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根、六尘、六识的识,其实都是我们阿赖耶识善恶种子所变现的,离开了现前这一念现前明了的阿赖耶识,就「无有」少法可得,这样子「成」立了「唯识」的道理、万法唯识的道理。这个地方的重点,偏重在阿赖耶识初能变的缘起,就是阿赖耶识它由于我们强大的业力,而变现一个根、尘、识,但这个根、尘、识之间还没开始作用,这个是比较微细的,唯识的第一个能变。
寅二、辨具二相
有相见故,得成二种。若眼等识,以色等识为相,以眼识识为见,乃至以身识识为见。
这个时候根、尘、识开始相互作用。这个地方「有相见故」,有能见的「见」分跟所见的「相」分,就构成了「二相」。什么叫「二相」呢?就是「眼等」五「识」,以色声香味触等五尘来当做所缘相。「以眼识为见,乃至于以身识为见」,也就是说以五识去依止五根,来受用五尘,那这个地方就产生果报的受用不同。比如说我们现在从缘起的角度,我们每一个人的阿赖耶识当中,累积很多的种子,而变现了你的根尘识。身为根尘识,你一定有受用,比如说你去受用这个佛像,你受用佛像的时候,第一剎那第六意识还没活动,就直觉的时候,你用你的眼睛来看佛像,眼睛是能见,佛像是所见,那么见分、相分和合就构成了二相──每一个人看这个佛像,你所取到佛像的光明度、庄严度各各不同,这是二相,就是前五识的自性分别。这个分别,这个见分、相分的二相,它也不离开你一念心,所以「二相」是五根、五尘、五识开始作用,这是偏重在一种直觉的果报受用。这个「三相」是最重要,讲到第六意识开始出来主导:
寅三、辨具三相(分二:卯一显自意识;卯二叙一类计)
卯一、显自意识(分二:辰一长行;辰二颂) 辰一、长行(分二:巳一标;巳释) 巳一、标
「三相」当中,主要的是第六「意识」,第六「意识」当中有「长行」跟偈「颂」。「长行」当中先看「标」:
若意识,以一切眼为最初,法为最后,诸识为相,以意识识为见。
这个第六「意识」,它的活动范围就非常的广泛。怎么说呢?它「以一切」的「眼为最初」,眼所见的这个色尘为最初,乃至于自身的「法」尘「为最后」,也就是说它能够通缘整个六尘的境界。所以从第六意识的角度,「诸识」的所缘都是属于它的「相」分,包括六尘都是第六意识的相分,「以」第六「意识」的明了性「为见」分。这一段是说明:当我们前五识依止五根,攀缘五尘的时候的第二念,这个第二念开始带动第六意识,变成了所谓的五俱意识。这是一个总标,以下解「释」:
巳二、释
由此意识有分别故,似一切识而生起故。
因为第六「意识」有强大的「分别」功能,所以它能够总摄「一切」的五「识」来「生起」共同的作用,它总摄五识。我们作一个说明,这个地方先说明强大的分别。这个前五识的分别叫做自性分别,它对于境界的受用,只有一种直觉的感受,感到苦、感到乐;但这个苦乐的感受一剎那就过去,因为它不能攀缘过去,也不能攀缘未来,它只能够当下、当下、当下,每一个当下去接触这个影像,产生当下的感受,感受完就要放掉,它不能够把前面的感受记录下来,不可以!它不能累积,所以叫做自性分别。第六意识有三种分别:它有自性分别,也有随念分别。这个「念」就是一种意念,它能够把你过去的经验全部累积起来,你过去对他好、对他不好,他完全能够记住,就是因为第六意识,它能够把过去的种种影像作一种累积。第二个它还有计度分别,它对于没有发生的事情,也能够生起种种的观想跟预测。所以说这个第六意识,它不仅能够夹带前五识去感受当下的境界,他也可以回忆过去、预想未来,产生一个强大的分别。所以我们这样子讲:当生命的依他起从初能变的一相、到二相、到第三相的时候,这个时候就准备开始造业了。也就是说第六意识,它有二个特色:第一个、它的活动范围特别广大。前五识只能够攀缘各自的尘境,眼识只能够攀缘色尘,乃至于身识只能够攀缘触尘;但第六意识能够通缘五尘,所以它的活动范围特别广大。第二个、第六意识造业的势力特别强,因为它有念心所,能够回忆过去;它有寻伺的觉观心所,也可以预测未来:所以它的造业力强。玄奘大师的《八识规矩颂》形容第六意识说:身为第六意识,「动身发语独为最,引满能招业力牵。」就是我们的生命体,这个心的造业功能,第六意识最强大了,而它所造的业,引导阿赖耶识去投胎、去承受一个新的果报。这个地方就是说:前面的二相,只是一个果报的直接感受;但第六意识出现以后,第六意识开始在果报当中分别,而且引导一个新的业力出现。我们对果报,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力。就是说,你的五识依止五根去攀缘五尘,它是什么影像,你没办法作主的,那是先业所感;所以果报不能怪现在的你,要怪过去的你(呵──)。就是你所受用的果报跟过去的你有关系,所以这个果报我们是不能决定的,修行不能改变果报;但是因地的你有选择权,你可以选择做,你也可以选择不做。所以我们在因果的当中,果报是不能决定的,但是因地你可以决定,这个地方要注意。所以从修行的角度,这个三相是非常重要的,第六意识开始活动。好,我们看偈「颂」:
辰二、颂
此中有颂: 唯识二种种,观者意能入。 由悟入唯心,彼亦能伏离。
从依他起的角度开出了有三种相:一相就是「唯识」,就是阿赖耶识变现了根、尘、识;「二」相,由前五识依止五根攀缘五尘,而受用种种苦乐的果报;「种种」就是第六意识开始生起种种的了别。一个修习止「观」的人,从三相当中,就能够「悟入」一切法──不管受用果报、不管因地的造业,都是一念「心」识的作用,离开心识无有少法可得,这是我们所谓的万法唯识,或者说是唯识无义的道理。从这个唯识无义的道理当中,我们就能够修习止观。怎么修呢?「由悟入唯心,彼亦能伏离。」我们从这一科唯识无义的道理当中,开展出下一科的修唯识观。修唯识观的第一个基础是「悟入唯心」,先破所取相,这个地方很重要。在菩萨的修行当中,刚开始你一定要想办法使令你这个明了的心,跟你心中的影像脱离。就是你心中如果住在某一种影像,开始诱惑你要造业的时候,你要告诉自己: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。这个时候不是空掉内心,是先空掉外境,这个外境是生灭变化的、是虚妄相,不要被它所迷,这个时候你心中的菩提心才能够把握得住。所以我们刚开始,你这一念心不可避免的会跟很多的尘境──不管是赞叹你的可爱尘境,或者是障碍你的逆境接触,这个时候你要先脱离尘境,破所取相。第二个,「彼亦能伏离」。进一步再观察我们这个生灭变化的心,它的自性也是毕竟空的,这个时候破所取相,再破能取相,将这个能分别的、有所得的心再放弃以后,这个时候心就入无所得的平等法界,所谓的一心真如。所以第二段是讲到修行,第一段是讲理论,从三相而悟入唯识无义,从唯识无义当中修习止观,破除外境的执取,再破除内心的执取,再入所谓唯识性二空真如的平等法界,这个偈颂是总持了前面的内容。
卯二、叙一类计(分四:辰一说一意识;辰二释伏难; 辰三举例成 ;辰四引教证) 辰一、说一意识(分二:巳一标立;巳二举喻) 巳一、标立
前面的三相,是约着前六识都具足,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来作用。这个地方是说明:在唯识学派当中,「有一
类」的论师是主张只有第六「意识」,而没有前五识的。这当中有四段:「一、说一意识;二、释伏难(「释伏难辰。」,这个「辰。」改为「。辰」);三、举例成;四、引教证」。先说明「一意识」的内涵是什么:
又于此中,有一类师说一意识,彼彼依转,得彼彼名。
在唯识学派当中,「有一类师」(不过古德说这一类的学派,它不能算是正统的唯识学派,这是另外一个说法。)「说」:我们内心当中,其实就是第六意识,没有前五识。没有前五识,这个前五识怎么能够产生作用呢?因为第六意识「依」止不同的根,就「转」生了不同的识,安立了不同的「名」。就是说,第六意识依止眼根,就变成眼识了;第六意识依止身根,就变成身识:就是一个识,因为它依止不同的根,就产生不同的作用,安立不同的名称。换句话说,它也是承认有六识,只是这六个识完全是第六意识的差别作用。好象这个房间有灯光,就是一个灯光,你开了五个窗户,在不同的窗户出去,就有不同的灯光,其实就是一个灯光,这个只有一个意识的主张是这样子的,因为「彼彼依转」,所以「得彼彼名」。这以下讲一个譬喻:
巳二、举喻
如意思业,名身语业。
比如我们讲身口意三业,身口意三业是怎么回事呢?就是以「意业」为主。就是说这个意业,它有二种情况:第一个它在审虑的阶段,叫做意业,它还没决定要不要做;但是意业入了决定的时候,就付诸身口,推动身口去造业,叫「身业」跟「语业」。其实这个三业,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业,就着意业在审虑的阶段,我们安立做意业;当意业决定去推动身口的时候,我们叫身业、口业,其实就是一个业。它就用这个三业正如一业的道理,来比况六识就是一个识的道理。以下这个论师也「释伏难」,解释一个隐藏的疑问,我们看「标」:
辰二、释伏难(分二:巳一标;巳二释) 巳一、标
又于一切所依转时,似种种相二影像转。
巳二、释
谓唯义影像、及分别影像。
这个地方有人问难说:前五根是一个色法,它是没有分别的,所以我们一般说前五识依止五根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四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