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六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菩薩如果不到淨土,可以到欲界、也可以到色界,但是佛陀禁止菩薩到「無色界」。因爲無色界的心識太過暗鈍,你的菩提心跟智慧的觀照會受到傷害,所以從無色界出來後,你的菩提心跟正知見都受到傷害;而且你在無色界也不能利他:自、他二害。所以在叁界當中,佛陀禁止我們往生無色界,只有外道才會到無色界去,你可以到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所以應該要「舍」離四空天。

  

  方便相應修般若故 │

  

  這個「般若」是我空、法空的無相智慧。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有些部分是通小乘法。大乘不共的般若叫做「方便相應」,就是大乘是依止大悲的方便而「修般若」,小乘是依止出離而修般若。我們作一個說明。小乘佛法的空,它喜歡講空性;大乘佛法對空的描述,它喜歡講心性,它不講空性,就是在空性當中,多一個明了的功能,一個生命現象的明了功能。這二個地方的意義,值得我們去參透。空性是沒有生命現象的東西,所以它那個空是灰身泯智的境界。大乘佛法很避免談空,它喜歡講清淨心、或者講現前一念心性,就是在那個空性當中,有無量無邊的願力在裏面、或者我們講真如都好,那都是一個假名,它們所形容的內涵,都是在空性當中,有一個充滿大悲心、明了性的功能在裏面。這叫什麼呢?「方便相應修般若故」,這「般若」波羅蜜有大悲的「方便」攝持在裏面,這是大乘佛法不共小乘的地方。小乘只修空,他沒有大悲方便,所以他只能夠自受用。

  

  ├........十叁勝進行業 由四攝事攝方便故────┘

  

  前面的六度要加持衆生,就是我修六度要施舍、加持衆生的時候,要假藉四種方便,叫「四攝」。第一個、布施:就是以財物攝受,令生正信。剛開始你要攝受這個衆生時,可以用財物、資具來攝受他,使令他對叁寶産生信心。第二個、愛語:開導佛法,令生正見。他對佛法有信心以後,你開始爲他開導佛法,使他知道什麼因緣成就人天果報、什麼因緣成就涅槃、什麼因緣成就佛道?把這十法界的因果,次第的開導讓他知道。第叁個、利行:方便勸修,令生正行。你應該要勸他趕快把握時間,修習一個相應的法門,開始行動,方便勸修,令生正行。第四、同事:同事助伴,功德成就。你應該陪伴他修行,在旁邊不斷的指導他,有問題幫他解決,使令他修行的功德能夠次第的成就。所以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,剛好是菩薩攝受衆生的信、解、行、證四種功德。這整個六度四攝叫做「十叁、勝進行業」,就是菩薩依止六度四攝,不斷的增長自己的福德、智慧二種資糧,這個叫「勝進」,殊勝功德不斷的進步。這個地方是弘護正法、修習六度,菩薩開始去荷擔如來家業。

  

  我們看第二十到第二十八,菩薩進入第四個階段,加功用行、功德增上。菩薩在利他的時候,開始覺得:學,然後知不足,開始加功用行,使令自己的福德、智慧,再作進一步的突破,這叫加功用行、功德增上。

  

  于持戒、破戒善友無二故..............親近善友┐----

  

  菩薩開始曆練以後,他會覺得自己還是有所不足,他應該再用功,再有進一步用功的機會。進一步的用功,第一個是要親近善知識。善知識基本上有二種:一種是「持戒」,一個是「破戒」,我們作一個說明。這個「持戒」,就是他戒行清淨、威儀具足,這種人我們很容昜「親近」,他有攝受力。第二種人「破戒」,這個破戒不是破四重戒,而是說他的戒行有所虧損,威儀不具足,他可能對于一些微細的戒行不重視。這二種的善知識,我們應該平等的親近。我們作一個說明。蕅益大師說善知識必須有叁種相貌:第一個要有正見,他要通達大乘的緣起;第二個要有慈悲心,你有正見,你不喜歡教授別人也不行,要有想要利益衆生的心情;第叁個是方便,他有善巧方便的教化。菩薩具足正見、慈悲、善巧的時候,他表現出來的威儀,有的是威儀具足、有的是威儀不具足,這個時候,菩薩都應該要平等親近。

  

  我們衆生,有些人的本性比較厚道,他看一個人,他很自然就能夠看到他的優點,這種人一生當中,會遇到很多很多的善知識,得到很多很多的法寶,使令他心中的光明燈,很快就點燃起來,得到善知識的加持很快。有一種人是生性刻薄,他也不是故意的,他就是多生多劫有這樣的等流習慣,就很容昜看到別人的缺點,然後障礙自己。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是說:我們應該要調伏自己,不管別人威儀具不具足,只要他能夠開導我們産生正見,我們都應該平等親近,見得不見失,就是這個意思,叫「親近善友」。

  

  以殷重心聽聞正法故.....................聽聞正法│----

  

  親近善知識的目的,不是要攀緣,重點在于能夠「聽」他的開導,加強心中觀照的智慧。我們一個人長時間不聽法,古人說:「叁日不讀書,面目可憎。」(哈──)一個人外表面目可憎,內心也一定是可憎。我們一個人長時間沒有熏習大乘佛法,就表示你不斷的熏習妄想,因爲你不是被妄想熏習,就是被佛法熏習,你就是退步了。所以說,我們一定要知道:我們的內心不斷的變化流動,你一定要保持進步,就是要多「聽聞」佛「法」。

  

  以殷重心住阿練若故.....................住阿練若│----

  

  前面是智慧的栽培,這個地方是講禅定。這個「阿練若」就是寂靜處,我們應該要選擇一個遠離愦鬧、息諸緣務的寂靜處,來修習禅定,對治心中的散亂,加強心中的堪能性,因此這個禅定是很重要的。你的禅定增加,不管自利、利他的功德,都往前邁一步,因爲所有的功德都是以心念來主導。你心念強,所有的法在操作的時候,就多一分的力量。所以佛陀勸我們:你在加功用行的時候,要找一個寂靜處。

  

  ....│十四成滿 于世雜事不愛樂故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離惡尋思├---- ......│加行業-

  

  這個「雜事」是世間的五欲。前面菩薩在經曆弘揚佛法、修學六度的時候,是在人世間打滾,當然心中也留下很多的回憶、很多的影像。在修禅定的時候,要把蘊留在心中的那些影像全部逼出來。我們面對這樣一個雜染的影像,應該要遠「離惡尋思」,遠離種種貪愛的煩惱,要用诃責的方式,來诃責我們對這些影像的愛取。《楞嚴經》上說:我們的妄想有二種:一種叫散動妄想,它是比較粗的,就是平常打的這些妄想。我們在修專注的時候,這些散動妄想你不對治便罷,你一對治,往往愈對治愈多。所以剛開始修禅定的時候,你要念佛就只管念佛、你要持咒就只管持咒,剛開始這些粗重的表面妄想,你都不要對治。但是慢慢的你心專注以後,心中有正念力、一片寂靜的時候,就會把內心深處叫做微細堅固的妄想逼出來,這個時候就要對治了。所以《楞嚴經》講:這個堅固妄想,要诃責、對治。這個地方,就是當我們把蘊藏在內心深處的堅固「尋思」逼出來的時候,要遠「離」它,遠離就是诃責。

  

  ┌ 于下劣乘曾不欣樂故┐ ...............│---- ┤ ├..................作意功德│---- └ 于大乘中深見功德故┘ ...............│----

  

  我們在成就禅定的時候,一定要注意:得到禅定,有時候會喜歡寂靜,有時候會忘失大悲。所以佛陀勸勉我們,在禅定的心中,要不斷的「作意」一件事,就是我們應該遠離小乘的功德,這種少事、少業、少希望住的功德要遠離;要追求多事、多業、多希望住的廣大功德,要不斷的提醒自己。這個「作意功德」,佛陀在前面也講過好幾

  

  次了。這個地方爲什麼要不斷的提醒「作意」呢?從人性的角度,修學聲聞法是比較容昜的,因爲跟人性比較接近,但求自利,不欲度人。修學菩薩道,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是比較困難的,因爲是嚴重違背人性。所以這個地方,佛陀要我們不斷的提醒自己。

  

  ┌ 遠離惡友故┐ ...............│---- ┤ ├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助伴功德┘---- └ 親近善友故┘

  

  在修行當中,一定會有同參道友,我們一定要「遠離」傷害自己菩提心、傷害自己正見的「惡」知識;要「親近」增長菩提心、增長正知見的「善」知識,這就是「助伴功德」。在《華嚴經》上說:你親近一個惡知識,比接近老虎還可怕。因爲你親近老虎,它頂多傷害你今生的生命,死了就算了,你來生可以重新開始,這只老虎對你的來生沒有影響,它的傷害僅此一生。親近惡知識,他告訴你一個錯誤的觀念,你依止這個觀念,産生錯誤的行爲,招感錯誤的果報,來生也是這樣、來生也是這樣;要直到哪一天,又遇到一個善知識,把這個錯誤的觀念改變,才會停止。所以惡知識的傷害,是多生多劫的傷害。所以這個地方,我們一定要善巧的「遠離惡友」,「親近」大乘的「善友」,這個是很重要的。

  

  我們看第二十六。前面是菩薩在經過弘法利生以後,再作進一步的加行;這個地方,菩薩經過加行以後,開始有叁種的功德增上。

  

  恒修治四梵住故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無量清淨┐----

  

  菩薩經過以「大悲心爲上首」所修的禅定,乃至智慧時,這個時候菩薩釋放出慈、悲、喜、舍四無量心,這個時候,內心更加的清淨圓滿,「無量清淨」故。

  

  常遊戲五神通故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得大威力│----

  

  前面菩薩得到禅定,依止禅定而引生天眼通、天耳通、神足通、宿命通、他心通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六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