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四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因爲前五識也沒有分別,所以五識依止五根,産生了別的五識,這是可以理解的,因爲二個都沒有分別。但問題是:第六意識有強大的分別,五根是沒有分別,你怎麼能夠由有分別的第六意識,去推動無分別的五根呢?這怎麼能夠做到呢?有人就提出這個問。這一部分的論師就回答說:這個意識在「一切」的五根「轉」的時候,它也能夠生起一種「相」似的「影像」,而産生見、相「二」分,「二影像轉」,這個「二影像轉」就是見分跟相分。什麼是「二影像轉」?就「唯義影像」跟「分別影像」,「唯義影像」就是所分別的相分,「分別影像」就是能分別的見分。就是說,雖然第六意識是有分別,但是它也可以去推動無分別的根,他先作出這樣的總答。這以下舉出例子來成立他的觀念,先「舉」出一個「事」:

  

  辰叁、舉例成(分二:巳一舉事;巳二釋例) 巳一、舉事

  

  又一切處,亦似所觸影像而轉。

  

  比如說我們入定,在禅定當中有種種的叁昧樂(禅定它是沒有前五識的活動),但是它沒有身識的活動,他也可以感覺到這個色身有種種的快樂。那他怎麼能夠感覺得到呢?就是第六意識直接去推動身根,去接觸到觸塵,去感受到快樂,所以它也不一定要靠前五識的,因爲這個定中意識是獨頭意識。所以從禅定當中能夠感受快樂,那比況得知這個人從禅定出來,你也可以去推動無分別的五根。舉出這個事情來證明,這以下把這個證明再擴大。

  

  巳二、釋例

  

  有色界中,即此意識依止身故。 如余色根,依止于身。

  

  第六「意識」不但是「身」根如此,其他的四「根」

  

  亦複如是。就是說在「有色界」(就是欲界跟色界)有業果色的範圍當中,第六「意識」是「依止身根」。也就是說,其實其他的四「根」──眼、耳、鼻、舌,都是「依止身」根。比如說:你要是身體健康,你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舌頭也會比較健康;假設你身體有傷害,你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也會受到傷害。所以第六意識依止身根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也依止身根,當然它也能夠推動其他五根的活動。前面只是單約身根,這個地方是比況前五根,都可以由第六意識來推動。這個地方是從道理上來引證,這以下「引」聖言量來說明:

  

  辰四、引教證(分叁:巳一頌難調心;巳二說根境界意能 受;巳叁說明意處) 巳一、頌難調心

  

  聖言量當中有叁段:「一、頌難調心;二、說根境界意能受;叁、說名意處」。先看第一段:

  

  此中有頌: 若遠行獨行,無身寐于窟, 調此難調心,我說真梵志。

  

  這個地方是出自《法句經》,把第六意識的作用作一個說明。第六意識它能夠「遠行」,第六意識能夠攀緣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它能夠在一切的時間、空間上廣泛的活動;而且它的活動是不須要前五識幫忙的,叫「獨行」,它可以在自己的心中,去産生種種的了別,不必要前五識的幫忙。「無身」,它本身沒有物質的障礙;但是必須要「寐于窟」,這個第六意識必須要依止在四大所成的身根當中。所以一個修行者,能夠「調此難調心,我說真梵志」。我們在修行當中,面對這麼一個活動廣大、勢力強烈的第六意識,如果我們能夠調伏它的話,這是一個真實清淨的修行者。這一段是說明第六意識的重要。

  

  已二、說根境界意能受等

  

  又如經言:如是五根所行境界,意各能受,意爲彼依。

  

  佛陀在《中阿含經》裏面說:「五根所」攀緣的五塵「境界」,其實第六「意」識都能夠同時産生領納的,所以第六「意」識在整個五根當中,它是一個「依」止處,它是一個主導者,第六意識能夠主導五根去攀緣五塵。這個地方是第二段的引證,看第叁段:

  

  巳叁、說明意處

  

  又如所說十二處中,說六識身,皆名意處。

  

  這一段也是出自《中阿含經》。在《中阿含經》當中講到「十二處」,有內六處跟外六處。內六處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外六處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這當中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這個「意處」,開出來就是「六識身」,其實合起來就是第六意識,整個六識身是統攝在第六意識當中。這引用叁段經文,來說明第六意識跟前五識是開合的不同。

  

  這個地方我們引用古德的注解,作一個簡要的說明。唯識學派,早期彌勒菩薩、無著菩薩這個時期,思想是比較衆多,不過這個地方無著菩薩提出了一識的說法,他並沒有強烈的去否定;到了天親菩薩以後,特別是護法論師以後,這個唯識學派就確定安立了六識,就是你前五識跟第六識要作厘清。爲什麼安立六識的理由呢?我們從因跟果來說明,比如你造業的時候,你要判定這個業是罪業、惡業、無記業,這個第六意識是關鍵點。我們以菩薩戒來說,你心跟境和合,第一念你看到染汙相,這個不能判罪,心境和合的第一念自性分別,你看到染汙相,不能說你有錯,那是因果的顯現;但是第二念「重緣思覺」,第六意識再産生分別,而你不加以對治,從第二念的時候開始判罪。所以你如果沒有安立前五識、第六意識,你很難知道這個業到底是無記,或者是落入善惡業!因爲瞥爾起念,前五識依止五根攀緣五塵的時候,這剛開始的二相,前面說的二相──見、相二分,它是果報的受用,直覺;但是第六意識開始分別的時候,才落入了善惡。所以你如果不厘清前五識跟第六意識的差別,你在判罪善惡就有問題,這第一點。第二個,從果報上來說,唯識的轉依是「六七因中轉,五八果中圓」,就是說你的第六意識在因地的時候,它開始轉成清淨,但前五識是不能轉,它還是有漏。所以聖人的心,有時候前五識也會出現一種有漏的染汙境,但是他的第六意識是清淨的,因爲五八要到果中,要成佛以後,前五識才能夠完全清淨。所以前五識跟第六意識在轉依的過程當中,有明顯的不同。所以你看天親菩薩的《叁十頌》,也是安立六識,他那個第叁能變──「差別有六種,了境爲性相。」這個「差別有六種」就是講六識。講得更明顯,《八識規矩頌》先講前五識,再講第六意識。這個的確有它厘清的必要。就是正統的唯識學,從以後,,乃至中國的,都是具足安立六識的。 玄奘大師天親菩薩護法論師玄奘大師

  

  寅四、辨立義識(分二:卯一立相見識;卯二釋見依相) 卯一、立相見識

  

  這一段是扣著前面的「一相」來解釋,「一相」當中有二段:「一、立相見識;二、釋見依相」。先「立見相」二「識」:

  

  若處安立阿賴耶識,識爲義識。 應知此中,余一切識是其相識。 若意識識及所依止,是其見識。

  

  假設我們把一切法會歸到一相,這一相就是阿賴耶識。這個時候,「阿賴耶識」是一個「義識」,這個「義」,「義者因也」,它是一切法的因,說「一切種子識」。什麼叫因呢?就是「余一切識爲其相識」。整個五根、六塵都是阿賴耶識的「相」分;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這個六識,乃至于六「識所依」的末那識,六、七識都是阿賴耶識的「見」分:就是我們講的根、塵、識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都是阿賴耶識的「一相」所變現的。這一段是說明見分、相分,再看「見」分要「依」止「相」分才能生起:

  

  卯二、釋見依相

  

  由彼相識是此見識生緣相故,似義現時,能作見識生依止事。

  

  這個見分是受著相分影響,爲什麼這樣講呢?「相識」,這個五根、六塵的色法,是「見」分生起的所「緣」,而且這一切法相「似」顯「現」的時候,這個相分「能」夠「作見」分的「依止」處。沒有這個相,你就不能産生這樣的心。所以你念阿彌陀佛,你對阿彌陀佛歸依,你一定要把阿彌陀佛的功德相現出來,你才能夠産生歸依的。所以這個見分要依止相分才能生起的,叫「見依相」。最後我們作個總結:

  

  癸叁、結

  

  如是名爲安立諸識成唯識性。

  

  所以我們從前面的叁相,不管是從一相、二相、叁相,我們可以知道依他起的法,是不離開現前一念的心識。好,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。

  

  這個叁相,我們簡單作一個總結。唯識學講唯識所變,有二個層次:一個是因緣變,一個是分別變。從一相、二相的角度,就是阿賴耶識變成了根、塵、識,還有前五識依止五根攀緣六塵,這個叫因緣變,這個叫做先天的命運,你先天帶來的業力,你就要招感這樣的命運,這是你不能改變的。但是當第六意識這個叁相開始生起了別的時候,就是你後天的努力了。所以我們講一個人的人生──依他起,有你先天的命兆跟你後天努力的和合。你看楚漢相爭,項羽他的先天的命兆是不錯,他生長在貴族,有很好的資糧;劉邦他出生在貧民,賣草鞋的,從先天的命兆來說,從一相、二相的角度,他是比較吃虧的。但是劉邦的第六意識,他的叁相勢力強大,他那個隨念分別、計度分別,他能夠有廣大的胸量來包容賢才,最後還是戰勝了項羽。所以我們在看依他起的時候,這個第叁相是不能忽略的。好,我們今天講到這裏。我們回答一個問題:

  

  問:法師慈悲,我們早課的「普賢十大願王」,有一句「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;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」。請問這個「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;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」,應該如何修持?

  

  答:「普賢十大願王」,古德的注解:「十大願」跟「王」是不同的,就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,「禮敬諸佛,稱贊如來,廣修供養」,這個是修歸依;然後「忏悔業障」開始斷惡、修善;最後聽聞佛法,增長智慧,然後變成大悲:它是一路次第修上去,從歸依開始修習善業、修習正念力、成就自利的功德,後來普皆回向。這個十大願爲什麼稱爲「王」呢?就在于它後面的二句話,它每一個願都是「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;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。衆生界盡,衆生業盡,我此禮拜無有窮盡。」就是他時空無盡的願,所以稱爲「王」。我們凡夫有個問題就是……,因爲普賢菩薩是所有菩薩的代表,《華嚴經》上說:「十方諸佛有長子,其名號曰普賢尊。」所有佛陀兒子當中,普賢菩薩是長子,他特別重要。所以所有的菩薩都必須跟普賢菩薩學習,可以這樣講。

  

  比如說「禮敬諸佛」,對我們來說不難,難就難在怎麼「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;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」。這個地方就是說:這是菩薩內心的一種誓願,一種目標。我們凡夫剛開始從有所得的心,在禮拜、贊歎、斷惡、修善,乃至于在聽聞佛法、在利益衆生的時候,我們心中都是有疲厭的、有間斷。我們不斷的去發這個願,我們就會産生反省:爲什麼我們會疲厭?爲什麼普賢菩薩不會疲厭?就是從這個事相,回事向理,我們就知道當中有一些差別。就是這個能造作的心有差別,我們這一念心是有所得。所以普賢菩薩,「普賢」這二個字,「體性周遍謂普,隨緣成德曰賢。」他爲什麼能夠産生十大願王,能夠時空無盡?因爲他安住在一個體性周遍的清淨心,所以他沒有疲厭的感覺。所以我們不斷在念的時候,事實上我們會知道:我們凡夫的生滅心、有所得心是卑劣的,我們在時空上是有障礙的,我們用功一段時間以後會感到疲憊,因爲我們心中有所得。這個時候,我們不斷的發這個願,我們的心慢慢慢慢就會……,你有發願,你就會有個目標。就是你會從有所得的生滅心,趨向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,這是藉事表法。 在菩薩很多的修行當中,你看《華嚴經》,發覺其實菩薩的修學,你在發願的時候,他都不是要求你馬上做到;但是他要求你先有這樣的願力,你才有可能做到:所以菩薩修行最怕的就是畫地自限。諸位學《瑜伽菩薩戒》,它把四重四十叁輕講完以後,最後一條結論,它說:菩薩的戒法是恒沙戒法,你受了菩薩戒,《瑜伽菩薩戒》要學習、《梵綱經》要學習,所有的菩薩戒、所有的善法都要學習。所以他不要求你馬上從事相上圓滿,但是他告訴你:你叁種意樂要圓滿──斷惡、修善、度衆生。你這叁種意樂産生一念的放棄,這個過失就很重。就是你只要不放棄努力,你在菩薩道當中,你就是不斷的進步。所以菩薩最怕的就是得少爲足,這是最怕的,就是你可以走得慢,但是你不能停下來。(哈──) 慧老師以前,我們的教務主任,他經常用冬瓜來作譬喻,他說:菩薩修學,譬如草中的冬瓜,你不見它大,你看不出它有什麼大,但是它每天在長。就是你要有志于行菩薩道,你要有心理准備,菩薩道的本質就是決不放棄。你要是起一念二乘的心,那你對菩薩戒的傷害就很大。就是說我現在有疲厭,我不管斷惡、修善、度衆生都有疲厭,這個疲厭,當然休息一下是可以理解;但是你不可以放棄,諸位在研究菩薩戒,你就會知道菩薩的精神在于永不放棄!好,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。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。

  

  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四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