人,你看他們真的是精進!他們對善法是無有厭足。達公長老也是一樣,達公長老也是八十幾歲往生,我印象很深刻,他往生的前一年,還跟我講《楞嚴經》。他那一部《楞嚴經》沒有講完,講到叁卷多就往生了。他那個時候,身體已經非常虛弱,他還是照樣講經。我說:「您老人家身體不好,爲什麼還講經?」他說:「我們一個人不講經就會退步,所以我一定要講經,讓自己保持正念。」所以,這個地方提醒菩薩,你對于善法不要得少爲足,得少爲足是標准的聲聞種姓,菩薩種姓是多多益善。菩薩「爲」了「攝受一切」波羅蜜的「善法」,是不斷的「精進」。
舍無色界修靜慮故 │
菩薩「修」習禅定,應該遠離到四空天去。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六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